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梅兰芳、孟小冬合演探母

苏少卿 梨園雜志 2022-05-01

苏少卿

苏少卿(1890-1971),徐州人。票界名宿、戏剧评论家。字相辰,艺名寄生。自幼喜爱京剧,曾发表过大量有关京剧、昆曲等戏曲剧种的文章。苏少卿对全国名伶名票在艺术上的得与失,大都进行过评论,实为伶人知音。他主编过《戏剧半月刊》、《大戏考》、《袖珍戏考》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应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之约,长期主持广播京剧讲座,为传扬京剧艺术做了大量工作。1956年经梅兰芳介绍至北京中国戏曲学校任教,为培养新一代艺术人才勤奋耕耘。


 杜月笙先生今秋适逢六十岁大庆,改堂会戏为义务戏,所得票款,将全数捐赈各省水炙,化娱乐为慈善,推小己救大群,此举人天同喜,甚盛事也。近世豪门富商,最喜藉生日铺张,社会风气,日趋奢华,不务实际,此次杜寿为之倡,后日必有见贤思齐仿而行之者,再推广而兴办学校,设奖学会,建贫民医院,种种福利事业,皆将赖之兴起。君子一言一行,足为天下模范,杜氏有焉。


孟小冬于杜月笙六十寿辰堂会演出《搜孤救孤》旧影


 孟小冬女士自拜余叔岩后,艺事亦大进,但多年未露演,小冬与杜夫人姚氏为至交,此次必可参加,但闻只唱《搜孤救孤》一出,杜氏左右皆望小冬与梅兰芳博士合演《四郎探母》,事之成否未定。有人问我如何?吾于梅孟离合经过,知之甚详,今依吾猜想,希望甚少,欲使之成就,须费九牛二虎之力,倘若梅以男夫扮公主,孟以女妻扮四郎,况且久离而一旦合演,虽连演半月,一票售百万,保险仍排队买票,座客不衰,盖此中趣味极浓,孟之艺,闻而未见者多,上海人好奇心胜于一切,有种种原因故也。吾今说一笑话,梅孟此次在杜氏寿戏若能合演,则国共可以媾合,大仗可能不打,虽是两事亦可相比,因其中问题甚多,若欲平复,非大费力气难以办到也,慈将梅孟结合及离异情况略述于次:


 孟小冬本梨园世家孟鸿群之女,幼小学老生戏,旋即登台,见者交相称誉,十五六岁时,搭班老共舞台,此时吾见其演《武家坡》,扮相已如成人,长身玉立,惟嗓音唱法尚欠火候,此复数年去长江各埠,民十五北上求深造,沿津浦路各城市演唱,孙佐臣为之奏琴。乃至北平,先出演于南游艺园,时梅派捧角家一致捧场,不久即迁至三庆园演唱,此中冯六爷为梅撮合,同居三年,梅性柔如女子,孟刚似男性,刚柔颠倒,亦恰收既济之功,二人遂如鱼得水。


梅兰芳、孟小冬之合影

梅兰芳、孟小冬之合影


 兰芳祖母之丧,小冬要求往吊,且正名分,而梅氏家庭环境,不加许可,小冬以为大辱,愤而离平赴津,表示决绝,丧事办毕,梅赴津谢罪,传有桑园会末场,秋胡向妻赔礼之表演,小冬意犹不回,从此伊行聘言菊朋、杨宝忠等说戏调嗓。民廿一,不佞游平,经友人介绍,亦从我习谭派数出,为时半载,打鼓骂曹最佳,其拜余叔岩,乃又迟数年事也。


 吾日至孟宅数月之久,见其经济不甚裕,因说孟母曰:“曷不令梅孟重圆破镜。”孟母曰:“是所愿也。”遂托我为媒。会此时上海百代公司委我收灌北平名伶唱片,于是吾往梅宅谈及梅孟合收探母唱片,藉为夫妇重圆之阶,兰芳首肯,归报孟母,小冬在旁每无异言,事殆定矣,此时上海忽有某闻人喜事堂会,约平角南下,梅亦被邀,彼等分道赴沪,及北平收灌唱片事毕,吾即南旋,及见小冬,始知遽生变化,不但取消合收唱片之议,且梅孟实行离婚了断:先之分居而未有法定手续,至是永断葛藤,从此无复合之望,合收唱片之举,遂前功尽弃,事败垂成,至令二美不俱,二难不并,惜哉。夫梅孟皆人中豪杰,伶界瑜亮,使能合收唱片,或同场演戏,岂非伶园千秋佳话,顾曲家耳福,今也不然,真人世之一大憾事也。知昔日不愿合收唱片,即可推知今日之不肯同台唱戏,虽事隔十余载,其裂痕犹未平复焉。吾故曰:此次杜寿义务戏,传说梅孟将合演探母,虽众望所归,但恐难成事实也。


(《文哨》1947第1期)


光风霁月的梨园久已被人遗忘的故纸堆中那个

致力于寻找和分享   



怀旧

梨園雜志

微信号:liyuanzazhi

新浪微博:@梨園雜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