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说练嗓子方法答客问

苏少卿 梨園雜志 2022-05-01

苏少卿

苏少卿(1890-1971),徐州人。票界名宿、戏剧评论家。字相辰,艺名寄生。自幼喜爱京剧,曾发表过大量有关京剧、昆曲等戏曲剧种的文章。苏少卿对全国名伶名票在艺术上的得与失,大都进行过评论,实为伶人知音。他主编过《戏剧半月刊》、《大戏考》、《袖珍戏考》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应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之约,长期主持广播京剧讲座,为传扬京剧艺术做了大量工作。1956年经梅兰芳介绍至北京中国戏曲学校任教,为培养新一代艺术人才勤奋耕耘。


苏少卿与杨小楼


 卑人自在无线电中说剧以来,蒙同志不弃,常赐书质拟探讨戏剧上—切问题。计来函两千数百封,而问嗓子如何练法,如何使嘹亮,如何保存者,居十之二、三,以最近长沙余杏元先生之间最详且尽,可称为代表作。卑人谨以经验及见闻所及,分条答之,倘海内歌唱家所乐闻乎。


 

 余先生来函述其过程曰:


 第一时期,利用午餐、晚餐后休息时间,就琴调练,只知使用死劲,一味蛮喊,腔硬字倒,使人掩耳,不数日声带粗糙,发音宽浊,且用力不当,吐字太重,遂致不知不觉冒调荒腔,每日初唱时,气力似觉充沛,不一曲而气泄力尽。

 

 卿答:


 此过程为必然之势,约有三病,第一病于腔调不熟,吐字无法,气口不合,故调冒而腔荒。以致声嘶力竭。此为初上胡琴者之通病。一百人中有九十九人吃此大亏。甚至有因此嗓子破坏,终身不复元者,亦有从此灰心永不再唱者,欲救此病,宜先学戏要熟,更宜有名师教字法,气口尤为要紧(气口合法最难),学戏务去生而贵熟,熟则不分心,不畏惧,不矜持。每日调戏,最好有人在当面指点,某字、某腔、某板如何某处当连,某处当断。如此则一次有一次之进步,一日有一日之佳境矣。故曰,戏不熟不上琴,又不必太唱高调,如本能正宫,不妨六半,以此类推,即用扒字调亦可也。宜渐渐加高,不宜过猛,又初唱者,字须重出,气须轻使,渴在气,不在字,字怕不重,逾重逾佳,今之唱者字皆嫌轻,因口部无力故也。又调嗓字宜在饭前,俗云,饱吹饿唱是经验语,饭后胃大而肺被压,则气不足也。

 

 余先生述:


 第二时期继承票界先进授以运用衷气,多收少放,吐字减轻,听准调门诸诀,初觉衷气不服调度,运用为难,日久衷气虽吊起,但觉有物阻喉,不克冲出,嗓音收紧,由宽变为闷狭,调嗓时吃力异常,一二曲后,喉际干痛欲裂,虽润水数杯,亦复无效。

 

 卿按:


 某先进授以多收少放是。而吐字减轻则非。又既有衷气,乃反变为闷狭,恐非真衷气也。是衷气之过度也。

 

 余先生述:


 第二时期,至最近数月中,运气已逐渐自如,嗓音逐渐清润,喉际干痛之病亦除。且较前持久。如上天台、二进宫等二黄戏,坐宫汾河湾等西皮戏,已能一气呵成,不至中辍。惟凡遇大段唱毕后,说话即带沙音,但不时即可恢复,调门仍不能打高,西皮吃六字,二黄尚不及软六高则冒调或不及调,且运腔生硬,吃力不讨好矣。

 

 卿按:


 观此已有进境。唱大段后带沙音亦是恒情,因唱之用嗓与说话之用嗓子,用力不同之故。此不足为病,可于唱后闭口勿言。数分钟后再说话,又吃调不高不足为虑,惟冒调可虑,音之高由于嗓子逼紧,渐用逼紧功夫,看如何。

 

 今再逐条答余先生问:


 1、此后尚须经过一种练低音之过程,高音不足贵,低音为贵,高不难练而低音难练,盖唱之佳处全在低音,惯使高音,如画家之着浓色,乃骗外行两耳之技术,低音如画家之墨彩画,在淡处取神韵也。昔刘鸿声唱碰碑,谭英秀聆之谓人曰:看他如何死法,讥其低音不佳也,戏之韵味全在低音。初练低音,必觉喉中如有羽毛扫刷,令人咳嗽,久之方能免去,则低音成矣,所谓低音者,在低工低尺低上,若四合尚非低音也。

 

 2、吃调不高,大约有三原因。衷气不足,逼喉不紧,用力不当也。然而调不高不足为病,惟贵调和,养衷气,逼喉使紧,用力张弛合法,再持之以恒,又用佳琴可望增高。

 

 3、调嗓,应在饭前晨间最好,如唱得恰意,可有一日快活,应皮黄各半,应各一出,应一熟一生(较最熟者稍生)熟者可少少加高调门,三月中不过四分之一,不应忽高忽低。

 

 4、天时心情,起居、饮食、睡眠,在在有关乎嗓子故好坏不定,功夫不断亦可稍有把握。

 

 5、足下前云,每饭后调嗓,遂成饭后有嗓习惯,与常人相反,但亦无妨。吾有友人卓君亦是如此,全由习惯得来,亦有特别酒后有嗓者,如何九、时小福。票友刘君须饮白兰地当茶,吾师王玉芳亦饮黄酒嗓乃佳。

 

 6、保嗓之道,少食油腻辛辣饮食起居有节,清心寡欲,勿多言多唱,盍伤气也。

 

 7、韵味在腔调、字眼、嗓音。尤在感情,先了解戏词之字句段落,并揣摩剧中人之表情。尤须分别感情之分际,此层最不易,今所谓味儿,皆衰音、靡音、飘音耳,若夫口部之动太过即是毛病,喉部之宽紧洪细,却与韵味有关,然颇难运用入妙也。


(《戏剧半月刊》1934年第1卷第5期)


光风霁月的梨园久已被人遗忘的故纸堆中那个

致力于寻找和分享   



怀旧

梨園雜志

微信号:liyuanzazhi

新浪微博:@梨園雜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