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周汝昌:深刻的不幸

周汝昌 梨園雜志 2022-05-01

日推送之《深刻的不幸》,出自1991年5月10日的《新民晚报》,作者为周汝昌。周汝昌(1918-2012)是著名的古典文学家、书法家,对于《红楼梦》的研究造诣颇深。在本文中,他借京剧艺术在当代的遭遇,抒发了自己对中华文化未来深切的担忧,颇能引人深思。



周汝昌先生晚年照片


 一种深刻的不幸感,在我心头萦绕着。也许是我这个人自己的不幸吧?——但愿如此,我常劝我自己,设法让自己相信,这只是“我”的事,因为假若如此,关系实在不大,个人太渺小了,有啥要紧?可是我这个人毛病是总爱多想,万一假如这种“不正常”的感觉不仅仅是个人的“变态心理”,那就更使我的不幸感添加上重量。


 不幸的是哪些事物或现象呢?是眼见某些人的文化素质的低下,是眼见的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的处境可悲——它正被异文化的崇拜者施以愚昧的歪曲和破坏。


 这个题目忒大。我说得清吗?或者有资格来试图说清吗?若是我有自知之明,当然也未必来写这个题目了。如今忍不住斗胆妄言,圣人还采“刍荛”呢。今夜想拿京戏作个话头,借申愚意。


 举京戏,因为它有代表性。京戏特点多而且大,它与洋话剧、洋歌剧都很不同,当然与西方文化的产物——电影电视故事“剧”不同。然而,京戏到今天这一代人已不爱看了,尽管想尽办法来“振兴”,也总令人怀有振而不兴之叹。“不爱看!”“没意思!”——其实是已经(可怜哪)看不懂了!没有了看得懂的文化基础了。


 中华的京戏的一切。都与洋戏不同。但如今这个“不同”正在被“处置”,处置的意向与结果是将它拉得“靠近”洋戏,消灭那个“不同”——根本特点。


 中国某些人很特别,从来未见有力量将洋文化拉得向咱们自己的文化“靠近”些(遑论“看齐”、“归化”)。例如穿衣服,中国人没力量让洋人都穿中服,却大有“力量”服从“西装”,如今不但女士了,男士也西化了。所以依此类推,虽然口里也响应弘扬中华文化,实际做的仍然热衷于以洋文化来“化”自己。话题仍回到咱们京戏上来,你今天看到的还是真正京戏的,已经只限“传统节目”;至于新编新排的,名目还叫京戏,但实质上已经不是了,已经成了另一种东西——这种东西我想不出好名字来,不得已,只好还是借用曾有人用过的“话剧加唱段”来代表“新京戏”。


 话剧加唱段,已然不伦不类,可现在再“搬上荧屏”,则变本加厉,干脆成了“电影加唱段”。


 这个“玩艺儿”,算个什么?我以京戏来当一下代表,不是正可看出中华文化艺术处境之可悲吗?


 这可悲,就是徒存其名,而肆行抽掉、消灭其实,竭诚尽忠地向西方文化产物的观念、形态、做法、风格、气质……去靠拢,去迁就,去“归化”!——却美其名曰“革新”、“创新”、“推陈出新”,云云。


 因有一个新字当头,谁也不敢说不要新,谁也要“考虑”恭维几句了,——于是,这种假新就顺利地立起来了,而且成为“主体”,其位甚尊了。


 问题何在?当然很多。姑举一二,摆事实、讲道理。第一,中华京戏是一种歌舞表意表境、传神写照的高级综合艺术表现形态,包涵着这个伟大民族的高级审美水平和认识理解能力,表现智慧,由于是歌舞戏,所以音乐性特强,文武场是其灵魂的音响和脉搏,那里节奏性极强烈鲜明,所以一行一止,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拂袖……都是“应节赴拍”的,没有了这,京戏之质素已失其泰半。名叫京戏,而人物动作与“台下日常生活现象”差不多,说真的,连话剧还须动作表演带点夸张呢,而如今的“新京戏”却连话剧也不如,干脆就是“现代电视剧”——这是中华文化?还是洋文化?这是要明白回答的。


 第二,京戏本来以特定舞台为范围,从头到尾,给观众的是一幅极美的整体画面——一切人、物、景,都是它的有机的谐和的构成,在那“画面范围”内活动与显示。如今的“影视京戏”,照舞台全景的方式已稀如星风,让人看的是“拆碎”而“杂乱”、“堆垛”扭曲了的“镜头”,看演员,看不见他(她)的整体歌舞美,却只见一忽儿一个头,一忽儿一条腿……那“特写”“蒙太奇”令人得到的是另一种“玩艺儿”了,京戏本有的那种美的享受,往哪里去寻觅呢?


 第三,中华京戏不弄“逼真”的“布景”,因为它是本民族的诗的(传神造境)手法。所以又在不大的舞台“整体画面范围”之间却能显示“之外”的广阔意境与“观界”。如今大搞“真实背景”,完全破坏了民族审美造诣的本质,结果是滑稽可笑。比如后面“背景”是“真实”的大丛林中有路径,人物不“进入”那个“真实”,却在“林”前大跑其圆场,转圈圈,难道不是发疯?这不但中国人自己让自己糊涂,就是为了“外国朋友方便”,恐怕其“艺术效应”也只是一个“莫名其妙”、“真是出洋相”吧?


 我们目前流行的这一派做法,不知会把民族文化艺术引向哪个目的地去?若说这就是“弘扬”,是“革新”,是“提高”群众文化水平,则我们的后代子孙将连“炎黄”也会疑惑吧?我的话说重了,但我的深刻的不幸感,正在此间。


(《新民晚报》1991年5月10日)


光风霁月的梨园久已被人遗忘的故纸堆中那个致力于寻找和分享   

怀旧梨園雜志微信号:liyuanzazhi新浪微博:@梨園雜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