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马连良“急救”张君秋

孙曜东 梨園雜志 2022-05-01

日推送之《马连良“急救”张君秋》录自《浮世万象》,作者孙曜东。孙曜东1912年出生,曾叔祖孙家鼐,为光绪皇帝师傅,祖、父均为官僚。他生于北京,长于上海,就读于圣约翰大学,留学美国,专攻金融,毕业后回沪发展,任法商洋行买办、重庆银公司经理,青年时代的孙曜东,兴趣相当广泛。他好京剧,看戏、评戏、捧角,对于京剧界的掌故特别留意,所述京剧界秘辛珍闻甚多,亲切而生动。


 有一年尚小云在上海黄金大戏院唱完戏要回北京了,临走之前到我家来辞行。那一次尚小云没有唱得很红,接下来黄金大戏院请了马连良来接他的班。马连良来唱,戏院认为一定能赚大钱。在马连良已带着人马到了上海,而尚小云尚未北归之际,有一天尚来到我家,对我父亲说,这次马连良带了个旦角不错,我父亲随口说了句:“是吗?有空时请过来坐坐。”尚小云指的就是张君秋,那年才17岁,第一次到上海演出。


 照那时的规矩,张君秋是马连良带来的,理应由马连良带他来“拜客”,是尚小云第二天就把他带来了。进屋客套后,尚小云就叫张君秋“给三爷吊一段”。一般情况下,演员们到名票家中“拜客”是不演唱的,因尚小云是张君秋的老师,关系非同一般,自然就随便些。张君秋当即来了一段《汾河湾》原板,嗓子亮而又甜。唱完,一屋子人全乐了。本来尚小云的嗓子就够响亮的了,外号叫“小雷子”,结果张君秋比他还亮。尚小云笑着说:“瞧,比我还响!”其实不仅比他响亮,声音还比他甜。尚的嗓音是阳刚有余,阴柔不足,而张君秋则兼而有之,而且刚柔结合恰到好处。梨园行里要论旦角的嗓音,除了梅兰芳就数张君秋了。


张君秋旧影


 然而张君秋嗓子虽好,但“身上”差一点,因小时候家里穷,未能进科班锻炼,缺乏武功基础。但他母亲是个唱梆子戏的演员,言传身教,使他练就了一副好嗓子。到了拜师傅的年龄,没有钱和人情关系也拜不着老师,就拜了个拉胡琴的琴师名叫李凌枫的为师。这个李凌枫,原先是在上海为出堂差的青楼女拉琴的,空下来也教青楼女唱戏。后来走红了,就到北京下海唱戏,拜王瑶卿为师。王瑶卿收徒弟,只要给钱他就收,有教无类,外号叫“通天教主”,什么都会,旦角老生、文的武的都来事。李凌枫学得也不错,可是就是不能上台演出,因为他那南方口音实在太重,一张口就露馅了。不能演出,只好收徒弟教戏。张君秋最早就是跟他学的戏,所谓启蒙老师。后来才给尚小云磕的头,拜尚为师。


 尚小云收徒弟也与众不同,他不要钱,只要是块材料他就收,不是块材料,钱再多也不收。那时人称其“尚王爷”。作为青年演员,那时一定要拜老师,所谓要有个正途出身似的,否则就不能搭班唱戏,这也是不成文的“行规”。而一般的启蒙老师也是很厉害的,徒弟学成之后,要为老师服务七年,即演出所得,老师拿七成,徒弟只能拿三成,连续七年,这也是代代相传的规矩。


 马连良不仅自己戏唱得好,而且是个有名的“伯乐”,善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他到上海搭班唱戏,专门找那些初露才华、尚未走红的人才搭班。一来带他们出来唱戏可以培养、锻炼他们,二来新人价钱也便宜,当个配角理应没有什么问题。后来成名的李玉茹也是他带来的,初来上海时才19岁。


张君秋、马连良之《苏武牧羊》


 马连良这回带的旦角就是张君秋。张君秋虽然“身上”不如人家,但嗓子出奇地好,可以“一响遮百丑”。


 那天上演的是《红鬃烈马》(全本,折子戏叫《武家坡》)。我父亲觉得张君秋是个人才,就想请梅兰芳为他指点指点,但首先得让梅兰芳看看张的演出才行。梅兰芳自己是个梨园泰斗,一般情况下根本不去看别人的戏,另一方面因为,只要他一进戏院,观众们都顾不上看台上了,全转过头去看他了,所以他一般上戏院只演戏而不看戏。这回我父亲为了让梅兰芳看看张君秋的演出,就对梅的太太福芝芳说,请他们夫妻二位吃洪长兴的涮羊肉。我们平时管梅的太太叫大奶奶,她本是北京人,最喜欢吃洪长兴,我们在旁一鼓动。她就高兴地答应了。那天傍晚我们一起在洪长兴吃了晚饭。洪长兴离戏院不远,饭还没吃完,我们就嚷嚷着要去看马连良和张君秋的戏,同时鼓动梅兰芳夫妇一起去。梅本不想去,梅太太说想去,梅等于被大家连哄带骗地硬拉着去了。


 那天我也在场,我们先去了,戏开场后,只见梅兰芳戴着一顶毡帽,帽檐拉得很低,从外面进来了。其实他再拉帽檐也没用,天下谁人不识君?结果引起观众席上一阵骚动,戏迷们不安分了。然而此时台上正演到紧张时刻,马连良和张君秋你一句我一句,正在“对口”。张君秋毕竟年轻,一见梅兰芳进来了,一时慌了神,怯场了,马连良唱了上句他下句没接上,台词也忘了。马连良到底老道,一见张不接口知道他怯场了,于是你不接茬我也照样往下唱。好在那时观众们都在看梅兰芳,并没有太注意台上的事,一场虚惊就被马连良掩饰过去了。在梨园行里这叫被他“兜着了”。现在想想,如果不是马连良及时“抢救”,张君秋第一次到上海就出丑,那还有以后走红的事吗?


(《浮世万象》)


勘误


 昨日推送文章中,将作者名字「何时希」误为「何希时」,是我们的疏忽,特向您致歉,感谢您的指正!


光风霁月的梨园久已被人遗忘的故纸堆中那个

致力于寻找和分享   



怀旧

梨園雜志

微信号:liyuanzazhi

新浪微博:@梨園雜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