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会审》中的梅派唱腔

包幼蝶 梨園雜志 2022-05-01

今日推送之《<会审>中的梅派唱腔》出自1961年12月2日《新民晚报》,作者包幼蝶,著名梅派票友。在该文中,作者主要介绍了由百代唱片公司1935年出版的梅兰芳《三堂会审》唱段。


 梅派唱腔的特点,总括地说是:单纯朴素、大方自然、明朗圆满、干脆利落、刚柔兼有、美妙绝伦。这里,我结合大家最爱听、最熟悉的梅兰芳先生的唱片《玉堂春》中几段[散板][倒板][回龙]和[慢板],来对上述的特点作个简短的介绍。


梅兰芳之《三堂会审》


 梅先生的《玉堂春》唱片,是二十年前录下的。那个时候还没有密纹唱片,由于受唱片时间的限制,所以唱得特别快,琴音也比较刚。


梅兰芳之《三堂会审》


 先谈《会审》中第一句叫板“苦哇”,就和《起解》中不同。《起解》中“苦”字高,  “哇”字低;而《会审》中则是“苦哇”二字一样的高。这表示苏三在经过多次审问,案情还是凶多吉少,这天又逢审问,心情很是悲愤,所以叫板也就更高了一些。苏三出场后“喂呀”一声哭,也哭得十分动人,既表达了苏三内心的不平,禁不住要哭出声来,但又不敢在这森严的都察院中放声大哭,这声哭真是哭得恰到好处。[散板]中“来在都察院”的“来”字,和[慢板]“十六岁开怀”的“十”字,都是阳平字,梅先生都把它唱高,这样就显得既有力、又好听。  “都察院”的“院”字,和“举目往上观”的“观”字,都是反切字,他不但放得快,而且后面都用一送一送很有起伏的唱法,说明苏三虽然也经历过多次提审,但遇到三堂会审的大场面还是第一次,心情是既悲哀又恐惧。下面“吓得我胆战心又寒”的“心”字和“有去无还”的“去”字,尾音都很短,因为这两字本身已经有了比较长的拖腔,如果把尾部拉长,就显得拖泥带水,气派很小,而且还要破坏气氛。


梅兰芳之《三堂会审》


 第二面唱片,那句[回龙]“大人哪”,因为是“发花”辙,很难唱,但梅先生唱来又紧凑,又连贯,音调里带着一点儿害怕,这是因为苏三眼看这场官司又要挨打,所以需要战兢兢地唱出这句比较快的[回龙]腔。如果把这句唱得很慢,不但感情表达不出,观众的情绪也会跟着松了下来。下面几句[慢板],因为苏三被刘秉义吓了一吓以后,居然并未受刑,心情也就比较安定,而刘秉义所问的几句话也并不吓人,所以唱腔中也就显得安逸自然。到了刘秉义问到“头一个开怀是那一个”的时候,苏三心情起了变化,她非常奇怪这个大人怎会问出这个问题?不回答是不行的,回答吧,又不愿在这种场合下说出来,而且这个问题一提出,就立刻会引起她以往一段既快乐、又辛酸的回忆,所以内心的斗争是很复杂的。这样,在这里的唱腔上也就非拉长不可,同时也需由慢而快,表现苏三进退两难、支吾其辞的样子,到最后,实在被两位大人逼得没有办法,但还是不愿把心爱人的名字说出来,那“王公子”三个字就只好唱得比较快,而且干脆。至于下面[原板][二六][快板],再进入到[二六][摇板]和[散板],也都是梅先生根据人物的性格和特定环境下的心情,精心设计和创造的。


(1961年12月2日《新民晚报》)


光风霁月的梨园久已被人遗忘的故纸堆中那个

致力于寻找和分享   



怀旧

梨園雜志

微信号:liyuanzazhi

新浪微博:@梨園雜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