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立雪忆荀师(李薇华追忆恩师荀慧生)
今日推送之《七年立雪忆荀师》,是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李薇华先生,为纪念恩师荀慧生先生110周年诞辰所作。李薇华,1932年出生于武汉,1946年与姐姐李蔷华在上海组成“蔷薇京剧团”,引起轰动,1950年拜荀慧生为师,2014年9月8日逝世于上海。李先生这篇纪念文章,追忆了自己与荀慧生先生学戏演戏的心路历程,娓娓道来,十分可读。
2010年1月,是我的恩师荀慧生先生110周年诞辰。京、津、沪正以各种方式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我多年跟随荀师学戏、演出,并且在老师身边工作了七年,得到他的教益太多了。我的感激之情是难以尽述的。在此,我谨以点滴的追忆,略表对恩师的怀念。
我虽然是上海人,但总感觉北京才是我的故乡,确切地说北京是我艺术的故乡。我学戏演戏以来一直很热爱荀派艺术,非常喜欢看荀慧生先生的演出,很早就萌生了拜荀先生为师的愿望。1950年荀先生又巡演到上海。经苏少卿老先生的引荐,我如愿以偿,于同年4月8日在九如饭店正式拜他老人家为师。当时我年纪很小,人又不在北京,难以经常向老师求教。老师了解到我的想法,竟通过文化部把我从上海调到北京。我幸运地进入了北京市荀慧生京剧团,和老师分任主演。老师常演的《红娘》、《红楼二尤》、《辛安驿》、《荀灌娘》、《卓文君》和不常演的《绣襦记》、《霍小玉》、《元宵谜》、《钗头凤》、《晴雯》,我都经常演出,有的戏我还和老师同台,如《花田错》,老师饰演主角丫鬟春兰,我为他配演小姐刘玉燕。
《红娘》李薇华饰红娘
在荀剧团,我每上演一出戏之前,老师都为我加工排练,他说得很深很细。往往是他先做示范演出,再由我来接替。我感到自己不够聪明,学起来比较慢。而且往往感悟到的体现不出来,自己挺着急的。荀先生发现了,他对我说:“我并不欣赏自以为聪明的学生。似乎一点就通,其实只学到一点皮毛,时间一长全走样。要掌握住每出戏的精髓,必须一出出戏学深、学瓷实才行。”这使我受到很大鼓励,信心增强了很多。老师教戏时,一招一式非常认真,但他并不要求我亦步亦趋,照样画模。荀师希望我先学对了,然后通过自己的理解,按照自己的条件表达出来,不一定都跟他一样。他还常说: “我是希望你们把该学的学会领悟透了,再谈改革。别路还不会走就想跑。”
那时,老师经常看我的演出。散戏后,几乎每次都和我谈话,总是先给予鼓励,然后再指出不足,接着告诉我怎样纠正。老师常说:“咱们演员最怕出了差错不在意。养成习惯了,到了就错,那就落下毛病了。”老师要求演出前做好准备,演出中认真对待,演出后自己找不足,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越演越好。他自己便以身作则,也要求他的学生这样做。老师看我演出熟练了,又告诫我: “熟了是好事,但也得注意,不能因熟而流,大大咧咧。河里淹死会水的嘛!”
他常说演戏一定要带“三分生”,把熟戏当生戏演。关于如何保持“三分生”,老师还把他的一些“秘笈”毫无保留地告诉我。比如念台词,他跟我说:“要想着念,不要抢着念。”我细细琢磨之后,按着老师的教导来念,果然,观众的反应就是不一样了。老师的教导,我多年来一直铭记在心,我深深认识到这都是荀师的演剧精神。我总是力图把这些原则贯彻到自己的演出实践中去。不幸,老师因受严重迫害含冤去世,过早地离开了我们,让我们这些学生再也得不到他那极为宝贵的教诲了!
想不到的是,我年近古稀之时,又有幸参加了“音配像”工程,为荀慧生老师的《得意缘》、《花田错》、《钗头凤》、《卓文君》四部名剧配像。在这一工程中,我兢兢业业,全力以赴,希图完成展现荀师表演风格原貌的重任。但这难度实在太高了。几十年后的这次配像,仅是我对荀派艺术一个再学习、再理解的过程。我进一步体会到,老师达到的高境界,是值得我们后人以不懈努力永远追寻的。
(《荀慧生艺术评论集》)
怀旧梨園雜志微信号:liyuanzazhi新浪微博:@梨園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