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赶三一去无京丑”

孙曜东 梨園雜志 2022-05-01

今日推送之《“赶三一去无京丑”》录自《浮世万象》,作者孙曜东。孙曜东1912年出生,曾叔祖孙家鼐,为光绪皇帝师傅,祖、父均为官僚。他生于北京,长于上海,就读于圣约翰大学,留学美国,专攻金融,毕业后回沪发展,任法商洋行买办、重庆银公司经理,青年时代的孙曜东,兴趣相当广泛。他好京剧,看戏、评戏、捧角,对于京剧界的掌故特别留意,所述京剧界秘辛珍闻甚多,亲切而生动。


 我父亲孙多褆一生,除了办盐(当淞江盐运副)外,主要就是“票”小花脸。他年轻时,我祖父孙传械任直隶赵州府的县太爷,家安在京城,受当时世风的影响,全家都喜欢看戏。


 那时的两代人也存在“代沟”。老一辈虽喜欢看戏,但仅作为消遣,看热闹,骨子里对演员是看不起的。因为那时的演员社会地位很低,都是家里养不起的穷孩子,才送到富连成戏班去学戏的。能唱红的,一举成名者另当别论。能进入皇宫为慈禧太后唱戏的更是身份百倍,如杨小楼、谭鑫培等,被称之为内廷供奉,出入宫门都有“派司”,又被特封为“贝勒”,但那是极少数人。对普通演员就不同了,人们往往喜欢他们的戏,却不喜欢他们这样的人,有的甚至视他为为“鹌鹑戏子猴”,把演员与猴子、鹌鹑等同起来。我祖父就是这样的人,反对我父亲与艺人们来往,怕跟他们学坏了。



刘赶三之《探亲家》


 而我父亲却是个既喜欢看戏又喜欢与演员交往的人,尤其迷上了小花脸这一行当。他认为,小花脸这个角色尽管常是配角,却需要有很深的艺术功底和幽默诙谐才能演好角色。但人们往往不注重小花脸,常常一笑了之,其实里面大有学问。据说,小花脸这个行当,第一个出名的角儿叫刘赶三。他的真名叫宝山,字音卿,号兰轩,天津人,搭永胜奎班,老生、老旦、丑角都能演,清廷昇平署(皇宫内专管演戏的机构)招其为供奉,被誉为京丑。


 刘赶三以婆子戏为主(饰老太婆),唱红后,别人也不来跟他较劲。早些时候,梨园行讲戏德,人家唱红了,别人不去“抢戏”,所以刘赶三被视为京丑的老太爷。


“同光十三绝”之刘赶三


 另外,他的出名还因为一副名联,联云:“赶三一去无京丑,李二先生是汉奸。”说的是那年甲午战败后,李鸿章父子去日本签了《马关条约》回到北京,有关方面请李鸿章看戏。《马关条约》一签订,全国群起,反对李鸿章签订这一丧权辱国的条约,刘赶三及大多数演员也不例外。那天刘赶三在台上正表演着,忽然见李鸿章坐在台下,就想借唱戏讥讽他一下出出气,于是来了个即兴发挥。其时,他演的是妓院里的老鸨,就对着一群姑娘们喊道:“老大老二老三出来接客喽!”接着又加了一句:“这会儿啊,我们这儿就数老二最红了!”“老二”即指在家排行老二的李鸿章。不料,台下的观众竟全听懂了,喝了个满堂彩,把李鸿章羞得无地自容。这下刘赶三更是爆得大名,但也遇到点小麻烦。李鸿章手底下的人把他抓去,打了几十板子。这个故事在梨园行里代代相传,无人不晓,很能说明刘赶三玫做敢为、聪明机智的特性。他从不在包银上计较,但在艺术上却是丝毫不马虎。梨园行“喜富连成,盛世元音”中,喜字辈的小花脸都是他教的。


(《浮世万象》)


光风霁月的梨园久已被人遗忘的故纸堆中那个

致力于寻找和分享   



怀旧

梨園雜志

微信号:liyuanzazhi

新浪微博:@梨園雜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