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家City+

其他

第二届三联人文城市奖入围揭晓!27种城市新叙事

经过10位建筑及规划界权威专家组成的初审团的投票,2023第二届三联人文城市奖五个子奖项——公共空间奖、建筑贡献奖、社区营造奖、生态友好奖、城市创新奖的入围项目已经产生。在65位提名人提交的192份有效提名中,每位评审对单个子奖项进行独立投票,分别选出五个入围项目。经由指定计票机构普华永道中天对票数进行统计,产生每个子奖项的前五名(含并列)入围项目。在接下来的两个月时间里,7位建筑及文化界权威专家组成的终审团将对27个入围项目进行实地考察及终评。各奖项最终获奖名单将在10月底于成都举行的2023第二届三联人文城市奖颁奖典礼现场揭晓。五个子奖项、27个入围项目体现了城市更新的多样性,也在不同层面以多种方式呼应了本届三联人文城市奖“流动的公共”的主题。入围项目中,既有传统的单体建筑项目,也有对老厂房、城镇旧空间的更新,更有建筑历史影像、城市传播事件这类概念型内容。在标志性建筑之外,小尺度项目、多主体共同参与成为这些项目中显著的趋势。在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碰撞中,无论是城市里的公共空间,还是城市周边的新型社区,都在呼应多样化人群和多元价值观的需求。打破人类中心的优越感,当代城市中单一生态的境况正在改变,自然正以一种更原生的方式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以下是全部入围项目(单个子奖项内,按初审票数排列)——金威啤酒厂改造深圳左滑查看更多项目图片项目地点: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项目建成/启用时间:2022年12月项目委托方:广东粤海置地集团有限公司项目设计方:URBANUS都市实践建筑设计事务所项目主创设计师:孟岩
2023年8月7日
其他

65位提名人、192个项目,新的人文城市宝箱等你打开

以“流动的公共”为主题,2023年第二届三联人文城市奖已正式启动。我们邀请65位来自城市、建筑、人文领域权威人士组成的提名团,针对公共空间奖、建筑贡献奖、社区营造奖、生态友好奖、城市创新奖五个子奖项进行提名,提名项目需是2020年7月至2023年3月建成的中国境内项目。
2023年7月3日
其他

2023第二届三联人文城市奖提名团揭晓

经历了三年疫情,许多改变正在发生。我们体验了在特殊时期公共空间的弹性和多义,也目睹了数字空间日益成为我们生活的平行世界。基于这些变化,我们将2023年第二届人文城市奖的主题确定为“流动的公共”。希望去探寻,当公共领域不再完全依托于物理层面的共同时间和共同空间,公共空间和公共性的定义是否发生了变化?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日常的每一瞬间,公共性如何产生?为使本届评奖的视野更加开阔多元,2023第二届三联人文城市奖组委会扩大了提名团阵容,邀请到65位城市、建筑及人文领域代表人士,于2023年5月针对五个子奖项进行了提名。与提名同步,我们邀请所有提名人分享他们的观察和思考。从回答中,我们看到了许多具体而微的观察。限制出行的石墩,成为老年人休息和锻炼的工具;体育馆不开门的时候,围栏两边就是羽毛球场;一次团购,让人们走出陌生人社会,尝试建立新的邻里关系……这些变化存在于不同维度,但都呈现出人对空间的创造性使用,以及人与城市建立起的新联结。我们也从中体会到一些欣喜,也感受到一丝无奈和惆怅。惆怅于,在过去二十年的城市狂飙中,人们对城市中正在消失的部分漠不关心,当进入存量时代,方才开始追忆失去了什么;欣喜于,年轻人在公共空间的体验、建造、活化、改善和提升中,有越来越强的参与感和主动性。在新秩序形成之中,更让我们受到鼓舞的是这句话:“在具体实践中当我们将人、或可称之为‘观众’作为场景中的主角时,一切都会发生改变——设计的过程同时是发现新问题的过程,而答案将有无限可能。”01王辉URBANUS都市实践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建合伙人最近这三年,人被城市隔离了,城市也被人隔离了,规模之大在人类史上也罕见。这一事实和现象,逼迫人们去思考一个不是问题的问题:城市是否还是人类文明的终极形式?也正是疫情,让城市和人之间的相互需要关系更加清晰。从今年五一节各地的人山人海,我们看到,当时间和空间的束缚被放开,城市就瞬间变为人们疯狂消费的对象。在此时此刻,消费的意义不在于物质的掠夺,而是精神的渲泻。02马泷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人对城市的需求变化了吗?当我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社会似乎已经恢复了常态,城市试图告诉人们什么都没有发生过,我们还是可以如过去一样生活,然而隔离网、核酸亭的经历已经融入了记忆。人们对于城市的理解和需求正在松动,始于1980年代的中国现代城市化进程在资本和工业化的推波助澜下几近疯狂,因此人们关于人文、艺术、社会、历史的反思也已经习以为常。但是当下我们突然意识到,在人类历史上占据更多位置的战争、疾病、谎言、生存,已经成为了我们今天思考城市的潜意识。而建筑呈现是一个缓慢滞后的过程,当我们意识到城市的底层逻辑已经遭受威胁的时候,我们所能评审的实体建筑还停留在五年前的思考层面上。我们不能总是迷恋一些充满人文情怀的个体建筑,而忽视最年轻、最广大的城市生活。上海杨浦滨江南段,居民傍晚来到这里散步乘凉摄影:战长恒03庄慎阿科米星建筑设计事务所合伙创始人、主持建筑师,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教授当我们习惯的日常生活被突然改变、中断,原来视而不见的城市空间、交通、物流等大系统突然失效,让大家都意识到大系统是如此地与我们息息相关,决定影响着空间使用与每个人的日常世界。我们局限在每个人的小空间里,不得不将日常的生活压缩进有限的时空里。我想,在这段时间里,人们对于人是如何适应、使用与他相关的小小空间,必然有了更深刻的认知。04毛尖作家,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这两三年,人与城市的一个最深刻的改变是,时空关系的重组。比如在上海,因为每个人都有非常漫长的宅家时间,我们在生存的压力下,开始了大规模的线上生活。比如团购,尽管这个生活方式后来逐渐淡出我们的生活,但是团购留下的人际关系却非常美好。原来我们在小区里彼此完全是陌生人,根本不知道楼上楼下住的是谁,但团购和团长把大家都连接了起来。现在我们这个群还在,还在一起买鲜花,还在一起开玩笑。这些,都是新的人城关系。这种关系可能不会马上进入我的研究,但从中生长出来的城市安全感却弥足珍贵。上海杨宅小区,女团长为居民团购分发保供物资来源:视觉中国05董灏Crossboundaries建筑事务所联合创始人/合伙人我们体会过封闭的时期。在这种情况下,大家对居住空间的其他功能需求增加,对城市社交功能需求也增加。06庞伟广州土人景观首席设计师人对城市的需求,与其说有什么变化,不如说这些需求一直存在,只是由隐而显,由不大被感知到变得迫切,那就是对安全庇护的要求、对自由活力的期待。自由活力包括但不限于自由的交通网络的活力、自由的公共区域的活力、自由的街道空间的活力。在疫情中,我们领教了这些活力的消失和沦丧,而城市的繁荣,其基石就是这些活力。07严飞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副系主任、博导最近两三年,我一直在关注城市更新浪潮下普通人的命运,想要去关注身边的日常,看到身边的社会小世界,看到人和人连接的可能性。我注意到,人们一方面渴望保持自己的身份边界,另一方面又渴望亲密的接触。人并不仅仅只是“单向度的人”,而是有着复杂的诉求。可惜在过去大多数时候,城市治理往往只关注宏大的叙事和高远的目标,而不在意个体的情感叙事和生命叙事。08夏至摄影人,导演,夏制映画创始人我感受到人们对城市公共空间的需求越来越多,尤其是在高密度的一线城市,人们越来越关注公园、绿地、宠物友好、公共活动、图书馆、社区、骑行、夜跑、露营这些公共性质的空间和活动。疫情后的人们对精神疗愈、身心健康的关注,也推进了城市在生态宜居、绿色可持续方面的建设和成长。北京奥林匹克公园,跑步爱好者在进行夜跑来源:视觉中国09吴洪亮北京画院院长,中国美协策展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人们对城市公共空间的卫生条件、环境安全问题非常关注。在此基础上才能谈文化属性的问题,公众才会有更多的参与度和真正的期待感。近几年来,我们看到很多非常热闹的城市双年展和其他各类展览的现场,越来越多的观众并非来自相关的专业领域,比如第一届成都双年展,参展观众超过110万人次,可以说它已经融入了城市市民的日常生活。10何健翔源计划建筑师事务所联合创始人人们理应逐渐寻求一种更平衡的生活和工作状态,城市的建设也会在以往以欲望和发展为中心的路径上转向人与地方、人与自然的平衡、共生。这些变化在我们的城市建设当中逐渐体现,很多先前被忽视的议题被提上中心议程,比如城市微更新、社区营造、社区花园与社会平等等。11李涵建筑师,绘造社创始人上半年我在美国访学,住在一个小城市,获得了一种跟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完全不同的体验。只要开车十分钟,就可以完全进入大自然的景观:一片湖,一座山。与其说发现人与城市的新关联,倒不如说这半年里,我体会到了自然与城市的关联。原本被割裂的两极,好像在这个小城市里融合在了一起,这是一种全新的体验。成都西村大院,人们在竹林广场看坝坝电影摄影:存在建筑12崔灿灿策展人,写作者在疫情里我做了几个和自然有关的项目,自然给了我更多思考,它让我重新去看待人在城市中的主体地位。人应该在城市里做什么?或者是人的主导价值的撤场,让城市的多样性变得丰富了起来。13刘珩南沙原创建筑设计工作室创始人、主持建筑师城市空间的弹性在哪里?这两年,人为活动的减少,或者说对自然介入的减少,城市里面其他的生命似乎有了更多生存和成长空间,日常社区里多了不少之前很少被看到的植物和动物——它们是这里的“原居民”,应该也是城市和未来的一部分。也许任何的事情都有两面。面对未来,城市空间及发展是否能包容、应对生命的各种不确定性,取得一种恰当的平衡?也许这是我们未来需要共同关注的重要命题。上海小区里,貉找到了合适的栖息地摄影:王放01姜宇辉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导今天的城市居民变得越来越“宅”了,这不仅是因为疫情,还因为早自上世纪末就开始的整个世界的虚拟化的倾向。“御宅”这个社会史的背景值得我们深思。02龙瀛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研究员、副教授、博导数字技术与城市空间的耦合,实现了空间的可感知,提升了空间的动态性、多样性,有机会让空间变得更生动、更有趣。在北京就有多个类似项目,在这些项目中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智慧化健身设施、智慧化导览设施、多变的夜间建筑立面、与人群互动的场地光效等。我从中看到了颠覆性技术赋能亘古不变空间的机会,目前这些项目也许还存在使用不便、维度成本高等问题,不过这些尝试已经算是迈出了第一步,未来可期。北京海淀公园内,居民在体验智能步道排行榜来源:视觉中国03陈楸帆科幻作家,编剧,翻译,策展人因为工作关系,我在世界各地体验了数字游民的生活,因此对于不同城市规划、建筑形态、街区尺度、社群文化等有了更为具身的切换体验。而每一段或长或短的体验都让我意识到,城市对于人远远不仅仅是栖身其间的物理空间与基础保障,更是人类心理状态与精神世界的母体。大到道路规划,小到路牌标识,都会对人的主观感受产生具体而微的影响,从而创造或遏制某种个体到集群的无意识波动,可以称之为城市的“气场”。04童明东南大学特聘教授,上海梓耘斋建筑工作室主持建筑师城市的缘起来自于人与人之间的共生关系,无论是建筑学还是城市规划,大家所努力的方向是共享与互联,但疫情所带来的措施是控制与断离。这虽然可能是暂时性的,但由于网络时代的兴起,城市中的社会关系仍然正在发生着深层转变。实体空间是否还能像以往那样为美好生活提供有力支撑?建筑师的工作是否还能在社会领域中发挥作用?这可能都会成为一种问题。理论而言,随着无线通讯的发展,人们对于实际社会空间的需求就会逐渐降低,但是在现实中,疫情一结束,实体性的城市环境又成为了社会生活的焦点。所以这一发展趋向还有待观察。05张宇星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研究员,趣城工作室创始人、主持设计师以前我们理解的城市空间,就是把一个楼建起来,环境好,然后人就会自然来。现在发现并不一定。以前我们认为虚拟世界就是上网,真实世界就是办公、生活,两者之间没关联,现在发现虚拟世界很多的要素都是来自于现实世界,这两者之间是密不可分的。所以怎么样去塑造一个具有混合性的城市地点、一个具有吸引力的地点?这其实已经超越了之前我们对城市空间的理解。如果要做一个总结的话,就是这种新的城市能量点,它会成为未来城市规划、建筑学等所有领域都会关注到的一个点,也会成为未来这个城市发展的一种新的动力。虽然它看起来很小,但它把三重多维世界全部凝聚到一起。深圳沙井古墟新生,河流重新成为有趣的日常生活场景来源:趣城工作室01btr作家,译者,艺术评论人在室内餐厅无法营业的时候,有人在街心花园里就地野餐;体育馆不开门,就有人隔着围栏打羽毛球。我自己也曾把原本很少去逛的小区花园,视为一个可以探索的空间,甚至在其中找到了一些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宣传牌遗迹。作为一名写作者,我清晰地意识到来自人民群众的创造性源于实际而迫切的需求,因而他们会创造性地利用空间,而这种创造的能量常常是巨大的。02宋壮壮设计师,帝都绘联合创始人让我印象深刻的是,2022年北京严格封控的一段时间里,人们对街道、广场、水面等户外公共空间的创造性使用。我原认为人们占领街头是因为室内空间无法进入,但后来发现不仅如此。疫情封控期间,随着流动性的降低,所有公共空间的“级别”也都降低了:大街变成了胡同,胡同变成了自己家的路。换句话说,公共空间私密化了,但它们仍然是公共空间,这种双重性拓展了公共空间的可能性。这可能不是一种新的需求,只是这种需求之前被压抑了。山东青岛吉祥里,一位创意主理人在摆摊卖咖啡来源:视觉中国03何哲众建筑/众产品创始合伙人、主持建筑师在去年,我们看到亮马河出圈成为北京的“塞纳河”,河边空地到处挤满了露营和席地而坐的人们。人们希望从家里走出来,渴望聚集在一起,这是人的社会性决定的。城市最重要的是它的公共性和开放性,这也是一种公平性,它表明人们使用城市空间不再有等级的限制。虚拟空间的社交和购物改变了人们部分的行为方式,但是城市物理空间,以及人和人面对面交流的方式对于人们的重要性是不可替代的。04金秋野建筑评论家,北京建筑大学教授2016年我写过一本书叫《异物感》,讨论的就是空间边界太过于强硬,太多物质的和非物质的限制。而这种状况已经变成了一种心理需求、一种审美,让我们对坚实的边界和明确的区分有心理依赖,甚至于欣赏并喜欢。城市里一切都被封装成为管道,互相隔绝,从而让事物清晰分开,并保证城市的基本运行。我一直设想城市的硬边界是否能融化一点,让内外得以融合,边界得以柔化。从而让人能够进入到边界,甚至渗透到另外一侧空间里边去,实现自由的流动。这在传统城市里其实是常态,我们看《清明上河图》,城市空间都是内外联通,多孔多窍的。本雅明说,那不勒斯这个城市就具有这样的丰富的海绵一样的特征,从而创造出深度的空间体验,它的公共性渗透到每个细胞里。我是东北人,在我的记忆里,沈阳就是这样一个城市,当年街巷生活丰富多彩,有很多很大的边界模糊的市场,很多很多的小吃摊。但现在边界也变得越来越硬。市民在逛沈阳彩电塔夜市,体验东北小吃文化来源:视觉中国05董功直向建筑创始人、主持建筑师,法国建筑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城市前二三十年的发展,更多的是建设刚性需求,比如说基本的办公楼群、住宅楼群……最近几年,好像在开始一次深度刻画。在原来已经搭建出来的、粗线条的框架基础上,在城市的一些局部空间中一点点出现了对于市民的日常生活、情感温度和精神的诉求。这是城市更新中更加聚焦,颗粒度更精细的一次迭代。它不再是单纯以一个控制规划的指标,或者一个从上到下的宏大意志为前提的,而是从市民真正的生活需求从下往上,叠加了一层新的城市生活空间的质感。上海愚园路,孩子在艺术装置下嬉戏来源:视觉中国06孙倩策展人,瀚和文化创始人大地艺术节中国项目计划发起人需求的变化,是划时代的。如果笼统地将现有人口或人群分为成两类,或可分为“90前”和“90后”,前者是改革开放的缔造和耕耘者,他们更关心的是安身立命,现实决定了这一批人没有更多选择;后者则是享有和承继者,他们没有参与过这段历史的前期,所以注定会面对和思考未来的事,可以超脱地构想城市对他们意味着什么,并把前者积蓄的势能变成新的创造。因此现在我们谈及城市人文、城市发展、城市边界的时候,实际是在和这个群体同频同行。至于变化,我想首先就是大都市不再是唯一选择,工作和生活在别处,今后会有大比重增加。07刘悦来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上海四叶草堂联合发起人、理事长我注意到,年轻一代对空间的自由度和主体性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并且他们勇于承担责任、勇于形成共同体付诸行动,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变化。这些变化直接体现在空间的改变上。他们重塑属于自己和社群的场所,通过清理、建造、活化、改善、提升,近期目标指向宜居、宜业、宜游、宜学、宜养,最终的目标是塑造理想的家园。更重要的改变在于,他们对组织化建构和共益共学机制的探索,包括建立民间资金池、特色行动与培育孵化机制等等,让变革更可持续、更具深度和韧性。上海杨浦区四平街道鞍山新村,居民分组对社区更新进行提案来源:四叶草堂08李伦媒体人,腾讯视频副总编辑,纪录片导演这一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路过了不少“空芯儿”的地方,不仅是那种没了人的萧条。原来我们都以为,多修点儿“小桃花源”会改善人和城市的关系,但现在我愈发觉得,必须要干掉那些“洛特巴尔城堡”。
2023年6月19日
其他

第二届三联人文城市奖,正式开启!

2021年,在上海普陀区武宁路桥的桥洞下,“长”出了一间咖啡馆。木制的建筑在狭长的水泥桥洞下延伸,沿着苏州河散步的市民可以在咖啡馆外的长凳上休息,可翻转的外墙被设计成展示空间。有人在这里演奏乐器,桥下就开了一场小型音乐会。第二届三联人文城市奖提名人、建筑师庄慎说,很遗憾因为这一项目已经停止运营,无法进入这届人文城市奖的提名。庄慎觉得,正是这个公共空间的短暂出现,以及在那个特殊时期发生的无数空间的使用改变,说明了人与城市的关系:“人,生命体,有能力积极适应变化的环境,但同时它们生活在一个日益复杂变化、难以简单预测、具有失效风险的大系统中。”人们聚集在上海普陀区武宁路桥的桥下咖啡馆摄影:杨敏我们正身处疫情的“康复期”中。几年的疫情极大程度改变了我们的生活环境,也加速了数字化的进程。互联网已经成为一个平行的、真实的状态,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城市社会学家萨斯基娅·萨森(Saskia
2023年6月9日
其他

脆弱、冲突与温情,不睡的人看见了什么城市故事?

题图来源:电视剧《便利店新星》3月21日是世界睡眠日,但今天,我们将目光投向了城市夜晚里的不眠人。七十多年前,一首《夜上海》唱出了上海的夜生活。当白昼谢幕,城市并未停止运转。城市的夜晚是城市活力的体现,也是城市现代性的一部分。世界杯期间的宵夜、火锅、周末的蹦迪、24小时不打烊的便利店……夜晚给城市生活增添了快乐与色彩。互联网的介入将城市入睡的时间一再推迟,也让城市夜晚生活形态不断发生着变化。2018年的一份城市夜报告显示,夜间预约挂号、缴纳水电燃气费、打车都成为夜晚支付的活跃部分。在以下几个城市不眠人分享的故事里,我们能看到“夜生活”的声色犬马,看到个体在夜深人静时的脆弱孤独,也能看到城市的包容与多元。几年疫情的延宕,更让城市的夜晚显示出其珍贵所在。文|元宵
2023年3月21日
其他

他们在上海五原路上唱歌

题图来源:聚福合唱团一群穿着多彩的人,从聚福咖啡出发,走上五原路、安福路、延庆路,他们在网红汉堡店门口唱,在游人打卡的网红景点武康大楼前歌唱。“给我一个吻,可以不可以”,响指和多声部汇合,吸引了梧桐树叶下漫步的行人,也让沿街咖啡馆抱着电脑办公的年轻人抬起了头。音乐带来了直接而简单的快乐,正如老上海人张爱玲所说:“在最坏时候懂得吃,舍得穿,不会乱。”文|雷妮编辑|王菲宇为什么不自己组一个合唱团?星期四,晚上七点,天色已经黑下来,上海市徐汇区五原路的一家咖啡馆却悄然热闹起来。咖啡厅的空间狭长,纵深足有30米,一半的空间被一条过道占据,如一条狭长的路,直通到店的最里侧。尽头的墙边摆着一架红宝石色的钢琴,钢琴的声音穿越整个店铺,余音缭绕至五原路上。这条静谧的马路,代表了上海生活最典型的想象。一头连着常熟路,一头连着武康路,短短的五原路上,有老式花园洋房,也有新式里弄。电影《爱情神话》里,徐峥饰演的老白就住在五原路上的大通别墅。在过去,五原路是“上只角”的市井气,马路两边都是菜场——如今变成了奢侈品牌会去做活动的乌中菜场。即便在物质需要凭票购买的年代里,乌中菜场还有“盆菜”摊,保留了老上海的某种物质想象。如今的五原路,呈现出两幅面孔。周末,这里是行人如织的梧桐区。而在平日里,晚上六点,这条街似乎和咖啡馆一起打了烊。咖啡馆的门口摆着一块牌子,牌子上几个抽象的小人引吭高歌,告诉往来的人,聚福合唱团正在排练。这是聚福合唱团每周固定的排练日。团员们从城市的各个角落汇聚到这里。男高音声部部长阿铁六点就早早到了,坐在了一张四人桌旁。作为音乐机构的吉他老师,他习惯把钢琴的五线谱抄写成吉他的简谱,让脑子先“唱”一遍。女高音声部的团员聚在一起练习当晚要唱的曲子。染着一头蓝头发、戴着黑框眼镜的玥玥最后一个加入。她在汽车行业做销售,公司在上海东北角的嘉定区,距离上海闹市区四十多公里,路上要花一个半小时。不断有更多人从虚掩的门缝挤进来,二十几个人按照声部站好,将空间塞得满满当当。七点,排练正式开始。“排过的歌,音不准是没有办法忍受的。”指挥老师刘薇一边抽查着上次排练后的作业,一边严肃地强调着。她是团员口中的“严师”。团员们记得,去年“十一”假期过后第一次排练,唱之前排练过的《给我一个吻》,女声声部的团员们没能记住上次排练“抠”过的细节。“刘老师一听,你们这唱的都是什么?她有点生气,就说那女生你们自己出去练,”玥玥向我们回忆起那一次排练的情形,“最后我们真的是被‘赶’到了门口,自己练习了一会。”指挥刘薇在排练中去年11月,正是一首《给我一个吻》,让聚福合唱团被人知晓。在社交平台不断被转发的视频里,团员们从聚福咖啡出发,走上五原路、安福路、延庆路,他们在网红汉堡店门口唱,在游人打卡的网红景点武康大楼前歌唱。“给我一个吻,可以不可以”,响指和多声部汇合,吸引了梧桐树叶下漫步的行人,让沿街咖啡馆抱着电脑办公的年轻人抬起了头,也惊动了网络上的网友。有人在视频下评论:“真好,恣意又认真的生活,这是上海的魅力所在。”因为走上街头而走红,这让合唱团的主理人大牛也始料未及。作为男低音声部的成员,他也参加了这场街头快闪。穿着一身灰色的长袍、戴着圆圆的黑框眼镜,配上短短的寸头,让这个“90后”看起来有种和年龄不符的老成。还是网友的评论更直接:“合唱团里混进了一个和尚?”聚福合唱团主理人大牛(左)大牛英文名叫Daniel,用大牛老家口音读起来就像“大牛”一样。后来,没有人叫他Daniel,都直接叫他“大牛”。2015年,学法国文学的大牛在上海乌鲁木齐南路开了自己的咖啡店。解放前,乌鲁木齐南路是法租界,原来的路名叫Rue
2023年2月10日
其他

百老汇在纽约

Times我自己也曾经无数次顺着这条大路,从熨斗大楼的区域,主要是我爱去的一家书店,叫斯特兰德书店(Strand
2023年1月19日
其他

穿城之术:类型学家和识路人

“整一”(totality)可能是过去时代的城市设计理想中最重要的关键词。正如格雷夫斯(Michael
2023年1月13日
其他

漫步者:具体的城市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从今天起,“城市家City+”的“城市漫步”栏目将陆续推出一组来自建筑师唐克扬的文章。这一系列文章将带我们走进三座不同的城市:纽约、罗马和西安(特别是历史上的长安)。很特别的,走法是“穿行”。也就是说,来不及品鉴每一座城市的所有角落,但是好在我们可以偷个懒,只需从它的某一个片段中横穿而过。你将会看到城市的不同面向——过去的,现在的,未来的,不同“剖面”——宏大历史戏剧的场景,工程师的冷静解剖,以及旅游者的个人心会。仔细想想,这“穿行”的道理是如此显然。每座城市都是某种意义上的“历史城市”,亿万人生已经沉淀在那里,无论你在何处抵达,总不可能来自无处。你在每一个歧路的路口面临着无限的选择,却只有有限的时间。与此同时,不管你是犹豫还是果决,城市总归在发生着那样这样的变化,你穿过这些城市的空间和时间,这些变化有一些就是因你而发生。因此,我们将在三座城市九个不同面向的“穿行”之中,经历生与死的戏剧。我们将从一般的城市学讲起(“穿行”的可能性),说到每一座城市的具体的现状;由它们的生活里形形色色的裂缝(即使纽约也有历史,即使西安也有现世的生活),穿越到一般人生命无法企及的过去(即使罗马的过去也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最后,所有的城市,在现代的天空下,无论历史长短,共有一个尚不明晰的未来。是的,这三座城市代表着人类文明所有的城市。所以,我们讲述其中任何一座,不管是关于它的历史还是未来,都是在书写“你的城市”和“当代的城市”,其间将会闪现更多你熟悉的城市的身影,不限于纽约、罗马和西安。穿行者,总是这样不断地走进复又闪出,去往更多的地方。第一篇推送,我们的城市穿行,就从一座颇具戏剧性的山城开始。文
2022年12月29日
其他

城市里,有宇宙,也有呼吸

题图来源: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在“城市生息”的主题之下,第九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年展开幕。走过了17个年头,深双为高速发展40年的中国城市提供了一份反思性解答:城市是一个有生命力的“共生之场”,是“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一部分。城市夜晚的星空、城市里的植物、流浪动物,都是这一共同体的一部分。文
2022年12月28日
其他

北京街头的蘑菇,一种都市传说

题图来源:刘张铂泷那些蘑菇伫立在北京街头,既突兀又不起眼。这里说的不是从土里长出来,需要你俯下身才能看到的蘑菇,而是直愣愣地杵在人行道边、绿化带里,高约两米,常年顶着绿色菌盖的大蘑菇。有些看到蘑菇的人认为它是垃圾桶或者装饰品,有些人就住在蘑菇附近,但从没有意识到它的存在。“就如这座城市中的图腾,提醒人们周围环境和天气所隐含的意义,以及一切不可言说的东西。”文
2022年8月9日
其他

老店消失了,连同那些看店铺的猫

guidelines.另一张照片是在卖婚庆装饰的店里,两只猫蹲在柜台上。其中一只仿佛在对另一只的耳朵小声说着什么。罗写道:对着他的耳朵,她低声说着甜言蜜语:“和我结婚吧”。Into
2022年6月30日
其他

我一次次把平乐镇写进小说里,修建成故乡的拟象

来源:视觉中国小说家颜歌已经离开故乡郫县十几年了,现在定居于英国的一个小城,但郫县的样子经常出现在她的脑海。当火车行驶在东安格利亚广阔的田野,车窗外金黄色的油菜花便会让她想起故乡郫县,那里的春天来得稍早,却同样是这般油菜花炫目到令人无法睁眼的景致。颜歌还一直在写着有关郫县的小说。当故乡变得越来越遥远和不可触及之时,把故乡写进小说里,把小说的世界修建成故乡的拟象也就成为了必然的、唯一的选择。每次思念故乡的时候,她只需要打开电脑,回想着成都平原春天的样子——空气、湿度、植被、声音、人们说话的方式,一字一句地打出“平乐镇”的故事。故乡就以这种方式在她身体里发声,离开它的时间越久,这声音就越是独特而悠长。以颜歌关于故乡和现状的双重叙述为开篇,三联人文城市和策展人崔灿灿共同发起的“小城之春”项目将正式开启第三季,我们将陆续发布四位共创人的创作——小说家颜歌、艺术家李青、建筑师李涵和设计师刘钊,敬请关注。文
2022年5月26日
其他

我们囿于室内,却不想错过窗外的春天

窗景征集如果此时你正被困于室内,欢迎拍下一张窗外的景色,并写一段文字(100字到500字)与我们分享。在这个春天,我们通过窗景而获得连接,每个人都不再是彼此隔绝的孤岛。参与方式:1.
2022年4月29日
其他

图像碎片时代,我们究竟身在何处?

Black)乘坐热气球“空中女王号”,拍摄了摄影史上第一张成功的航拍影像“波士顿,在鹰与大雁视角下”,开启了一种全新的、更广阔的观察城市的视角。《波士顿,在鹰与大雁视角下》©
2022年1月28日
其他

动物进城,你准备好了么?

疫情期间在世界各地,都出现了野生动物进入城市的现象。那么当疫情结束,人类恢复以往的活动,动物还会退回到它们之前的领地么?在保护生物学学者、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王放看来,对于某些动物,疫情带来的是一个永久性的改变。它们一旦学会了在城市中躲避车辆、耐受噪音、翻找生活垃圾,就不会轻易再走了。王放认为,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野生动物选择在城市“安家”。城市生态恢复的同时,周围的郊区反而会因为要支持城市的运转,增加了各项建设,生态恢复的速度甚至会慢于主城区。这两个原因叠加在一起,让城市对周边的野生动物来讲,更加具有吸引力。“人与野生动物相处在同一个城市,并不必然就会存在矛盾。彼此保持距离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则是来营造‘动物友好’的城市景观,让野生动物能够在城市的环境中安全地生活下来。”口述|王放整理|丘濂喜欢大自然,是孩子的天性,恰好我小时候的家庭氛围非常宽松。北京是我出生和成长的城市。我家住在地坛公园附近,幼儿园的时候我会去那里寻找猫头鹰;小学二年级,父亲从俄罗斯结束访问学者后回国,给我带了两件礼物——一个显微镜和一个望远镜,于是我一下子能看清两个尺度的世界。我把植物之类所有能切成片的东西塞到显微镜下,望远镜更是会挂在身上,随时方便看鸟。中学时,我学会了骑自行车,活动范围就更大了。我和另外一些孩子会结伴到昌平、延庆那些北京的远郊区县进行“探险”,在山里见过野猪的粪便。回想起来,那些都像是宫崎骏动画片里的场面;大学我在北京大学读书,课业负担重,反而不能走太远。于是我就在校园里看鸟、松鼠、刺猬、黄鼠狼等等,观察自然成为调节压力的一种放松。自然观察最大的诀窍就是你守住一个地方,然后认真地去看、去听就行了,一定能收获到以前没有经历过的东西。保护生物学学者、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王放当我在北京走的地方多了,我就发现了一个水泥丛林之外的城市,它同样具有自然的面貌——北京超过一半的面积是山区,周边有海拔两千多米的山峰,还有永定河、潮白河、拒马河这样宽阔绵长的水系。地理环境的多样性,决定了北京也是个具有生物多样性的地方。所以北京不仅是一座拥有两千多万人口的城市,还是许多野生动物的家园。我目前在复旦大学教授保护生物学,并且组织起一个野外生态和保护生物学的研究团队。加入我团队的学生们都对未来的科研场景有着十分美好而浪漫的想象:在青藏高原上开着吉普车追寻雪豹的踪迹,或者在四川秦岭的山区里和大熊猫朝夕相处。如果我要是提醒他们关注城市生态,那他们多半会十分疑惑——我来学这个专业,不就是为了追求像诗一样的荒野么?那么为什么要关注城市生态?城市里总有非常多的变化发生。一个规划或者一个设计,就能让有的动物消失,而有的动物如鱼得水。在荒野里可能需要一二百年才会经历的行为习性改变,在城市的环境中可能十年就能够迅速完成。对于一个生物学者,身处这样一个高速变化的“实验室”,能够捕捉和总结规律,具有挑战,也十分迷人。在鸟类迁徙时节,天鹅这样少见的野生鸟类也会暂时出现在城市之中©王放我常说,多样性是世界的本质。从实践层面上,理想的生物多样性管理并不是把人和野生动物区隔开,把动物像是供养在一个玻璃瓶子里面一样。生物多样性需要和人类共存,城市就是一个要解决共存问题最迫切的区域。荒野里动物有空间可以撤退,城市里人口和建筑物密集,动物无处可逃。这里的生物多样性管理难度要更大,也让我们觉得应该承担起这个迫切的责任。我对城市生态的关注从一种兴趣式的“副业”转变为正儿八经的行动大概是在2006年,我还在北大读书的时候。因为我经常在校园里观察动物,我看到校园里正在有些不那么正确的事情发生,比如把自由生长的灌木丛铲掉,变为草坪。起初我们没有意识到变化来得那么快。但是当草坪上开始成规模地喷洒杀虫剂和除草剂之后,不到一两年年的时间之中,螳螂、达乌尔黄鼠、萤火虫……不少生物就在我们的眼皮底下消失了。于是我和另外几位同学给学校写信,为校园里的绿化规划提出建议——校园有这么好的城市生态系统,如果能用合适的方法去维持,它是有生命力的,可以自然而然地按照自身的规律去维持。后来,这封信的建议真的被学校采纳了。北大-颐和园-香山构成了一片连绵的自然野地©王放今年年初有一部BBC主持人大卫·爱登堡(David
2021年11月8日
其他

数字时代,全球城市会更平等吗?

城市是很多人的梦想之地,但现实中,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在现代大都市里站稳脚跟。我们不禁会问,城市对每个人都公平吗?到底谁在城市里真正地拥有一席之地?作为“全球城市”理论最重要的代表学者之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教授萨斯基娅·萨森(Saskia
2021年11月2日
其他

被赛博化的日常生活,如何拯救?

“未来的城市会把各个不同维度的行为轨迹和数据叠加起来,人能够以一种量子态的形式存在,并在不同的物理空间、虚拟空间切换。这并非是一种纯粹的想象,科幻想象对现实发展总有一定的前瞻性。”在科幻作家陈楸帆看来,目前被“赛博化”的日常生活,依然是碎片式的——我们的线上生活与线下生活没有太强的关联性。甚至,App与App之间、游戏与游戏之间都无法互通。为了避免走向日益割裂的境地,应该增强虚拟空间和现实空间的映射关系,两个平行世界里的所作所为能相互影响。口述|陈楸帆整理|宋彦很多科幻小说都推演和畅想过人类未来的生活和城市图景。包括我小时候看的《小灵通漫游未来》。上世纪七十年代,作家叶永烈就在书中畅想了立体交通、人造月亮、有机农业、机器人保姆等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今,很多畅想都已经成为现实。科幻作品总是在极端的设置下进行这种推演。比如,英国作家J.G.巴拉德(James
2021年10月31日
其他

你漫游过城市的夜晚吗?

城市里每天都在上演非常多的故事。在策展人崔灿灿看来,城市的价值就在于提供了一个变幻莫测的感知系统,让人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去感知这些故事,去体验情感的不同维度。“你生活在一个城市,跟它的关系是什么?你跟邻居的关系是什么?跟三公里外的798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跟12公里外的三里屯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对崔灿灿来说,城市的夜晚比白天更有烟火气,更有性格。在城市的夜晚漫游,是他感知世界的一种方式。口述|崔灿灿整理|贾冬婷
2021年10月28日
其他

元宇宙的世界里,城市会是什么样?

伴随着全球实体经济向数字经济的快速转变,当今最火热的虚拟技术概念——元宇宙,不仅受到科技界的青睐,它对海量内容的需求,也成为了建筑师的创作蓝海。在未来可进行全方位感官体验的新一代虚拟空间里,建筑师可以设计城市、建筑物、家具、装饰材料等数字资产,还能设计参数化模板,从而使用户可以自行调节参数来生成自己的设计。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务所(Zaha
2021年10月26日
其他

什么样的街道,可以让人停下来打招呼?

城市街道首先应该为人,而不是车的便利而存在。在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副教授李迪华眼中,“人”的构成又是具体的,既要包括老人、儿童、残障人士这样的群体,又要考虑在特殊时期需要借助外力的健全人。他相信,当城市的物理环境得到改进后,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就会逐渐建立起来。口述|李迪华整理|孙小野编辑|丘濂我小时候在农村长大,小学五年级跟父亲从山区到城里。即便是到了城里,那个时候城市的建设水平也都很低,很少有什么水泥路,也没有人行道这个概念。九十年代初我在北大读研究生。我发现来短期教学交流的那些外教,在北大校园里面不知道怎么走路,每次都先对他们进行“培训”。在他们的观念里面,行人在校园里是有绝对的优先权的,他们从来不会让车。可是在我当时的理念里面,人让车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大学校园内人车混行在马路上©沈阳晚报在城市街道中到底什么才是重要的?在过去的交通环境中,一直都是机动车拥有优先权,所以过去几十年的城市改造,都是把非机动车道变成机动车道,把人行道也变成机动车道。为了满足机动车的畅通,我们不断地在压缩非机动车和行人的空间,导致了城市步行空间严重不足。不合理的城市绿化管理又加重了这一现象。我们的马路非常宽,街道上还有宽阔的绿地,旁边的人行道往往只剩两米。这还不够,还要再种一棵行道树,再加上弱电箱、电线杆、路灯......最后留下来的人行道净宽是多少?只有不到一米。人行道被各种设施占用,可供通行宽度极窄©李迪华但城市街道首先应该是为人,不应该让机动车获得比行人以及非机动车的使用者拥有更多的便利。只有这样的交通理念逐渐被灌输、被实施,才会有更多的人,有更加强烈的意愿去改进城市的步行环境、非机动车环境。否则的话,大家都会更愿意以机动车的方式出行。如果大多人都这样想,就会给城市环境和交通带来更多的问题,造成一个恶性循环。在今天的北大校园里面,没有人会让车的。这是一个20多年来巨大的交通观念改变。理想的环境一定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反反复复地建设和改进。让行人拥有主导权的城市街道©Jason
2021年10月24日
其他

虚拟空间,在中国已存在上千年

在讨论新技术和虚拟世界对现实世界的影响时,人们似乎已经默认它会对个人隐私与公共空间造成的双重威胁。当我们接受这种来自西方的忧虑时,两位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深入研究的学者却给出了一个完全不同的结论。人文主义地理学奠基人、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荣誉退休教授段义孚和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院长阮昕一致认为,由于中西方城市理念的不同,新技术带来的挑战也应该区别对待。“从中国文化的角度来讲,我认为我们向来把所谓的虚拟世界、文学空间、想象空间看得比物理世界更重,我们向来都是重文轻物的”。在城市空间里承袭中国文化的脉络,发扬传统中国城市与建筑的优势,或许是应对未来的最佳答案。91岁高龄的段义孚从具体的城市场景出发娓娓道来,以书面形式回复了专访。在谈到新技术对建筑风格的冲击时,段先生推荐我们关注阮昕教授对中国传统合院的研究。阮昕对于中国传统空间的阐述与段先生的人文主义地理学研究遥相呼应,两者共同构成了此次采访。作者|吴丽玮
2021年10月21日
其他

上剧场和下馆子,一样治愈吗?

在戏剧家赖声川看来,理解一座城市的现在,是要回头望向过去的。他相信,人们可以通过戏剧和剧场得到一种共同向前的力量。“过去六年来,很多观众都是先在旁边吃饭,再来剧场看戏。舞台剧不再是高端的文化活动,它是一种消费,一种稍微高级一点的娱乐,它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口述|赖声川整理|宋彦在美国读书时,我研究过剧场史。古希腊时期,剧场是一座城市的重要建筑物,它常常建在医院旁边。剧场、医院、体育场、神殿,它们形成一个系统,是人们身心疗愈的重要空间组成。上演音乐会的阿迪库斯剧场©Athens&Epidaurus
2021年10月17日
其他

如何缓解不断加速的生活?

受新冠疫情的影响,居家办公成为日常。我们在数字世界飞快地变换着,几分钟的时间,便能与世界不同国家的人们交谈。但是我们的身体却几乎一动不动地对着电脑屏幕,有时在不知不觉中长达一天之久。这种在虚拟空间中急速转移与在现实生活中麻木停滞的状态并存,让我们觉得时间的流逝仿佛变快了。数字化进程导致的“加速”现象,因为疫情显得更加突出,也引起了德国耶拿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哈特穆特·罗萨(Hartmut
2021年10月14日
其他

有了“朋友圈”,还需要真实的街区生活吗?

和人真实地相处,见面、吃饭、聊天、散步、走很远的路……对小老虎来说,线下生活是必不可少的。从北京到上海,小老虎在城市的各种“相遇”中寻找创作灵感。“城市应该是一个巨大的孵化器,一些彼此独立又相互联结的空间能容得下各种各样的人,很多精神的碰撞才会发生。”口述|小老虎整理|宋彦疫情前,我搬来了上海。当时我有些厌倦了北京,但没到非离开不可的程度,我也不知道真走了,新的城市会带给我什么。上一次在上海常住还是2013年,也是因为感情。这是我第二次在上海“生活”。晚上,永福路、复兴路和乌鲁木齐路的三条路口很热闹,有很多非常棒的音乐场所。有个叫Shelter的地下俱乐部,是个防空洞改建的,上面就一个小门脸,往下走能走到很深很深。那里常年有实验音乐、电子音乐的演出。Shelter不远处是JZ爵士上海,一幢木质老别墅,非常完美的声音环境和年代气息,以及很大的天台。不远处有时髦的Arkham,能蹦迪,也能当Live
2021年10月11日
其他

沉迷图像社交,你忽视了什么?

从每天睁眼的那一刻起,我们的生活就充斥着图像。我们向社交媒体上传照片,浏览别人的分享,也或多或少参考图像,判断要去哪家餐厅和咖啡馆,以及各种闲暇时的去处。疫情发生之后,通过视频来工作和学习成为常态。我们的日常,从未像今天一样,如此依赖图像来进行。美国布朗大学比较文学和人文学系教授、图像学者彼得·桑迪(Peter
2021年10月7日
其他

怎么逃离城市中心的“内卷”?

作为最近几年颇受关注的青年艺术家,葛宇路的很多作品都在探讨中心与边缘,城市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的关系。在葛宇路看来,这些年,当代艺术和城市生活一样,都陷入了某种“内卷”。而艺术和生活都不是在框架内发生和形成的,应该去探讨框架,探讨边界。口述|葛宇路整理|宋彦我从小在武汉长大,那是个被码头文化塑造的城市,挺匪气的。不同城市带给人不同的空间感受。刚到北京时,我不太习惯,不太拿捏得好“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的分寸感。这和我小时候的成长环境有关。武汉夏天特别热,那时多数人家里都没有空调,晚上睡觉闷得难受,武汉人就干脆不在家里睡了。家家户户都睡到了户外,树下、栏杆上、屋顶上、马路边……哪舒服、哪凉快就睡在哪。那时,我家住在一个六七层高的老房子里。一到晚上,马路上都摆满了家家户户各式各样的床,一下子,整个街区都热闹起来了。按现在的观念,床、卧室都是最私人的空间,但在那时的武汉街头,男人穿着大裤衩,女人穿着睡衣,大家彼此认识,但也没那么熟悉,但各自生活中最私密的部分就这么敞开给彼此看了。葛宇路©连爽我们这些小孩可高兴坏了,大家从一家的床,跳到另一家的,一张床一张床地跳下去,能跳过整条街。跳到九十点钟,大家都累了,就回到自家床上睡去。第二天早上,大大小小的床都被收了起来,城市又恢复了原样。后来,武汉搞文明城市建设,老百姓日子也好了,家家户户都装了空调,这景象就彻底消失了。但那种松弛的,没那么多规矩的状态多多少少影响了我后来的生活方式。大学时,我在湖北美术学院念书。那时,北京是中国当代艺术的中心,武汉没有那么多美术馆、画廊和艺术空间,美院的美术馆也一直没有修建起来。虽然条件有限,但艺术还是要搞,这就逼着我们做出了很多野生的作品。对很多艺术家来说,不在展厅里工作是很困难的,但对我来说无所谓,跳脱出美术馆,艺术可能有更多可能性。我对公共空间的探索可能是从“东湖计划”开始的,这是我的老师李巨川发起的项目。当时,武汉华侨城项目拿下了东湖11公里的湖岸线,用于别墅和高档社区的建设——东湖的一部分再也不完全地属于所有武汉人了。“东湖计划”是基于这样一个大背景开始的,它呼吁的是一种空间上的平等。2015年,我把北京东湖站的一块公交站牌立在了武汉的东湖里。在当下城市化的进程中,北京和武汉可能是前后脚的发展关系。因此我想把对武汉的城市记忆,通过北京东湖的这种错位感,重新提示出来。《东湖计划》©宋紫薇武汉野生的创作状态有它的好处,但“向中心靠拢”几乎是每个艺术家,甚至每个普通人都必然会经历的过程。怀着对更好的当代艺术环境的向往,我来到了北京,准备考研。北京有很强的艺术向心力,包括当时的黑桥、草场地,很多艺术家,尤其是年轻艺术家聚集在一起,有很好的集体创作氛围。这就像当年,全社区的人都躺在马路上睡觉,你就也能睡得踏实。独自一个人,再特立独行,也还是躺不下去的。这是艺术区的好处,它让艺术家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集体氛围。但就整个社会而言,艺术家群体、艺术区又是边缘的,它容易形成一种同温层,让你的活动半径、思维和眼界越来越狭隘,丧失作为一个社会人的感知力。我现在住在宋庄,但没把房子租在艺术区里,尽管那里有更大更舒适的房子,更聊得来的邻居。我现在住的地方,是一大片回迁小区,住户都是当年同村或隔壁村的邻居,大家还一定程度上保持着在农村时的生活习惯和邻里关系。这里就是立起来的农村。和他们住在一起,你或多或少地能跳出艺术家的边缘状态,感受到与整个城市的共振。前几天,我的自行车还挂在楼道里,这两天,居委会说不让放了,我就只好把车弄进屋子里。在艺术区,没人管这些,你很自在,但同时,你也容易失掉对政策、社会风向和老百姓情绪的敏感性。对一个当代艺术家来说,建立和多数人的连接是蛮重要的。即使在考研备考时,我住过一阵子以艺术区闻名的草场地,那也是草场地的城中村,周围都是外来务工人员。在北京的大部分时间里,我都没和艺术家们做邻居。《葛宇路》©张根念研究生时,我为徐冰老师的《蜻蜓之眼》项目工作过一段时间,每天要花至少8个小时的时间看素材。这些素材都来自网上的监控视频,各种视角、各种空间、各种突发状况的视频都看了,唯一觉得,这些视频里缺少一个视角,那就是镜头里的人望向监视器的视角。《对视》就是这么产生的,我在公共的城市空间里,透过监控,与监控室里的人形成了个人与个人的对视。监控不再是公共性的设施了,它成了人与人沟通的媒介。研究生毕业半年多,我搬到了燕郊,那是一个比最初的孙河更远离北京城市中心的地方。艺术家的作品总是和他当时的生活状态、境遇有关,我也不例外。那段生活经验让我的作品更多地思考中心与边缘的关系,把艺术创作延展到展览馆之外。和所有普通的情侣一样,我搬去燕郊生活,女朋友最初是不同意的。她在城里,我在燕郊,几十公里的距离,有点像“异地恋”了。这期间,很多的不方便和积压的问题就凸显出来了。去年,女朋友过生日,我想送她一个礼物,就想到了用最慢的方式送一封情书。临出发前,我查了地图,从我在燕郊的住处到女朋友家,走路大概要七小时。考虑到要制造风,把地上的信吹着和我一起走,慢一点,10个小时差不多。结果根本不是这样,第一次,刚走出七八公里,才到进京检查站就用了七小时,我只好和女朋友道歉。第二次,我做好了心理准备。女朋友也说,不用赶生日,一天不行两天,慢慢来,她喜欢这个礼物。于是,我就又上路了。进行“送情书”这个行为时,是我第一次深入到城市的肌理,去和我常走,也是很多人常走的这条进京路产生关联。以往,从燕郊到北京,这段路是家与北京之间的“缝隙”,是被工具化的,也是我们不得不度过的苦难,你从不会有心思关注它。但当我带着“情书”走上远离高速的小路,一切都不一样了。夜晚,远处的车灯扫过小路,路边的河上飘着一层雾。清晨,草上挂着露珠,信被露水打湿了,吹不动。那时我才发现,原来,早上北京的空气是湿润的。在生活惯性和效率逻辑下,这段路是难以忍受,并一定会被忽略的。但当你换一种状态和心境,在这条路上产生了互动和情感体验,它对你的意义就不同了。我现在也说不出那段路在哪里,但如果让我带你去,我能找得到。《情书》©葛宇路这些年,我们感觉当代艺术和城市生活一样,都陷入了某种“内卷”。大家在统一的标准里,同一套语法里去活动,变得越来越晦涩,也越来越无聊。而艺术和生活都不是在框架内发生和形成的,应该去探讨框架,探讨边界。去年,我做了一个“葛宇路”同名个展。展览开幕那天,我骑了一辆改装过的能蓄电的自行车去现场,一路从河北燕郊骑到了位于798艺术区的画廊。这一路上存蓄的电能用来提供展览当天现场所需的电力。展览期间,我每天骑着那辆自行车往返画廊和家,一来一去,60公里。一个展览空间是如何维系运作的?聚光灯点亮的艺术作品之外,还有什么我们忽略的东西?有时,我们往后退一点,或许就能得到一个更广阔的命题。《备用电源》©葛宇路我是今年才从燕郊搬走的,现在住的地方与城里也有三十公里的距离,但逾越了进京检查站,生活方便不少。燕郊检查站跟小区的管控尺度一样,紧跟社会脉动,与北京的状态息息相关。一个燕郊人,能通过过检查站堵车的时间判断城里的状况,是不是有大事发生。检查站是归属感和安全感的屏障,只有过了它,燕郊人和北京人才共享同一个空间,大家才是真正平等的。疫情期间,我被这道屏障打败了,最终搬进了宋庄。但不管怎样,燕郊在我的生活和艺术中都是重要的一笔。虽然现在住得离城里更近了,但艺术家的警惕性让我知道,自己依然应该保持一种“边缘”的状态,无论是生活空间上的边缘,社会位置的边缘,还是思维方式上的边缘。艺术创作依赖一种以边缘视角去思考核心问题的工作方式,一旦你进入中心、成为主流,就很容易失去创造力。在边缘的状态下思考和工作,就能够更加警惕被给定的意义,进而从容地建立适合自己的系统。最后超越中心与边缘的二元叙事,成为多样、参差但平等的状态。无论是艺术创作,还是文化生态、城市生活,一个健康的状态可能都该是这样的。2020年,《三联生活周刊》发起了第一届三联人文城市奖,以期推动公众启蒙,激发公众参与,推动未来中国城市的社会价值与人文关怀。以此为起点,未来将在偶数年举办三联人文城市奖,奇数年举办三联人文城市季,搭建一个“人文城市”创新生态系统。2021年,三联人文城市季以“跨越边界”为主题,希望激发人们去思考和面对城市的数字化和公共空间的网络化。围绕这一主题,将开启“人文城市光谱计划”。11月中旬,人文城市光谱榜的发布盛典及高峰论坛将在成都举办。届时,还将举办为期两个月的人文城市摄影展,以“建造幻象”主题,重新审视影像媒介与城市公共空间的关系转变。光谱榜即将发布之际,我们邀请了国内不同领域的城市分享人来讲述他们最为关心的一个人文城市细节。与此同时,面对城市的数字化和网络化现实,围绕“跨越边界”的主题我们还采访了诸多重量级国际学者。敬请关注有关人文城市光谱计划的更多精彩内容!
2021年10月5日
其他

手机、游戏、电子屏……媒介如何建造城市

%以上的人口将携带连接的移动设备。这是一个巨大的变化,媒体在创造公共空间的逻辑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墨尔本联邦广场SMS_Origins互动项目人们通过手机短信参与大屏幕上的城市互动©Scott
2021年9月28日
其他

你的城市,还有“走”的乐趣吗?

如果让你任意想象一个理想城市,会是什么样的?可能不只是出现在明信片上的城市天际线,不只是建筑的高度,街道的宽度,而是你家周围有没有一个有归属感的社区,一个可以遛弯的口袋公园,一个热气腾腾的菜市场,一条适合步行和骑行的小马路,一些总有惊喜的书店、美术馆、电影院……是的,当我们去探寻城市的价值,就像是挖掘矿藏一样,人文生活细节如同渐次展开的光谱。在即将启动的2021三联人文城市季,我们尝试把每个人的期待汇聚起来,从人与场所、人与建筑、人与社区、人与自然、人与城市活力五个方面,以人文、创新、公共、美学为维度,以大数据为媒介,建立公众可感知的人文城市趋势性评价体系,最终形成“人文城市光谱榜”,将于11月中旬在成都发布。光谱榜即将发布之际,我们邀请了不同领域的城市分享人——建筑师张永和、艺术家葛宇路、戏剧导演赖声川、说唱歌手小老虎、策展人崔灿灿、景观学者李迪华、保护生物学学者王放、科幻作家陈楸帆等,分享他们最为关心的一个人文城市细节。面对城市的数字化和网络化现实,我们将2021年人文城市季的主题设定为“跨越边界”。围绕这一主题,我们采访了诸多重量级国际学者,包括著名地理学家段义孚、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终身教授萨斯基娅
2021年9月26日
其他

在城市里翱翔的它们,在玻璃建筑前终止了飞行

Baltimore)便是在候鸟迁徙季的熄灯计划,而国内的一座县城“蓝山”因地处候鸟迁徙的落脚地,也曾为鸟熄灯。
2021年9月12日
其他

年底了,三联请你开大趴

单立人喜剧是一家从事喜剧内容生产和推广的公司,由喜剧演员石老板创立,汇聚国内顶尖喜剧表演者及创作者,打造类型丰富的喜剧现场演出和线上产品,希望每个人都能通过幽默的方式化解生活中的不快。
2020年12月11日
其他

武汉肺炎一线医生口述:大爆发期或将到来

松果是由《三联生活周刊》打造的一个精致生活方式聚合平台。汇聚各式达人,精选阅读内容,发起线下活动。
2020年1月23日
其他

这个人类史上的“跨界奇才”达·芬奇即将空降CAFAM | 福利

为营造浓郁的艺术氛围,此次展览将在由中央美院建筑学院院长、著名建筑师朱锫创作的装置作品中精彩呈现,装置位于场馆南侧的弧形场地。目前,创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
2019年4月4日
其他

朝韩都握手言和啦!必须吃碗正宗朝鲜冷面鸣个炮!

速报:2018年4月27日,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在板门店跨过军事分界线,与韩国总统文在寅会晤。会谈前,金正恩对文在寅表示,我们对这次会谈抱着真诚实意的态度,我给您带来了朝鲜冷面🍜,希望您能喜欢。
2018年4月28日
其他

为什么有关“人工智能”的电影,结局总是毁灭?

公元2035年,是人和机器人和谐相处的社会,智能机器人作为最好的生产工具和人类伙伴,逐渐深入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而由于机器人“三大法则”的限制,人类对机器人充满信任,很多机器人甚至已经成为家庭成员。
2018年4月27日
其他

那些坐在顶层餐吧吃奶酪的人,真的知道自己在吃什么吗?

世界有2000多种奶酪,大体可以分为天然奶酪和重制奶酪。区别于天然奶酪,重制奶酪就是在一种或两种天然奶酪的基础上,添加香料或调味料,最终呈现各种口味,且保质期较长,因此,重制奶酪是最易被国人接受的。
2018年4月25日
其他

招募 | 荒木经惟+冯唐 跨界书法展,策展人邀你一起来看展

这一点,冯唐和他的看法完全一致,“我写字也不希望像传统的书法体系所认为的那种好看,都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写。”
2018年4月24日
其他

艺术北京又来了,这个办了13年的老牌博览会怎么逛?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艺术北京首次专门划分出5号馆给了青年艺术。2000平米的豪华现场流光溢彩,升级版的青年艺术市集将带来数百位艺术家的近千件作品,在此彰显“青春的力量”。
2018年4月23日
其他

分享 | 找你,我们终于要拍戏了

和阿迪认识一年,我们见面的主题九成都是关于吃,辣卤猪脚到西式头盘。所以,当她突然拿出两本书塞我怀里,说出木心的诗句时,我笑了。她说,笑什么,我认真的。
2018年4月23日
其他

和你聊聊那些陪伴孩子长大的儿童文学

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签约作家,中国新闻奖获得者,新浪童书榜专家评审。创立了“把日子过成段子”的文学风格,通过文学作品倡导“王小柔快乐生活哲学”,被誉为中国最哏儿的作家。
2018年4月21日
其他

佛系跨界试验:古琴搭配莫扎特 | 招募

而远在《诗经》的年代里,无论是民间小情侣,还是宫廷里的贵族,相亲、社交、轰趴,弹琴都是一件必不可少的娱乐活动,所谓“琴瑟在御,莫不静好”。在春秋饮食男女看来,如果没有琴声,那会是多么无趣的一个饭局。
2018年4月20日
其他

松果x钟楚曦 | 比起高级的颜,我更爱她的品味

不过她还有一个特别怀旧的爱好,就是收集旧物。尽管经常被她妈妈念叨怎么老是“淘破烂”,但她一直乐此不疲。休假去巴黎逛古董店,可以在里面待上一整天。常常被旧物背后的故事所打动。
2018年4月19日
其他

分享 | 18位生活家跟你说:这个时代,究竟何为理想生活?

上世纪60年代的鸡公碗,70年代的公粮票,80年代的铁皮盒子,录音卡带,旧沙发,老式大碗柜,老花砖,老铜锁,每件物品都风尘仆仆,或多或少有些残缺,本来已经从我们的生活中隐退,消逝在记忆里。
2018年4月18日
其他

招募 | 农历三月,来一场古典音乐的“曲水流火”

这里的“高潮”不是欲望的宣泄,而是人在低谷时的情绪回潮。因为这句话的后半句是:“每当我孤独痛苦悲伤的时候,都是巴赫的音乐陪伴着我。”所以也有人说:“巴赫的音乐是黑夜里的一道火光。”
2018年4月18日
其他

这个时代,每个人都在偷偷学习

整个社会都在奔跑,一不小心跑慢了便会落后,更何况寸步不前。你的知识焦虑有多重?你的求知欲又有多强?每天发生和变化的事多到关心不过来,真正能充实内心和大脑的有几件?别急,这里有“新知”。
2018年4月17日
其他

上 周 中 奖 名 单

136****6010135****6409189****9312180****9735139****5710131****2287181****9916130****0771157****9534
2018年4月17日
其他

分享 | 绍兴国际文化产业论坛都有哪些好玩的?

是英国《金融时报》集团旗下唯一的中文商业财经网站,旨在为中国商业菁英和决策者们提供每日不可或缺的商业财经新闻、深度分析以及评论。
2018年4月17日
其他

豆瓣9.1,这么扎心的职场故事每天都在上演!

“生命大部分的时间是静默且孤独的,努力地成长则是其中最好玩的游戏。”对于每一个平凡的职场人来说,在总能偶遇小确幸的人生中,即便是拼尽全力,也是值得去体验的,因为行进的每一步,都会留下成长的痕迹。
2018年4月14日
其他

从舞美师到戏剧导演,他希望人人都能成为演员

李建军用十年的时间,成为了青年戏剧导演的中坚力量。他始终坚持戏剧的严肃性,他拒绝将戏剧和娱乐混为一谈。因为,看戏本身就比看电影、看电视麻烦得多,观众应该想明白自己花一个晚上坐在剧场里,是为了什么?
2018年4月13日
其他

马原:小说就是我的生命方式

但于我个人而言,小说成了我生命的强心剂,似乎是小说给了我第二次生命。2011年,我重新回到小说,完成了长篇《牛鬼蛇神》的写作。小说是我的生命存在于世的一种方式。
2018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