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曾复谈京剧旦角
刘曾复(1914-2012),193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历任北京医科大学和首都医学院生理学教授。刘曾复自幼酷嗜京剧,会戏颇多,文武皆能。先后担任过北京戏曲艺术学院顾问、中国戏曲学院首届研究生班导师、余叔岩孟小冬研究学会会长、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参与撰写《中国戏曲志》、《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中国京剧史》,并为戏曲研究机构鉴定过大量京剧早期唱片、照片和文献。是公认的京剧学泰斗级人物。
我小时候知道有个王蕙芳,但印象不深,后来我十一二岁,那时候我确实听过王蕙芳了,那就不行了,嗓子、扮相全没有了,全不成了。那时候王蕙芳跟着王瑶卿一块儿唱《樊江关》,有时候也一块儿唱《十三妹》,后来没办法就改了小生,改小生特别还陪着梅兰芳唱《穆柯寨》,表示“下海”了、改行了,那时候确实差太远了!
王瑶卿与王蕙芳游戏小影
“花衫”这个名字好像在内行到现在还没有被承认,一般都说“我是唱青衣的”,没有人说“我是唱花衫的”,那都是外界写的,外界都愿意写这个名字,比如齐如山他们也愿意提倡这个名字,王瑶卿也没说自个儿是唱花衫的,他是唱旦角的,他就说“我唱旦角的”。“花衫”这个名儿也是外行给起的,内行没这个名字,内行说“我是唱青衣的”,照样兼唱《探母》的公主,但是他一唱公主,花旦都不唱了。余叔岩那时候唱《四郎探母》,诸茹香的公主,后来这个公主被青衣弛过云了,人家花旦也不应了,花旦没那儿好嗓子。
《四郎探母》王瑶卿饰铁镜公主 王凤卿饰杨延辉
在京剧内行里的地位,不会有人把谭鑫培给压倒,根本不可能,可以说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梅兰芳也不敢,但是梅兰芳一天比一天好,一天比一天好看,越长越好看,嗓子越来越好,而且还排了新戏。他这个新戏影响太大了。他原来唱时装戏,后来就排点儿古装戏。最早排古装戏,早一点儿的古装戏耀眼的是什么,就是《嫦娥奔月》。《嫦娥奔月》里面有一种新的设计,加点儿舞蹈,另外各种的戏段子都有,[西皮][二黄]的。那时候《嫦娥奔月》里有一段[南梆子],大家听着非常新颖,当然那时候也唱《霸王别姬》了,那段也太出名了!而且《霸王别姬》有耍剑,就影响到尚小云、程砚秋也耍剑。每一出戏里各种戏段都有,一样一段,成了那么一种规格了。
梅兰芳之《嫦娥奔月》
《摩登伽女》我确实看过,那时候茹富兰去的阿难,范宝亭去的魔王,那出戏我觉得相当好,尤其茹富兰在里边特别好。《摩登伽女》有些人有些微词,我觉得那戏排得相当好,一点儿不讨厌。
尚小云之《摩登伽女》
程砚秋那时候也唱新戏。他那时候挺瘦的,细高挑儿。他唱什么戏呢?唱小姑娘的戏。他跟吴富琴两个人排《孔雀屏》,排“三笑姻缘”的那出戏。这种戏他全排小姑娘,都是丫鬟,丫鬟有些唱、做,身体很瘦很玲珑,后来很快这种戏就不唱了,就唱这种有点儿悲惨的戏。
程砚秋之《孔雀屏》
徐碧云怎么会捧起来呢?就是瑞蚨祥老板捧他。瑞蚨祥的老板原来是捧富连成的一个旦角石韵玉,后来石韵玉夭折了,他就让俞振庭再给他介绍一位旦角,俞振庭就介绍了徐碧云。他为了捧这个旦角,给他做行头,做场面、后面的大帐子、桌帏椅帔子,给徐碧云下了很大工夫。徐碧云原来光唱武旦,但是他哥哥徐兰沅帮他,好像那意思是也唱文戏,嗓子也出来了,和梅家也结亲了,干脆说,青衣的戏也唱了。他有他的长处,比如他能翻跟头,他唱《绿珠坠楼》,由楼上翻一个大的“拨浪鼓”下来;还唱《薛琼英》,由台子上往下摔,“四大名旦”绝对来不了这个。
徐碧云之《绿珠坠楼》
他后来出事儿让人知道了,知道后就去捉他。他有武功,由楼上翻下去逃跑了。后来给逮起来了,逮起来之后对他非常严厉,连打带骂,还让他坐监了。那时候有一个小时报,还特别有人写了个小故事,叫《徐碧云》,一天一段,就说俞振庭怎么教他,斌庆社怎么教学生,连斌庆社都连累了。后来大概那军阀也倒了,这样子就给徐碧云解放出来了。后来在那年的冬天,有所谓“窝窝头会”,就是年末给同业弄一点儿钱,演一场好戏,大家听,在这场戏里,他特别出来唱《游龙戏凤》,跟郭仲衡,表示恢复名誉。在这个戏之前是马连良、王又宸他们唱的《探母回令》,后面有余叔岩他们唱的《打渔杀家》,大轴是杨小楼、梅兰芳的《霸王别姬》。徐碧云在前头唱这个戏,好像反应不太好,那天他还特别踩上寸子、踩上跷,他因为唱武旦,他踩跷踩得好,但是大家对这个没有什么兴趣,反正那天唱得大家没有说是特别惊人。
杨小楼跟余叔岩特别捧荀慧生,给他改了名字,从那天起就不叫白牡丹了,就叫荀慧生,报纸上特别在剧目上、戏单上注上荀慧生,底下画着括弧,即白牡丹。报上登着剧目,报上也有剧目的介绍,也是荀慧生即白牡丹,就改了名字了。
《西厢记》梅兰芳饰红娘 程砚秋饰崔莺莺 尚小云饰张生
有一张相片,有梅兰芳、尚小云、荀慧生,还有齐如山。看到有个相片,我很注意一个问题:我当时也不懂是怎么回事儿,又瞧见他们一系列的相片总是一个扮男的,反串男的,两个是女的,照得都非常好。这类相片大概大家都见过,后来也传得很广。
《虹霓关》梅兰芳饰王伯当 尚小云饰东方氏 程砚秋饰丫鬟
在经济方面,尚小云就比较弱一点儿。这里边梅兰芳队伍最大,程砚秋后来队伍也不小,荀慧生的队伍就比较小一点儿,但是也有队伍。对这些人的演出也罢,艺术也罢,甚至于出名也罢,这些人太有关系了。当然这里边也许有人有误会,是不是有人挑事儿,挑他们不和,这我就不知道了,一般大概不应该有这个事。内部里头任何都可以评论,但是在公开这么说不好意思的,这些人也不屑这么做。当然这四个人不会互相攻击,但是也有竞争之心,这件事情在内部心照不宣,全明白,梅兰芳和程砚秋上海之争、武汉之争,确实师徒不和睦,当然见了面还是客客气气的。
“四大名旦”之合影
梅兰芳出国,后头有经济上的支持,就是冯耿光他们。冯耿光阔,他可以随便取钱的,梅兰芳自个儿真掏腰包,连姚玉芙的存款都提出去了。后来冯耿光回来之后,梅兰芳在上海唱了不少日子的戏,还了冯耿光一部分钱,冯耿光当然也得接受。程砚秋呢,他就利用张嘉璈、李石曾他们,有“庚款”,他就利用这个出国,所以都有大的经济来源。尚小云就没有,荀慧生也没有这么大的经济来源。
梅兰芳与冯耿光之合影
我看程砚秋没有教过人到底怎么唱,他教徒弟教得很表面,甚至于别人替他教,他教徒弟不是太认真。梅兰芳我看他根本就没教过,给魏莲芳说没说过,这很难说,也许给李世芳说过一句半句,说得很少,那就是指点指点而已,他也绝不会跑那儿跟他练功去,不可能。挂名的太多了!哪儿有工夫教戏啊!尚小云要办科班,他愿意教,比方他愿意教李世芳、愿意教张君秋,还真下过工夫,还真提拔过。后来跟他学到了一定的程度,人家自个儿就独立起来了。
梅兰芳在沪居花园中指导李世芳上马身段
梅兰芳在《俊袭人》之后有三个录音,一个《玉堂舂》,一个[反二黄]的《六月雪》,还有一个《战蒲关》。《战蒲关》是很老的戏了,他小时候唱的戏。我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意,梅兰芳有没有一种宣言的意思,还要唱老戏,这是标准的三出戏,[西皮]、[二黄]、[反二黄]。梅兰芳认为他这是标准的。未必没这个想法。另外他也有个宣言:老的还是非常重要,唱新的不行,他唱老的。在那个时候就有些改变。
梅兰芳之《战蒲关》
这里边有个隐含的什么事情,就是和那几个名旦要争一下,因为那个时候,尚小云也罢,荀慧生也罢,程砚秋也罢,都录了这个《玉堂春》,程砚秋还特别录了这个《六月雪》,好像在社会上都认为程砚秋的[反二黄]、《六月雪》是标准了,像他们唱的《玉堂春》也认为是标准了。梅兰芳也未必没有一种竞争的意思。
程砚秋之《金锁记》
孙怡云是不得了,是出名的旦角,年轻的时候他跟朱素云被称为“金童玉女”,出名得很,在宫里头也很出名,后来嗓子不行了,嗓子整个没有了,到老了嗓子更不行了!
我是这么说,北京有一套北京的梨园,上海有上海的梨园,天津有天津的梨园,我只能说北京的事儿,北京的事儿也影响到全国,但是并不能代表全国,这是我自己的一个想法。比如程长庚时代,他的艺术、为人,他能代表整个戏界,生旦净丑、生旦净末,由他都可以代表;到了谭鑫培,那时候京剧的发展,谭鑫培一个人也能成为大王,他甚至于都可以把王瑶卿的东西,杨小楼的东西,他都可以代表下来,他能代表整个的戏界。到了所谓“四大名旦”那个时候,只能杨、梅、余三个人加在一块儿才能代表整个的戏界,特别是梅兰芳的影响,梅兰芳出来之后,把旦角的世界扩大了,扩大之后,小楼也代表不了了,余叔岩也代表不了了,但是反过来,余、梅两个人代表杨小楼也代表不了了,杨、梅代表余叔岩也代表不了了,所以只能杨、梅、余这三个人加在一块儿才能代表当时的北京的京剧发展的情况。
谭鑫培之便装照
梅兰芳底下当然就是“四大名旦”了,就都属梅兰芳这边的了;杨小楼那边,尚和玉、俞振庭都属于杨小楼了;甚至余叔岩后边言菊朋、王凤卿都是一代,再往下就是“四大须生”了。但是他们这三人可以代表,但是必须三个人加在一块儿才能代表整个京戏的发展,一个人不行了。比如小翠花的地位在内行看来,在听戏的人看,并没有让梅兰芳压倒,他跟梅兰芳是一个水平的,他是唱花旦的,他和荀慧生都是一个水平的。
(娄悦整理)
(《刘曾复京剧文存》)
致力于寻找和分享
梨園雜志
微信号:liyuanzazhi
新浪微博:@梨園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