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云看—线上逛专业 | 设创学院本科三专业全记录


大家好!又见面了!
这一次我们将聚焦学院本科三个专业方向。在此之前,先来看一段视频。



这就是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

一个以“建成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国际化、创新型、前瞻性、研究型的世界一流设计学院。”为目标的学院;

一个成立10年连续三年领跑亚洲“设计与艺术”学科的学院;

一个以“创新包容的价值取向”、“积极进取的同创风格”、“贡献社会的行动能力”、“透明上进的学院文化”作为共同价值的学院。


「学院大事记」


  • 2016-2020年间,QS(Quacquarelli Symonds,英国教育及留学机构)世界大学“艺术与设计(Art and Design)”学科排名从全球第34名一路攀升至第13名,连续三年领跑亚洲;
  • 2019年,学院工业设计和环境设计专业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
  • 2019年获批设立设计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 截至2019年,学院与40余所世界知名设计院校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持续开展高水平国际交流与合作,包括9个双硕士学位和3个双博士学位项目;
  • 2017年,同济大学设计学入选国家“双一流”计划一流学科建设;
  • 2016年,同济大学“设计学”入选上海市IV类高峰学科,同济大学上海国际设计创新研究院成立;
  • 2016年,与芬兰阿尔托大学共同发起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同济大学上海国际设计创新学院”获批成立;
  • 2016年,与黄浦区政府共建“同济黄浦设计创意中学”,将设计创意思维向基础教育延伸;
  • 2015年,获批设计学一级学科博士点;
  • 2015年,学院成为教育部、国家外国专家局“高校国际化示范学院推进计划“试点单位;
  • 2015年,中国大陆地区第一本全英文、同行评审的设计学术期刊《设计、经济与创新学报》(《She Ji》)自2015年创刊以来,至今已连续出版18期,目前为Scopus和DOAJ检索收录期刊;
  • 2013年起,学院推动打破大学围墙,持续推进与社区共建实验室,针灸式实施城市更新;
  • 2013年,学院成为同济大学在管理体制、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多方面进行改革探索的先行试点学院;
  • 2012年,首届同济设计周开幕,之后连续举办8届,2019年起升级为“环同济设计周”;
  • 2010年,同济大学中芬中心成立;
  •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于2009年5月成立。


点击图片查看

学院史上最全介绍


「教育理念与改革」


为了更好地应对社会、经济、技术和环境的变革对设计与创新的需求,特别是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的时代背景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升级产业结构的上海发展需求,以及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学科发展战略。学院确立了致力于培养新时代亟需的“可持续设计创新”领军人才的办学使命。

立体T型的创新设计教育框架


学院以“面向产业转型和未来生活的智能可持续设计”为学科定位,设有3个本科专业方向,9个硕士学科方向和6个博士研究方向。学院提出了立体“T型”的本、硕、博创新设计人才培养框架,分别按“技”、“理”、“道”三层级有侧重、分类型地培养多种设计、研究、教育和管理人才。

  • 学院采用“立体T 型”的设计教育框架:本科教育以培养垂直能力为主,重点是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宽广知识的专业设计人才;硕士教育的重点将从垂直能力向水平能力拓展,特别强调跨学科知识、整合创新、设计方法和国际经验的培养;博士重点培养知识和理论的厚度。

  • 取消系的建制,按专业创立“Program制”,不同专业的教学模块相互承认,这是颇具魄力的行政及教学管理举措。从教学来讲,“Program 制”更有助学科交叉。正是基于“Program 制”,学院在本科一年级设计了一门“组课”,由不同专业的教师组成教学团队共同授课。课程基础源于《Design Issues》主编、前卡内基梅隆设计学院学院掌门人理查德•布坎南(RichardBuchanan)的“设计的四个秩序”(four orders of design)理论。

  • 目前,本科有三个专业方向:产品设计、环境设计、媒体与传达设计。在师资上,本科教学分为四个团队,分别是设计基础团队、产品设计团队、环境设计团队、数媒与传达团队。其中,设计基础团队的课程由各专业方向教师担任,有利于与后续专业课程衔接。 

  • 2014年起,学院开始正式实施ADJUNCT兼职教师系统,利用上海地域优势,聘请世界优秀设计机构的设计师、设计研究和管理人才与校内全职教师共同授课


「本科专业介绍」




 环境设计 



环境设计专业成立于2000年,与工业设计/产品设计、媒体与传达设计在一个宽阔的设计学科知识平台上充分交叉。2010年起,面向新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经济需求,专业开始从“环境艺术”到“环境设计”的改革,教学重点和内容从关注环境中“物”的设计向关注“人与环境的关系”的设计拓展,以回应产业转型和城乡可持续发展对创新人才的新需求。我们把环境设计定义为“致力于运用整体的、以人为本的以及跨学科的方式来创造和促成一种可持续的‘生活空间生态系统’,包括人和环境交互过程中的体验、交流和场所”。“生活空间生态系统”成为环境设计的核心对象。我们培养学生跨学科的全局视野,独立思考与研究的能力,面对复杂、不确定情境的创新和开拓精神,通过空间体验、场所营造、系统关联等设计,优化人与环境之间的各种交互关系,应对社会和生活方式变革对环境的新需求。


式变革对环境的新需求。


环境设计专业作品一览


 工业设计/产品设计 


工业设计/产品设计是制造服务创新链的起点和关键环节,不仅能提升产品的功能品质、市场竞争力和附加值,还可以助力甚至驱动绿色智能制造、产业转型和社会创新,是服务于“中国制造2025”、“创新驱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等国家战略和产业升级需求的重要抓手与创新源头。同济大学工业设计/产品设计专业以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家级工业设计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国家卓越工程师计划建设专业、设计学双一流建设专业、上海市设计学IV类高峰学科建设专业为学科支撑,在技术高速变革和国家经济转型的时代环境下,定位专业内涵从“设计”向“整合创新”,从关注“造物”向关注“造物系统”拓展,培养具备整合式创新知识与能力的领军设计人才。



点击图片了解该专业方向更多信息:



工业设计/产品设计专业作品一览

 媒体与传达设计 



在信息网络技术日益成熟,全球经济向数字化、低碳化转型的语境下,“媒体”也好,“传达”也好,都有了新的内涵。“媒体”可以成为促成某种状态,比如创新、商业成功和更美好生活的工具。她既可以是纸质的,也可以是数字的;既可以是实体的,也可以是非物质的。甚至信息、产品、服务、建筑、城市、系统,都可以成为广义的媒体或是媒介。而传达,则是指人与人、人与物、人与信息、人与自然的沟通和交互方式。2014年,同济把视觉传达设计和数字媒体设计两个方向合并为“媒体与传达设计”,希望能在一个新的视角下,开始这个学科方向新的探索;目前专业方向集教学、实践和科研为一体,致力于为社会培养使数字信息人性化、人文化、艺术化和勇于探索新媒介下创新设计可能性的设计师和研究者。专业课程包括:强调从概念创意到设计发展、到最后实施的完整设计过程的图形与符号、动态与媒介、信息与传达、交互与系统、整合设计等专业设计类课程;强调技能训练的印刷、摄影、摄像、三维动画、创意编程、开源硬件等技术实践类课程;以及为研究生学习作准备,如设计史、数字媒体艺术和技术导论、传播理论、游戏化设计、用户研究、空间叙事等基础理论方法类课程。目前毕业生可以选择继续深造,也可从事平面设计、图形界面设计、影视视频包装、互动展示设计、插画设计、新媒体艺术、游戏界面设计、应用程序设计等相关工作,当前还有部分学生选择根据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自主创业设计类品牌等。

 


点击图片了解该专业方向更多信息:



媒体与传达设计专业作品一览


来设创学院学习,
会有哪些体验和收获?
戳下方链接听听专业大咖怎么说。



来源 | 新生院教学事务管理中心

转自 |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

转发 | Fa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