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视频回放 | BBC里的中国教师天团与英国熊孩子

2016-06-01 蔡雷英语
cailei_sz  蔡雷英语

看到中式教育的魔爪漂洋过海伸向了英国学生,许多人开启了“幸灾乐祸”模式。但更好奇的是,严厉高压的中式教育遇上了“吊儿郎当惯了”的大英帝国学生,其乐融融还是鸡飞狗跳?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理所当然地认为西方教育优于中式教育,但如今这个答案越来越不确定了。那么,中式教育为什么重新开始被全世界重视?中西教育的比较会有一个结果吗?


BBC
做了件相当有挑战也相当有趣的事。他们花了半年时间,选出5位能用英语教学的资深中国教师,并在英国博航特中学开设了一个由50名13-14岁英国中学生组成的“中国实验班”。这5位老师将严格遵循中式教育方法,教育“中国实验班”的英国学生。四周以后,一个独立的研究机构将会对“中国实验班”的学生和英国教育体系下的学生进行对比评估,看哪个班的学生成绩更好。BBC全程跟拍,最后剪辑出一部纪录片——《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式学校》。


http://v.qq.com/iframe/player.html?vid=j0161ropfw7&width=500&height=375&auto=0


在看了第一集节目之后,我不得不承认,BBC拍了一部话题感十足的真人秀。它用充满娱乐性的画面描述了一个最没有娱乐价值的话题——教育。更何况还是以刻板著称的中国人的教育。除了敢于直播12小时火柴燃烧的挪威慢节奏电视节目,普通媒体谁敢把中国课堂这样的收视毒药搬上屏幕呢?君不见堂堂上海教育电视台,最出名的栏目是《帮女郎》?这也就不难理解在公众媒体上传播正儿八经的教育思想是多么困难的一件事。


但是,当中国的教师遇到了西方的学生,事情就发生了化学变化,各种戏剧化的桥段是可想而知的。一群从小接受“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的大孩子,与一群从业以来就“课堂唯我独尊”的教师,仿佛孙悟空遇见来自星星的你,不啻是一场牛头不对马嘴的穿越剧。可以想象,编导团队在创作全程中必然是打满了鸡血,费尽心机地寻找着矛盾与冲突——这不难从纪录片中几位中国教师的卖力表演中折射出来。




中国老师来了


在“中国实验班”这一项目中,50名英国9年级学生不得不完全按照中国学校的作息安排上课,而且所有课程都由中国老师来上。具体来讲,在四周时间中,这50名学生穿着特殊制服,每天从早上7点就开始上课,每周还要参加一次升旗仪式。课程的重点是记笔记和背诵。学生们需要集体做课间操,还必须自己打扫教室。12个小时的课程中,有两次就餐休息时间。英国的学生无法适应,中国的老师也无法适应。




学生集体做早操




课间做眼保健操




上午课堂上



老师呕心沥血声嘶力竭地讲课学生却是这样的……




下午课堂上



老师喊“不要讲话”“不要提问”“安心听我讲课”学生却是这样的……




晚自习时

在英国的课堂里面,又出现了一副群魔乱舞的现象。管自习课的是来自南外的李爱云老师,她和学生聊起了自己的真心话。她说在中国,每当她给学生抛出这种眼神时,他们马上就会认真听讲。

“而在这里,你们不会,你们会说‘对不起,老师’,然后依然我行我素,”李老师对学生说,“我得想想该怎么办。”

“中方、西方教育各有特点,没有哪一种教育是没有缺点的。”南京市教科所洪劼劬老师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洪老师曾在美国盐湖城的各类型学校交流学习一个月,对西方的学前教育、小学、初中、高中等各个阶段的课堂均有所了解。在他看来,BBC纪录片里英国孩子的种种反应其实非常正常。
“我们的教育有非常严谨的国家课程标准,老师开展课堂活动都是在这个框架下进行,老师们认真负责,每一节课都会有自己的预设,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大家也都要有一个设计。”洪老师认为,“他们的课堂活动与参与会非常多,且活动基本全由学生自己设计完成,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孩子各种不同特点造成不同的学习结果,老师也不会太在意,而我们的老师则更加重视学习效果,体现在考核上就是成绩到底怎么样。”

英国人为何开始

“重视”中式教育


“英国学生正落后于全球竞争之中”,纪录片的开头,画外音就下了这样一个定论。这个定论的依据大概有以下几个。


一是英国学生在各种国际评估计划表现不佳,数学成绩更是差得不忍直视,而东亚国家学生则名列前茅。2012年2月,由经合组织统筹的学生能力国际评估计划(PISA)发布调查报告称,中国上海学生数学、阅读和科学三项得分均排名第一。而英国学生没有任何科目进入前20名。

另一个,是在美国和英国的学校中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亚洲留学生或亚裔学生占据各种领奖台,成绩优秀,获得很多的奖学金,是西方学生在职场上强劲的竞争对手,硅谷甚至有此笑谈:“看你的公司成功与否,就得看你阵中研发部门有多少中国人和印度人。”

全球化所带来的危机感似乎让英美开始重新思考中式教育。中式“虎妈”正将自己的孩子培养成统治世界的“虎崽”,而“意志薄弱”、“纵容放任”的西方人的后代没有做好在严酷无情的全球市场展开竞争的准备。


中西方教育的差别


中国学生一直很得意自己的数理化成绩,好像一到了西方,自己的理科就打遍天下无敌手。其实并非如此。如果一个中国学生真的能在某个西方学校里称王称霸,那这个学校多半是教育质量很普通的公立学校,其中的学生来自于中产以下的阶层。在这些学校,学习水平既不是学生的梦想,也不是教师的追求。而正是这些学校,给我们造成了“西方学校学习很轻松”的幻象。


在西方,优秀的往往是私立学校,这些学校的课程同样堪称魔鬼,学生作业做到半夜一两点也是家常便饭。而对这些学生来说,考试成绩好还不算完,还必须要追求“综合发展”,得参加一两个社团,还得混到过领袖的位置,必须有一两个文体特长,如果是校队主力四分卫和首席大提琴手那就非常理想了,如果顺便还能在实验室里合成做出个Youtube上能点击过百万的新奇产品,那才称得上完美。



如果把最优秀的中国学生放到最优秀的西方学校去,鹿死谁手,殊所难料。就像武侠里的高手过招,一招一式可能决定胜负——这也是为什么在今年的国际数学奥赛上,中国队败北于美国队的原因。如果把其中一道几何题换成解析题,说不定胜负就会颠倒。


但是,当这些学生全都到了大学,那我更愿意相信西方学生能够获胜。原因很简单,相比中国学生而言,西方学生由于“兴趣”而发奋学习的可能性更大。如果一个美国学生获得了数学金奖,那么有百分之五十的可能是他真的发自心底爱数学,还有百分之五十的可能是他是中国或者印度移民。而一个竞赛获奖的中国学生,很可能在进入大学后就不再研究数理化——对他们来说,数理化竞赛只是工具,而既然过了河,桥自然可以拆了。这也是长期以来我们用“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来劝学的必然结果。


中西方教育孰优孰劣


理性上说,中国的基础教育对于抬高底部是有用的,它在很大程度上大大减少了低分段的学生,严苛的课堂与划一的纪律能够保证差劲的学生也能学到差不多及格的水平。但这种抬高底部的副产品就是抹杀了高层次学生的上升空间,抹杀了创新的可能性,因为这些学生受困于低水平的重复与练习中,从而磨灭了兴趣与好奇。而英美教育的本质,更尊重个体的感受,允许学生作出自己的选择,这也导致了强的学生特别强,差的学生无底洞的局面。


如果说中国学校培养不出诺贝尔奖大师,那么西方教育同样面临着高辍学率,高犯罪率的窘境。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好与坏,难以定论。

东西教育孰优孰劣,本身就是伪命题。在人类历史上,更文明的国度也总是被野蛮的国度所征服,所以教育给人类带来的祸福,有时也充满讽刺意味。不同的国家,基于自己的国情,会有不同的选择。既然是选择,那就只有合适与否,并没有对错之分。所以说,让一群中国教师,教一群英式教育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少年,本身就是关公战秦琼,好比舞台剧在哈姆雷特中加入了京剧唱腔,谁都美化不了谁。中国式教育本身就与中国考试制度如影随形,脱离了考试制度的背景,这种教育在英国学生身上的实施,就只能是表演性质的。


(本文源自网络资源经本站整理编辑成文)


更多精彩文章,请“查看历史消息”
2016高考最后冲刺英语作文经典模板
2016高考英语最后12天逆袭绝招......

高考最后15天高考英语精进班视频......


 蔡雷英语

微信ID:cailei_sz


1.喜欢文章,分享给朋友

2.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长按二维码关注

   致力于打造英语第一学习资源分享平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