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碰碑》的两个演法

朱瘦竹 梨園雜志 2022-05-01

朱瘦竹

朱瘦竹(1897-1972) ,江西金溪人。曾向小报《新游戏报》投稿评戏,不久被《新游戏报》聘为记者。20世纪20年代随着上海戏曲期刊、小报纷然迭出,开始自己办报,主编《三四剧艺日刊》(原名《三四剧务日刊》,自第2期改为本名),又创办专业戏曲报纸《罗宾汉》,历时23年,是解放前上海开办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戏报。曾主编《雅歌》和《戏的常识》三日刊报纸。1949年10月,把多年散见于各小报的文章,结集为《修竹庐剧话》,由上海江南印刷所印刷出版。1960年加入上海江南评弹团成为一名专业评弹演员,直至退休。


 《李陵碑》的“碰碑”,大概是这样演的:先碰三下,痛倒,站起来,再碰三下,躺倒死,上韩延寿,念“看老将已死,巴图鲁,搭下去”,番卒把令公搭下,完。



余叔岩《碰碑》之舞台照片


李鸣盛《碰碑》剧照


 但刘鸿升却不然,他是这样演的:只碰三下,往里一站,就算死了。场面吹工尺上(两边)上四鬼卒,往里并站,恰把他挡住,他同时戴金踏镫,穿白开氅(就是《洪洋洞》的扮相,照例该穿白蟒不上带),拿云帚,转过身来,念“众鬼卒,随爷归位去者”,下,完。“者”字,拔高,作金石声。完都完了,还要一个磕堂好,真荣耀。


 鸿声这个演法,虽然是因为跷了一只脚,躺不下去,才采用这个演法取巧的,但是也有来历。原来梆子班的《碰碑》是这么演的,这个就是京伶的好处,虽然不得已要将成法改一改,但是须要有例可援,才好照改。倘若无例可援,宁可不唱这出戏,不敢任意胡改。就像鸿声,倘若没有梆子班那个演法,宁可不唱《李陵碑》,不敢自由改为这样演的。因为这个来历,台底下才受他那一改,否则还有不骂他改透了的么。


刘鸿声之《李陵碑》剧照


 讲起刘鸿升的《碰碑》,我倒想起一桩故事来了。他在丹桂第一台唱末一天的临别纪念戏《李陵碑》,接他后队的张毓庭,被台主许少卿请在前台听戏,卖满堂。“金乌坠玉兔升黄昏时候”那一句倒板,唱得响遏行云,气沛长虹,整整要了五个磕堂好。这一句,就把张毓庭吓傻了,心中只害怕自己怎么接得住他的后队。以后一字一采,也不要提了,听到《碰碑》末一句的“众鬼卒随爷归位去者”,又是一个磕堂好,唱了这么一大出尽是唱的唱工戏,嗓子非但不折不扣,这“者”字居然叫得比全出戏的念唱还要清脆激越,这不是人,简直是天神了。张毓庭一想自己的嗓子如何盯得住这个劲儿,可真把他吓坏了,心中一懊躁,跑到燕华楼去吃宵夜,酒呛肺络,当场咯血而亡。翌日某报登了一篇《刘鸿升吓死张毓庭》,说张毓庭被刘鸿升的“者”字吓破苦胆致死,虽是张大其词,与事实还差不离。


(1928年4月17日《雅歌》)


光风霁月的梨园久已被人遗忘的故纸堆中那个致力于寻找和分享   

怀旧梨園雜志微信号:liyuanzazhi新浪微博:@梨園雜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