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方能改良戏曲
即冯叔鸾,1883年出生,河北涿州县人,名远翔,字叔鸾,笔名马二先生,剧评家冯小隐之胞弟。幼居北京,随兄经常入园看戏,1912年到上海,开始撰写戏剧评论,次年任《大共和日报》主笔,用自己姓中的冯字拆开,以马二先生的笔名在《大公报》、《时事新报》等京、津、沪个报上发表剧评。1914年,编辑《俳优杂志》,此为民国后最早的戏曲刊物之一。著作有《啸虹轩剧谈》(1914年出版)等。
戏曲的重要,现在的一般社会上已经承认了,所以“改良戏曲”的讨论也一天多似一天。宋春舫曾有“改良中国戏曲”的演说,徐仁镕曾主张“幻灯讲演”、“灯书”、“改良戏剧”,为改变社会一般人脑筋的进行手续。《时事新报》也载过双双曲本改良的主张。《神州日报》大雄也登过曾效谷(春柳社旧人)来信,主张“改良中国戏须有具体的进行方法”。可见这个问题已是引起社会上多数人的注意了。但是我总觉得这几位所讨论的,不论是“改良戏剧”“改良曲本”,只都是一种必要改良的理由,却都没有说到改良的方法。不但这几位如此,前前后后主张改良戏曲的,也是如此。
要知道改良戏曲的理由在现时社会上多数人已是承认了,所以没有实行,就是因为缺少研究戏曲的专家。
说到此处,必定有人说现在不是各地都有什么票房曲社吗?他们每日里或是锣鼓喧天或是板鼓胡琴,有的唱有的排演,那不是研究戏曲吗?
北平国剧学会聚会合影,左四、左七分别为梅兰芳、余叔岩
我说是的,但是他们所研究的都是固有的成法。这种固有的成法固然是不可不研究一番,以为得失去舍的参考,但是却不可陷在那旧戏的漩涡中。我常见有许多研究旧戏的朋友,他们一经研究有得之后,便终日醉心在什么这一句是不是谭调,那一句是不是孙派的圈子里,再也不能跳出圈外来,看一看旧戏根本上的得失。大凡研究旧戏的人稍有会心,便把旧戏的好处看得太重了,差不多成了一种迷信。他们听说有人主张改良旧戏,便以为是不可能的事。
那一般主张改良旧戏的人,又只是从皮相上说旧剧不合人情,不能写实,却不肯去细细的研究一番,所以终不能有改良下手的去处。
我并不是要作戏曲上调和新旧的主张者,以为凡要改革某事必须先将某事的内容研究过一番,方有入手的办法,方不至落于肤廓的空谈,胡适之说“不认得字的蠢汉,不配说废汉字。若是精研小学的钱玄同说要废汉字,我却五体投地的佩服了”。正是这个意思。所以我说不会唱西皮二黄的人,也不配说废旧戏,并且不配说改良中国剧。因为他们只能把易卜生的剧本译刊在杂志上,那是绝对不能收丝毫效果的。
荀慧生演出文明戏《家庭革命》剧照
我对于改良中国戏曲的问题曾经实地研究了若干时日,以为旧戏并不是没有改良的可能性,只不过不是那一般舞台营业家和那些知识不全的伶人所能做得到的。
就现在社会情形而论当以改良旧戏为第一步办法,创造新戏为第二步办法。
改良旧戏当自编剧本入手,有四个要点。
(A)主义要合于现代思潮。
(B)表演的方法要有精神。
(C)场子要少。
(D)情节要绵密。
创造新剧须从根本上做去:
(甲)培养新剧的人才。
(乙)编新剧的剧本。
有切忌的三事:
(子)不可用现时的所谓新剧。
(丑)不可急于试演。
(寅)不可轻用翻译的剧本。
(《戏杂志》1922年第4期)
致力于寻找和分享
梨園雜志
微信号:liyuanzazhi
新浪微博:@梨園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