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你穷得没钱付双11尾款,她却“抠出”2套房:你不是精致,你就是蠢

Quasimo 易简读书 2022-06-12

作者:Quasimodo



“预售已经提前20天,只有我还在傻傻等11月11日。”


没错,一年一度的双十一又来了。


虽然每年都会有人吐槽:战线太长、凑单太难、规则太烦、尾款太多……并发誓明年绝对不参加。


然而,生活要打你的脸从不给你反应时间。


预售前一天,同事之间第一句话:你要下单买什么?购物车作业借来抄抄?要拼单吗?


甚至活动当天忍不住在直播间一通加购,回过神来,才想起来进来只是为了买一瓶洗面奶。


(这绝对不是我的购物车)


好好的一个人,怎么说下单就下单了呢?




微博有个调查显示,80%的女性,在双十一疯狂购物后,没有任何悔意,但一周后,集体后悔。


确实,双十一集中购物,看起来省钱了,但实际上这已经超出了每月固定的消费额度,也就是将自己的现金流没了。


甚至,有些人利用分期的方式,把未来的现金流一起吞并。


这一切都需要付出更多时间、精力来填补这个窟窿。


更重要是,当欲望的大门打开,就难以关上。



我们公司的实习生小雅就是其中的“受害者”。


她在预售第一波前,已经做好了攻略,原打算只是想囤点面膜、洗发水和化妆品等,做好预算不超400元。


但一旦进入了李佳琦直播,她突然觉得自己护肤品不够用了,换季没衣服穿了,想要试试贵价零食。


她会自我安慰:“减50呢,不用可惜了,反正都能用完,不算计划外。”


朋友也会来问:“拼单吗?买东西更便宜。”


在信息和社交的双重轰炸下,小雅当晚定金花了将近2500元。


而这已经花了她实习工资一半了。


我问她,“接下来的尾款,你怎么办?”


她苦笑道,“只能靠分期了。反正东西那么划算,只是出点利息费而已,没关系。”


其实,我已经不仅一次听到她说这句话了。


像之前“618节”、“女王节”,她都会忍不住将购物车里的订单下了,把这些节日过出了仪式感。


在心理学有一个名词,叫棘轮效应,就是指人的欲望会不断膨胀,一开始或许只是想要一支口红,后来想要的是整个色号的口红了。


小雅也是如此。


刚工作时,有了点小钱,只是想买几支口红、几件衣服、一个手机……到后来一发不可收拾,到手的东西价格也越来越贵。


但工资的涨幅,永远都追不上她的欲望。


为了满足购物欲,她已经开通了京东白条、花呗、微粒贷和各大的信用卡等,累计了高达5万多的欠款。


听她说,甚至有时候还需要父母的支助,才能还清当月的欠款。



这几乎是每个负债青年的真实现状。


他们今天想吃网红蛋糕,明天想体验一下“说走就走的旅游”,荷包永远只有两位数,但欠款上就敢达到五位数。


别再问:“我的钱去哪里了?”


他们就在那些包包、手机和精致的早餐里。




之前,看到了微博的一个热搜词条:

#困在花呗里的年轻人#


据调查全国有1.75亿90后,只有13.4%的年轻人没有负债,剩下86.6%的90后都接触过信贷产品。



年轻人的困境究竟是什么造成的?


一是借贷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增加。


对比以前,当代年轻人借钱是在太容易了,在随便一个互联网平台查看,基本都有借贷业务,借款额度还不小。


“放心借”“借去花”“任性贷”……这些名字热情洋溢地诱惑着年轻人消费,他们的广告更是渗透在我们生活。


一位网友是这样描述的:


“好像一直有一个人24小时全程贴身,问我借钱吗?借钱吗?借钱吗?”


(每一个APP都想借钱给你)


二是,超前消费的鼓吹。


蚂蚁花呗就做过一则相关的广告。


告诉年轻人,享乐要趁早。


生活,可以利用花呗活成我们想要的样子。


环球旅行、法国大餐、服装首饰,这些统统潜意识传递着他们的消费观:“爱自己,想花就花呗”


(还不上来的时候,会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吗?)


这一切搭建起了“借钱很轻松,花钱很快乐”的假象,让年轻人为了所谓的光鲜亮丽,付出惨重的代价。


听过一个网友@无声的雨的故事:


“上一份工作特别痛苦,裸辞。分期买了机票和酒店,义无反顾去了西藏。


卡里仅存一点积蓄,但真的开心,觉得自己活成了网红。


半个月后经费见底,回来边找工作边焦虑。交不起房租,吃不起饭馆,还不起钱。那刻我才发现 ,生活一团糟的人,走到哪里,都是颠沛流离。”


疯狂消费后,剩下的全都是空虚和焦虑。



在消费主义大旗的感召下,多少人还没有学会怎么挣钱,就已经熟练掌握借钱的方式。


但毁掉年轻人的永远不是这些借贷软件,而是是与自己的收入,匹配不上的消费欲望。


人民日报曾对当代年轻人的生活状态做出总结:

“能买戴森吸尘器就不用扫帚了;吃完牛油果又要吃藜麦了;100块钱一张的‘前男友面膜’用起来也不心疼;一有健身冲动,就非得去办张年卡。”


每个人都想有个美好的明天,但消耗理性,纵容欲望的蔓延后,我们该抱有什么心情去期待明天呢?




有人在为双十一疯狂剁手,有人却疯狂逃离双十一。


王神爱是豆瓣抠组著名的大神。


自己花在衣服的钱不超过100元,除了内衣内裤外,其余的都是捡朋友不要的二手货;


从不参与同学线下聚会,避免需要消费;


家里的碗碟,都是超市的赠品;


日用品是靠各种app薅羊毛的,交通费全靠领券……



别人花钱会感到快乐,而她花钱就像是割掉她身上“一块肉”。


端一碗豆浆不小心洒了,她的第一反应是“两毛钱没了”。


同事盘里的肉没吃完,她会为之惋惜:“这个猪死得有点冤枉”。


正因为这样紧巴巴的心态,王神爱每个月工资的存蓄率能达到90%以上。


毕业9年,她与丈夫一起在南京“抠”出了2套房子。


但在许多人看来她的行为有些极端,形容她很像课本里描述那种抱着存钱罐数钱的守财奴。


但就事论事,节省丢脸,还是工作几年还需要“啃老”还花呗丢脸?


更重要是,她除了节约,也有在努力赚钱。


王神爱也反复在节目里提过:“不要成为金钱和物欲的奴隶,但也不要成为抠的奴隶。”



抠神的养成,一方面是源于王神爱从事广告工作后,看透了鼓吹消费主义的那一套;另一方面,原生家庭的贫穷使得王神爱从小养成了攒钱的习惯和对安全感的迫切需求。


她不反对消费,但只买自己需要的。


如非必要,勿增实体。



其实在物欲横流的时代,不仅只有王神爱一个人选择抠门的生活。


在日本,有个被评为“日本最省女孩”咲。


她每天伙食费不到10块,衣服穿不破就不买新的,在交通方面都是靠骑自行车或者步行,愣是靠省钱买下了三栋房子。


成为包租婆后,她却开了猫咖,给猫最好的猫粮、猫砂和猫玩具。



在国内,还有位比以上两位更“抠”的人,丁红。


她在北京6年,压根不租房。


工位就是她的家,白天上班时,她把包放在办公桌下,晚上就睡在会议室。


因为公司食堂包三餐,24小时开放的浴室里配备了洗发水和沐浴露,她就没有其他需求了。


丁红虽然不在吃住行上消费,但她在自我提升上从不吝啬。


用省下来的钱,去游历许多个国家;


本是动画师的她,愿意自费到新西兰继续学习动画。


(她的第一部独立动画获得了维塔(电影《指环王》系列、《阿凡达》视觉效果制作团队)与新西兰南方理工学院联合颁发的杰出动画奖)


发现了吗?


这群人,他们虽然过着寒酸的生活,却有着清晰的人生目标和严于律己的自律。


在这个消费主义的时代,许多年轻人都在为“精致”而买单,这样逆流而行的人太少了。


或许会有人反驳:“生活压力那么大,加班那么辛苦,买点东西补偿自己,也没有错吧。”


事实上,消费的确没有错,错的是盲目消费而不自知。


当幸福感能用金钱来衡量时,我们便会发现,生活充满不幸。


欲望是无穷无尽的,而你的荷包却有限。


接下来,又该用什么去喂养欲望?




以前听过一个理财规划师的告诫:


年轻人要做三件事,延迟欲望满足、强制储蓄、懂得财务风险隔离。


我的朋友小A,同样无法戒掉花呗,但他却调整到固定的通用额度。


每个月发了工资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还了那笔固定的花呗,再将一部分钱存入固定账号,剩下的才是自己的流动资金。


如今能够规划得很好,是2年痛苦的教训买来的经验。


2年前,他刚毕业入职到一家大厂,工资在同龄人当中颇高,对理财也没有太大概念。


于是花起钱来大手大脚,给女朋友买礼物常常超过千元。信用卡逐渐欠款累计达到6万。


如果按照他的收入水平,是完全能还清的。


但后来他们行业改革,他成了被解雇的那一个。接连换工作都不太顺利,信用卡是东拼西凑、节衣缩食地还完。


这段经历太痛苦了,让他意识到:存钱,是年轻人保障安全的少有选择。



双十一激情消费后,你的花呗、京东白条和信用卡欠下了多少钱?


与其在这里后悔自己冲动消费,不如有规划的理财。


分享几个建议:


1.明确自己追求的生活标准,客观看待工资和所需费用是否匹配;


2.确定在金钱消费方面要遵循的原则;


3.避免任何形式的消费负债(尤其是娱乐方面);如必须负有这类债务,遵循“五五原则”:每月收入除开正常生活开销,最多可以使用50%来还债。尽量选择最低还款率。



大家常用的付款方式,我相信很多都是电子付费,但这会导致对花费出去的钱没有太大概念。


因此,非常推荐大家使用记账本。


记账可以直观看到自己的消费情况,合理安排费用,有助于控制消费,每个月多省点钱。


为了解决记账繁琐的问题,如今在手机上已经有不少实用美观的记账App。


例如:一木、青子记账、叨叨记账、叨叨记账和喵喵记账等。


不要再等钱都从自己的手指缝溜走了,才知道在支付宝年度账单上哭穷。


(青子记账App页面)


最后,希望大家都能做自己金钱的主人而不是消费主义的洗脑者。


点个[在看],买东西的手更理智,不再做“尾款人”。



—往期回顾—




双十一倒计时下单更理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