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马连良的两件竹衣子

邵虹 梨園雜志 2022-05-01

今日推送之《马连良的两件竹衣子》录自《文物春秋》2017年6月,作者邵虹。天津戏剧博物馆收藏有众多的戏剧文物, 其中包括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马连良使用过的两件竹衣子。竹衣子系用细竹管穿结而成, 京剧演出时穿在戏装里面,一为透气,二是隔汗, 以保护精美的行头。本文对这两件珍贵的戏剧文物进行了介绍。


 天津戏剧博物馆是1986年在广东会馆主体建筑原址上成立的我国第一座戏曲类专题博物馆。在这座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建筑中, 收藏着众多的戏剧文物, 有戏剧名家的书画、戏装、戏单、唱片、剧照等等多个类别。1988年, 京剧表演艺术家马连良先生使用过的几件戏曲文物入藏天津戏剧博物馆, 包括由清宫王爷服改制的五爪金龙绣金紫蟒一件, 演出《断臂说书》时使用过的戏用画轴一幅, 纱帽一顶, 饮场壶一套, 以及两件竹衣子。


马连良在后台化妆

 

 竹制品自古以来一直是华夏民族夏日纳凉的首选, 我们熟知的有竹凉席、竹枕、竹椅等等, 以及南方一直沿用的竹夫人。竹衣子是用细竹管穿结而成, 有透气解热的作用, 但更重要的是隔绝汗水透出。因其原材料稀少, 制作成本高, 一般民间百姓无缘使用, 成为官员、道士等达官显贵们的专属用品, 穿在官服、道袍里面, 又被称为“隔汗衣”。

 

 同样, 京剧演出时竹衣子穿在戏装里面, 一为透气, 二是隔汗, 以保护精美的行头。因为戏曲服装大多是丝织绣品, 水洗掉色, 另外为了戏装挺括, 往往在衬里挂浆, 因此戏装绝对不能用水清洗。过去剧场没有空调设备, 在炎炎夏日演出时, 为了保护戏装, 戏曲演员都要在戏装内穿上吸汗的棉织品小衫———戏曲行话称之为“水衣子”。马连良等着名演员则在水衣子外面再套一件竹衣子, 以防止汗水浸透戏装, 从而保护精美的私房戏装。曾有记载, 民国年间的一个夏天, 马连良演出《四进士》, 几乎每场下来水衣子都能拧出水来, 必须换掉, 整场戏演完, 汗水浸透的水衣子排成了一排, 如果没有竹衣子的保护, 汗水会一层层浸透、污染外边的戏装。

 

 天津戏剧博物馆收藏的马连良穿过的竹衣子共两件。一件为姜黄色, 为圆领、对襟、通袖, 身长61厘米, 通肩袖长110厘米, 重0.66千克。为了便利穿脱, 竹衣两侧开襟至大臂, 每侧有两点用小布条连接, 保障穿着时的熨帖, 不掣肘表演。此竹衣由直径约1毫米、长约2毫米的竹管穿成, 据不完全统计, 计使用竹管19万根左右  。这件竹衣有三大特色:一是选料严苛。一般来说, 只有生长在广东、广西海拔300~800米的石岩山上的天然单枝竹才能制作竹衣子。单枝竹硬度高, 可抗虫蛀, 抗腐蚀;竹管用苎麻穿制, 苎麻的强度大, 而且有吸湿散湿的双重作用。单枝竹直径一般在4~8毫米之间, 原材料产量不多, 而直径只有1毫米的单枝竹产量更是不可多得。稀少的原材料铸就了此件竹衣独一无二的特性。二是做工精良。此件竹衣由19万根左右的竹管穿成, 单枝竹为实心竹, 穿制此竹衣的竹管直径仅1毫米, 长仅2毫米, 每根小竹管都要精细地钻眼, 并将两端打磨圆润, 其手工的精细程度可想而知。而穿竹管的苎麻线则必须细如发丝, 且柔韧度极好, 才能保证穿着过程中身体弯折不会对竹衣造成损坏, 同时增加了舒适感。三是设计独特。竹衣主体是细小的渔网状, 只在腰间有装饰带。装饰带分三行, 上下两行为几何图案, 中间为一行外圆内方的铜钱纹  , 寓意“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为了契合体型, 通过小竹管的增减凸显衣服的腰身, 使竹衣与身体更加贴合, 有助于表演时动作的正常发挥。竹衣的开襟、领口、袖口处皆用与竹衣相仿颜色的麻布滚边。因为麻布同样具有耐洗、防腐、抗菌的特点。对襟顶端用麻布条简单盘着一个中式扣袢儿, 对襟前胸处盘着一个精美的疙瘩袢。通观整件竹衣, 其设计精巧, 制作精细, 巧夺造化, 称得上是一件不可多得的中国传统手工艺珍品, 因而被专家评定为三级文物。2017年6月初, 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中国戏曲大会》录制过程中, 现场展示了这件姜黄色竹衣子, 惊艳了全场, 参赛选手、嘉宾、戏曲专家莫不惊叹于这件竹衣子的精美。

 

 

 另一件竹衣子为古铜色, 亦为圆领、对襟、通袖, 身长66厘米, 通肩袖长132厘米, 重为0.47千克  。此件竹衣的竹管略粗, 直径1.5毫米, 长8毫米, 约由2.2万根左右的竹管穿制而成。只在腰部和袖口处装饰了简单的几何图案, 麻布沿边, 领口处有一扣袢儿, 衣襟处以两根麻布绳替代了扣袢儿。竹衣为直筒式, 并无腰身。相比上述姜黄色竹衣, 这件古铜色竹衣不但网眼大, 而且要宽出22厘米。为同一个人制作的竹衣, 却肥瘦不一, 因此可以推断, 这件宽敞的竹衣应穿在蟒、开氅、褶子等比较宽大的行头里面。近些年在我国福建、江西、安徽、陕西等地也陆续发现了一些竹衣子或竹坎肩, 其选材和做工与这件古铜色竹衣相仿, 与姜黄色竹衣相比则相形见绌, 只能望其项背。

 


 清朝末年, 中国戏曲演出空前繁盛, 尤其京剧成为国剧, 受到不同阶层观众的喜爱, 因而京剧名演员收入丰厚, 既有商业演出票房收入、堂会戏收入, 也有灌制唱片的收入, 等等。如梅兰芳早年到上海演出出场费高达十根金条, 堂会戏演出一出戏最高达1300大洋。解放后, 梅兰芳两次主动降薪后每月工资仍为2100元, 比毛泽东主席404.8元的工资高出四倍。马连良的收入未见报端, 但是据报道, 1942年10月, 马连良义演十场, 每场票房收入高达几万元, 十天义演收入25万元。在雄厚的经济支持下, 这些京剧名角们不但对表演艺术千锤百炼, 精益求精, 对辅助表演的戏装在质地、色泽、花式等方面也精挑细选, 以与表演相得益彰。马连良曾经花巨资购置了大批从清宫流出的上等绸缎面料, 为添置新戏装做储备。他在对戏装颜色的挑选上慧眼独具, 突破传统, 大胆采用了秋香色、墨绿色、奶白色等, 丰富了京剧戏装的色彩, 同时他还将汉画像石中的车马出行图引用到帷幕上, 作为自己演出的招牌。马连良的细针密缕、精益求精表现在方方面面, 如要求演出时所有演职人员面部洁净, 精神饱满, 为此给班社演员定期发放用于剃头刮脸的费用, 同时雇一名剃头师傅在剧场查缺补漏。对于戏装靴帽更是要求保持“三白”, 即护领要白, 水袖要白, 靴子底要白, 并聘用专人负责刷靴底。他在戏内戏外无不精致, 其讲究高品质享誉梨园内外, 因此大笔如椽地购置一件精美竹衣也是其对艺术精雕细琢的具体呈现。

 

 竹衣子看似与京剧表演关联不大, 却是为保障京剧演出之用, 因此隶属于戏装管理范畴。京剧戏服管理一般按照不同形制分属不同衣箱———大衣箱里主要放置蟒袍、开氅、褶子、帔等;二衣箱专管武服, 有靠、箭衣、打衣等;三衣箱里有各类靴鞋, 另外还有水衣子。水衣子又包括棉质水衣子和竹衣子或竹马甲。因此竹衣子属于京剧行头, 也是重要的戏曲文物。

 

 随着时代的进步, 现在的剧场都有空调装置, 戏曲演出中已不再使用竹衣子, 但是它见证了中国戏曲演出的历史, 彰显了中国传统手工艺之精湛, 观之令人遐思无限, 回味绵远。


(《文物春秋》2017年6月)


光风霁月的梨园久已被人遗忘的故纸堆中那个

致力于寻找和分享   



怀旧

梨園雜志

微信号:liyuanzazhi

新浪微博:@梨園雜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