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泉州,究竟有多少阿拉伯人后裔?

鹏陈万语 行游环宇 2023-10-12


泉州地处东南沿海,北望福州,南视厦门,东瞰台湾岛,泉州是闽南民系城市之一,以闽南话为主要方言。

这个既不是特区也不是省会城市一般“地级市”的泉州,2020年,泉州市GDP竟然“破万亿”,达10158.66亿元,经济总量连续22年保持全省第一。

泉州除了钱多,还有就是人多。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泉州市常住人口为878万人,比省会福州的829万人还要多。

这个数字还不包括祖籍泉州的海外华侨、华人750多万和港澳地区同胞79万,还有与泉州隔着“一湾浅浅的海峡”的台湾的900万泉州籍人士。

有人说,泉州人很会做生意,这点不错。“中国品牌之都”早已深深印入国人脑海,从“服装鞋帽”到“五金建材”再到“茶叶、瓷器、石雕”,可谓无所不有。



其实,早在宋朝时期,国都虽然在中原腹地,但泉州已成为“世界第一大港”,这里商贸繁盛。

北宋时期,泉州为了方便外商前来经商,就专门设置了“来远驿”,类似今天的“国宾馆”,用于接待外国商旅。据《方舆胜览》记载,泉州“土产蕃货,诸蕃有黑白二种(印度人和阿拉伯人),皆居泉州,号“蕃人巷”,每岁以大舶浮海往来,致象犀、玳瑁、珠玑、琉璃、异香、胡椒之属”。由此可见,当年这些“洋货”通过泉州港进口到大宋疆土的,而泉州的待客之道又使外商感受这座城市的温暖。

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对泉州这个“东方第一大港”、当年的“国际大都市”泉州是这样描绘的,《马可·波罗游记》中记载:“刺桐(泉州古称)是世界最大的港口之一,大批商人云集于此,货物堆积如山,买卖的盛况令人难以想象。”

以至于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前,特意在泉州港停留,可能试图找寻“前朝留下的荣光”。泉州人自豪地称:郑和船队能顺利到达西亚、东非等地区,并开创了人类航海史上空前壮举,这与泉州灵气神祗的护佑有关,当然是“一地之言”,听听就好,不必当真。

泉州外贸商港“横跨三朝”的辉煌历史,铸就了今天商贸繁盛的时代。

今年七月,在福州举办的“第44届遗产大会”上,“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被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



泉州在横跨三朝的对外商贸往来中,必然吸引了外商前来这座充满魅力的国际大都市。由于泉州的经商环境良好,大量的阿拉伯人、波斯人涌入泉州,使之成为多元文化与宗教包容的都市。

有人说:“地下文物看西安,地上宗教看泉州”。西安无疑是地下文物的博物馆;而地面上的宗教博物馆则在泉州。

泉州除了“世界三大宗教”相依并存外,儒教、道教当然也有,还有景教、摩尼教、婆罗门教、印度教、日本拜物教、犹太教等。199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来泉州考察“海上丝绸之路”,阿拉伯专家杜迪安博士说:“我们看到泉州是一个不同信仰、不同民族相遇、文化交流和平共处的城市”。

值得一提的是,创建于公元1009年,由伊朗人艾哈默德重修于1309年的清净寺。该寺仿照叙利亚大马士革伊斯兰教礼拜堂的形式建筑,又名“艾苏哈ト大寺”。它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伊斯兰教寺,由此可知,当年有众多的阿拉伯人居住在泉州。



那么,泉州地区又有多少的阿拉伯人、波斯人后裔呢?

2004年在海外交通史博物馆一侧又建成了具有浓郁阿拉伯建筑风情的伊斯兰文化陈列馆,2008年11月25日,在泉州海外交通博物馆伊斯兰文化陈列馆,举办了“阿拉伯——波斯人在泉州”专题开馆仪式,邀请了中外专家参与。有阿拉伯专家认为,宋元时期居住在泉州的阿拉伯人、波斯人多达五万余人。有学者保守估计,这批早期的阿拉伯波斯人经过六七百的繁衍生息,后裔人数可能多达二三百万人。



在晋江陈埭镇,有下辖的7个回族行政村,分别是江头、岸兜、溪边、四境、花厅口、鹏头、西坂。

晋江陈埭的丁姓,百崎回族乡的郭姓、永春县的蒲姓,被称为:阿拉伯波斯人后裔“三大姓氏”。

当然,经过六七百年的文化融合,这些阿拉伯、波斯人后裔几乎已经受到闽南文化的影响,融入当地习俗。



闽南人有传统节日祭祀的习俗,可谓逢节必拜。但,丁姓与郭姓最大的特点就是在重大祭祀时不用猪肉,特别是祭祀祖先。

古时候,闽南以农耕文化为主,普遍认为牛是农活的好帮手,因此形成农人不吃牛肉的习俗。但是,同为农人的陈埭人却吃牛肉,有“不吃牛肉不是陈埭丁”的说法,意即“陈埭丁姓回族后裔都吃牛肉”。有别于当地“闽南人”之意。

在泉州,除了有丰富的闽南小吃外,牛肉羹也是这座古城独特的美食。



往期精彩



《世界遗产》为什么选择泉州

惠安女,究竟是哪支民族?

千年雅乐——泉州南音

这座城市为何被誉为“世界宗教博物馆”?

洛阳桥是谁建造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