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19年3月23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圣诞节,不能遗忘这位点燃文明火种的人!

难得君 难得先生说 2019-02-21

文 | 难得君


首先祝朋友们圣诞节快乐!


记住真实的历史,才是最大的正能量。今天我们来聊一个与圣诞节有关的故事。





记得小时候,我总是问地理老师:为什么少数民族总是在深山老林里呢?在平原上生活多好啊!


老师回答说:就是因为他们都生活在深山老林,才保留了独特的民族语言、习俗、信仰,才被叫做少数民族。不是因为他们是少数民族,才生活在山区,草原。


后来长大了才知道,这个问题,很复杂。


苗族的先祖,据说是蚩尤部落。商周时,在长江中下游建立过“三苗国”,当然这些远古史已不可考。


苗族在历史上历经多次迁徙,从黄河流域一直迁徙到现在的湖南、贵州、云南的大山深处。


与世隔绝的山区,能躲避战乱和种族仇杀,但也远离了中原文明。随着苗族不多的知识分子死去,苗族的文字也渐渐失传,很多民族文化只能口口相传。


到了距今一百多年前,十九世纪末,苗族整体已经变得非常落后。



∆十三四岁的小女孩,经常是背上背一个孩子,怀里抱一个孩子


苗族聚居区,一般多位于高原山区,交通不便,物产也不丰富,很多苗人必须一边农耕,一边渔猎,才能勉强维持生计,再加上地方土司的压榨,苗人生活在贫穷、疾病和苦难之中




1887年,8500公里之外的大英帝国。


23岁的塞缪尔·柏格理(Samuel Pollard,1864年4月20日出生),英国康沃尔的查海福特一位牧师的儿子,他毕业于希普尔中学,17岁就名列英国国家文官考试前16名,在伦敦一个机关做会计的精英决定改变自己舒适安逸的生活,寻找人生真正的意义。


也许是冥冥之中听见了上帝的召唤,他决定到苦难深重的中国传播福音。 


当伯格理把自己的决定告诉父母的时候,他的父母都明白这个决定意味着什么!在那个遥远的东方国家,贫穷落后而且封闭,此一去也许就是永别,也许将永远失去这个儿子。但最后,作为牧师的父亲还是支持儿子的选择,毕竟那是儿子自己选择的人生道路


而他的这个决定,将从此改变万里之外无数苗人的命运!

 


∆凯尔特人伯格理的家乡:康沃尔郡


1887年,伯格理与好友邰慕廉抵达上海。在内地会创始人戴德生的建议下,他们前往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聚居的云南昭通传教。在暗涛汹涌的长江三峡,柏格理差点翻船葬身江底。




1905年,在贵州崎岖山路上,不善骑马的柏格理被马抛落山涧,死里逃生后,终于到达贵州威宁县石门坎



∆位于云贵川交界的石门坎,大山背后是云南昭通


这个西方精英,到了苗寨,彻底抛弃了自己的文明生活习惯。


他穿苗服,说苗语,住苗家,与苗家人同吃土豆、玉米、荞麦饭,睡满是臭虫跳蚤的麦草堆,甚至睡在牛棚的干草上。


凡遇彝族土目和封建团绅欺压鱼肉苗族同胞时,他挺身而出,进行抗争和保护,或写信或亲到官府迫胁官府出面制止各地土目、团绅的暴行。


这个白皮肤的“洋鬼子”,在苗寨里,尊老爱幼,与苗人甘苦与共,很快就博得苗人的信任和尊敬,他们称其为“拉蒙”(苗王)。 


在柏格理的教化下,很多苗人开始信奉基督教。由于传播平等、自由的观念,这让当地的土司老爷寝食难安,一个洋人成了苗人们的精神领袖,那还了得!以后谁还听自己的话?


于是土司老爷给柏格理罗织了“会党”、“土匪”的罪名,企图暗地将其除掉。

 

∆修建教堂的石材来自云南,博格理带领教徒开凿石门和台阶,石门坎因此得名


在土司的授意下,60多个打手持武器半夜袭击了柏格理的住地,生死关头,一民汉族男子抵挡住歹徒,掩护柏格理安全逃离。


1908年,柏格理在云南永善县大坪子兴建石门坎分校,惨遭彝族反教者苏黑保绑架,毒打几乎丧命。


绑架案惊动了省府,县衙迅速抓捕了苏黑保,准备依律严惩。受伤住院的柏格理知道后,写信给知县,要求赦免苏黑保。柏格理用基督的爱,化解了彼此之间的仇恨。




柏格理清楚,要彻底改变苗寨的贫穷与落后,需要信仰和教育。


他决定募集资金,在石门坎兴教堂,办学校。为此,柏格理拜访了彝族土目安荣之。


安荣之是见过世面的人,就问柏格理要多少地?柏格理认真的回答:仅要一张牛皮大的地。


安荣之也算大气,想知道洋人究竟卖的什么关子,于是答应白送他牛皮大的一块地,双方还正式签署了一份协议。


柏格理回到石门坎后,将牛皮切割成细丝,连结成绳,然后用绳子圈出了80亩土地。


安荣之知道真相后泯然一笑,暗地佩服柏格理的聪明,自己也信守承诺,送出了这80亩土地。



修建于1907年的教会女教师宿舍。这是一小栋只有10多米长,低矮的石墙瓦屋,虽历经100多年风雨,但小屋依然显得静穆而温馨,可以想象当年那些知识女性在这大山深处教书育人的敬业精神和理想人生。


所有的愚昧与落后,总是和两样东西有关:缺信仰、缺文化!


因此,柏格理在石门坎其实是两件事情同时在做,一边传播基督教,一边办教育。


苗族早先是没有文字的,所有本族的历史文化全靠口口相传,这也导致了很多重要信息在这种并不靠谱的传递过程中不断遗失。


1906年,柏格理与他的苗族、汉族信徒共同研究,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结合苗族衣服上的符号花纹,创立了一套简明易学的拼音文字——苗文


这种苗文非常简单易学,很适合当时缺少文化的苗族群众。


有了文字,柏格理又编写了一套“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的苗文教材,开始在学校里教孩子们读书认字。并且将圣经翻译成苗文,便于苗族群众学习。



∆苗文《圣经》

 

1905年,柏格理在石门坎创办的第一所苗族小学(光华小学)开学,这所学校使用中英文双语教学,打破了女孩不准上学的禁忌,实行男女生同校。随后,柏格理通过向英国的教会组织和社会求助,筹集巨资,以石门坎为中心,在贵州云南四川建立数十个教堂,筹办120所小学


在筹办学校的同时,柏格理还非常重视普通苗族群众的扫盲,他编写了苗文版的《乌蒙山区平民识字课本》,在苗族地区大面积的进行扫盲活动。


∆伯格理与苗族基督徒


1890年,柏格理因为疟疾复发赴昆治疗,在那里他结识了英藉护士海孝珍女士,两人一见钟情,1893年在重庆英领事馆注册结婚。



∆柏格理夫妻和他的长子


1904年,柏格理接管昭通教会,除布道外,还兴办妇女读圣经班和女子读书班夜校,时逢华境维新变法,柏格理将夜校改成中西学堂,开授中国文学、地理、算术、卫生等。他与妻子海孝贞创建“天足会”,首倡放小脚,批判中国八股教学,把教会创办的私塾学校改为“中西学堂”(现为昭通二中),开设天文、地理、英语、算术等新课程。他认为妇女应有受教育的权利,并创办女子学校...


只要重视教育和信仰,是完全可以在短时间内改变一个民族愚昧与落后的面貌的。


整个苗寨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当时的男孩向一个女孩求婚,女孩不是问是不是“有车有房”,而是要求男孩把《乌蒙山区平民识字课本》背下来。


∆1920年代的贵州苗寨(注意墙上的标语:教育第一)


石门坎在短时间内发生的变化,让世界为之震惊。


在抗战期间,飞跃驼峰航线的美国飞虎队员,因为飞机被日军击中,迫降到石门坎附近,被当地苗族人救下并送到了中国军队驻地。最让飞虎队员震惊的是,在这个偏僻的蛮荒之地,救他的苗人居然会说一口流利的英国英语!


石门坎建立了中国西南第一个邮政所,海外来信只要在信封写上“中国石门坎”,就能准确送达。



早先的苗人早婚早育和性关系的混乱,严重影响了下一代人的健康成长。柏格理在石门坎规定,凡是受洗的基督徒,男性必须22岁、女性20岁才能结婚。


同时,柏格理利用传教的机会,教苗人讲文明、讲卫生,帮助苗人树立健康的家庭伦理关系。

 

在整个乌蒙山区,18世纪末19世纪初,对于流行的麻风病谈虎色变,因为当时的医学不发达,将麻风病称为不治之症。地方官员的做法就是将麻风病人集中烧死,或是驱赶到很远的深山老林中去。


1914年,柏格理听闻广西都督诱杀活埋麻风患者的消息后,在国际国内报刊上愤怒谴责这位都督,事件引起全世界的关注,柏格理很快从英国的一个麻风病防治组织筹集到一笔资金。


他用这笔资金对麻风病患者进行救助,4年以后,他的继任者张道惠(张道惠(Harry Parsons)牧师于1902年来到中国云南省,作为基督教的一名传教士)建起了中国第一间麻风病院,至今这个麻风村还在。 


∆2016年,柏格理的孙子史蒂文再访苗寨




作为一名典型的英国人,柏格理喜欢足球和游泳。


在远离家乡万里之外的石门坎,1914年,柏格理组建了一支足球队。



∆石门坎教会学校


1923年,四川军阀杨森,调任贵州省主席,路过石门坎,看到居然有一个足球场,他感到非常吃惊。杨森不但自己喜欢踢足球,还在军队组建了球队,水平很高,号称国内无敌手。


杨森让军队的足球队与石门坎的足球队比赛,连赛3场。石门坎球队2:1胜军队球队,据说还是为了给杨森面子才输了一场,杨森不但大吃一惊,也心服口服,临走时硬是要走了4个球员。

 

赛后杨森说:“你们所有人都把鞋脱下来,送给对方的足球队,你们还有脸穿鞋吗!”

 

因为,石门坎球员没有鞋穿,他们都是赤脚踢球。


∆当年的足球场


石门坎一战成名,成为贵州的“足球摇篮”,直到1949年,首支国家足球队就有2人来自石门坎。


但凡落后的地方,都不重视个人卫生,石门坎同样如此。很多人一生也洗不了几次澡。


柏格理到了石门坎后,带领苗人砍下楠竹,从山上引泉水到寨子,建立了西部地区第一个室外公共游泳池,泳池分男女,每个池子还分深水区浅水区。



∆1913年端午节启用的游泳池

 


柏格理扎根石门坎,创建教堂、学校、医院、麻风病院、孤儿院……


他为了帮助中国摆脱愚昧与落后,整整奉献了自己人生中最宝贵的27年!27年中,他仅仅因为筹集资金回过3次英国。


你以为柏格理的学校只是教会了苗人读书认字,那就大错特错了!


柏格理以及他的教会,20多年间,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


而更让你难以置信的是,这些毕业生毕业后,并没有留在国外、北上广、而是全部回到了石门坎,回来建设自己的家乡!

 

∆1910年石门坎运动会(伯格里摄)


比如:朱焕章,16岁才读小学一年级,但是他天资聪颖。教会资助他去成都的华西协和大学读书,并成为毕业典礼的学生发言代表。


朱焕章的才华横溢,引起了在坐的蒋中正关注,蒋中正单独召见他,希望他到总统府工作,但朱焕章婉拒道:“我的老师柏格理告诉我们,每个苗族人受到高等教育都要回到石门坎,为苗族人服务。

 

∆著名教育家朱焕章,1955年自缢于贵阳


朱焕章的精神,赢得了蒋先生的尊重,临别之际蒋先生夫妇送给他很多良种牲畜和农作物,让他带回石门坎。


1946年,朱焕章当选为“国大”代表,到南京参加会议,他是苗族人中进入庙堂参与国家大事的第一人。


会议结束以后,蒋介石再次单独召见他,希望他出任民国政府教育部民族教育司司长,再次遭到朱焕章的婉拒。


朱焕章在石门坎开办了第一所中学,并任校长。这所学校培养出了很多优秀的苗族青年,这些人后来成为整个苗族地区的中坚力量,培养了中共20多名厅级干部。


∆30年代的苗族人家


在这些教师的熏陶下,石门坎的学校里朝气蓬勃,这从石门坎教师亲手创作的劝学励志歌《书读不好我不回头》:“世上无难事,只怕不用心,书读不好,我不回头,再苦再累,定要学深学透。” 而每当客人来访,全校都要礼貌地迎送二三里地,师生们不卑不亢,粗茶淡饭以招待宾客。



1915年秋,伤寒病肆虐石门坎,柏格理在救助学生的过程中,不幸被感染。在西药稀缺的情况下,他将仅有的“盘尼西林”用在孩子身上,自己终于病倒。


1915年9月15日,51岁的柏格理长眠在了这块浸满他汗水、血水与泪水的土地上。苗、藜、汉族送殡者达万人,他们无一不失声痛哭。


下葬後,许多苗民久久不愿离开,自愿为其守灵数日。


柏格理为了苗族人民,甚至奉献了自己的生命。後来,许多苗族信徒死後都葬在柏格理牧师的墓地周围,陪伴著他。 


在当年的政治运动中,柏格理的坟墓被捣毁,尸骨被抛掷野外。



∆修复后的墓地


改革开放后,柏格理的墓地被原样恢复。



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有一组政府人口普查的数据:


汉族大学生的比例为2.19人/10万人,苗族大学生的比例为10人/10万人


这是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结果,在一个边缘化的少数民族地区,30年的时间就彻底改变了一个地区的整体面貌。


后来,这里又恢复了贫困与落后,属于国家扶贫开发重点扶持县。


文明之光,曾经在黑暗中闪耀,光芒四射,最终却又熄灭!


希望某一天,柏格理的事迹,会郑重地写入我们的历史教科书。


希望每一段真实的历史、每一个值得尊重的人,都被正确对待!


—END—


难得君:

一个三观很正

的温情大叔

...

为防失联

请加好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