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秋海棠:黄桂秋之谜

朱永康 梨園雜志 2022-05-01

今日推送之《秋海棠:黄桂秋之谜》录自《中国京剧》2000年第6期,作者朱永康,京剧票友,为黄桂秋入室弟子。该文回忆了黄桂秋在东北的一段经历,与秦瘦鸥名著《秋海棠》中的情节相似,附文《谈<秋海棠>原型及其他》,则否认黄桂秋为秋海棠原型一说。


 1940年秦瘦鸥的名著《秋海棠》问世后,一年中先后被改编成话剧和沪剧搬上舞台,卖座极一时之盛。此时黄桂秋已被誉为"青衣首席"、"江南第一旦"。可能因为是位名旦,又有一个"秋"字,所以人们就把他与秋海棠的身世联系在一起。尽管小说著者已在"前言"中声明并不影射任何人,但人们却仍执此说,而且越传越广,连黄门弟子顾正秋也说:"有人说'秋海棠'的男主角是影射黄先生。"甚至当时正在上海戏剧学校坐科的黄氏长子正勤也神秘地对师妹张正芳说:"告诉你一件事,你可得保密,秋海棠就是说的我父亲的故事。"原因何在呢?这还得从黄先生在东北历险的一段经历讲起。

黄桂秋之《穆天王》

 

 1932年正月初十日黄桂秋、贯大元赴吉林演出,二月与雷喜福在长春演出,三月转哈尔滨演出,八月与赵化南、俞华亭又回长春演出于新民戏院,他那美妙的歌喉红遍了东北。那时长春被伪满定为首都,改名新京,伪内府大臣熙洽是个京戏迷,常偕妾徐氏和侍卫订座去看黄的戏,夫妻越看越着迷。一日黄唱完《春秋配》刚卸好装,熙洽等进来邀黄去吃夜宵。汽车开到一大饭店进入预定的雅座,侍卫斟酒毕,熙洽先开口说:"黄老板的唱太美了,真令人难想像是个男的。"徐氏也凑趣说:"在台上简直比女人还女人。"徐氏比熙洽小二十余岁,颇有几分姿色,当初迫于经济被纳为妾,也会哼几句京戏,熙洽就对黄说:"内人想请你教戏曲,不知能行吗?"黄说:"夫人启口敢不从命。"于是黄就经常出入内府。开始时徐氏倒还一本正经学戏,可她醉翁之意不在酒,首先她不是自愿下嫁的,再者黄人俊艺高令她垂羡,心中已怀不轨之念,况且日久生情,放心焉有不动之理。一次徐氏问黄:"我怎么老唱不顺溜,您教教我。"黄说:"唱时先要气沉丹田,而后引气上呼,这样发声就着力了。"徐问"丹田在哪儿?"黄说:"在肚脐下二指处。"徐就拉着黄的手按在她腹部问"是这儿吗?"黄正当壮年怎能抵挡得住徐氏如此强烈之勾引呢!

 

 有了第一次,自然会有第二次第三次。然而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他们的行动已被侍卫看在眼里,心想正好敲上一票。一天黄走出徐氏房门,侍卫迎上前来说:"黄老板教戏真卖力呀!"黄说:"夫人想多学会儿,我只好奉陪。"侍卫皮笑肉不笑地说:"有好处大家享享,这两天手头紧,借200元钱用用。"黄说:"今天没带,改日奉上。"侍卫说:"我也不怕你不。"说完走进徐氏屋里。徐怕事情闹大,开始总是答应他的要求,但侍卫贪而无厌,再三地勒索,徐氏最后拒绝了他,祸事也就因而降临了。

 

 一日熙洽听了侍卫的禀报,假意外出赴宴,徐氏随即找黄来"教戏",二人正在欢爱,熙洽闯了进来,逮个正着,二人无言以对。熙洽令人把黄绑在后花园树上,欲毁其容,危机一触即发。这时徐氏奋不顾身,夺了一把刀对熙洽说:"你要是动他一根汗毛,我就死在你的面前,你如念在我们夫妻一场放了他,我还是你的人,终身侍侯你。"熙洽确实喜爱徐氏,心想毁了黄也丢了妾,倒不如顺水推舟依了她吧!于是痛斥徐氏一番,同时令人把黄撵出东北,永远不许入境。这也就是人称黄桂秋为"秋海棠"的原因。关于这段经历在周君适着《伪满宫廷杂忆》一书第125页上有如是记载:"伪满官内府大臣熙洽也是一个戏迷,名旦黄桂秋(男)到长春演出,熙洽经常带着爱妾大老徐去看戏,后来大老徐和黄桂秋姘上了,打得火热,相约私逃,被熙洽发觉,立即通知日伪警宪,把大老徐半途拦截回来,痛打了一顿,然后复为夫妇和好如初。"作者周君适为溥仪皇后婉容抄写课本,又曾任伪满宫廷内府文书科长,所见所闻伪满官廷内外情况尤熟,所述应为详实。


黄桂秋之《三笑》

 

 黄桂秋侥幸脱险回到北平,犹心有余悸。越数月,徐氏卷逃来平晤黄,黄感其营救之恩遂又同居。又越数月,徐氏再次卷逃不知去向。一直到1960年8月黄在青岛永安大戏院演《三堂会审》时,看见徐坐在第一排聚精会神地观戏,可并没到后台去看黄。我还看到过一张黄与徐氏的合影呢!

 

 1942年周信芳、黄桂秋挂并牌演出于上海黄金大戏院,适值石挥、沈敏等合演的话剧《秋海棠》连满数月。筱文滨、筱月珍、邵滨荪等演出的沪剧《秋海棠》也生意兴旺,邵滨荪饰秋海棠唱《叫关》是走麒派的路子,用大嗓唱尤为别致。黄金大戏院老板考虑赚钱,就借此建议请周、黄两位合演京剧《秋海棠》,由黄饰毁容前的秋海棠,周饰毁容后的秋海棠,但黄坚辞不肯,其理由就是如果戏一上演,他就真成了秋海棠了,以致这一计划未能实现,否则定给后人留下一个美谈。黄桂秋究竟是不是秋海棠,作者秦瘦鸥最终揭开了这个谜,他是综合许多艺人的经历而写此书的,那么把黄与徐的事夸张而编成小说,而到话剧、沪剧也是极可能的。

 

 人们不禁要问我是怎么知道如此详细,那要回溯到"文革"时期,红卫兵勒令黄先生交代伪满之行,尤其要讲清楚私奔一事。为此黄先生找我商量,他知道我已经是10年"老右",当有经验,我边问边写终于避重就轻地写了一份交代,交上去居然过关了。事后黄先生还和我举杯说:"咱俩用不着划清界限,来干杯。"几十年过去了,他那声音仿佛仍在我的耳边呢!


(《中国京剧》2000年第6期)



附:谈《秋海棠》原型及其他

甄光俊


 《中国京剧》2000年第6期刊有《秋海棠:黄桂秋之谜》一文,阅后得知名演员黄桂秋早年一段佚事,颇感兴趣。唯作者称秦瘦鸥先生名作《秋海棠》里的男主人公原型为黄桂秋,笔者以为有待推敲。此文发表之前,在顾正秋的回忆录《休恋逝水》中也曾谈到:“有人说《秋海棠》里的男主角是影射黄(桂秋)先生。”无独有偶,《中国戏剧》1998年第11期刊出的《缅怀黄桂秋老师》一文,进一步引用黄桂秋哲嗣黄正勤先生凿凿之言:秋海棠即乃父是也。作者据此断定“秦瘦鸥先生把这一事件夸张而编成小说、而到话剧是有可能的。


 以上诸说都有各自的依据,似乎《秋海棠》的男主人公原型就是黄桂秋。正因为如此,窃以为更有商榷的必要,以免以讹传讹下去。


黄桂秋旗装照片


 据我所搜集到与小说《秋海棠》相关的资料,均与上述说法相悖。如天津《今晚报》特邀记者张念亲所写《秦瘦鸥谈〈秋海棠〉》(刊于1985年10月10日《今晚报》)、秦瘦鸥的署名文章《〈秋海棠〉与天津》(刊于1987年5月3日《今晚报》)、秦来来采访秦瘦鸥的署名文章《秦瘦鸥与〈秋海棠〉》(刊于1987年5月12日《人民日报·海外版》)、与秦瘦鸥书信往来的文史专家王慰曾所写《<秋海棠>和刘汉臣案》(刊于1989年4月23日《今晚报》)……从以上一系列现存资料看,秦瘦鸥创作的小说《秋海棠》,男主人公的原型与黄桂秋没有任何关系。秦先生回忆说:上海的著名京剧演员刘汉臣、高三奎,1927年1月在天津新明大戏园演出期间,直隶督办褚玉璞怀疑他们与褚的宠妾有染,遂将他们拘捕,梨园界多人为他们求情均遭拒绝,梅兰芳转请张学良讲情,褚玉璞阳奉阴违,连夜将刘高二人枪杀,“还用刀在死者身上乱戳”(秦的原话),这一惨案发生后,经上海《申报》曝光,震动了全国,更激怒了年轻的秦瘦鸥,他“好比捏了炸药",经过几年酝酿,据此写成小说《秋海棠》,1941年在《申报·春秋》副刊上连载。秦先生回忆说,小说尚未刊完,就有不少人策划把它搬上舞台,不久,在上海、天津、广东、山西、汉口等地分别演出话剧、沪剧、越剧、粤剧、晋剧、文明戏等形式的《秋海棠》,稍后又有吕玉堃、李丽华合演的电影《秋海棠》面世,一时间,《秋海棠》的故事在大江南北家喻户晓。直到1980年代,中央电视台播出新拍的电视连续剧,还获得第五届大众电视金鹰奖。


 需要提及的是,1943年出版的《小说月报》第2期元旦号,有秦瘦鸥所写《秋海棠的题外文》,文中所记述的《秋海棠》创作过过程及搬上舞台、银幕的过程某些细节和时间与他1980年代所写文章小有出入,但总的内容是相同的。


黄桂秋之《群英会》反串周瑜


 那么,《秋海棠》里男主人公的原型何以变成了黄桂秋,而且传说的人又那么多?去岁初秋,笔者就此问题请教了当年在上海颇有名气的剧评家孙老乙先生,孙老莞尔一笑说:“这件事你算问对人啦!”原来,这一讹传的始作俑者居然就是这位孙老乙先生,事情是这样的——当年的黄桂秋虽然艺术造诣深厚,却运气不佳,演艺事业不十分顺利,与他有莫逆之交的孙老乙,知道他在长春有那段与秋海棠相似的艳遇,遂利用《秋海棠》在全国走红的时机炒作黄桂秋,他写了一篇黄桂秋即秋海棠的揭秘性文章,在王雪尘主编的娱乐小报《罗宾汉》上发表,从而引起读者的好奇,他又嘱咐黄桂秋保持沉默,不作任何解释,以此造成默认的姿态,一时间黄桂秋因被讹传为秋海棠原型而在演出时门庭若市,这便是黄桂秋至今仍被某些入误认作秋海棠原型的因由。


 到这里,想起有些题外的话可以补充,在秦瘦鸥的《秋海棠》问世之前数十年,起码已有两部名称相同却内容迥异的《秋海棠》先期问世,一部是清光绪年举人洪炳文为纪念辛亥革命烈士秋瑾所编写的戏曲剧本《秋海棠》,它假托香积国花神秋海棠,实际是颂扬秋瑾女士积极宣传强国富民之道,提倡兴办女学,鼓励各阶层的女性习文练武,为争取女权而疾声呼号,最后被官府逮捕入狱。负责审案者恰巧是秋海棠的义兄,他害怕自己被牵连其中,竟不顾彼此结义之情,顺应上司之意编造谎言,陷害义妹,将秋海棠判成死罪,并趁着黑夜将她处斩,在这部戏曲作品里,作者激情饱满,笔下的爱憎十分鲜明,剧本完整地刊登在1911年出版的《小说月报》2 卷11、12两期,发表时作者以悲秋散人署名。另—部《秋海棠》为文明戏,演的是一对青年男女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1923年2月下旬由曙光社在天津北马路上的天津电影院首演。时至今日,演出海报依然可见,具体情节已无从稽考。


(《中国京剧》2001年第2期)

光风霁月的梨园久已被人遗忘的故纸堆中那个

致力于寻找和分享   



怀旧

梨園雜志

微信号:liyuanzazhi

新浪微博:@梨園雜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