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疫情的经济后果

徐远 徐远观察 2023-09-09

新冠疫情逐渐平稳,需思考全局性经济对策。


以安居房建设为抓手,启动“二次房改”,既能促进短期经济复苏,又能托住未来十年经济增长的下限。同步进行“二次开放”,发展高端制造和现代服务业,将拔高经济增长的上限。双管齐下,则可以保住未来10-15年每年5%以上、高质量的经济增长,到2035年经济再翻一番,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


二次房改是一次房改的历史延续,将彻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为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打下不可或缺的基础,把中华民族带到全新历史高度。

一  

双重疫情下的经济对策

新冠疫情是重大突发事件,经济后果不容忽视。和2003年非典相比,武汉疫情有三点不同:(1)确诊人数、死亡人数,都远超非典。(2)防控力度、范围、时间长度,都远超非典。(3)武汉疫情的经济影响,也将远远超过非典。


综合判断,武汉疫情已经演化成“双重疫情”:(1)病毒疫情;(2)经济疫情。初步保守预估,直接经济损失将超过3万亿,占全年GDP比例超过3%,不排除1季度零增长甚至负增长的可能性。疫情平稳以后,不仅要补齐这些损失,还要维持全年5.7%以上的经济增长,面临挑战。


面对挑战,应统筹考虑,尽快出台力度大、见效快、可落实、易操作的改革措施。这样的政策不能是饮鸩止渴,损害长期增长质量,更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在重大结构问题上裹足不前。理想的政策,要在促进短期经济复苏的同时,夯实长期经济增长的基础,并且有利于长期社会综合治理的改善。


已经出台的政策,总体上是“亡羊补牢”型,不是“增强动力”型。这些政策以扶持中小微企业、帮助抗疫企业为主,可以帮助缓解经济病痛,但是谈不上治疗,更谈不上培育长期经济发展的潜力。


还在酝酿中的政策,以扩大基建和扶持科技产业为主。基建扩张空间不大,操作不当容易产生副作用。科技产业依赖于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自身规律,速度不可控。而且,不能依赖长期战略解决短期问题。



以史为鉴。2003年的非典疫情,中国之所以能够快速走出疫情影响,与当时的两大经济动能有关。对外,中国刚刚加入WTO不久,出口企业活力旺盛。对内,住房商品化改革刚刚启动,动能正在上升。两大经济动能合力,秒杀非典疫情的经济影响。


当下,中国经济动能不足,要想扭转不利局面,必须找到同等级别的对外、对内改革措施,既注入短期经济活力,又为中长期增长打下基础。


对外,要以“二次入世”的力度,扩大开放。


对内,要以“二次房改”的气魄,启动农民工市民化。


二次入世的政策抓手,是以《外商投资法》的基础,引进外商投资,扩大服务业开放,促进现代服务、科技研发、智能制造等行业的发展,发展现代服务业。


二次开放的实质,是“向内开放”。过去的开放,是“向外开放”,是商品走出去,把国内的生产要素与国外的商品市场相结合。这次的开放,“向内开放”,把国外的生产要素引进来,与国内市场潜力相结合。现在的经济短板,是国内服务业市场,包括科技研发、技术创新市场。市场在国内,要求“向内开放”。


二次房改的政策抓手,是大规模建设安居房。每年兴建1000万套安居房,套均面积50平米,套均投资100万,每年直接投资10万亿,一举解决短期经济增长问题。未来10年每年兴建1000万套安居房,则未来10年的经济增长都有了保障。由此带来的直接和配套投资,以及产业联动效应,将有力托住经济增长的下限。



同时,在“二次开放”政策的配合下,大力发展高端制造、现代服务、科技创新产业,将拔高经济增长的上限。双管齐下,则可以保住未来10-15年每年5%以上、高质量的经济增长,到2035年经济再翻一番,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


时隔20年的“二次房改”,与“一次房改”既有历史的延续性,也有重要的区别。过去的增长,以初级工业、中低端制造为龙头,以城镇化为载体。未来的增长,以智能制造、现代服务、科技研发为龙头,以都市化为载体。城镇化是城市化的初级阶段,都市化是城市化的高级阶段。


二 

二次房改的短期、中期、长期战略利益

在对外“二次入世”的同时,对内启动“二次房改”,是“一举三得”的政策抓手,短期、中期、长期都有战略性的利益。


1. 短期看,能够快速复苏经济


安居房建设将带来大量投资。在大都市和都市圈,每年兴建1000万套安居房,套均面积50平米,套均投资100万,直接投资10万亿,同时带动大量关联投资和生产,一举解决短期经济增长问题。初步匡算,每平米投资2万元,其中土地费用1.6万,工程费用0.4万。因主要选址是中心城市和都市圈,土地费用较高。


大都市和都市圈是未来城市化的发展方向,投资的大方向不会错。每年浩浩荡荡的农民工大潮,每年浩浩荡荡的春运大潮,就是这个发展方向的历史注脚。


党中央的会议文件,已经多次认可、确定了这一大方向。2019年8月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和2019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明确提出“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增强其他地区在保障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边疆安全等方面的功能”,要“要加快落实区域发展战略,完善区域政策和空间布局,发挥各地比较优势”。


安居房建设,与“房住不炒”的政策基调高度一致,是坚持“房住不炒”的有力保障。安居房与房地产调控配合,可以很好满足中低收入家庭和外来人口的居住需求。安居房大量增加房屋供给,从根本上改变供求不平衡的局面,抑制购房恐慌,从根本上杜绝炒房。



2. 中期看,能保障未来10-15年的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


过去的经济增长方式不可持续,早已成为共识。不推动基础性的改革,激发经济增长的新动能,不排除经济失速的可能性。不要以为经济下滑一定是渐渐的,缓慢的。没有新的动能支撑,经济下滑可能是断崖式的,可能会引发社会不稳定。


未来10年每年兴建1000万套安居房,则未来10年的经济增长都有了保障。由此带来的直接投资和配套投资,以及产业联动效应,是未来10年经济增长的基本保障,将有力托住经济增长的下限。


同时,在对外开放的配合下,大力发展高端制造、现代服务、科技创新产业,将拔高经济增长的上限。双管齐下,则可以保住未来10-15年每年5%以上、高质量的经济增长,到2035年经济再翻一番,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


3. 长期看,彻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为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打下不可或缺的基础


未来10年每年兴建1000万套安居房,则可安置2亿农民工,把2亿农民工转变为新市民,加上子女共新增约3亿新市民。同步进行的商品房建设和其他流动人口市民化,还将形成约1亿新市民。用10年时间,产生约4亿新市民,市民总量从现有的6亿增加到10亿,一举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解决过去40年未能解决的历史遗留问题。



城乡二元结构是我国的基本社会结构。在渐进改革的过程中,城乡二元结构有其历史的合理性。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推进,城乡二元结构越来越成为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阻碍,成为国家现代化的阻力,成为提高社会综合治理能力的负担。只有消解城乡二元结构,才有可能实现社会治理的现代化,才有可能实现党的中长期战略目标。


采取有力措施,消解城乡二元结构,将一举奠定中国现代化的基础。不消解城乡二元结构,国家治理现代化就是一句空话,中华民族就不可能迈上新台阶。



三 

二次房改的方向、思路、抓手、要点

二次房改的基本方向,是引导农民工市民化,消解城乡二元结构。


二次房改的基本思路,是“政策定方向,市场为主体”,政策部门确定方向,让市场机制发挥作用,保证方向的正确和任务的实现。


二次房改的政策抓手,是在中心城市和都市圈大规模建设安居房,完成从城镇化到都市化的历史转型。


作为二次房改抓手的安居房政策,有10个基本要点:


1. 购房资格:面向所有无房人口,以就业地缴纳社保为唯一标准,不歧视无户籍、无学位人口。


2. 户型设计:针对中低收入新市民群体,以40-60平米的小户型为主,和商品房相互补充,形成完整的住房市场。


3. 房屋销售:用商品房的方式销售,加速资金回笼,形成资金闭环。不要用租赁房的思路。


4. 购房贷款:遵守商业可持续原则,首付不低于20%,贷款利率可以适当优惠。


5. 城市选择:应主要选择在中心城市和都市圈,不能选择中小城市。以人口流入为标准,按照人口流入数量选择城市和分配安居房名额。


6. 区位选址:应选址在较好区位,便于新市民上班,不能在远郊区,形成新的浪费。


7. 开发建设:应商业化运作,政府筹集土地和监管,优质大型房企主导开发。


8. 土地来源:把大城市内部的低效工商业用地、科研用地转化为安居房用地,并通过发行特别国债补充土地出让金,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


9. 社保跟人走:要把新市民社保转入落户城市的社保体系,社保资金统一划拨和管理。要采取“有档次之差,无身份之别”的渐进思路,逐步提高社保水平。


10. 大力兴建学校、医院等配套设施,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质量和可得性。


新京报 2019年年度推荐图书

《从工业化到城市化》

👇当当网&京东购买👇


👇扫下方二维码👇

访问徐远经济课堂


欢迎分享给亲朋好友一同观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