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那些年我们一起玩过的......

2017-02-08 Ken CN玩具技術交流


当有了自己的熊孩子,70、80甚至90后的我们便开始学会怀念。尤其是年关将近,一种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于是对童年的记忆的情愫也随着年的脚步临近而不断。。。。。。



今天的熊孩子们玩着各种高科技的玩具,手持各种智能手机、iPad、PSP,看着喜洋洋、熊出没。拼乐高是我家熊孩子最安静的时刻,看他专注的神情,不禁勾起了我们儿时的记忆,那种扎根在内心深处不能抹去的记忆。
我常常和他说,他们是乐高、iPad的一代,我们则是与伙伴“刀光血影”的一代。

每当给孩子描述当年我们疯玩的场面,他都聚精会神的听着,感兴趣的地方会盘根问到底,这个时候,我就特别想带他回到那个年代,让他真实的体验一把当年我们的感受。

那个年代黑白电视尚未普及,更不知道电脑、游戏机为何物,回味起那个年代的游戏项目,真是单纯、新鲜、健康得能掐出汁儿来,令人怀念。
电视节目就一个台,黑白的,还很多麻点像下雨,全部村民守住电视到出现 “窗户”格子才散去。
单车太高,只能骑三角。

70、80后湖南伢仔,到老都不会忘记的这些事......

1. “斗鸡”,北京叫“撞拐”,比赛至少在两人以上,向前盘起左腿或右腿,用双手抓住脚腕,使自己的左/右腿不落在地上。双方人用单脚一蹦一跳地对撞。其中一方把另一方的盘起的那条腿撞在地上后。就算脚没落下的那一方赢了。

2. "打水漂" 这一词义,本义是指用扁型瓦片或石片,在手上呈水平放置后,用力飞出,石片擦水面飞行,石片碰水面后因惯力原理遇水面再弹起再飞,石片不断在水面上向前弹跳,直至惯力用尽后沉水,这游戏的规则:一是比漂飞出去的距离,二是比点击水面的次数。现比喻一个人投入金钱或者精力较多,却没有丝毫收益。


3.抽陀螺 是古老的汉族民俗体育游戏,流传甚广。为木制的圆锥形,上大下尖。将尖头着地,以绳绕螺身,然后旋转放开鞭绳,使陀螺旋转;或用手直接旋转陀螺,待陀螺着地,以绳抽之,使之旋转。另有鸣声陀螺和菱形陀螺,以竹木制成中空圆筒,中间贯以旋轴。圆筒体开有狭长裂口,转动时由于气流作用能发声。菱形陀螺为两头小,中间大,以绳绕螺身,使着地旋转,顺势抽绳,使螺旋转。

4.纸画片:一种印着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各色人物的画片,谁拍得翻过来了,就可以得到对方的画片。
马后式:叉开双脚,把纸画向后拍。这样的话,手臂的甩动幅度增大,更容易赢得纸画。但向后拍,不容易瞄准。
平推式:拍纸画的一般玩法,即把纸画往前拍。
借风式:类似平推式,但拍纸画的同时会捏住衣服的一角,一起扇去,借助衣服的风力更容易拍翻对方的纸画。多半用于很大张的纸画之间的对拍。

5.金龟子

6. 竹蜻蜓:找个小竹片,用小刀把两边削的稍微薄一些,然后在中间打一个孔,用一根竹签穿上,要穿紧才行。然后用双手夹住,使劲一搓,小小的蜻蜓飞上天了。。。。。。后来还在动画片《机器猫》里看见过,就是放在头顶就可以飞的哪个高科技玩意。

7.弹弓 是一种冷兵器或者是游戏工具。弹弓一般用树木的枝桠制作,呈"丫"字形,上两头系上皮筋,皮筋中段系上一包裹弹丸的皮块。威力视乎皮筋的拉力,皮筋拉力越大,弹弓的威力也越大。

8. 扇吧唧/拍四角宝:最早的吧唧,是用废纸折叠的,折成方方正正的形状,一面有交叉的,一面是平的,这种很厚,为了不叫别人给扇过来,还在里面赛硬壳,玩的时候就是一片放在地上,别人拿着他的照你的吧唧上猛摔,翻过来了就被人家赢走了。吧唧的基本玩法就是,你拿出一张吧唧,我用自己的吧唧扇,翻过来了,这一张就可以赢走,翻不过来,自己的就被别人赢走。


9.纸飞机:是一种用纸做成的玩具飞机。它可能是航空类折纸手工中的最常见形式,航空类折纸手工属于折纸手工的一个分支。由于它是最容易掌握的一种折纸类型,所以深受初学者乃至高手的喜爱。


10. 打水枪


11.冰棒棍:收集一大把冰棒棍,洗干净。玩的时候要席地而坐,把手中的冰棒棍在一定高度上撒下,然后一根一根取出,抽取的时候只能拿一根,碰到别的棍儿算输,轮到对方抽。抽出的归自己,最后看谁的棍多谁就赢。


12.放风筝 是汉族民间传统游戏之一,清明节节日习俗。风筝又称风琴、纸鹞、鹞子、纸鸢。起源于中国,是一种古代汉族劳动人民发明的通信工具,第一个风筝是鲁班用竹子做的,后来只有皇宫里才有纸鸢。闽南语称风吹。风筝是一种比空气重的,能够借助风力在空中漂浮的制品。晚唐,人们在纸鸢上加竹笛,纸鸢飞上天以后被风一吹,发出"呜呜"的声响,好像筝的弹奏声,于是人们把'纸鸢'改称'风筝'现代以风筝,风琴作为统称,包括没有哨子的纸鸢。

不过我们那时候用的竹条和稻秧薄做材料。。。。。。

13. 跳山羊,是民间一种模拟山羊跳跃的儿童游戏,简单易行,既能锻炼身体,又能培养果断决事的能力,很受孩子们的欢迎,在奥运会体操项目里叫"跳马"。曾经普及率极高,几乎全国的孩子们都是高手。
具体玩法是,一个人当"山羊",其他人助跑一段后,撑住"山羊"的背或双肩,双腿分开从"山羊"头上越过。


14. 滚铁环,是那个年代男孩子的炫技宝物,拥有铁环就如同孩子带着滑板上学一样,非常风光。玩法是用铁勾推动铁环向前滚动,以铁勾控制其方向,可直走、拐弯。铁环的动作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一定的技巧。技术好的孩子能把铁环从家一路滚到学校,绕过各种障碍,甚至可以过水塘上楼梯,别的孩子只有在一旁艳羡的份。(我是把自家脚盆上那个铁圈拆了来玩)


15. 小人书 即 连环画

连环画又称连环图画、连环图、小人书、小书、公仔书等。连环画是一种古老的汉族传统艺术,在宋朝印刷术普及后最终成型。以连续的图画叙述故事、刻画人物,这一形式题材广泛,内容多样,是老少皆宜的一种通俗读物。

(我们小朋友隔三岔五去造纸厂偷翻图书,里头好多图书。。。)


16.拍烟盒 是六、七十年代儿时流行于男孩子中的疯狂游戏。那时男孩子玩用烟纸壳摺的,女孩子玩糖果纸摺的,比看谁能将画片拍翻背。总之,常胜将军手里总是握着厚厚一摞脏乎乎的烟盒、糖果纸、画片,但当时可是得意的不得了噢!赢了的画片还按内容、颜色、风格分组收集夹在书里,好象集邮集火花一样入迷。 男孩子收集起各类烟盒纸,然后折成三角形,相互比赛,看谁能将烟盒纸拍翻背。

(没大印象了。。。)


17. 丢手绢,又叫丢手帕,我国汉族传统的民间儿童游戏。开始前,准备几块手绢,然后大家推选一个丢手绢的人,其余的人围成一个大圆圈蹲下。游戏开始,被推选为丢手绢的人沿着圆圈外行走。丢手绢的人要不知不觉地将手绢丢在其中一人的身后。被丢了手绢的人要迅速发现自己身后的手绢,然后迅速起身追逐丢手绢的人,丢手绢的人沿着圆圈奔跑,跑到被丢手绢人的位置时蹲下,如被抓住,则要表演一个节目,可表演跳舞、歌谣、讲故事等。


18. 抓石头子 (“叠子”),大把儿是五十年代女孩们玩的游戏,简称抓石头子或抓大把儿。小学低年级时,男孩也参与。

    那时,桃江地区的抓石头子游戏只需要5-8粒栗子大小的石头子,石头子打磨得比较圆滑,不扎手。
    游戏分为十级,从第一级抓到第十级,每一级的抓法都不同。一般只用右手抓,下文中的手均指右手。
19. 捉迷藏,亦称摸瞎子。即蒙住眼睛寻找躲藏者的游戏。最早只是一种儿童游戏。两千年前即流行于希腊,蒙住一人双眼,把他转得不辨方向,然后大家向他这个"瞎子"呼喊取乐,蒙眼者追捕,众人躲闪,这种游戏在中世纪成为成人游戏。


20. 跳绳,是一人或众人在一根环摆的绳中做各种跳跃动作的运动游戏。这种游戏唐朝称"透索",宋称"跳索",明称"跳百索"、"跳白索"、"跳马索",清称"绳飞",清末以后称作"跳绳"。作为一种古老的汉族民俗娱乐活动,南宋以来,每逢佳节都跳绳,家家户户都要比赛。

我还记得:有句童谣:小皮球,香蕉梨,马兰开花二十一,三八三五六,三八三五七,三八三九四十一,四八四五六……)
21. 踢毽子,又叫“打鸡”。起源于汉代,盛行于南北朝和隋唐,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是中国民间体育活动之一,是一项简便易行的健身活动。它深受青少年儿童的喜爱,尤其是少年女子。

22. 老鹰捉小鸡,俗称"黄鹞吃鸡",又叫"黄鼠狼吃鸡",是一种多人参加的益智娱乐游戏,在户外或有一定空间的室内进行。这种游戏,对发展学生灵敏性和协调能力,培养学生合作练习,合作意识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游戏开始时前先分角色,即一人当母鸡,一人当老鹰,其余的当小鸡。小鸡依次在母鸡后牵着衣襟排成一队,老鹰站在母鸡对面,做捉小鸡姿势。游戏开始时,老鹰叫着做赶鸡运作。母鸡身后的小鸡做惊恐状,母鸡极力保护身后的小鸡。老鹰再叫着转着圈去捉小鸡,众小鸡则在母鸡身后左躲右闪。


23. 跳房子,也叫跳飞机,是一种世界性的儿童游戏,也是中国民间传统的体育游戏之一,趣味性、娱乐性极强,曾深受广大儿童的喜爱。在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相当普遍,在有些儿童游乐场、公园和小学操场等都会有跳房子的位置。有时就算在一块空地上,只要有一根粉笔或树枝,小朋友亦会在地上画起"跳房子"的九个格,然后一起玩。

(我们桃江的跳法我都找不到跳法了,也没有图片。)


24. 丢沙包(beanbag game) 是指用碎布及针线缝成、用细沙塞满的沙包用来作武器"投杀"对方的。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丢沙包游戏方式。在规定场地内前后各一名投手用沙包投击对方,被击中者就罚下场,若被对方接住,则此人可以增加"一条命",或者让一个本已"阵亡"的战友重新上场。


25. 拉马:也叫骑马打仗,一个人背着另一个人,被骑的就是"马"。主要在沙地上打,否则摔下来太疼。


26. 捏泥巴,用软泥,一般去田里取泥巴,做成各种形状。


27. 摘果果(野毛栗,地稔/乌泡子,悬钩子(桃江人称"酸麻管"),桑椹,茶苞,水葡萄,蕨菜。。。。。。那时候有种蕨菜还可以卖钱哦!)


28. 吹泡泡,用肥皂水,然后用竹签围个圈圈捞起肥皂水吹,吹泡泡是一种很流行的游戏。


29. 买冰棒,白冰棍是4分,豆沙5分,村口卖冰棍的骑自行车夏天在村里转。

30. 杠老将/较劲(两个人手里拿树叶柄和另一个人的勒,谁的断了谁输,湘南儿童游戏?)

31. 打米泡,炸米泡的通常是中老年男子,他戴着草帽,穿着褪色的深蓝色或者藏青色中山装,挑着炸米泡的工具走村串巷。他肩上一头挑的是像炸弹一样黑乎乎的椭圆形铁锅,外加铁皮炉子;另一头挑的是风箱和特制的长长的布袋。他走到村子里,寻找一处稍空旷而且避风的位置,把炸米泡的行头往下一搁,根本用不着吆喝,早有眼尖的孩子看到炸米泡的来了。


炸米泡的师傅是不负责提供木柴的,炸米泡用的米和木柴都需要想炸米泡的人自己提供。炸米泡的师傅通常只准备了糖精,在米里加点糖精,炸出的米泡是甜的。如果不要炸米泡的师傅提供糖精,炸一锅米泡需要一角五分钱;如果要师傅提供糖精的话,炸一锅米泡需要两角钱。


炸米泡的男人把大米装进立起来的椭圆型可以密闭的铁锅里,左右手各持一个尺把长的小铁棍,将锅盖拧紧,放下密闭好的铁锅,加上木柴,左手转动炉子上的铁锅,右手拉风箱。两只手同时动作,看炸米泡的男子从炉子上提起那烧得通红的椭圆形铁锅,将铁锅口对着事先准备好的放在炉子左边的长布袋,拿起尺来长的小铁撬杆,脚一踩,手一掰,“嘭”的一声,米泡的清香就在空气中流转开来。炸米泡的男人提着布袋前竹编圆筒状的筐口用力一抖,米泡就全到长布袋口了,解开布袋口,把米泡装进农妇们准备好的器物里,动作一气呵成,娴熟流畅。不管是哪一家炸的米泡,孩子们都可以抓上一把放进嘴里,大人们是不会责备孩子们的。


32. 玩弹珠儿。也叫琉璃球,地上挖坑,拇指弹射,一个子儿弹另一个子儿,打到坑里为止。


33.“洋炮枪”- 最让男孩子骚动的枪。不管是放入火柴头还是鞭炮里面的火药,当枪响的那一刻,看着从枪头冒出来的硝烟和略带刺鼻的味道,都在证明我很勇敢。威力最大的是用摩托车链条代替自行车链条,用摩托车内胆的橡胶代替橡皮圈。


34. “纸手枪” – 打仗游戏时的标配。多半会学着战斗片中的交叉别俩把枪在腰间,走路起来威风着呢。经常还会装备一把驳壳枪,斜跨在身上,冲锋的时候很气派的。


35. 摔泥补罐 (桃江称“打响炮”):先要和出比较有韧性的泥巴,做成碗的样子,口朝下,用力扣到地上,如果“碗”底被空气顶破同时发出响声,就成功了。我小时候经常玩。现在想玩,却找不到泥巴了。下面图片中的这个瓦罐儿显然是泥巴和稀了。成功作品的破洞不会这么大。


36. 过家家,这基本是小女生玩,小男生也有玩的,当个爷爷爸爸什么的。通常女生从家里拿个娃娃当孩子,家人“做饭”“洗衣”,现在想想很多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男女就是从玩过家家开始的吧。

37. 手绢枪


38. 东南西北(算命荷包):是一种小时候大家都很喜欢玩的折纸的小手工,手指伸进纸下面撑开,一翻写上惩罚或者奖励,就可以玩了。湖南、湖北大部分小孩都知道玩,在江浙地区的小孩也会玩。


算命荷包是带有迷信色彩的游戏。那时的孩子常偷着在课桌里用纸折这“东南西北”,写上好坏各半的称谓,有小偷、骗子、科学家、坏蛋、解放军等等,套在双手指头上,定数字是几,就翻几下,看谁的运气更好。


39. 打群仗:乐个就不用我多说了,儿子丫姑娘伢都晓得,以前一大伙儿子丫聚在一起,分成两派,手里拿着树枝啊什么的做武器,高级的拿水枪,绳子,反正莫斯都有额。然后对打,也不能说是对打,也就是呐喊一下,然后霹雳啪啦的乱叫一通,乱拼哈手中的武器,然后胆子小的或者人数少的就被打跑了。赢的一方那个风光啊,大声的喝彩啊~~!


40. 昆虫和两栖动物(小时候特残忍,经常虐杀小生命,像蟋蟀,知了,蜻蜓,蝗虫,螳螂,青蛙。我们剥夺它们的自由,将知了蜻蜓拴在绳子上当活风筝放。我们更像古罗马的贵族,把蟋蟀,蝗虫,螳螂关在一个透明的玻璃质的小斗兽场里,观看它们角斗。(北方比较流行)


41. 甩纸炮:这种折纸方式,是除纸飞机外,又一课本杀手。因为折好的纸张,用力一甩,能够发出巨大的声响,孩子们乐此不疲。最受欢迎的课本就是美术、音乐书,每个学期结束时,这些书都几乎已被撕得只剩封面了。

42. 冲关(桃江叫“撞大铁门“):分两组,每组若干人,拉起手,拉紧紧的,一替一边喊:天上扑腾腾,地上纺麻线,麻线纺不着,叫你憋娃儿挑过来,挑谁?,于是大叫:某某某 ,某某某就开始冲向对方阵营,如果冲过了,就可以胜利挑走对方一名人员,冲不过去,就只好留下来成为对方人员了...



43. 翻花绳:单人是用自己的双手,或缠或绕,或穿或挑,最后经过一个脱胎换骨般的关键性翻转,把缠绕于双手的线绳在手指间绷出花样来,造型于空中。双人挑则需要搭档紧密配合,你挑一回,我挑一回,几个回合下来,完成一个比较复杂的造型。如果两个人配合不到位,就不得终止了。(我们男孩子搞不懂滴)


44. 木头人:追逐游戏,被追的人快被抓到时说:木头人,双方都要静止保持姿势,喊解冻,再追,被抓到互换角色。(桃江那时说的规则是“变”)


45. 编花篮:女孩子喜欢玩儿的,边转边说儿歌:编编编花篮,花篮里边有小孩儿,小孩儿的名字叫什么,蹲下,起来,坐下,起来,二八二五六,二八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

46. 扎三刀:两人游戏,也需要一块细致柔韧的泥地,用竖裁刀轮流扎,刀如能插入对方的区域并立住不倒,边可沿着刀口侵占对方地盘。我小时候经常玩,记得有一次,伙伴不小心把刀扎进我手背,居然在我手背上立住了!


47. “划船”,这个小时候也经常玩,以前玩这些都很开心呢!

48. 占地盘,记得我小时候那伙,常去学校侧面去挤,一来可以取暖,二来赢了有成就感。(我们小学侧面的墙边就成了我们小伙伴们的“必争之地”)


49. “露天电影” – 儿时最高大上的娱乐活动了吧。那个时候,结婚,做寿酒,生小孩经常会放露天电影。而哪里今晚会放电影的消息,在没有微信,QQ,手机,电话的那个年代,往往能够传播得非常及时,而且几公里之外都知道,我也一直很惊奇于这件事情。小伙伴们往往会早早的做完作业,然后一起前往,战斗片和武打片是那时候的最爱。遇到父母管得严,怕影响学习不让去的时候,就只能躺在床上听着远处传来的电影声,很难的入睡。看电影也不是每次都那么风平浪静,往往也是打架斗殴的多发地,幼小的我们虽然躲得远远的,但是那种打斗声或叫喊声,还是会让我们有些害怕。


50. “煤油灯” – 我们儿时主要的照明设备,相信许多人都是在这样的灯光下完成的作业。其实,我们那时候主要使用的是一种四方的的,4面都是镜子的煤油灯,但是没有找到图片。我很奇怪,在那样较为昏暗的灯光下,大部分人的视力竟然没有问题。


51. “手抄本+不干胶贴画” – 那个时候的流行,终于有一个女生比男生更有共鸣的项目。拿到一个新日记本,通常会在每一页都先贴上不干胶贴画,4个角落,斜着,正着各种造型。然后就是手抄各种流行歌曲,或者汪国真,席梦娟等等流行诗歌,当然也少不了庞中华的字帖。


52. "风笼子",烤火用的,竹子编的,那时候好冷,下雪很大,学校教室漏风,所以人手一个,带些木炭。


53. "踩高跷": 我们那时用两条杉木做成,打个桩做脚踩,小伙伴一起比跑得快,撞人比赛,还锻炼平衡。那时候老羡慕那些厉害角色了 。


54. 打糍粑。 糯米做成, 放到一个石头做的槽子里打, 中秋节月圆时候几个壮汉来打糍粑。味道不错!


55. 打擂茶。湖南桃江独特的的一种茶,将花生,芝麻,糖拌一起,放到一个钵里用擂茶棒来回转反复磨碎。擂茶也是桃江人的待客最佳饮品。所以也作为一种地方特色文化延续至今。

(要一定得手力和技巧,我现在弄不过来)





  • 更多文章


儿子出生到11个月的玩具大盘点

遗失的童趣 - 提倡儿童玩具文化

中国玩具人鲜为人知的玩具巨头公司-美泰

玩具业的摩拜

因玩具使用不当导致儿童伤亡背后的深思-玩具警告语大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