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获批17个试点空域和30条试点航线,江西基本建成“1+3+10+100”航空应急救援基础设施网络体系,三项标准将于7月1日起施行

通航圈 低空BBS 2023-12-25

【写在开头】最近微信推荐机制调整了,可能有些朋友会收不到我们的推送,大家伙儿别忘了给(低空BBS)加上星标,以免错过更多精彩!

江西基本建成了以江西省应急救援靖安机场为中心,赣州、宜春、上饶3个航空驻防点为依托,10个直升机固定起降点为支点,全省各县市区107处直升机临时起降点为末梢,适应多灾种全覆盖的‘1+3+10+100’的航空应急救援基础设施网络体系”6月13日,江西省应急厅党委委员、副厅长徐何明在江西省应急救援能力建设工作新闻发布会上如是说。
江西森林覆盖率高,各类自然灾害多发。“我们以被列为全国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试点省为契机,持续加强指挥、基础设施、低空空管、力量、保障和产业等‘六大体系’建设。”徐何明说。

据介绍,截至目前,江西打造了具备36支航空应急救援队伍和39架飞机的救援机群,建成了全国唯一的应急救援专用机场、107个直升机临时起降点,有序推进赣州、上饶、宜春等3个驻防站建设,建成南昌、景德镇2个通航飞行服务站,加快推进航空应急救援重点实验室建设,基本形成了反应灵敏、结构合理、规模适度、各方参与的应急救援航空体系。
徐何明介绍,江西省开展应急救援航空体系建设试点工作三年多来,航空救援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具有江西特色的应急救援航空体系初显成效,期间共组织各类航空救援飞行1200余架次,飞行时间3500余小时,安全航行40余万公里
一是建立了航空应急救援指挥体系为航空应急救援飞机开辟了“绿急通道”,执行抢险救援紧急任务的飞机采取备案制度,飞行计划受理和空域使用审批不做时限要求。依托省航空护林局建设省航空应急救援指挥调度中心,已经实现航空救援飞机“看得见、叫得到、控得住”的目标。
二是构建了航空应急救援基础设施体系。基本建成了以省应急救援靖安机场为中心,赣州、宜春、上饶3个航空驻防点为依托,10个直升机固定起降点为支点,全省各县市区107处直升机临时起降点为末梢,适应多灾种全覆盖的“1+3+10+100”的航空应急救援基础设施网络体系。
三是推动了航空应急救援低空空管试点。2020年9月,江西省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获批,中央空管委将我省列为低空空域管理改革拓展试点省。经过两年多的改革试点,我省打造了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的“江西样板”目前,已经成功获批了17个试点空域和30条试点航线,主要用于应急救援、航空护林、通航机场验证试飞、无人机教学等飞行任务。
四是形成了航空应急救援力量体系。省应急厅每年租用5-6架飞机用于应急救援,并通过《鼓励通航企业参与航空应急救援工作机制》引导社会力量飞机33架参与救援工作,建立了我省航空应急救援机群;利用全省应急管理系统及省直相关部门现有无人机560余台、无人机生产经营企业10余家的资源,建立无人机侦查救援力量体系。另外,还组建了航空救援特勤队、机动队、预备队和医疗救援队组成的航空应急救援地面队伍体系,共计36支队伍400余人
五是推进了航空应急救援保障体系建设。依托昌飞公司建设航空应急救援重点实验室,以应急救援和低空空域两大体系为主攻方向,开展了一系列探索性和创新性研究。目前,《直升机物资投送操作指南》等3个省级标准已颁布,将于今年7月1日起施行江西省印发直升机应急医疗救援转运操作指南、直升机舱内物资投送操作指南、直升机目视搜索操作指南三项航空应急救援地方标准。景德镇市和昌飞公司正在积极推进航空应急救援技术服务保障基地建设。我厅也正在持续推进省级综合应急(航空救援)装备物资储备库建设项目。
六是推动了航空应急救援产业发展。航空工业集团明确将重型直升机项目总装布局江西,形成重型直升机的科研生产能力积极发展高原、高寒和水域运行等航空救援专用装备研发制造业务。与科研院校合作开展航空救援专业技术和技能培训。在2020、2021年中国航空产业大会中举办了航空应急救援装展和进行了航空应急救援演练。
徐何明表示:“今后,我们将巩固拓展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的成果,更好发挥出航空应急救援快捷高效的作用,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促进全省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不断走深走实、行稳致远。
在回答记者“靖安机场作为我国唯一的航空应急救援专用机场,在今后的灾害事故处置中能发挥什么作用?”这一问题时,江西省应急救援靖安机场主任肖文军介绍,“1+3+10+100”航空应急救援基础设施网络体系中,靖安机场作为这个“1”,是江西省航空应急救援的中心机场。现阶段机场已经完成了一期的工程建设项目、B类通用机场备案和临时空域的申报等前期准备工作。

肖文军介绍,围绕“全灾种、大应急”的任务需要,在灾害事故处置中机场主要突出三个方面的作用。 一是突出航空应急救援保障能力。靖安机场运行阶段可停驻4-8架直升机,能迅速辐射省内各市县的应急响应,及时提供航空应急救援保障,形成“半小时航空救援圈”。 二是突出航空应急救援队伍配套能力。靖安机场组建了航空应急救援特勤队,第一批36人已招录完毕,并已组织了相应集训,形成航空应急救援快速响应、区域覆盖、综合救援、高效指挥和联动保障等方面的实战能力,打造成江西应急的“尖刀”力量。 三是突出航空应急救援物资储备能力。依托靖安机场建设航空应急救援物资装备储备库,该项目拟投资约1.4亿元,建设总面积约1.6万平方米标准化仓库。该储备库建成后,将承担省级防汛抗旱、森林防灭火、航空救援和安全生产的应急救援物资储备和调拨功能。 
此外,根据江西的地理特点和自然灾害区域分布等情况,将全省划分为东、南、西、北4个驻防片区在每个片区设立了一个航空应急救援驻防基地(即东部片区的上饶驻防站、南部片区的赣州驻防站、西部片区的宜春驻防站、北部片区的靖安机场),重点时期将租用的5-6架飞机合理分布到每个基地内,24小时值班驻防。同时,明确各驻防片区内发生自然灾害时,首先由片区驻防飞机第一时间进行处置,力量不够时,由省级层面根据各片区情况,按照就近原则,统一调派增援。由于驻防力量分布合理,从而确保了能够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在最短时间内到达灾害事故现场进行救援处置。

此外,昌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谢晓文介绍,在省应急管理厅的指导下,昌飞公司联合江西省应急管理科学研究院等单位共同完成了《航空应急救援》三份标准的研发,包括《直升机应急医疗救援转运操作指南》《直升机舱内物资投送操作指南》和《直升机目视搜索操作指南》江西省印发直升机应急医疗救援转运操作指南、直升机舱内物资投送操作指南、直升机目视搜索操作指南三项航空应急救援地方标准
谢晓文介绍,研发这三份标准一是填补部分标准空白。当前,国内航空应急救援应用标准体系建设处于起步阶段。除我们发布的3项标准外,目前国内与航空相关联的救援类标准有41份(其中国家标准12份、行业标准11份、团体标准16份和地方标准2份),这里面真正属于航空应急救援的标准有27份,其中作业标准仅4份(医疗救护3份、吊桶灭火1份),我们发布的标准除进一步完善了航空医疗救援的作业规范外,还填补了物资投送、空中搜寻作业的国内空白。二是突出标准实用性。这三份标准都具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任务场景极其常见,也非常迫切,分别瞄准救人、运物和寻人三个场景,贴近实战。另外,航空应急救援具有专业性强、人员技能要求高、风险高等特点,标准中也明确了应急作业流程、人员准入资格和安全管理要求。相信三项标准的发布将极大提高三项作业的规范性和安全性。

谢晓文表示,三项标准的发布是江西省应急救援航空体系建设试点的成果之一,也是一个新的开始。续昌飞公司将继续在省应急管理厅的指导下,践行航空强省发展战略,充分利用好和发挥好江西省航空应急救援重点实验室这个平台,先行先试,重点推进国产民用直升机(比如AC311A、AC313A等)的应急救援应用拓展,不断加大标准研发力度我们做过评估,除已发布的和正在研发的标准外,要形成基本完整的航空应急救援标准体系,还需要研发60至70份标准。同时,还要深入研究市场需求,确定研发的重点方向和优先任务,根据轻重缓急,提前筹划、统一部署、分步推进;加强标准宣传和推广,提高知名度和影响力;加强标准的持续修订和优化,不断提升适用性和实用性,为后续提升标准层级奠定坚实基础。另外,我们还将建设和完善航空应急救援培训和技术服务保障能力,为专业队伍建设和技术装备应用提供支持,助力提升地方和国家航空应急救援总体水平,为国家综合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昌飞力量。
来源:江西省应急管理厅网站、中新网、通航圈。
声      明:原创文章,欢迎联系获取转载授权,并注明来源低空BBS;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平台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更正或删除。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 ,本平台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
·······推荐关注············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