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们一起玩过的......
当有了自己的熊孩子,70、80甚至90后的我们便开始学会怀念。尤其是年关将近,一种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于是对童年的记忆的情愫也随着年的脚步临近而不断。。。。。。
2. "打水漂" 这一词义,本义是指用扁型瓦片或石片,在手上呈水平放置后,用力飞出,石片擦水面飞行,石片碰水面后因惯力原理遇水面再弹起再飞,石片不断在水面上向前弹跳,直至惯力用尽后沉水,这游戏的规则:一是比漂飞出去的距离,二是比点击水面的次数。现比喻一个人投入金钱或者精力较多,却没有丝毫收益。
9.纸飞机:是一种用纸做成的玩具飞机。它可能是航空类折纸手工中的最常见形式,航空类折纸手工属于折纸手工的一个分支。由于它是最容易掌握的一种折纸类型,所以深受初学者乃至高手的喜爱。
10. 打水枪
11.冰棒棍:收集一大把冰棒棍,洗干净。玩的时候要席地而坐,把手中的冰棒棍在一定高度上撒下,然后一根一根取出,抽取的时候只能拿一根,碰到别的棍儿算输,轮到对方抽。抽出的归自己,最后看谁的棍多谁就赢。
12.放风筝 是汉族民间传统游戏之一,清明节节日习俗。风筝又称风琴、纸鹞、鹞子、纸鸢。起源于中国,是一种古代汉族劳动人民发明的通信工具,第一个风筝是鲁班用竹子做的,后来只有皇宫里才有纸鸢。闽南语称风吹。风筝是一种比空气重的,能够借助风力在空中漂浮的制品。晚唐,人们在纸鸢上加竹笛,纸鸢飞上天以后被风一吹,发出"呜呜"的声响,好像筝的弹奏声,于是人们把'纸鸢'改称'风筝'现代以风筝,风琴作为统称,包括没有哨子的纸鸢。
不过我们那时候用的竹条和稻秧薄做材料。。。。。。
14. 滚铁环,是那个年代男孩子的炫技宝物,拥有铁环就如同孩子带着滑板上学一样,非常风光。玩法是用铁勾推动铁环向前滚动,以铁勾控制其方向,可直走、拐弯。铁环的动作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一定的技巧。技术好的孩子能把铁环从家一路滚到学校,绕过各种障碍,甚至可以过水塘上楼梯,别的孩子只有在一旁艳羡的份。(我是把自家脚盆上那个铁圈拆了来玩)
15. 小人书 即 连环画。
连环画又称连环图画、连环图、小人书、小书、公仔书等。连环画是一种古老的汉族传统艺术,在宋朝印刷术普及后最终成型。以连续的图画叙述故事、刻画人物,这一形式题材广泛,内容多样,是老少皆宜的一种通俗读物。
(我们小朋友隔三岔五去造纸厂偷翻图书,里头好多图书。。。)
16.拍烟盒 是六、七十年代儿时流行于男孩子中的疯狂游戏。那时男孩子玩用烟纸壳摺的,女孩子玩糖果纸摺的,比看谁能将画片拍翻背。总之,常胜将军手里总是握着厚厚一摞脏乎乎的烟盒、糖果纸、画片,但当时可是得意的不得了噢!赢了的画片还按内容、颜色、风格分组收集夹在书里,好象集邮集火花一样入迷。 男孩子收集起各类烟盒纸,然后折成三角形,相互比赛,看谁能将烟盒纸拍翻背。
(没大印象了。。。)
17. 丢手绢,又叫丢手帕,我国汉族传统的民间儿童游戏。开始前,准备几块手绢,然后大家推选一个丢手绢的人,其余的人围成一个大圆圈蹲下。游戏开始,被推选为丢手绢的人沿着圆圈外行走。丢手绢的人要不知不觉地将手绢丢在其中一人的身后。被丢了手绢的人要迅速发现自己身后的手绢,然后迅速起身追逐丢手绢的人,丢手绢的人沿着圆圈奔跑,跑到被丢手绢人的位置时蹲下,如被抓住,则要表演一个节目,可表演跳舞、歌谣、讲故事等。
18. 抓石头子 (“叠子”),大把儿是五十年代女孩们玩的游戏,简称抓石头子或抓大把儿。小学低年级时,男孩也参与。
20. 跳绳,是一人或众人在一根环摆的绳中做各种跳跃动作的运动游戏。这种游戏唐朝称"透索",宋称"跳索",明称"跳百索"、"跳白索"、"跳马索",清称"绳飞",清末以后称作"跳绳"。作为一种古老的汉族民俗娱乐活动,南宋以来,每逢佳节都跳绳,家家户户都要比赛。
23. 跳房子,也叫跳飞机,是一种世界性的儿童游戏,也是中国民间传统的体育游戏之一,趣味性、娱乐性极强,曾深受广大儿童的喜爱。在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相当普遍,在有些儿童游乐场、公园和小学操场等都会有跳房子的位置。有时就算在一块空地上,只要有一根粉笔或树枝,小朋友亦会在地上画起"跳房子"的九个格,然后一起玩。
(我们桃江的跳法我都找不到跳法了,也没有图片。)
24. 丢沙包(beanbag game) 是指用碎布及针线缝成、用细沙塞满的沙包用来作武器"投杀"对方的。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丢沙包游戏方式。在规定场地内前后各一名投手用沙包投击对方,被击中者就罚下场,若被对方接住,则此人可以增加"一条命",或者让一个本已"阵亡"的战友重新上场。
25. 拉马:也叫骑马打仗,一个人背着另一个人,被骑的就是"马"。主要在沙地上打,否则摔下来太疼。
27. 摘果果(野毛栗,地稔/乌泡子,悬钩子(桃江人称"酸麻管"),桑椹,茶苞,水葡萄,蕨菜。。。。。。那时候有种蕨菜还可以卖钱哦!)
28. 吹泡泡,用肥皂水,然后用竹签围个圈圈捞起肥皂水吹,吹泡泡是一种很流行的游戏。
29. 买冰棒,白冰棍是4分,豆沙5分,村口卖冰棍的骑自行车夏天在村里转。
31. 打米泡,炸米泡的通常是中老年男子,他戴着草帽,穿着褪色的深蓝色或者藏青色中山装,挑着炸米泡的工具走村串巷。他肩上一头挑的是像炸弹一样黑乎乎的椭圆形铁锅,外加铁皮炉子;另一头挑的是风箱和特制的长长的布袋。他走到村子里,寻找一处稍空旷而且避风的位置,把炸米泡的行头往下一搁,根本用不着吆喝,早有眼尖的孩子看到炸米泡的来了。
炸米泡的师傅是不负责提供木柴的,炸米泡用的米和木柴都需要想炸米泡的人自己提供。炸米泡的师傅通常只准备了糖精,在米里加点糖精,炸出的米泡是甜的。如果不要炸米泡的师傅提供糖精,炸一锅米泡需要一角五分钱;如果要师傅提供糖精的话,炸一锅米泡需要两角钱。
32. 玩弹珠儿。也叫琉璃球,地上挖坑,拇指弹射,一个子儿弹另一个子儿,打到坑里为止。
33.“洋炮枪”- 最让男孩子骚动的枪。不管是放入火柴头还是鞭炮里面的火药,当枪响的那一刻,看着从枪头冒出来的硝烟和略带刺鼻的味道,都在证明我很勇敢。威力最大的是用摩托车链条代替自行车链条,用摩托车内胆的橡胶代替橡皮圈。
34. “纸手枪” – 打仗游戏时的标配。多半会学着战斗片中的交叉别俩把枪在腰间,走路起来威风着呢。经常还会装备一把驳壳枪,斜跨在身上,冲锋的时候很气派的。
35. 摔泥补罐 (桃江称“打响炮”):先要和出比较有韧性的泥巴,做成碗的样子,口朝下,用力扣到地上,如果“碗”底被空气顶破同时发出响声,就成功了。我小时候经常玩。现在想玩,却找不到泥巴了。下面图片中的这个瓦罐儿显然是泥巴和稀了。成功作品的破洞不会这么大。
36. 过家家,这基本是小女生玩,小男生也有玩的,当个爷爷爸爸什么的。通常女生从家里拿个娃娃当孩子,家人“做饭”“洗衣”,现在想想很多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男女就是从玩过家家开始的吧。
38. 东南西北(算命荷包):是一种小时候大家都很喜欢玩的折纸的小手工,手指伸进纸下面撑开,一翻写上惩罚或者奖励,就可以玩了。湖南、湖北大部分小孩都知道玩,在江浙地区的小孩也会玩。
39. 打群仗:乐个就不用我多说了,儿子丫姑娘伢都晓得,以前一大伙儿子丫聚在一起,分成两派,手里拿着树枝啊什么的做武器,高级的拿水枪,绳子,反正莫斯都有额。然后对打,也不能说是对打,也就是呐喊一下,然后霹雳啪啦的乱叫一通,乱拼哈手中的武器,然后胆子小的或者人数少的就被打跑了。赢的一方那个风光啊,大声的喝彩啊~~!
40. 昆虫和两栖动物(小时候特残忍,经常虐杀小生命,像蟋蟀,知了,蜻蜓,蝗虫,螳螂,青蛙。我们剥夺它们的自由,将知了蜻蜓拴在绳子上当活风筝放。我们更像古罗马的贵族,把蟋蟀,蝗虫,螳螂关在一个透明的玻璃质的小斗兽场里,观看它们角斗。(北方比较流行)
41. 甩纸炮:这种折纸方式,是除纸飞机外,又一课本杀手。因为折好的纸张,用力一甩,能够发出巨大的声响,孩子们乐此不疲。最受欢迎的课本就是美术、音乐书,每个学期结束时,这些书都几乎已被撕得只剩封面了。
45. 编花篮:女孩子喜欢玩儿的,边转边说儿歌:编编编花篮,花篮里边有小孩儿,小孩儿的名字叫什么,蹲下,起来,坐下,起来,二八二五六,二八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
47. “划船”,这个小时候也经常玩,以前玩这些都很开心呢!
49. “露天电影” – 儿时最高大上的娱乐活动了吧。那个时候,结婚,做寿酒,生小孩经常会放露天电影。而哪里今晚会放电影的消息,在没有微信,QQ,手机,电话的那个年代,往往能够传播得非常及时,而且几公里之外都知道,我也一直很惊奇于这件事情。小伙伴们往往会早早的做完作业,然后一起前往,战斗片和武打片是那时候的最爱。遇到父母管得严,怕影响学习不让去的时候,就只能躺在床上听着远处传来的电影声,很难的入睡。看电影也不是每次都那么风平浪静,往往也是打架斗殴的多发地,幼小的我们虽然躲得远远的,但是那种打斗声或叫喊声,还是会让我们有些害怕。
50. “煤油灯” – 我们儿时主要的照明设备,相信许多人都是在这样的灯光下完成的作业。其实,我们那时候主要使用的是一种四方的的,4面都是镜子的煤油灯,但是没有找到图片。我很奇怪,在那样较为昏暗的灯光下,大部分人的视力竟然没有问题。
51. “手抄本+不干胶贴画” – 那个时候的流行,终于有一个女生比男生更有共鸣的项目。拿到一个新日记本,通常会在每一页都先贴上不干胶贴画,4个角落,斜着,正着各种造型。然后就是手抄各种流行歌曲,或者汪国真,席梦娟等等流行诗歌,当然也少不了庞中华的字帖。
52. "风笼子",烤火用的,竹子编的,那时候好冷,下雪很大,学校教室漏风,所以人手一个,带些木炭。
54. 打糍粑。 糯米做成, 放到一个石头做的槽子里打, 中秋节月圆时候几个壮汉来打糍粑。味道不错!
55. 打擂茶。湖南桃江独特的的一种茶,将花生,芝麻,糖拌一起,放到一个钵里用擂茶棒来回转反复磨碎。擂茶也是桃江人的待客最佳饮品。所以也作为一种地方特色文化延续至今。
(要一定得手力和技巧,我现在弄不过来)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