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们囿于室内,却不想错过窗外的春天

城市家City+ 2022-05-15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三联生活周刊 Author 丘濂 吴思


在不能出门的时候,好在还有一扇窗户,可以打量外面的世界。无论是观察自家的窗外,还是通过互联网去观赏别人分享的窗景,与充满生机的世界获得连接,总是一种安慰。




文|丘濂 吴思



当城市观察家

无法出门



3月31日,听说上海浦西要封城,作家btr特意到街上转了一圈,拍了一些照片。在他当天的个人公号上,展示了在空荡荡的街道中心站着拍照的人们,正在往自行车车筐里堆放采购物资的两位女士,以及永远排长队的“光明邨”门口稀稀拉拉的人群——只剩下25元一只的干烧明虾等几样平常卖不太掉的东西了。


完成物资采购的人们

 © btr


如果不是遇到十分极端的天气,btr每天必要出门游荡一番,拍照记录也都是偶然拾得的惊喜,并无明确的目的性。他赞美上海的街头“是日常生活的天然剧场,展示了无数具有揭示性的现实切片。”日本建筑师提出的“路上观察学”,是他“堂而皇之”进行城市观察的理论基础。在这门学问里,观察者关注的是事物逸出实用价值之外的趣味。因为秩序来自实用性,当实用性消失,观察也就进入了最为纯粹的状态。


出于作家的职业本能,btr会对各种字迹很敏感,不论是文字本身的内容,字与字之间形成的组合,还是有的街头艺术家刻意做出的文字游戏。3月份上海的不同区域曾经轮番经历过三五天短暂的封锁。他拍下不同小区和商铺门口张贴的告示,有的简单直接“全天无面包”,有的会用文学化的表达“短暂的隔离是为了将来更好的相见”。难怪有读者表示:告示的语句是否用心,将决定疫情之后的消费方向。


用心的商铺告示

 © btr


一下子进入了足不出户的封城状态,城市观察家的日常生活如何进行呢?btr告诉我们,抢菜和烧菜占据了每天大部分的时间,他为此发明了“做一休一”的方式,前一天集中来准备两天的量,第二天就可以休息;他也阅读——一本名叫《无聊发明合集》的书成为了他的居家消遣读物,里面那些“傻瓜才会买的多功能产品”,像是可以睡在里边的“打盹儿办公桌”,还有可以将人全方位包裹起来的“私密办公隔间”等等,以今天的眼光看起来竟然一点也不无聊,非常适合被封控在公司的上班族。


当然,在房间里开展旅行也不是不可能——btr曾经借助谷歌地图上的图片,在疫情之中不能出国的前提下,进行过一场虚拟的西班牙“朝圣之旅”。他还将这些街景图片配合上自己的“旅行日志”,办过一次名为“21.4平方米的朝圣之旅”的小型展览。那些沿途的历史遗迹、城市风光、美食美酒的照片汇聚在一起,仿佛他真的有从中穿行而过。


下楼测核酸时,对野猫进行观察

 © btr


城市观察家的观察仍旧要继续。下楼测核酸的时候成为一个屈指可数的观察机会。在规定的路线上,他好像第一次认真打量自己居住的小区:在绿化带中的一小块,早就被保安大叔精心打造成一块菜地,从泥土颜色来看,已经种植了很久,眼下小葱的长势正好。旁边还摆了水和充足的猫粮。原来种菜和喂猫就是这位保安大叔的副业。


btr还把视线投向了窗外的世界。他家阳台的窗户朝向东南,能看到一部分小区里另外的楼,也能看到余姚路和西康路相交的路口。他时而用肉眼观察,时而又用照相机的镜头将远方拉近。btr把窗框中的风景,比喻成过去晚间电视节目全部结束以后的信号检测画面——有一种检测画面,圆圈当中有两条鱼在慢吞吞地游来游去。大部分时间,窗景就如这检测画面一般,是单调而缺乏变化的。但少数时候,一条鱼会突然蹦起来追逐另一条鱼,这就是窗外景色中少有的“高光”时刻。


西康路上形成的“光毯”

 © btr


窗外的光影变化总能吸引btr的注意力。封城的日子里天气每天出奇地好,空气通透,阳光旺盛。下午的阳光打在旁边楼房的玻璃上,会在西康路上形成若干方形的光斑,btr称之为“光毯”,每个时刻“光毯”纹理各不相同;还有一次是“一线阳光”,地上呈现出一道窄窄的亮光,btr拍下了所有从亮光中通过的人,但这样的光线他再也没有碰到过。有读者留下短诗作为回应:“人被光抓到了镜头里;禁锢的双足逃到窗外。”


从“一线阳光”中通过的外卖骑手

 © btr


难得不是光线在路上绘制图案。在“看!鸟给了我一个飞吻”中,路上恰好有一滩小鸟形状的水迹。一位戴口罩的女士把手指向了鸟嘴的方向,就像在与它交流一般。


“看!鸟给了我一个飞吻”

 © btr


btr也会把视线瞄向对面的居民楼。那家住户的露台上经常有两只“法斗”在晒太阳。他拍下其中的一张两只狗各自睡在露台的不同位置,另一张则是凑在一起互相蹭头。他附上了自己的阐释:“第一张照片是居家隔离期的夫妻关系,下面那张是他们几天前。”


两只法斗在隔离之后(上)和隔离之前(下)的两种状态

 © btr


窗外的这些瞬间为btr枯燥的封闭生活激起了涟漪,成为了他“苦中作乐”的题材。“毕竟每天也没人可以说话,所有的电话打进来都是关于快递。”他以前也不曾用“俯瞰”的视角打量城市。“所有的事物都变得小小的,展现出平时看不到的侧面。如果我被俯拍,你大概能看到我微秃的头顶。”






窗景分享,

另一重治愈


疫情之中,不仅观看自己窗外的景色可以获得调剂,能观赏到其他人家的景色更是一种安慰。名为“窗景交换”(WindowSwap)的网站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在世界上的某个地方,打开一扇窗(Open a new window somewhere in the world)”是网站主页上的按钮,每点击一下就会看到世界上其他地方的人分享的窗外景致。


网站上的窗景是视频的形式,最多10分钟的长度。从美国圣地亚哥海边的日落,到意大利亚历山德里亚省郁郁葱葱的田园,从法国巴黎车水马龙的街道到日本东京绵延不断的住宅,每次点击都会有意想不到的画面。幸运的话,也可以反复碰到美国佐治亚州一户人家的猫和窗景的组合——主人上传了窗景一年四季的样子,前一个可能还是猫咪看向窗外光秃秃的枝桠,下一个就是猫咪对着窗外萌发新芽的树呼呼大睡。


猫咪背着窗外萌发新芽的树呼呼大睡

 来源:截取自Cait的窗景视频


网站的创立人瓦伊什纳夫·巴拉苏布拉马尼亚姆(Vaishnav Balasubramaniam,后文简称瓦伊)和索纳莉·兰吉特(Sonali Ranjit)是一对居住在新加坡的夫妇,从事广告创意行业。他们2019年才从上海搬到新加坡,2020年初就发生了疫情。那年的4月是最艰难的时刻,不怎么能出门,手机、电脑和电视里传来的都是让人心情抑郁的消息。


瓦伊和索纳莉


他们偶然看到社交网络上西班牙的朋友在分享窗外的景色,是他们都很喜欢的山景,而他们每天面对的不过是新加坡小公寓窗外的另一栋大厦的玻璃幕墙,于是便诞生了交换窗景的想法。瓦伊夫妇告诉我们,最初网站只是依靠他们散落在世界各地的14位朋友来提供素材,到了当年7月,突然收到了大量的窗景投稿,这才意识到它已经从私人项目变成了所有人都乐于体验的魔法。


窗外的远山和飞鸟

 来源:截取自Mamta的窗景视频


比起静态的照片,不到10分钟的视频信息量更大,只要有足够耐心,总有一些特别的发现。一份来自美国新奥尔良的窗景投稿用镜头记录下对面房子二层阳台上的音乐演奏,就像人们印象中的那样,这里有着现场演奏爵士乐的传统。而随着音乐的进行,楼下有一对情侣在一起拥抱接吻;还有一份来自印度班加罗尔的视频将早晨到下午窗外的变化剪辑在了一起,可以感受到清晨丰富的鸟鸣,接着伴随晨雾的退去,远处的小山渐渐显现,椰子树掩映下的城市样貌也清晰了起来。


伴着窗外的音乐,一对情侣正在拥吻

 来源:截取自Tami的窗景视频


一位名叫乔(Joe)的居住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凤凰城的男士给瓦伊夫妇写邮件,表示那里已经连续105天没有下过一滴雨了,并且自己的工作比疫情之前还要忙碌,这让他无法离开这座炎热的城市,心情几乎崩溃。正是在窗景交换的网站上,一段来自印度古尔冈的窗景视频让他浑身舒爽与振奋。在那段视频里,镜头对准了在雨中摇曳的一棵凤凰树,从哗啦哗啦的雨声就能够感知雨势非常大。


另一位名叫戈登(Gordon)的美国临终关怀机构的护工在邮件里告诉瓦伊夫妇,疫情开始后那里为防止传染,减少了亲人探视,这让老人们倍感孤独。“我时常放着你们网站,陪着老人们散步……老人们看着一个一个安静而美丽的窗外,感受到了慰藉和平静。你们正将外面的世界重新带回到他们的生命里。这对他们来说,或许是最后一次了。”


在雨中摇曳的凤凰树

 来源:截取自Sitara的窗景视频


瓦伊夫妇发现,每当世界处于紧张时期,无论疫情再次汹涌还是俄乌又陷冲突,都会带来网站投稿的窗景视频和访问人数的激增。“这说明,人们想通过观看窗景,获得一种放松。”所有的窗景,在带来一瞬间的惊喜之后,继续看到后面,都会慢慢感受到日常生活中共有的平和与安宁。



视频截取的图片素材由WindowSwap授权传播,

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WindowSwap。  



窗景征集



如果此时你正被困于室内,欢迎拍下一张窗外的景色,并写一段文字(100字到500字)与我们分享。在这个春天,我们通过窗景而获得连接,每个人都不再是彼此隔绝的孤岛。


参与方式:

1. 在评论区留言分享自己的窗景故事

2. 或将自己的窗景故事和窗景照片一起发送至邮箱yubingru@lifeweek.com.cn,邮件标题格式如下:窗景分享+姓名/昵称+城市



微信编辑|俞冰如



▲ 点击进入三联人文城市官网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