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父母认为,现在的孩子有一种通病——懒。有的孩子五六岁了不自己穿衣服,上中学了还要妈妈梳辫子,还不会收拾书包……孩子的事全由大人代劳,更不要说帮大人做家务了。
湖北某中学一份“中小学生劳动现状与教育对策的调查报告”显示:多数小学生在家一周仅劳动一次,时间为10分钟至40分钟,中学生在家的劳动时间更少,会做简单家务的只有一半。
许多孩子的懒,很大程度是由家长造成的。做父母的对独生子女寄予很大的期望,为孩子的成才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以致使孩子“四体不勤”。
许多家长对孩子这样教导:“只要你好好学习,要什么都给,家里什么事情也不用你做。”许多家长认为,孩子的唯一任务就是学习,学习好是成才的唯一条件,而劳动会影响学习,因为孩子的时间是有限的。孩子的学习家长不能代替,而孩子的劳动,哪怕是“自理性劳动”,也完全可以由家长来承担——这是家长的“替代心理”。
有的父母在自己小的时候,由于历史的原因没有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相反各种名目的劳动锻炼占去了许多大好时光,父母饱尝了知识欠缺的苦头,为了让孩子接受更多的知识,为了让孩子拥有自己所失去的一切,而让他们远离劳动——这是家长的“补偿心理”。
那么,劳动真的可以替代吗?劳动真的无助孩子的成才吗?美国哈佛大学的社会学家、行为学家和儿童教育专家,对波士顿地区456名少年儿童所作的长达20年的跟踪调查发现,爱干家务的孩子与不爱干家务的孩子相比,长大后的失业率为1︰15,犯罪率为1︰10,平均收入要高出20%左右。此外,爱干家务的孩子成年后的离异率、心理疾病率也较低。专家分析说,让孩子们从小做些家务,可培养他们形成吃苦耐劳、珍惜劳动成果、珍重家庭亲情、尊重他人等品质,他们长大以后自然比那些“四体不勤”的孩子更有出息。这一调查结果证实了家务劳动与孩子成才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也启发我们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认识家务劳动对孩子的作用。所以,“劳动最光荣”的说法,不只是“面子好过”问题,更是“身子好过”问题,还是“日子好过”问题。天津市少工委曾对天津市城乡3~8年级的1600余名学生进行了“少年儿童劳动意识和劳动习惯调查”,结果显示:71.2%的孩子不同意“现在的孩子是懒惰的一代”的说法,与成人社会对孩子劳动品质的评价大不相同;92.7%的孩子表示“愿意干家务”……
既然爱劳动是孩子的天性,那为何现在的孩子普遍不爱劳动?究其原因:三是教师的问题,有很多老师把劳动作为惩罚学生的手段,结果在孩子脑海里留下了“劳动不光荣”“劳动是劳教”的错误思想。于是乎,在正当要求孩子劳动的时候,孩子就会气鼓鼓地问:“我又做错什么了,要我洗碗?”
除了学校教育在无意中造成孩子对劳动的偏见,社会教育同样会误导孩子。中央电视台曾播报过这样一则消息:乒乓国手陈圮在日本举行的乒乓球比赛中,因和本国选手比赛以0比3败北,摔坏拍子、踢翻椅子,对此,有关部门给予处罚:写出检查,并到河北省某地劳动一周。
对世界冠军的这种举动进行批评和处罚本是件好事,但让人想不通的是,为何要用劳动这种方式呢?不可否认,在人们的潜意识里,“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传统观念还在发挥着影响,劳动成了苦差事,成了“下等人”干的事。
我们再回到家庭教育,又可以发现有的家长虽然没有罚孩子劳动,但却在用减免做家务来进行奖励,这其实仍然是“看轻”劳动的表现。
在学校教育中,我们的老师同样在用减免劳动来奖励尖子生:武汉某中学高三班主任特意制定了一份值日表,其中规定:前10名“尖子生”不用做值日,由成绩处于中、下游的学生负责教室内外的清洁任务以及搬运学习资料等工作。老师的用意很明显,差生脑力劳动不行,那就理所当然做体力劳动。结果是差生的学习时间越来越少,加上心情越来越差,成绩自然也就越来越差,陷入恶性循环。
那么,不做值日或不做家务真的有助于好学生进一步提高成绩吗?调查发现,学习状况处于中下等和下等的学生,平时家务劳动时间明显少于中等以上的学生,这反过来说明了劳动时间的减少对学习成绩提高并不存在积极意义。不劳动,无助于学习,反而会引发对孩子的思想教育危机。南京中医药大学心理学系教授杜文东指出,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可我们的社会正在逐渐抛弃这个美德,这是非常危险的。
在国外,不论是家庭还是学校都十分重视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在美国,家长会有意识地让孩子到农场去帮助别人干活,从中得到报酬,目的是让孩子知道挣钱不易,只有劳动才有收获。而在美国的一些学校,只有那些学习好、表现又好的孩子才会被选去参加校级劳动,如到图书馆、学校办公室帮忙等,能得到这种机会,那是一种荣耀。美国的不少公司还有一项不成文的惯例,即每年的4月22日是“带孩子上班日”,目的是让孩子知道和学习父母的生存之道。
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也就是说劳动可以开发思维。许多中国家长非常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却不知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而思维活动离不开实践活动。1.在劳动中孩子往往会遇到或发现新问题,这就会引发他思维的需要,他就要对劳动的结果有所预想,设计达到目的的路径。2.当孩子克服劳动中的困难,解决了劳动中的问题,看到了自己的劳动成果,便会获得成功的喜悦,这将进一步激发其求知欲,增加学习兴趣,促进智力发展。可以说,这一目的在其他活动中是难以实现的。所以,要让孩子聪明,对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我们不能厚此薄彼,否则会得不偿失。例如有一位语文老师让三年级学生写一篇以擦玻璃窗为题的作文,结果只有三个学生把玻璃怎样才能擦干净这件事写清楚了,因为他们曾在家长的指导下干过或看家长干过这件事。由此可见,实践活动既有学习活动,又有创造活动,而劳动正兼有学习与创造这两个功能。3.另外,劳动还可以培养技能。不论孩子将来从事什么工作,都需要有动手的技能、技巧。如果父母有意识地从小训练孩子动手解决自己生活中问题的能力,久而久之,孩子就能形成善于动手的好习惯,在未来社会中便能很好地适应生活和工作的需要。在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怪异现象:大凡心灵手巧又勤劳的妈妈,多半有一个手拙懒散的女儿;一个能说会道的妈妈,往往有一个木讷缄口的孩子……究其原因,大概是手巧又勤劳的妈妈把该做的事都做了,女儿插不上手,或者做不好就挨骂;而口若悬河的妈妈经常抢答,哪有孩子说话的机会?久而久之,就养成了孩子懒散、退避的性格。
假期正好是干掉孩子的懒,让孩子热爱劳动的好时机。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做?从孩子的发展过程来看,孩子都是喜欢主动做事的:开始学走路就不要大人抱,学吃饭的时候不要人喂,要自己舞匙弄筷地吃;给他穿衣服,他还会抢着自己套上身……孩子开始成长的时候,便是他们学习做事情最强烈的时候,家长应该耐心地教给他们做事的方法,指导孩子做好他们想做的事,使孩子享受到“我会做”的喜悦和成就。
另外,玩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孩子最好的运动方式,家长应该在孩子爱玩和想玩的时候,让孩子尽情玩一玩,不要因顾忌安全问题而一味地管着孩子。
不要总认为孩子小,许多事情都舍不得让他做而事事代劳,久而久之,孩子没有机会练习,渐渐地,很多事情就真的不会做了。因此,要舍得让孩子锻炼。同样道理,我们也不能规定孩子玩的方式。家长故意“懒”一点,给孩子制造一种“绝望感”,死了依赖父母这条心,孩子就会勤快起来。使用这一招,要求家长不能太心软。孩子的年龄不同,动作技巧、认知程度、体力、耐心均不相同,家长让孩子做家务或做游戏,应视孩子能力来做,以免孩子因挫折而产生抗拒和畏惧。孩子早期出现的劳动热情,往往会给家长增添一些麻烦,可能要浪费家长一点时间,甚至还会糟蹋一些东西,但是切不能因此轻易地放过教育孩子的好机会,应因势利导、耐心讲解、反复示范。家长应鼓动孩子多出门,到风景区看一看,或到游乐场玩一玩,或到运动场练一练。
家长要珍惜孩子每次有益的尝试,以鼓励表扬为主。孩子每做好一件事,就应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如给他一个微笑、拥抱一下或说声“谢谢”“干得不错”都可以使孩子感到高兴和自豪,体验劳动的愉快,激起再劳动的欲望。每次玩耍过后,也可以关心地问问孩子:“玩得开心吗?”按照孩子的表现分析他对什么事情懒,为什么对这些事情“懒”。用理智去分析现象背后的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要用情绪宣泄代替理性思考。孩子矫正自己懒的行为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可能很长,可能有很多次反复。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要不断给孩子提供重塑自我的动力,发现孩子哪怕极细微的变化而加以肯定。
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有很大的影响。当发现孩子懒于读书、学习时,我们要反省自己:作为家长或老师,我们读书了吗?当我们发现孩子“从网上下载了一些武侠小说、悬疑小说、恐怖小说、爱情小说看得津津有味”时,我们首先要反思一下自己是否平时也喜欢看这样的书,从而让孩子耳濡目染?
这款意大利起泡酒,火过香槟,全球明星都在喝
美国彻底慌了,玩不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