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都“睁眼看世界”了,为何还错的这么离谱?

我是北游 北游读书
2024-08-29

北游有话说

   换个轻松的方式说世界


面对世界,两种错误的心态


之前提醒过多次,今天再啰嗦一句:微信从2月份改变了推送规则,如果不加星标或常读的读者,即使你关注了,都极有可能收不到推送。所以请先点上面蓝色公号名【北游有话说】,然后点击右上角(...),就可星标本号,谢谢。

林则徐这个人很有意思,在他的身上我们放佛能清晰的看到,近代中国在面对完全陌生的世界时,时而自大,时而困惑的矛盾身影。
比如,作为大清国“睁眼看世界第一人”,林则徐并不是大家印象中那种固步自封的老顽固,那种完全不懂变通的迂腐之人,他试图了解和学习西方世界的勤奋程度完全是超标的。
举个例子,他在抵达广州后,便开始夜以继日地研究探求西方世界,“日日使人刺探西事,翻译西书,又购其新闻纸”,他利用身为封疆大吏的有利条件,广泛招揽人才,“所得夷书,就地翻译”,并将部分内容附呈于奏折中,供道光皇帝参考。
在禁烟的间隙,55岁的林则徐甚至还自学英语。他还经常向外国传教士索要地理书籍,请教国际公法。1840年,他组织人翻译了英国人慕瑞的《世界地理大全》一书,命名为《四洲志》,成为后来魏源撰写《海国图志》的珍贵底本。
一般人都会想,就这么一个勤奋上进的好学生,交出来的作业肯定是非常优异的吧?
不但旁人会这么想,林则徐对办理洋务的能力也极度自信,他也有理由这么自信。作为福建人的林则徐,在福州和厦门都有生活经历,对洋人并不陌生,再加上勤奋好学,他常自夸“本大臣家居闽海,于外夷一切伎俩,早皆深悉其详。”
然而,实际情况是,他常常表现出对外国人和外国事物有着极其荒唐而固执的理解。
比如,大清国上上下下都认为英国人如果没有天朝的大黄和茶叶,就会因大便不通而死掉,所以,这常常被林则徐拿来作为谈判的筹码,堂而皇之的写于双方往来的正式书文之中。
更加让人匪夷所思的是,他不知道从哪里听来的说法,说是英国人的膝盖不能弯,只善海战,而无法登陆作战,所以他主持修建的炮台,居然从来不考虑防御地面进攻的设施,这让登陆后如入无人之境的英国军官都感觉非常诧异,“这些炮台好像不是在防御我们,倒像是在欢迎我们回家的摆设”。
大家肯定很好奇,为什么连林则徐这样有一定眼界的国人,在那个年代依然无法超出他所在年代的局限呢?
我们常常会发现,真实的历史时常超出我们的想象,你也许五味杂陈,也许觉得匪夷所思,但历史就是这样,你觉得不可能的事并不一定就不会发生,你觉得非常合乎情理的答案,却往往都是错的。
如我们日常生活所见,许多导致严重后果的冲突,起因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很多无法调和的家庭矛盾,很大程度上源于沟通不畅产生的误解。
而庸人因为思维单薄,总是喜欢用一些宏大的辞藻和理由来覆盖历史的细节,而在真正的历史现场,大多数历史亲历者面对的并不是什么宏大命题,而是权衡每一个行动的细节和对周遭环境变化的应对。
历史的真相隐藏在这些细节的互动之中,而不是什么虚头巴脑的大谋略。
历史人物跟我们一样,不是生活在书本中,只有抱负和理念,他们同样生活在现实里,生活在他们所处的年代,面临着他们那个年代所面临的的现实问题,跟我们面临的处境和问题,有共通性,也有差异。
那么,作为现实生活中的一员,他们要面对更多不是如何实现自己的抱负和理念,更多是在柴米油盐的夹缝中找到现实和理想的最优解。
悲哀在于,如果一个系统的现实是刚性的,那么你是不可能超出时代的局限、个人的局限,去找到能够平衡双赢的最优解的,所以,我们不能指望一个超越他时代的林则徐出现。
退一万步说,即使这样的林则徐出现,我想给大家泼盆冷水:并没有什么用。
康德说过,“被反驳,不危险;不被理解,才危险”。
面对一个陌生的世界和他人,总会因不了解而产生误判,这是难免的,谁也无法真正去避免误判和误解。
我们真正要避免的其实是两种心态:
第一种是认为别人应该理解我们;
第二种是认为我们已经完全了解了对方。
这两种心态很要命,因为错误率高,危险性高,会让误判走向灾难性的结局。
我常常说,看历史的目的不是为了预测,也不是为了装逼,而是为了观察人性,并从中提供给我们更多的选择。
毕竟,小孩子把人分好坏,我们予以包容,是因为世界对他们而言过于复杂,成年人还这么幼稚就不可原谅了,毕竟成年人有责任给世界提供更多的可能性,而不是一味抱怨世界对我们过于严苛。
(全文完)
北游与喜马拉雅联合制作的音频节目已上线
欢迎扫码订阅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北游读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