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关于京剧发声与口形问题的研究

许姬传 梨園雜志 2022-05-01

许姬传

许姬传(1900-1990),字闻武,号思潜,原籍浙江,生于苏州。幼受家庭熏陶,8岁随外祖父徐致靖读书,讲授经史诗文以外,还教弈棋、吹笛、唱昆曲、读小说。1919年到天津,在直隶省银行当文书。对京剧发生浓厚兴趣,经常向京胡圣手陈彦衡学习谭(鑫培)派声腔,并结交京剧界人士王瑶卿、杨宝忠、言菊朋等。长期任中国剧协和梅兰芳剧团秘书。并致力于文物鉴赏和收藏,工书法,亦擅楹联。


 《张学良 · 大“梅”字 · 宇宙锋》一文是根据冯武越赠我的一张照片写的,发表在1980年第2期《文汇增刊》。同年5月11日《北京日报》刊载许家骏同志写的《香山寻梅》,则是亲临石壁下,详细记述了摩崖石刻的题字,文曰:


 “壬戌三月二十四日,肃紫亭、齐如山、梅兰芳、王幼卿、李释戡同来,兰芳写梅,释戡题记。香山游者虽多,未必遂登此石,亦足以自豪矣。”中间刻着“齐如山监刻”,最后刻着梅兰芳自题“梅”字,高达一点九米五,宽为一点九米。在“梅” 字木旁下方又刻有兰芳二字,每字高二十公分,宽十五公分。



《北洋画报》所刊登之“梅石”


 这位与我同姓的许先生可谓有心人,冒雪寻梅,弄清楚大“梅”字的地点、题字、尺寸,成为文艺界的一桩史料是非常可感的。


 我现在作一点补充,梅先生曾对我说:  “冯六爷(幼伟)在香山盖了几间平房,我们那次去题字刻石,就住在他的房子里。”


 据我考证,第一个人名“肃紫亭”有误,应作“萧紫亭”,可能是字迹模糊,看不清楚。萧紫亭的年纪比齐如山大,梅先生称他为“萧伯伯”,我曾在梅家见过一面。


 王幼卿是王二先生(凤卿)的儿子,人都称他为“三少”,我曾和他研究京剧发声和口形问题,现在写出来供大家参考。



《苏武牧羊》王幼卿饰胡阿云


 幼卿初学老生是家传汪派(桂芬),因瑶卿先生无子,过继给大伯父,改青衣,曾与马连良合作,我看过他与连良合演《苏武牧羊》等戏,后因困于阿芙蓉,嗓音不振,离开舞台。梅先生夫妇请他到上海教葆玖唱青衣。他的唱法是瑶老嫡传,出字收音,行腔用气,非常讲究。有一次,我看见他给葆玖吊《二进宫》,唱道:“子子孙孙爵禄高”,我觉得唱得很准确,可是幼卿把胡琴停下来对学生说:“你的口形不好,不许龇牙咧嘴,将来成了习惯,到台上可难看哪。”他对我说:  “老生有髯口遮住嘴,旦脚则毫无遮掩,当初大老爷子(瑶卿)教我时,就常常纠正我的口形,还有眉毛乱动,摇晃脑袋,都是毛病。”我说:“老生也要注意口形,我记得谭派票友罗亮生说:  ‘民国初年在上海听老谭的戏,从正厅看面部肌肉没有什么活动。有一次到台上看老谭演《乌盆记》,大段反二黄都是站在台口固定地位唱,只见他后腮和脖梗方面的肌肉运动得非常频繁。’”陈十二爷(彦衡)曾对我说:“给鑫培在大外廊营吊嗓,唱《鱼藏剑》:‘一事无成两鬓斑……’的‘西皮’,那天嗓子痛快,调门六半调,震耳朵,还有后腮帮子的肉,动得厉害,老谭还对我说:‘搭三庆班时,唱武生,大老板(程长庚,据不少人说谭背后对程是这样称呼,从不叫他的艺名)说我的嘴长得不好,要戴上髯口就遮住了。所以我中年后就改唱老生。’”



谭鑫培便装照


 我还在朋友家里听幼卿教《文昭关》、《取成都》,嘴里非常讲究。他说:“唱汪派必须用脑后音,程大老板的脑后音最好,只有汪桂芬学得象。”他又说:“内行试嗓,一般用噫、啊二字,噫是并嘴音,啊是张嘴音。”


 那天在座的有一位西医说:“声带发高音时要并得很紧、脑后使劲,所以科学上称为‘头声’。”


 我曾问梅先生:“你看过汪桂芬,究竟凤卿与他比起来如何?”


 “凤卿的噫字音一脑后音很象汪,但张嘴音就不如注桂芬响堂。所以我排《西施》、《太真外传》,他演范蠡、唐明皇时,如果戏词是‘发花’、‘怀来’等张嘴音,他有时改成‘医欺’、‘人辰’的并嘴音。他有文化,改得还是很通顺的。”梅先生还告诉我:  “有一次在天津演出,得了感冒,中医给我开方子,有发散药,凤卿说:‘吃了发散药,声带松了,高音使不上劲,可是我已经吃下去了,那天幸而是《霸王别姬》,唱到南梆子‘且散愁情’,时,觉得费劲。以后,就尽量不让自己着凉,如果感冒,关照医生处方下药时,注意这一点。”



《西施》梅兰芳饰西施 王凤卿饰范蠡 姚玉芙饰船娘


 新中国成立后,梅剧团到各地巡回演出时,多半借江苏京剧团的人协助演出,老生是王琴生,他是谭小培的学生,常和谭富英研究谭派唱腔。我们谈起富英某年在天津唱《探母》,叫小番的嘎调上不去,又贴《探母》,座儿比头次更盛,小培很担忧,在旅馆里给祖师爷磕头烧香,连戏院门口的巡警都关心这件事,散戏时,问看戏的人:“上去啦没有?”答话的人以兴奋的口吻说:  “上去啦!”


 琴生问我:“有时上去,有时上不去,这究竟是什么缘故?”我曾问过陈彦衡先生,他说:  “唱嘎调,用假嗓,不许用本嗓,主要是靠丹田气,富英用本嗓,所以有时凉调。鑫培的嘎调,喷口好,有炸音。《探母》是王帽戏,当年学奎派的人, ‘叫小番’并不一定使嘎调,谭用嘎调,表示他听铁镜公主答应盗令可以出关见娘的高兴神情,是非常恰当的。”我还对琴生说:“老谭用嘎调,都是配合剧情,制造气氛的,例如《捉放曹》吕伯奢被杀后,  ‘陈宫一见咽喉哑’的‘宫’字是说明陈宫的愤怒悲哀;《南阳关》‘南阳关杀一个浪里蛟’的‘关’字,则表达伍云召将与劲敌宇文成都交战的紧张心情;  《辕门斩子》‘将父擒下马,这笑啊,笑坏众美豪’的‘啊’字是表示杨延昭的懊恼心情。我认为嘎调可以表达喜、怒、哀、乐各种情绪,不仅要唱准字音,还必须符合剧中的规定情景。”琴生同意我的分析,但他认为关于嘎调用本嗓,如已成习惯,需要付出较长时间的锻炼,才能扭转的。


(《忆艺术大师梅兰芳》)


光风霁月的梨园久已被人遗忘的故纸堆中那个致力于寻找和分享   

怀旧梨園雜志微信号:liyuanzazhi新浪微博:@梨園雜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