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图像碎片时代,我们究竟身在何处?

吴思 城市家City+ 2022-10-24


作者 | 吴思

编辑 | 贾冬婷


在漫长的时间线上,当代摄影作品与历史档案图像进行着一次关于城市的对话。这一由三联人文城市主办、成都传媒及成都当代影像馆协办、连州国际摄影年展承办的展览围绕“建造幻像”展开——无论是城市生活还是影像呈现,人们都可以在这条时间线中寻找现实与虚拟之间更多的可能性。




策展人段煜婷


连州国际摄影年展创始人、总监,连州摄影博物馆联合创始人、联合总监。长期致力于中国摄影艺术与国际摄影艺术的策展与传播。





生活、工作于广州。青年策展人,连州摄影博物馆副馆长。从2015年起参与连州国际摄影年展的展览统筹与执行。






策展人胡若灏



在展览必经的下沉广场,建筑师郭廖辉搭建了一座风车状的“四象亭”,让人们亲身体验“幻像”如何建造。进入亭子,被四面半透明的阳光板环绕,外边的世界就变成了光影勾勒出的幻像。而广场上停留的人们,看到“四象亭”里幻像浮现,又是否意识到自己在亭中人眼中也成了一道幻像?


展览现场:人进入《四象亭》后

被勾勒成幻影




影像

在时间中的游历


在1856年至1871年的巴黎,圣马丁街市郊附近的喷泉、太子广场的旧喷泉、卢浮宫的路灯、圣佩雷桥、带有街道名称的路灯、被拆除的狭窄街巷与修建一新的宽阔林荫大道等等,都作为城市大改造的档案,被查尔斯·马维尔(Charles Marville)和其他奥斯曼重建巴黎期间的市政府官方摄影师用相机记录了下来。在相片上,马维尔详细地标注了相关信息,“马匹市场用来测试马匹负重的小坡,巴黎,拍摄于1965年”。


那时相机的历史也才不过短短不到20年的时间,而巴黎作为现代城市的历史也才刚刚开启。这些19世纪拍摄角度近乎相同的老照片,仅仅是为了记录散布在城市间具有相同功能的建筑而被拍摄,但在当时却是一项超前的城市影像记录。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以规划的角度记录了巴黎的街道与建筑,作为珍贵的历史影像档案留存在图书馆和博物馆里,诉说着城市的变迁。


《马匹市场用来测试马匹负重的小坡,巴黎》

© J·保罗·盖蒂博物馆,洛杉矶

展览现场:在时间中游历的城市影像

《几近抵达,几近具体,重庆》

 © 杨圆圆


“当代影像都继承了某种来自过去的摄影的传统,有一些可能是形式上的,有一些可能是精神上的,它们必然都有明确的继承。”策展人胡若灏提到。过去的档案同样指引着艺术家杨圆圆在当下的城市中寻访时代的痕迹。偶然间,她得到了一本某电信公司的内部档案。这本档案中记录和整理了50多年前重庆的一些建筑和街道。在寻访这些旧照的拍摄地点时,她很快就意识到这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搜寻——很多街道名称已经发生了改变,而且几乎所有照片上的建筑都消失不见了。她前往了26条街道进行拍摄,那是为数不多的现存于城市还能与档案相册对应的街道。


杨圆圆的这件影像装置作品“几近抵达,几近具体,重庆”犹如一座小型木建筑。从不同的角度看去,这件作品使半透明照片在视觉上层层重叠,像是万花筒的切片。档案相册里注明了街名与街号的黑白老照片与彩色半透明的影像拼贴在一起,并置了两个时代的城市影像。


近代的重庆有三座重工厂对当地的建设起到过支柱的作用,分别是二钢厂、九龙电厂和江渝船厂,但是现在它们已经衰败成了废墟。杨圆圆也将它们当下的样子记录进了这件作品,留下了新的历史档案影像。这座城市影像在时间的流动中,如同万花筒的碎片始终在变化,而被包裹其中人们的生活也随之变化。


《鸟头世界2019-1》

 © 鸟头


记录下城市历史影像的上海艺术家组合鸟头,将自己的生命时间也变成了影像档案。“鸟头世界2019-1”,刀痕横贯数十张矩阵排列的照片之上,刻下“青春”二字,却也不免刮掉了青春时的部分影像,暴露出了白色的纸基。


2006年,上海“雪野三村”因世博会被大规模拆除。从小生活在新村的鸟头,想到了用影像记录下这个“被飞快建造起来又被推倒的6层楼房”的世界。这正是他们从儿时走到当下,眼中看到的城市变迁。鸟头游走在儿时的街区,用胶片记录着一幕幕城市场景,经过了春夏秋冬,不知不觉中就拍摄了上千张照片。


对他们来说,这幅“鸟头世界2019-1”,其实是创作源头的又一次重新探索。这些承载着“青春”的照片选自2006年出版的摄影书《新村》。策展人胡若灏感慨,“现在再次看到这件作品时,仍然感到很震撼,这也曾是我青春的一部分。”杂着种种回忆与情感的那些大量城市微观影像,拼成了属于一代人共同的“青春”时光。新的城市幻像,也随着新的拍摄视角被继续建造出来。



人在图像中

受到挤压



1860年,美国摄影师詹姆斯·华莱士·布莱克(James Wallace Black)乘坐热气球“空中女王号”,拍摄了摄影史上第一张成功的航拍影像“波士顿,在鹰与大雁视角下”,开启了一种全新的、更广阔的观察城市的视角。


《波士顿,在鹰与大雁视角下》

© 大都会博物馆


近年来,摄影测量术、红外检测技术和实景建模等都逐渐与航拍视角相结合。香港特别行政区地政总署测绘处于2016年6月编制了“香港特别行政区数码正射影像地图”。这张影像地图由200多幅拍摄于2400米飞行高度之上的航空照片制作而成,用于城市规划的同时,也有效地弥补了人工进行城市测绘的复杂与缓慢。


《香港特别行政区数码正射影像地图》

© 香港特别行政区地政总署测绘处

展览现场:时间串联起来的航拍影像

《大地景象》

 © 帕布罗·洛佩兹·鲁兹


然而,同样是延续和借用“鹰与大雁的视角”,摄影师帕布罗·洛佩兹·鲁兹(Pablo Lopez Luz)拍摄下了“大地景象”(Terrazo)系列航拍影像,却表现了墨西哥城长久以来人口过剩和城市整体缺乏规划的问题。枯黄的杂草和一片片裸露在外的岩石壁,一时间分不清是城市阻碍了自然的生长,又或是自然阻挡了城市的蔓延。鲁兹选择了最旷阔的航拍视角,去记录在城市夹缝中人的生活场景。一脉荒芜的土丘阻隔在两个城区之间,水泥足球场和远处的操场上还有人在玩耍。


同样反映着人在夹缝中生存的作品正是克劳迪娅·贾瓜里贝(Claudia Jaguaribe)制作的巨幅圣保罗全景影像“关于圣保罗”(Sobre São Paulo),蒙太奇般组成抽象化的城市图景。仿佛有风吹拂过一片片百叶窗的竖条拼接缝隙中,隐约可见正穿梭在高楼大厦中的人们。


十几年来,贾瓜里贝一直在拍摄圣保罗这座城市。圣保罗的城市幻像由真实的影像碎片拼凑出了巨大、错综复杂的空间感,仿佛与世界上所有的大城市都一般无二。被城市吞没的人们,在被折叠的城市空间才能够被清楚地看见,就如贾瓜里贝的摄影书以风琴摺工艺装帧的效果一样。


《关于圣保罗》

 © 克劳迪娅·贾瓜里贝

展览现场:折页的摄影书与小册子

《伊斯坦布尔全景,在加拉达石塔上拍摄》

© 美国国会图书馆


与现实无法完全对应的“全景”也是一种由来已久的城市幻像。早期的摄影师就是通过平行移动相机拍摄,拼凑出“全景照片”。展墙上一幅伊斯坦布尔的城市“全景”,便是由土耳其塞巴&约埃利摄影工作室于1890年在加拉达石塔上拍摄的10张照片组成,并印制成了折页小册子贩卖给观光客。




在现实中

构建虚幻影像

明信片作为又一种新出现的历史档案被保存在图书馆中。同一面展墙上展出着发行于1918年的广州花塔,反面印着“都路高捷臣烟公司发行,香港,皇后大道,旧湾仔邮政局”,还有制作年份在1910年-1919年间的杭州西湖的明信片。


“这些明信片,是我在纽约公共图书馆庞大的明信片收藏中的一个档案‘追寻太平洋’中找到的,是非常宝贵的影像资料。今天,邮寄明信片逐渐演变成了能够更加快速传播的社交媒体。上海的外滩、广州的花塔、杭州的西湖……这些建筑都是通过不断的传播,让大众有了很深刻的印象。”胡若灏将这些明信片作为历史档案线索策展时提到,“地标之所以被赋予地标性,就是通过传播。”


明信片(花塔,广州)

© 纽约公共图书馆

选自《Photo Opportunities》系列

 © 科琳娜·薇欧奈


艺术家科琳娜·薇欧奈(Corinne Vionnent)对地标建筑的影像在社交媒体上的传播进行了质问。“Photo Opportunities”在英语中暗指一次精心安排的拍照时刻,为了产生“正面”的宣传效果。薇欧奈将这个系列的作品以“Photo Opportunities”命名,并要求不加翻译。埃菲尔铁塔虚无缥缈的结构如薄雾般漂浮于梦境似地蓝天中。她从社交媒体收集了大量游客拍摄的同一个地标建筑的影像,并拼叠出了这张虚幻的埃菲尔铁塔。


“我找到了一个焦点来排列透明胶片,然后不管在这个过程中会发生什么,最后就是发生。”薇欧奈说起每幅图像的处理过程中都会出现的神奇时刻。每一个影像都是我们所见、所闻、所读、所感。一切都是相互联系的,从看见到产生感觉,从感觉到另一感觉,变为作品后又有了其他感觉。影像之间的叠加,纵使是同一个建筑,却已经构成了幻像。


每个图像与其他图像在进行合成的过程中构建自身。“Photo Opportunities”系列是对城市标志性建筑的一个自然的反映和对影像的挪用。任何使用社交媒体的人都可能参与到了这件作品的制作之中。网络的兴起,让人们拥有了更多开源的数字档案。人们不知道何时自己被拍摄进了城市档案。与此同时,每个人都可以再去使用这些开源的数据。


展览现场:《街景》马赛克般的影像

《街景》

 © 迈克尔·沃尔夫


2009年,迈克尔·沃尔夫(Michael Wolf)用自己的相机架在电脑屏幕前翻拍下街景服务导航设备中的影像。一张张低分辨率的图像被放大到如马赛克般的影像上,在街角拥吻的情侣、或许是正在整理鞋带的路人,还有骑车突然被撞到摔趴在路上的伤者,模糊不清的影像保护了街景中人的隐私。


这次的展览与以往不同的是,策展人胡若灏认为,沃尔夫的影像跟很多经典不能改动的作品的不同之处在于,他自己保持着一种开放的态度。于是,迈克尔·沃尔夫的工作室根据策展人的想法和展览的需要,将原本的影像进行了些微剪裁,打破了沃尔夫作品过去那种比较经典的布局。生活的图景因为开源的影像技术,开始在现实与虚拟世界之间不断地切换。



在虚拟中构建

幻想图景



在展厅中的一个黑暗空间里,走进去看到的是墙上的屏幕和一幅耳机。“如何走一条夜路”这件作品是年轻艺术家蔡旻皓用三维建模模型,重构了一条夜路。在这条路上,蔡旻皓设置了很多时间节点,镜头会跟随移动到某个如同不经意间路过时看到的场景。许多场景都是平日里他在这条上下班的路上拍摄的。这条路上有路灯,却被抹去了全部多余的建筑物。在更空旷的黑夜里,人们走在一条不真实的路。走在其中的人,通感被记录和放大着,并被全景视频的方式从现实带进了虚拟的浸入空间里。


《如何走一条夜路》视频静帧

 © 蔡旻皓


1994年互联网在大多数人眼中还十分陌生的情况下,GeoCitie网络托管服务商被创立。人们开始在上面建立虚拟地球村。每个人用现实中的影像建立虚拟生活的主页,并加入到由相同理想和共同爱好者搭建的理想之城。爱摄影的人组成了摄影之城,爱古典乐的人就将自己的主页登记在“维也纳”之城。在2009年,这个幻想的虚拟世界彻底被关闭和删除了。


“被删除的城市”这个交互式地图作品便是由艺术家理查德·维根(Richard Vijgen)利用互联网考古网站挖掘出当年人们留下的碎片制作而成。黑色的背景下,是一个个如芯片般的大大小小的社区方块和地块。放大点开后,眼前展开的是人们曾经上传的一张张家人的合照。这些影像包裹着他们最美好的回忆,不禁想要将它们带进自己构建的虚拟世界。被构建出的幻像,无论是在现实生活还是在虚拟世界,总有无法抹除的痕迹根植在每个人的心中。幻像中模糊的地方,或许才是能够联结更多人的经验和情感的空间。


《被删除的城市》

 © 理查德·维根




幻像中

无法抹除的痕迹

在2005-2006年间,艺术家纳迪姆·阿斯法(Nadim Asfar)正在贝鲁特经历一场内战。他每天都提心吊胆地害怕自己的家被轰炸。在性命堪忧的状态下,他决定拍摄下自己公寓的一切、从窗外能望见的城市街景,又与令他十分不安的声音,如窗外传来的轰炸声、电视新闻声,共同剪辑成了“每日麦当娜”这个作品。如同捷克记者,卡夫卡的恋人梅莉娜·杰森(Milena Jesenska)写下:“因为是在窗里寄托着光芒,日出和天边所有的希望;正是在窗户里,渴望和愿景都被安置在里面。”而展厅中,不仅有这样一座被临时搭建起来的窗台,还贴着一组静帧影像。其中呈现的正是艺术家纳迪姆·阿斯法(Nadim Asfar)家中的花,后面墙上的光痕是窗的形状。


《每日麦当娜》视频静帧

 © 纳迪姆·阿斯法

展览现场:窗台与《每日麦当娜》静帧影像


多年后,阿斯法和他的伴侣离开战乱的贝鲁特,定居在巴黎。根据彼此的记忆与那时留下的影像,他们重新绘制了贝鲁特那间公寓的建筑模型。这栋楼只剩下了大门,前往公寓的楼梯、他们的公寓,以及外边的世界全部都被抹除了。公寓就像一个空盒子,阿斯法每天在阳台看着街道和行人。透过展厅里的阳台将阿斯法看见的影像还原,让所有人仿佛站在了他曾在贝鲁特家中的阳台窗前。阿斯法的《贝鲁特作为项目》摄影集,被拆下来,一张张地排列,中间的留白,就仿佛一首城市自由爵士乐。


选自《记忆图谱》系列

 © 纳迪姆·阿斯法 & 安托万·阿塔拉

展览现场:排列在展墙上的《贝鲁特作为项目》摄影集

《勒古拉斯的窗外风景》

© 哈里兰索姆人文研究中心,德克萨斯大学,奥斯丁


1826年,法国人约瑟夫·尼塞福尔·尼埃普斯(Joseph Nicéphore Nièpce)拍摄出了那幅经过8小时曝光的《勒古拉斯的窗外风景》。照片上,建筑物轮廓切割出的几何状的黑色阴影前景,与远处伸向无限的透明让构图变得鲜明而强烈。尼埃普斯在给他兄弟的一封信上写道,“我把机器放置在工作用的那间房间。”正是他工作室的这扇窗户,打开了一代代摄影师的视窗。在展览终了的地方,回到了摄影术诞生的时刻。



排版 | 俞冰如





主办:三联生活传媒有限公司

协办:成都传媒集团 成都当代影像馆

承办:连州国际摄影年展

鸣谢:成都市金牛区人民政府 瑞士文化基金会上海办公室


展期

2021/12/04-2022/02/28

周二至周日10:00-18:00(17:00停止入场)

周一闭馆(国家法定节假日除外)


展览地点 

成都当代影像馆下沉广场及B厅

成都市金牛区中环路金府路段府河摄影公园东侧


参展艺术家 (点击头像查看更多内容)

纳迪姆·阿斯法 

Nadim Asfar


在白天生活 

Habiter le jour

米提·朗克里提亚

Miti Ruangkritya

梦想之家—房间 

DREAM PROPERTY—Room

杨圆圆 

Luka Yuanyuan Yang


几近抵达,几近具体,重庆 

Nearly There, Nearly Concrete, Chongqing

科琳娜·薇欧奈

Corinne Vionnet

Photo Opportunities

克劳迪娅·贾瓜里贝 Claudia Jaguaribe

关于圣保罗 

Sobre São Paulo

鸟头 

Birdhead

鸟头世界 2019-1

The World of Birdhead 2019-1

帕布罗· 洛佩兹·鲁兹 Pablo Lopez Luz

大地景象 Terrazo

迈克尔·沃尔夫

Michael Wolf

街景 Streetview

理查德·维根 

Richard Vijgen

被删除的城市 

The Deleted City

库尔特·卡维佐+苏黎世应用科技大学

Kurt Caviezel+ZHAW

目下世界,关于当下的百科全书 

WATCHING THE WORLD, The Encyclopedia Of The Now

环形国度 

Nación Rotonda

环形国度 Nación Rotonda

蔡旻皓 

Cai Minhao

如何走一条夜路 

How to Take A Night Road

欧宁+曹斐 

Ou Ning+

Cao Fei

三元里 San Yuan Li

孩子们是对的

博尔哈·拉隆多+迭戈·桑切斯

The Kids are Right

Borja Larrondo+Diego Sanchez

那些等待的人们 

Aquellos Que Esperan

郭廖辉建筑工作室

Atelier Guo

四象亭 Four Wall Pavilion

设计团队:郭廖辉 王子千

施工团队:成都智勇展览展示有限公司

展览团队


三联人文城市

出品人:李鸿谷

总策划:贾冬婷

总协调:宋洋

内容传播:丘濂、吴思

品牌合作:蔡华

公共事务:苑达、何雯晴、孙小野

网站搭建:袁潇雪、俞冰如、桂小白

视觉设计:another design

 

建造幻像策展团队

策展人:段煜婷、胡若灏
策展助理:王悦馨


成都当代影像馆 

创始人:钟维兴
馆长:让 - 吕克·蒙特罗索 
艺术总监:王庆松 
副馆长:程基伟
公共关系总监:陈蕾蕾
公教部:李燚宽
展览部主管:赵晞雯

展览部:胡月雯、戴言、菅菲(实习)、沈庭予(实习)

技术总监:李川 
摄影助理:杜沅骏
媒体部主管:蔡燕欣

媒体部:刘亦阳、杨波(实习)、邹沫(实习)


成都当代影像馆建筑面积7500平方米,拥有6个专业展厅、1个学术报告厅、1个图书馆以及多个公共教育空间。作为专注于当代影像艺术的机构,成都当代影像馆致力成为观测中国影像艺术生态、促进国内外影像艺术的交流与合作、推动艺术与学术生产的专业影像美术馆。该馆及相邻的府河摄影公园为成都市金牛区沙河源街道新桥社区摄影产业的典型代表。

▲ 点击进入三联人文城市官网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