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千多年前“战国七雄”的都城,现在都在哪里?
读中国历史,必然会看到“秦、楚、齐、燕、赵、魏、韩”史称“战国七雄”,历史的烟云飘过了。如今,这七国都城都处在中华大地上的哪个方位呢?
除了楚国独霸南方广袤富饶的大地,其余六国皆在北方。
其实,在“战国七雄”形成前夕,还有越国、巴国、蜀国、宋国、中山国、鲁国等比较大的国,而小国也有郑国、卫国、滕国、邹国、费国等。当然,其实力与影响力不能与“战国七雄”匹敌,只能在“七雄”夹缝中求生存,但最终还是被“战国七雄”灭掉。
我们先从后来统一中华大地的秦国说起。
1
秦国
秦国曾经经历了“九都八迁”之历史,“ 治都於秦邑”,即最初的都城在秦邑(今天的甘肃天水市清水县),到了公元前350年,最后的都城为咸阳(今天的陕西咸阳),也是后来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统一王朝秦朝的国都。
秦国军队自商鞅变法实行奖励军功政策后愈战愈勇,武器装备不断改进。兵种已有步、车、骑之分,军队数量多时达到“带甲之士百万”。
秦国社会经济以农业为主,春秋时代晚期,出现了铸铁农具。战国时代,修建了郑国渠、都江堰等水利工程,进一步促使农业生产发展。国力强盛,最终建立大一统的国家。
2
楚国
在“战国七雄”中能与秦国势均力敌的只有楚国,在南方经营八百多年的楚国面对当时气势浩荡的秦国,只能说“被打败”而不能说“被征服”,因为,仅经过十几年后,项燕的后人项羽攻入秦都咸阳,实现了复仇复国梦。
据《史记·楚世家》:“举文、武勤劳之后嗣,而封熊绎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芈姓,居丹阳”。由此可见,楚国的最初都城建在丹阳(今天的河南西峡、淅川、内乡一带)。楚国也有“六迁七都”之经历,到了公元前241年,最后迁都寿春(今天的安徽寿县)。
3
齐国
齐国的都城在八百多年中几乎没有太大的变化,在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只有齐胡公时,曾迁都至薄姑(临淄西北五十里),田氏代齐之后,又迁回临淄。
其实,齐国也并不弱。自太公望封国建邦以来,煮盐垦田,富甲一方、兵甲数万,传至齐桓公时,已经是疆域濒临大海的东方大国,齐桓公通过“尊王攘夷”,成为春秋五霸之首,齐国被当时的人称为海王之国。齐湣王时期,齐国对外扩张,南吞宋国,西却强秦,是齐国疆域最辽阔的时期。
但奇怪的是,秦国在相继攻灭韩、赵、魏、楚、燕五国后,秦王嬴政派将领王贲率胜利之师东伐齐国。同时,派出客卿到齐国游说齐王田建,许以500里封地,要求齐王停止抵抗,齐王田建言听计从,携齐国上下开城举手投降。
4
燕国
据《国都城记》称:“周武王封召公于燕。地在燕山之野,故国取名焉”。根据考古,燕国建都于燕地(今天的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镇董家林)。后由于北方游牧民族常袭扰,被迫迁都到临易(今天的河北保定市雄安新区容城县晾马台乡),在此持续了两百余年。期间曾短暂迁移到上都蓟(今天的北京)。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发生在燕国身上,当年,燕国派出荆轲刺杀秦王,但刺杀失败,并导致加速燕国灭亡的进程。
5
赵国
最初定都在晋阳(今天的山西太原),后迁都邯郸(今天的河北邯郸),但后来确立“双都制”,将信都(今天的河北邢台市)作为陪都。
赵国施行胡服骑射,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支成建制的骑兵。 沿阴山修筑赵长城,疆土囊括了河北省的大部分、山西省的大部分、内蒙古的阴山以南的部分,与秦国展开了数十年的争霸。
6
魏国
魏国始都安邑(今天的山西夏县),公元前364年,魏惠王从安邑迁都到大梁(今天的河南开封市)。魏国的领地曾包括现在山西南部、河南中北部、陕西东部、河北南部、江苏北部。
“围魏救赵”的故事便发生在这里。当年魏国派兵包围赵国首都邯郸,赵国派出使者向齐、楚两国求援,齐威王于是下令以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军迎击魏国。在孙膑的建议下,田忌以围魏救赵的谋略,一举击溃了魏国庞涓率领的回援部队。
魏国对人才不重视或许是导致亡国的因素,气走商鞅,逼走孙膑,在人才凋敝的萧瑟中,秦国将军只用了“水淹大梁”,竟使称雄的魏国亡国。
7
韩国
韩国最初建都于阳翟(今天的河南禹州),后迁都新郑(今天的河南新郑)。
韩国以其著名的兵器——弩,为各国所畏惧。所谓“天下之强弓劲弩皆从韩出”,韩国的弩能射800米之外。除此以外,韩国的剑也异常锋利,皆“陆断牛马,水截鹄雁”,“当敌则斩坚甲铁幕”。
韩国在七雄中领地最小,但由于有强有力的兵器,致使周边强国不敢轻易进攻。到了后期,眼看秦国咄咄逼人的形势,于是想出了一条“疲秦之计”,即派出有名的水工郑国入秦,献策大修水渠“西引泾水,东注洛水”,发展农业。韩国想借此消耗秦国人力物力财力,削弱秦军,无暇进攻韩国。这一计策虽然奏效,使韩国安度了许多年的和平时光。但是,十多年过去了,“郑国渠”却使秦国农业丰收,粮食大增,使秦国成为天下大粮仓。兵强马壮,粮草充裕的秦军势如破竹,一举攻下韩国。
韩国的“疲秦之策”却被后世笑称: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往期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