仙桃老军医:从朝鲜战场上回来,几天几夜都听不到
讲述老兵故事
展现老兵风采
《仙桃红色记忆·老兵故事》专栏
最新一期来啦
这位老军医在朝鲜战场有何经历?
一起来看看
许德泉
人物名片
许德泉,男,1933年出生,家住干河办事处许坝村九组。1950年参军,入华北医专学习临床医学,1952年赴朝参战,参加过著名的上甘岭战役,荣立二等功。1956年复员回乡。
▲许德泉
城区西行,沿排湖绿道驱车半小时,记者来到老军人许德泉家中。步入院内,满园油菜花,两株亭亭玉立的玉兰花摇曳生姿。许德泉站在家门口,满头银发,说起话来中气十足。
“我是个苦出身,当兵改变了我的一生。”许德泉说,他14岁时,父亲过世,母亲改嫁,靠着帮人喂牛放马讨生活。1950年,许德泉16岁那年,听说彭场有征兵点,立马去报了名。3个月集训后,他被分配到186师后勤处,驻河北申县。
许德泉学医,缘于一场意外。那天,他站夜班岗,夜风吹动玉米秆,簌簌响,枝叶晃动,似有人穿行……他实在是害怕,于是放枪壮胆。这犯了军规,面临禁闭或更严厉的处罚。教导员武振威看他个子小,说“还是个孩子”,就“保”下了他。许德泉5岁识字,有文化基础。教导员就推荐他去学医。就这样,他开始了在华北医专的学习。
“搬个小凳子,每天听老师讲8个小时,还学过解剖。”许德泉说。那时抗美援朝战争已打响,前方大量需要战地医生。4年的课程在2年半内学完。许德泉和80多名战友顺利毕业。
1952年10月,许德泉跟随部队开拔,在丹东整训1个月后,进入朝鲜。炮火连天,满目疮痍,为尽快赶到武圣山营地,他们背着40多斤重的行李、医药箱,每天急行军120里路。为避开敌人的飞机大炮,只能摸黑前行。麻绳纳的鞋底不到3天就烂了;一斤炒面要管一个星期,压缩饼干舍不得吃,饿极了才啃两口;找不到水喝,就抓把雪咽下……零下40多度,司号员嘴唇冻破了皮。
危险时常擦肩而过。许德泉在一次护送伤员到后勤医疗队时,炮弹落在离他3米远的地方,幸运的是,炮弹信管掉了是颗“哑弹”。还有一次,他们隐蔽在坑道里,敌机投下的炸弹砸穿了坑道顶,落在了他对面的文书头上,战友当场牺牲。这枚炮弹也没有爆炸,身边的其他4名战友捡回了一条命。
在一次激战中,敌军的炮火将山尖削平了,地面的松土有一两米厚。许德泉要到阵地上救护伤员,很快便陷入松土中。许德泉的腰部被弹片击伤,“当时只感觉后背黏糊糊”,也没管。等回到坑道,战友见他的棉衣被血浸透了,才知道有弹片扎进腰间。手术取出弹片,简单治疗后,他强忍伤痛又回到前线抢救伤员。在上甘岭战役中,许德泉2次负伤,参加过6次战地救护,获记二等功。
1954年8月,许德泉跟随部队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刚回来的时候,耳朵被炮火震过,几天几夜都听不到。”两年后,许德泉复员回到沔阳家乡,继续从医。后来,结识了老伴杨慧碧,都当医生,都热心,深受十里八乡村民的敬重。
老两口生育了两儿四女
如今儿孙满堂
巧的是
祖孙三代有5人当过兵,8人当医生
其中有4人既当过兵,又学过医
去年疫情防控期间
许德泉一家义务为村民
检测体温、宣讲防疫知识
“从医60多年,从未出过问题。
我一直告诫孩子们,
对病人负责就是对自己负责。”
许德泉说
听老兵讲故事
传承红色基因
回顾前面的精彩内容
可戳链接
更多新闻
文/全媒记者 罗婉婷 图/全媒记者 多多 视频/全媒记者 邓娟
编辑/罗婉婷 责编/邓一凡 终审 /易赶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