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王爷演搭桌戏之趣闻
徐慕云(1900-1974),江苏徐州人 。着名戏剧理论家、戏曲教育家。少年起便醉心于戏曲艺术。毕业于上海大同大学,留上海做戏曲评论研究工作,对谭派艺术有过深入研究。主要着作有《梨园影事》、《故都宫阁梨园秘史》、《中国戏剧史》、《京剧杂谈》、《京剧字韵》等。
逊清世袭某王,自幼酷嗜戏剧,同光年间凡是宗室贵胄没有不喜欢哼几句皮黄或昆腔的,当时名角如林,不但有好戏听,就是以爷的身份随便请哪位名伶教授几出戏,那也是非常容易而且都能得到真传。某王学会了许多戏,每逢各王公府邸有喜庆寿事,他总兴高采烈地要客串一两出过过他的戏瘾,贺客们一瞧见戏单上写着某爷台清客串的字样就知道是他老人家了。
从前某爷是家产巨万,举动豪华,挥金如土惯了的。所以每逢他票一出戏,无论同他配演的大小角儿以及后台里的管事管箱甚至打洗脸水看大门的杂役人等都能得到他的赏赐的。有时每演一出戏至少也须开销几十两银子,在那时候孙菊仙外串一剧犹不过八十金,许多人且以为闻所未闻,算是打破纪录的最高戏份。某王爷既是这样豪阔,所以他一进后台,但听得一片恭维声,你也给王爷请安,他也给王爷道好,前呼后拥的进来(奴仆及帮吃喝的照例走到哪里跟到哪里),密密层层的围裹着,那种气派,着实令人羡慕。
清代戏台绘画
谁知一到民国,旗人的生活,一天比一天艰窘起来,一般王公的后人,挥霍成性,当然不能马上现出吝啬的样子,外面的虚架子虽是依旧摆着,落不下来,可是内里的情形就大非昔比了。某王爷自然也是遭到同样的境遇,先还可以敷衍度日,不料后来竟连三餐都混不上了!
这时又适值年终岁尾债权人都逼上府门,这位王爷只有唉声叹气、闭门挡债的份儿,这事忽为某义伶闻悉,慨然向诸同行说道:“某爷从前也是花过钱见过钱的,尤其对于咱们梨园行,不但十分亲近,一点不摆什么王爷的架子,而且不论哪王府里的堂会,人家总是在本家跟前替咱们说好话,因此咱们从人家手里挣的钱实在不少(某王常充戏提调),所以他处在这种困难的地步,咱们不能坐视不顾,不如大家来演一回搭桌戏,并请某爷加入串演,表面上说替旁人帮忙,实际上卖下来的钱全都归他。”众人一听,无不赞同,那天并且上了个满堂座,照理除去前台及班底等开销,很可以盈余几百块钱,大可痛痛快快地度过年关了,岂知某王虽是穷啦,一出外的派头,仍然还是同从前差不多,况他人缘又好,后台诸人素来都得过他的好处,瞧他跨进后台时,照样还是衣冠楚楚,有小厮在后面背着自备的行头包裹,半点没有寒酸的样儿,所以打千呀,问好呀,仍和已往一样的亲热。及至某爷登场已毕,后台这般人一齐忙着替他卸装,脱靴,伺候得殷勤周到,固然同从前一样,并且道辛苦,说恭维话的,仿佛比先前还要热闹几倍。他自个心里一高兴,又犯了公子哥儿的豪兴,早把家里的穷困,忘得净尽,于是把卖下来的钱,统统颁了赏赐,配角是三十五十,管箱杂役等十元八元,一会儿的工夫,全用光了。等到一出后台,却见一群账主子都蜂拥上来了,这些人抱着很大的希望而来,不想一个钱都拿不到,某王唯有哼咳叹气地走着,债主们垂头丧气地跟着,抱很大的希望,搭桌戏算是白唱了。
(《梨园外纪》)
致力于寻找和分享
梨園雜志
微信号:liyuanzazhi
新浪微博:@梨園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