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何称之为“客家人”?是汉民族的一支吗?

鹏陈万语 行游环宇 2023-10-12

客从何来?为何称之为“客家人”?

有学者的观点:唐末江淮大混战,杨行密、朱温、孙儒等人长期在江淮一带为争夺地盘相互厮杀,导致东晋时期从中原迁居而来的居民为躲避战乱,纷纷逃离家园,迁移进入较为偏僻的江西、福建山区避难。

有福建学者统计,福建的汀州(今长汀、宁化县一带),唐朝时,全境只有2618户,但到北宋初(太平兴国五年至端拱二年间)增至24007,增幅高达817%。在当时,交通不便的山区,且土地并不富饶的地区,人口急速增长,只有外来移民才有可能。

宋代的《资治通鉴》也有提到“淮汉入汀”。

因此

客家人



是汉民毋庸置疑。

但是,既然都是在神州大地这块土地上生长的汉民,为何称之为“客家人”呢?

“客”显然相对于原住民,因从别处举家移居而来的人,福建山区的原住民称之为“客人”。


至此 



我们可以梳理一下脉络,“客家人”大约晋朝时从中原迁居江淮一带,唐末五代时期,江淮一带由于战乱,再度迁居江西南部与福建西部一带的山区。

有人将客家人说成是,“逃荒,避难,战乱所形成的一个群体”。

椐中国《何氏族谱总谱》记载,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为宁化石壁南迁梅州,是何氏开基祖——何铨(源美公)之19世孙。据称,宋以来,每逢清明、重阳两节,世居潮梅(今广东的潮汕、梅州)的何姓后人及其他各姓的客家后裔代表都会跋山涉水回到客家祖地“石壁”寻根问祖,祭拜祖先。

这个“石壁”虽然被“何氏”宗亲视为“客家祖籍地”,但也成了近代全球1.2亿客家人心目中的“开基圣地”。

福建省宁化县石壁镇石壁村的客家祖籍地

追根溯源


客家人




是一群南迁的汉人已经没有异议了。而到达福建后,逐渐形成以外地“移民”聚集的村落。由于逃难,这些南迁的汉人都带上身家的家当,为了避免并不富裕的当地人抢夺,“移民们”共同集资“建屋而居”,有利于互相照应。因此,形成了福建独有的民居——福建土楼。


来自中原不同地方的“逃难者”集聚在一起,时间长了,就形成特定的语言,这可能是“客家话”的雏形。

那么,这个“客家话”是保留了什么朝代的语音呢?

在福建,大方言除了“客家话”还有“闽南话”等。

“闽南话”被认为是保留着唐朝中原时期的语音。

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陈元光呈请皇帝在泉州、朝州之间设郡县,以利加强对漳州地区的封建统治。同年,漳州郡成立,并设立了漳浦、怀恩(今云霄县)二县。陈元光任漳州刺史,为此地区的最高行政长官。陈元光将军自未弱冠之年即随父率众南下,直至殉职,始终坚守在闽戍地,长达四十二年。陈元光治闽有方,开科选才,任用贤士,招抚流亡,烧荒屯垦,兴办学校,劝民读书。

明清时期,随着闽南人移居台湾,将闽南话带到宝岛。在台湾占多数人口的闽南人至今仍将“开漳圣王”——陈元光视为“开台始祖”顶礼膜拜,供奉陈元光的庙宇遍布台岛。

因此,闽南话是唐朝时期的官话。

而客家话呢?

据此分析应该是宋朝时期的官话,客家话比较接近今天的普通话。


寓意“天圆地方”的福建土楼


既然“客家”这一特殊的汉民在福建宁化的石壁村形成,那么,这里为何没能成为“世界客都”之称呢?






在福建





“客家”这一群体只是形成,并保留着自己的方言——客家话。

由于地处福建偏远山区的闽西,过了很长时间的“太平盛世”,人口激增,逐渐出现了“人多地少”的局面。于是,部分“客家人”又沿着山麓翻山越岭举家往“更南”的广东大埔、梅县迁移。



到了梅县之后,生活安定。于是这支“客家人”开始挖掘研究中华文化了,将“魏晋南北朝乐府”与客家先民生产劳作融合成一首首动听的客家山歌。

原先穷乡僻壤的梅州,经过客家先民数百年辛勤的耕耘,已经成为一片陶然乐土。

安居乐业很长时间后,人丁兴旺,于是又出现了“人多地少”的现象。随着“下南洋”的潮流,梅州客家人纷纷到南洋谋生打拼,但是,客家人对“根”的意识非常强烈,无论身处何方,总不会忘记心中无比神圣的“祖籍地”。


一代又一代的客家先民从梅州出发,走向全世界,但仍保留着自己家乡的方言——客家话,为了向侨居地人民说明“我是客家人”,于是,“Hakkas”这个专有名词成为全球1.2亿“客家人”的身份“识别”。

因此,“世界客都”——梅州,就这样诞生了。


往期推荐



在海外,闽南话为何称作“福建话”?

中国四大佛教圣地

闽南的博饼文化

郑成功可以称得上“民族英雄”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