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宏被骂退圈后,我开始被这个男人圈粉
王力宏的瓜,相必大家也吃腻了,今天来聊点深的。
有人说,这件事中最名誉扫地的不是王力宏,而是他所在的大家族。
这么说,好像也有点道理。
众所周知,王力宏是名门三代:
第一代,外曾祖父许凤藻,参加过武昌起义,还曾获赠孙中山手书牌匾;
第二代,王力宏的长辈们,经济学家、造纸专家、历史学家、化学家……大多都是些人狠话不多的实干家。
第三代,到了王力宏这里,则有些吃老本的意味:
音乐才子的成名作《龙的传人》,是拿表哥的旧作改编的,此后再无什么深刻的作品;
拍过不少电影,评分大多都在4分左右,唯一叫好的《色·戒》和《无问西东》,也都是沾了剧本、导演以及其他专业演员的光。
我想,这一切都能从另一个男人身上能找到答案。
“王力宏是我外孙,
他唱的歌挺肤浅的”
他是谁?
许 倬 云 。
年轻人认识他,更多是因为王力宏舅爷的身份。
2019年,他曾上过许知远的访谈节目《十三邀》,当时点击量少得可怜,孤零零飘过的弹幕上有人问「这个糟老头子是谁?」
最近,王力宏事件让大众反思“当下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榜样”,才让这个「糟老头子」再度在年轻人中走红。
1930年,许倬云出生于江苏无锡。
他出生即残疾,身高不足1.5米,手脚弯曲,双脚无踝,只能依靠双拐行走。
毕业后,他致力于历史学科教研工作。先后执教于台湾大学和美国匹兹堡大学,其间还多次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美国夏威夷大学、美国杜克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的讲座教授。
授课之余,许倬云笔耕不辍,著作一本接一本的出,《中国古代社会史论》《汉代农业》《西周史》……
他写的《万古江河》,还被清华大学校长作为开学读物赠送给了每位新生。
如今他已著作等身,被誉为「当代最重要的史学大家之一」和「台湾改革开放的幕后推手」。
在学术圈,他更是许多人的偶像。
他是王小波和李银河的良师益友。
“许老先生尤其难得有一颗爱普通人、为普通人寻求安顿的心。”
许倬云有多敢说?
91岁高龄的他,曾有过很多次直言不讳,而这些观点,也启发了无数人。
许倬云和李敖,有过一段恩怨。
起初,李敖写了篇文章《老年人和棒子》,投给了一本叫《文星》的杂志,颇受杂志老板萧孟能赏识,很快被提拔为主编。之后李敖跟着《文星》的老板萧孟能、以及余光中先生,到许倬云那里去。
由于那篇文章里暗讽老先生们不交“棒子”,其中涉及到了许倬云老师们的一些事情,有许多编造的成分,于是许倬云对李敖说:
后来,许倬云对李敖说:“你给我出去。”
萧孟能就跟李敖走了。
从那以后,李敖又写了许多文章大骂许倬云。
从那以后,许倬云就再也不跟李敖见面了。
1970年,许倬云到了匹兹堡大学,本来是去做访问教授的,后来一些前辈老师就跟他说:“你不要回来。”就这样,许倬云呆在匹兹堡大学没有回去。
2010年,许倬云在著作《许倬云谈话录》中写“李敖是打手”,结果被李敖告了。2013年台湾法院宣判李敖胜诉,索赔200万。在私底下,李敖拿到的数目更多。
当时李敖放下一句话,“我李敖不是好惹的,打了六十几年官司,不是乱打的!”
如今李敖已逝,再谈这段恩怨,许倬云则说:
我从不能坐到能坐,从不能走到能走,哪一步不是多少人提携,多少人帮忙?我一辈子就碰到一个人,李敖,我说什么他反什么,但是也好,就是当个镜子看。
他曾向许知远一阵见血地指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缺点:
“中国世界一直以人为中心,没有上帝,我们认为没有人的情感、没有人的眼光、没有人的智慧就没有天地。
这是中国的好处,也是中国的缺陷。最大的副作用就是伦理,过分强调人和人的关系,社会关系、亲疏关系、尊卑关系、上下关系。
这就构成了一个优势和劣势之间的差别。人人都想做老大,人人都想做帮会的头头。
还不够,还有二代,还有三代;还不够,表弟、舅爷都得上。
他这么说,不无道理。
中国古代,封建伦理纲常,统治者成百上千年一直拿这套道德标准来约束弱者。
君臣、父子、夫妻……各种各样的关系,都要求一方无条件臣服于另一方。
而这种意识深入人心,使得我们没有办法解放自己,也绑住了我们自动自发的精神,形成了一种“第一重要是做人,其次才是做事”的思想传统。
落后就要挨打。
西方的炮弹炸开了中国国门,让我们开始觉醒。
于是有了反思,有了五四运动。
可这一时期又陷入另一个误区:盲目崇拜科学。
“科学变万能,科学变成符咒。”
于是,科学变成了一句口号,喊一喊,然后呢?
而在许老看来,科学并不是打嘴仗,而是“一种追寻的精神”。
这句话实在太妙了。
回看人类历史,也正因为一代代的追寻而生生不息。
14世纪左右的十字军时代,西方流传着一个关于东方祭司王约翰的传说,而这个被神化的故事,成为了迪亚士发现好望角的动力之一。
而马可·波罗带回去的关于日本中国“遍地黄金”的传闻,则启发了“草根”哥伦布。
哥伦布一心想要找到前往亚洲的新航路,但他最终因为时代和个人的局限性,阴差阳错抵达了美洲大陆。
哥伦布一生都没有实现自己最初的梦想,但却为人类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
这世上本没有永恒的真理,唯有不断趋近真理、靠近真实的过程,才是人类最珍贵的黄金啊。
4. 为国人开出一剂良方。
那么,怎么才能改变这种情况呢?接着许老说:
“中国人要有一个远见,能超越你未见,要人心之自由,胸襟开放。”
简而言之,就是要有真正发自心内的民族自信心。
而这种自信,并不是“不转不是中国人”,也不是自吹自擂的“我不管,中国就是最棒的,不接受反驳”。
而是既能享受赞美和友善,也虚心接受批评和嘲笑。
这才是发自内心的自信。
许老的内心深处,就有这种自信。
他讲述过一个自己的亲身经历——
抗战时期,他曾住在农村,亲眼所见许多底层人民的生活疾苦。
“我们打8年抗战是靠农村撑起来的,很多人从前线撤到后边农村,农村人没有一句闲话,接纳难民,多少粮食拿出来一起吃,没有粮食一群人就一起饿。 没有人欺负人、挤着上车、挤着上船。都先让老弱妇女往上推,自己留在后面。 多少老人走不动了,跟孩子说你们走,走!”
许倬云与王力宏来自同一家族,可以说,他们的起点比许多普通人是要高的。
但许倬云比王力宏,选择了一条更难走的路:
患有先天性肌肉萎缩,外貌上与常人不一样,行动也不便,但他却从不把自己特殊看待,而是用别人出去游玩交友的时间,来学习和思考。
“我残废,不惭愧。”
哥哥嫂嫂曾对许倬云说:“老七,你去乡下随便找一个女人回来,可以给你生孩子管家就行。”
许倬云却很生气:“为什么我就只能找一个人来生孩子管家?”
不自暴自弃,不怨天尤人,不随波逐流。
也正是这种自信,让他熬过了那些纷乱的岁月,笃定了一条自己毕生要走的道路,还找到了自己相伴一生的妻子。
我没认识曼丽以前,我不晓得天下还有更完全的路。 等到看见曼丽了,我看见星星亮起来,看到了一个完全崭新的天下,就觉得非她不可。 这样一结合,就把两个天下满足了。
而潜心向内走,让他在自己身上搭建了一座宝库,更让每个和他交谈的人,都能感受到他智识中的魅力。
在那样极端艰难的先天条件和时代背景下,他没有选择一条向下坠落的路,仍然奋力去打破自我的天花板,以残缺之躯去触摸更广袤的精神境界。
反观王力宏。
这让我想到胡锡进对王力宏的那段评价:
欲望城市同时是超级墓地,每一座豪华别墅都有一扇门直通殡仪馆。很多人以为它是通向后院花坛的门而错误推开它。
许倬云和王力宏,最终驶向了截然相反的方向。
如此看来,家族的荣光,最终也只是锦上添花;
漫漫人生路,还是得自己一步步去走。
共勉。
参考资料:
《许倬云:91岁了,我最遗憾的是读的书太少,欠的“债”太多》,混沌学园
喜欢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