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但是,常挂在嘴边的“匈奴”为何不包含在56个民族中呢?
在古代,中国的少数民族数量远不止56个,在经历了历史长河中,尤其经过唐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之后,少数民族数量逐渐减少,许多民族融入了华夏大家庭中。
我们看看唐朝时期民族分布图,以便更好地了解民族分布情况。
我们在翻阅历史书籍中,匈奴这支民族一直伴随着汉族几百年,并在北方大地上纵横叱咤,曾令汉族政权伤透脑筋。于是,一条横跨5000余公里的长城从秦始皇统一后开始修建,当时防范的就是彪悍善骑的匈奴。
这条从卫星上可以用肉眼看见的地球上人类最伟大的城墙工程,如果不是防范匈奴的侵扰,大秦王朝或许就无需花费巨资修建了。
那么,昔日强悍的匈奴,其后裔在哪里呢?
据传,匈奴的祖先是夏朝的后裔,他们与华夏民族同宗同源。
西周时期,就经常威胁中原王朝。西周的灭亡,是因为周幽王的岳父,勾结匈奴导致的。这个民族是在秦朝时发展到了鼎盛时期,那时候秦朝刚刚完成统一大业,政治尚未稳定,社会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而匈奴人对秦朝边境的袭扰,更是给边民带来灾难。匈奴人善骑射,在边境地区抢掠百姓的财产。刚建立起来的秦王朝根本无暇顾及,于是,于公元前214年,派遣大将蒙恬,筑长城万余里,以防匈奴南进,这就是史称的“万里长城”。
到了汉朝,北方的匈奴,仍然是大汉王朝最强大的敌人,虽然匈奴的军事实力比不上汉朝。但是,出身于“马背上”的匈奴民族,天生擅长骑马打仗,神出鬼没地与汉朝军队周旋于茫茫的大漠。
刚建立起来的汉朝,国家百废待兴,统治者一心想专心经济建设,壮大国力,并不想耗费国家财力物力人力去穷于应付匈奴的袭扰,于是,采取了和亲国策。
西汉时期,派出了十位公主与匈奴和亲,换来了汉朝边境将近一百年的安宁。比如,人们熟悉的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这位有着“沉鱼落雁”之貌的中原美女,为了汉朝的安宁,下嫁给南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这便是西汉与匈奴和亲搞好关系的史证。
汉朝进入汉武帝时代,国家已经积蓄一定的国力。汉武帝的雄才伟略不再沿用怀柔的“和亲”政策,而是向匈奴宣战。
派出了卫青、霍去病等大将征伐,经过近十年的战争,解决了长期困扰之患。
这几场战争,从根本上摧毁了匈奴赖以发动骚扰战争的军事实力,使匈奴再也无力对汉王朝构成巨大的军事威胁。战争中,匈奴被歼人数累计高达15万之多,几乎摧毁了匈奴的军事力量,无力再与汉室相抗衡。匈奴失去水草丰盛、气候温和的河南、阴山和河西两大基地,远徙漠北苦寒之地,人畜锐减,开始走向衰落了。
汉武帝反击匈奴之战的胜利,也为汉王朝加强和巩固边防建设,促进中国与中亚、西亚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开辟了道路。汉武帝在反击匈奴的同时,移民垦边,加强了北部的边防。
在对匈奴作战过程中,汉朝为了争取与周边国家友好往来,曾派遣张骞等人出使西域,扩大了中外交流。而对匈奴战争的胜利,则帮助解除了东北、西北各少数民族所受匈奴的威胁,送去了汉族先进的农业、手工业技术和文化 成就,促进各族人民的通商和友好往来,推动边疆少数民族的发展和民族间的融合,也使中国同中亚、西亚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比较通畅地开展起来。汉武帝反击匈奴之战的胜利,在军事领域中具有重要积极的历史意义。
衰落后的匈奴分成两部分,一部门选择融入中原,与中原民族和睦相处,过上农耕居家的安定生活;另一部分人则选择远走亚洲大陆,一路流浪颠沛到欧洲。经过近代人类学家的反复考证,匈牙利人就是当年匈奴的后裔。
匈奴人虽然打不过大汉的精兵强将,但是骁勇善战的匈奴人被迫从亚洲大陆迁徙到欧洲大陆时却所向披靡,一路杀掠,如入无人之境。
据称在当时的欧洲,匈奴军队所到之处杀人盈野,血流飘杵,庐舍为丘墟,良田为焦土。这群“即使在野蛮人眼中也是野蛮人”的侵略者毫不留情地践踏了一切。匈人的首领阿提拉,被罗马人畏惧地称为“上帝之鞭”。
到了奥克塔尔大单于时期,匈奴人以大匈牙利平原(当时称潘诺尼亚)一带为中心,在中欧地区建立了匈奴帝国,都城建于今天匈牙利的布达佩斯附近。
大约公元450年左右,在潘诺尼亚站稳脚跟的匈奴人,开始发动了针对北欧和东欧的大规模战争。盎格鲁—撒克逊人为躲避匈奴人的杀戮,逃亡到英伦三岛,许多日耳曼和斯拉夫人的部族战败,纷纷投降。
匈奴人巩固了东北方后,大举进犯东罗马帝国,东罗马帝国军队接连战败,匈奴的骑兵一直深入到达达尼尔海峡和希腊的温泉关,严重威胁到东罗马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尔)的安全。东罗马帝国皇帝被迫与匈奴人签订和约,除了马上向匈奴支付赔款6000磅黄金,年贡也由700磅黄金涨到2100磅。
至此,匈奴帝国的疆域东到里海,北到北海,西到莱茵河,南到阿尔卑斯山,盛极一时。
2020-09-09
2020-08-06
2020-07-26
2020-04-21
2020-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