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无意中挖出一个“中国”
这首《大中国》唱出了全球华夏儿女的心声,可是,阁下曾否想过,“中国”一词是怎么来的?出自何时呢?
“中国”一词,望文生义,“中”作中央或中心之解;“国”则为城或邦之意。“中国”有“中央之城”或“中央之邦”之释义,但在古代,中国一词罕见用于国名。
各个朝代有各自的称谓,如“大唐”、“大宋”、“大明”等,再细一点,如唐贞观年,宋宣和年、明永乐年等,外国人对我国的称呼也没出现“中国”。
西安出土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中,有部分拓片用叙利亚文写的,称我国为 “秦那斯坦”(Zhinastan)。
许多人认为,“秦那斯坦”的“秦”是指秦朝,因为秦始皇首次开创了大统一的国家。
同为亚洲的文明古国——印度,称我国为“震旦”,根据是《佛说灌顶经》卷六:“阎浮界内有震旦国 。
一般人的认知是,“中国”作为国名出现始于清代,清代的对外文书中自称“中华大清国”。清朝和沙皇俄国之间签订的第一份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就出现了“中国”的国名。
当然。
1912年成立的“中华民国”开始简称“中国”。
1949年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也是简称“中国”。
其实,“中国”一词最早出现在西周的青铜器的铭文。
成立于1958年的宝鸡博物馆,博物馆干部佟太放在市区玉泉废品收购站偶然看到这个宝物,立即向馆长汇报,馆长带人以原价回收了这件铜器。经考古人员确认,这是一尊西周早期时的青铜酒器,浮雕为“饕餮纹”。作为镇馆之宝,“饕餮纹铜尊”一直收藏于宝鸡博物馆内。
1975年,因其造型图案精美被选送至国家文物局,作为全国新出土的文物精品出国展览,上海博物馆馆长马承源发现铭文并命名为“何尊”。
“何尊”高38.8厘米,口径28.8厘米,重14.6公斤、尊内底铸有铭文12行、122字铭文,其中有一字残缺,记载了周成王营建洛邑王城的重要历史事件,以洛邑为天下之中,故称其中国。
铭文全文如下:
唯王初堙(迁)宅于成周,复禀武王礼福自天。在四月丙戌,王诰宗小子于京室曰:“昔在尔考公氏,克逑(仇)文王,肆文王受兹大命。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或(国),自之乂民。’呜呼,尔有唯小子亡识,视于公氏,有庸于天,彻命敬享哉!助王恭德欲天,临我不敏。”王咸诰,何赐贝卅朋,用作?公宝尊彝。唯王五祀。”
原来的“國”字是这样写的——或,演变成后来在“或”周围加了方框“口”,表示疆域,组成“國”字,现在简写为“国”。
我们翻看《说文解字》,也可以找到根据,“國”字,“从口,从或”。
END
往期内容
点个在看你最棒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