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陨落南宋王朝的最后根脉——赵家堡

鹏陈万语 行游环宇 2023-10-12

在闽南一处大山荒野之中,隐藏着一座气势宏伟的古堡——赵家堡,赵家堡坐落在福建漳州市漳浦县湖西乡硕高山麓,城堡虽然到处已是残垣断壁,但依稀可以想象出昔日的恢宏壮观。

赵家堡的历史要从南宋王朝说起。

1279年(南宋祥兴二年),宋朝军队与蒙古军队在崖山(今天的广东新会南崖门镇)进行的大规模海战,也是古代中国少见的大海战。崖山海战直接关系到南宋的存亡,因此也是宋元之间的胜负大决战。战争的最后元军以少胜多,宋军全军覆灭。南宋灭国前,陆秀夫背着少帝赵昺投海自尽,许多忠臣追随其后,十万军民跳海殉国。

但是,宋家王朝却有一支血脉乘乱突出重围,以图复国。

据《赵氏族谱》记载:“吾知势已败,与许达甫黄侍臣等以十六舟夺港而出,遇陈宜中在广崖之浅澳大会,欲往福州,以图匡复王室。船到广东南澳之七十余里,飓风大作,宜中船破,遂登合浦(宋朝将今天的福建漳州市东山县陈城镇称为“合浦”)。予冒至浯屿之东,船亦失其杠具,就于浦西(漳州市漳浦县)登岸,后徙鸿儒积美居焉(赵家堡)。”

当时伴驾至崖山年仅13岁的赵宋皇族“闽冲郡王”赵若和(宋太祖赵匡胤之弟赵匡美的第十世孙),在大臣黄天从和黄材父子、大将许达甫等人的护卫下,乘战乱中,分乘16艘战船杀出元军重围,本欲前往福州,以图匡复宋家王朝,不料船队到浯屿遇飓风,船沉12艘,赵若和等人在夜色的掩护下,弃船来到一座小岛——金门岛,潜藏在金门岛的太武山。经过数日休整后,又从浦西(漳浦佛昙)登陆,后来移居到今天的赵家堡。

赵若和生怕遭到元军的追杀,于是,不但隐姓埋名,甚至连姓氏也改成黄姓,据称“黄”和“皇”谐音,表明自己不会忘记皇族身份。

根据测量,赵家堡占地170多亩,建筑面积10000多平方米,城堡分内城和外城,外城墙高6米,宽2米,周长1082米。筑东西南北四个城门,分别立有“东方钜障”,“丹鼎钟祥”,“硕高居胜”等匾额,其布局立意处处仿造两宋故都。

城中五座并列府第,均按南宋临安凤凰山下的皇宫模式仿建,每座五落,后落双层,共有150多个房间。府第前的石板广场及庭院,有石坊,石桥,石刻,石碑,七级聚佛宝塔,亭台楼阁,小桥流水,颇有“清明上河园”的韵味。内城中的“完璧楼”,规模宏大,雕梁画柱,金碧辉煌,其意涵有“完璧归赵”之意。

赵家堡既有南方城池土楼的军事防御功能,体现了同时期闽南地区的建筑风格特色,又仿效大宋皇城的规划和布局,彰显了主人昔日显赫的地位和对衰落王朝的依念。

赵家堡广场前有内外两口荷花池,内池上有一座花岗岩小桥,西端石板平铺,东端则为拱形。桥边镌刻篆书“汴派桥”三个字,寄托着皇族后裔对北宋首都汴梁的眷念之情。外池西边有座高1.5米、宽0.7米、厚0.15米的石碑,上刻“墨池”二字,每字边长半米左右。这两个字仿宋代书画家米芾书法,竖于外池之畔。

赵家堡这段尘封的往事何时揭开呢?

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福建漳浦发生了一起离奇的“黄姓同姓通婚案”,当地村民黄明官被人告发“同姓通婚”。按照《大明律》制定的婚配制度,规定凡同一姓氏、姑舅两姨表亲之间一律禁止通婚,违者一般以通奸论处,主婚人和男女双方都要受杖刑,并强行“离异”。

由此可见,明朝的“同姓通婚”算是重罪。

赵若和的曾孙黄明官迫于无奈,只好将《赵氏族谱》拿出来作为自己“不姓黄而姓赵”的证据,呈报给时任承事郎监察御史、负责福建道巡海、巡城、巡防、巡仓的连楹(许多资料写的是朱鉴1390-1477年,泉州人,但当时此人未出生,因此是以误传误)。监察御史连楹忠诚耿直,在位监察御史一职23年未换,有“明视听,达民情,恪尽乃职”之美誉。监察御史连楹接到地方呈报后,认为这宗“天大的冤案”得以昭雪,还赵宋王室血脉以清白,当即上奏朝廷,洪武帝批阅了奏折,恩准黄明官恢复“赵姓”,承袭南宋赵家一脉。

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时,赵家后代中有位赵范,曾任浙东按察司兵备道副使,衣锦还乡后,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重新扩建赵家堡。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赵范之子赵公瑞,考察开封、杭州宋代留下的建筑。回到赵家堡后,扩建外城,增加不少仿宋建筑和怀宋题刻,部分仿照“清明上河图”修建了祖先曾经居住过的“赵家堡”,并且在其中设计了卞桥,还取“完璧归赵”之意兴建了“完璧楼”,以示对先人的敬仰与怀念。






往期内容



这座城市为何被誉为“世界宗教博物馆”?

海上陶瓷之路——月港古镇

华人在海外建立的十个国家

为何称之为“客家人”?是汉民族的一支吗?

真有“武则天她妈在钦州”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