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凑出道理来

朱瘦竹 梨園雜志 2022-07-30

朱瘦竹

朱瘦竹(1897-1972) ,江西金溪人。曾向小报《新游戏报》投稿评戏,不久被《新游戏报》聘为记者。20世纪20年代随着上海戏曲期刊、小报纷然迭出,开始自己办报,主编《三四剧艺日刊》(原名《三四剧务日刊》,自第2期改为本名),又创办专业戏曲报纸《罗宾汉》,历时23年,是解放前上海开办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戏报。曾主编《雅歌》和《戏的常识》三日刊报纸。1949年10月,把多年散见于各小报的文章,结集为《修竹庐剧话》,由上海江南印刷所印刷出版。1960年加入上海江南评弹团成为一名专业评弹演员,直至退休。


 在戏班十八顶网巾的原始时代,有两句标语:人不够,别行凑。例如《取成都》,老生太多了,便由小生凑一个赵云。但是一班只有一个小生,凑了赵云,刘裕落空,于是只好再由零碎青衣花旦凑一个刘裕。有人驳我:刘裕先上,照戏班尽前不尽后的习惯,小生该尽前饰刘裕,让零碎青衣花旦凑赵云才是,怎么倒反让零碎青衣花旦尽前凑刘裕,自己尽后管赵云呢?我道这个自有道理,不过老先生等不及告诉我,先自死掉了。


《取成都》郭仲衡饰刘璋


 现在我杜撰出一个“修竹庐”道理,对不对,出门不认货,恕不包退回换。一来赵云是一个一身都是胆的常胜将军,身份在那里,未便叫包头承乏。须知道包头凑小生,剧中人不是懦弱,便是庸驽,原暗含着“严如斧钺”的贬的意思啊。二来赵云扎着靠,挂着黑三,扎靠还是小事,挂黑三恰关系重大,小生出胡子,家常便饭,不必谈了。包头突然出起胡子来,一来他从来没有挂过髯口,唇上当然没有相当经验与功夫,一没有经验与功夫,那就老实不客气,唇边吃不住劲儿,得往上挪,万一挪到髯口碰着鼻头为止,请想这是什么外行“髓相儿”?二来观众怀着十分稀奇女人出胡须的客观成见,必然一阵阵肤上起粟,忍俊不禁。老先生为着免使包头凑小生,暴露弱点,与观众肉麻至上气不接下气,八搭断气,以重人道主义,遂变通办法,叫包头尽前凑刘裕,小生尽后管赵云。零碎青衣花旦凑惯《孝感天》的共叔段,凑一个穿开氅,唱几句西皮原板的刘裕,当然游刃有余,出不了什么岔子。


 按:《孝感天》的共叔段例属小生应行,因三十年内,小生率全神贯注,研究娃娃调,对于二黄,尤其反调,短研究,欠功夫,自省其绌,援无德让有德例,不敢轻动此戏,派戏者不得已,令零碎青衣花旦凑之,常凑遂惯了。


清宫戏画之《空城计》


 原老先生之意,叫包头凑小生,他如《群英会》的张允、《黄鹤楼》的刘封、《天水关》的刘禅,叫小生凑老生,他如《打鼓骂曹》的张辽、《定军山》的赵云、《空城计》的马岱,叫武旦凑《御果园》的李世民、《界牌关》的罗章。按:此系老例,现舞台班规模大,人头齐,李世民由正式小生应行,罗章由正式耳子武生应行。无非给他们留饭,趁此练练会,以便包头到了年纪,好改小生,小生到了年纪,好改老生,武旦到了年纪,好改小生或武生,只有一个小孟七(小孟七在天仙茶园贴孟鸿荣的时候,正大唱其武旦,他饰《十八扯》的孔秀,登跷,玩出脚尖脚跟许多花样,都是武旦底子的幼功),却多的是武旦改武净,例是俞菊笙、哑叭王益芳、张俊奎(唱武旦时叫张惠元)、王鸣山(唱武旦时叫王和云)等。


(《修竹庐剧话》)


光风霁月的梨园久已被人遗忘的故纸堆中那个

致力于寻找和分享   



怀旧

梨園雜志

微信号:liyuanzazhi

新浪微博:@梨園雜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