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课例 | 刘瑛 - 第六届“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英语专业组 一等奖

2016-09-11 外语教学网 蔡雷英语

英语课例

“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的前身是“外教社杯”全国大学英语教学大赛,赛事全面覆盖了高校英语教学的三大主要门类:大学英语、英语专业、高职英语。三大组别轮流举办,使大赛逐渐成长为我国规模最大、级别最高、影响最广的全国性英语教学专项比赛,因其创新性与影响力而成为我国教育界的一大盛事,得到了业内专业人士的高度肯定和一致好评。


触摸感言、心得、教授点评上下滑动可以查看更多内容。如在QQ群或新浪微博看到该资源,可以打开微信搜索“蔡雷英语”或 cailei_sz并关注,即可第一时间收取本平台更多更新英语资讯资源。



“蔡雷英语”经外语教学网授权本期起将会定期推送历届比赛精选视频和讲解,领略往届优秀教师的教学风采,供大家学习研讨使用。今天推送的是第六届“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英语类专业组)一等奖得主,来自北京语言大学应用外语学院的刘瑛老师的作品。



参赛感言

泪水和汗水过去之后,你会感谢当初那个努力付出的自己。      



比赛心得

今年是我在北京语言大学任教的第十个年头,十年里我曾经三次和“外教社杯”英语教学大赛结缘,这三次比赛见证了我从青涩走向成熟的过程。非常感谢外教社给青年教师提供了一个交流和展示的平台,帮助无数像我一样的年轻教师在比赛中成长和蜕变,找到那个更闪亮的自己。回顾2009年,2012年和2015年的三次体验,感触颇深。这里摘取一二,和大家分享。


一、“你无法斟满一个已经装满水的杯子。”


只要愿意学,处处都是学习的机会。这种随时准备空杯学习的心态就是大赛给我的。


我第一次参加“外教社杯”英语教学大赛是在09年。那一年,我刚刚结束在美国的交换项目回国,再加上两年前就已经获得了“北京地区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二等奖”,多少有些得意,看不到别人的长处,更遗憾的是看不到自己的短板,所以在第一轮的复赛中就被淘汰了。12年又代表学校参加了一次北京地区的复赛,这次闯到了决赛,本来打算就此作罢,鸣金收兵了,但今年我遇到了生命中的伯乐——指导教师陆薇教授。她鼓励我再次报名参赛,和我一起讨论讲课的思路,启发我从理论的层面上去设计课程。我对着镜子反复演练,虽然只准备了短短两周,但最后拿到了北京地区的特等奖,这大大增强了我的信心。回来以后,我继续锤炼,继续吸收养分。向本校的外国教师学习,向北师大和北外的教学名师请教,和陆薇教授一起讨论最后的授课思路,不断地否定再肯定,以求达到最好的课堂效果。


二、“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不管是比赛的工作人员,还是赛场上竞技的伙伴,还是指导我比赛的同事领导,我们都是借由比赛结缘。每个伙伴都是一个新窗口,只要你愿意从这个新的窗口望出去,都会看到一片新的景致。北京比赛时结识了诸多优秀老师,我们到现在也还保持着联系。关注彼此生活中的成长和变化,困难的时候为对方加油,成功的时候为对方喝彩。还有因为大赛走到一起来的领导和同事,因为有了这段经历,彼此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坚实。


三、“向前一步(Lean in)。”


这个词组来自Facebook的首席运营官Sheryl Sandburg所写的一本小书,我很喜欢。特别是经历了这次大赛,我越发深切地体会到,女性真的应该在关键时刻上前一步,不管是在职业发展还是在家庭生活方面,我们都应该勇敢向前,不退缩,不逃避,积极面对!把握命运的方向,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芒!有一些风景和气象真的只有当你不畏艰难,勇往向前,到达顶峰的时候才能看到。


 授课视频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x0319nd7fdi&width=500&height=375&auto=0

程晓堂教授点评:

总体来看,教师对课文的主题和内容理解准确。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比较合理,环节之间的逻辑关系比较清晰。教师能够在讨论课文内容的过程中自然地引导学生关注重点语言现象。教师的语言素质很好,讲话自然、流畅、富有激情,能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课堂参与程度。本节课在以下几个方面有值得借鉴和汲取经验之处:


第一,在本节课的Introduction环节,授课教师试图通过讨论家庭类型和结构以及孩子的出生可能带来家庭成员角色的变化,过渡到本节课的主题。这一设计思路是可取的。因为在学习新课之前应该做一些铺垫,以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对相关主题的认识。美中不足的是,这个环节中关于丁克家庭(dink family)、核心家庭(nuclear family)以及现在二胎政策的讨论,与本节课所教课文内容的关联性并不是很强。课文作者之所以成为“家庭主男”,与家庭类型和结构没有关系,而是另有缘由。这个环节的讨论可以开门见山地引导学生就这个问题开展讨论:如果有必要,谁更适合在家带孩子:丈夫还是妻子?为什么?


第二,在学习课文之前,授课教师介绍了她自己的cousin成为家庭主男的经历。这个来自真实生活的例子与课文内容高度相关,可以激发学生好奇心。略显遗憾的是,教师主要采用了自己讲述的授课方式,而没有引导学生猜测或讨论。教师可以出示一些图片,请学生猜一猜为什么她的cousin选择在家带孩子。不过,这个环节中教师提出的How did he feel这个问题很好,而且请学生作答,学生参与积极性比较高。


第三,教师从热身环节到课文学习的过渡,略显唐突。本来教师在学习课文之前做了比较好的铺垫,特别是关于她的cousin的讨论。但是在讨论结束时,教师突然问学生,课文作者对于成为一名家庭主男的感受。此处,教师应该设置几个过渡性问题,如:The passage we are going to learn today is also about a house father. Did you read the passage? What is it mainly about? How did the author become a house father? How does he feel about being a house father?


第四,教师在处理课文内容时,比较注重与学生互动。教师就课文中的主要事件(如作者辞职的原因)、关键词(如ambivalent、trauma)向学生提问,而且确实让学生回答(不像有的教师总是自问自答)。


第五,本节课的Critical Thinking环节显得与前面的环节有些脱节。由于本节课只有20分钟,教师未能充分处理课文的全部内容。在15'50"匆匆进入Critical Thinking环节。但主要是教师在讲,教师虽提了一些问题,但学生参与程度并不高。有些问题没有回答,有些问题由教师自己回答了。


说课视频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o031973ggjq&width=500&height=375&auto=0

曲卫国教授点评:

刘瑛老师的综合素质比较好,思维活跃,语言基本功好,仪态大方。她不是简单地套用市面上流行的说课理论套路,能根据自己的经验和体会,对教学对象、课文使用、教学目标和程序等提出自己的看法,这难能可贵。她对教学对象的解读有自己独到的看法,她认为教师的一大任务就是克服学生对课文的抵触情绪,建立课文和学生生活的关联性。她提出的三大教学目标Appreciation, Language Skill Building和Critical Thinking是综合课所应有的基本要素。她对课程的设计和讲解的展开也有独到之处。


不过,就说课本身而言,有些还可以商榷。首先是对教学对象的把握似乎有些简单。学生对课文的抵触情绪可能是普遍问题,就课文“Learn English Online: How the Internet Is Changing Language”而言,我们要了解的是学生的相关知识、语言能力、学生对于课文所涉及的问题所可能产生的理解困难等。惟有这样,教师讲解才能因人施教,有针对性。


刘瑛老师的三大目标虽然可圈可点,但还是失于笼统,尽管她为了突出Appreciation, 专门加了Interpretation。就具体的教学目标而言,如果是Appreciation和Interpretation,究竟哪些是Appreciation的目标呢?这里又涉及至少两个要素:赏析的内容和赏析的技巧。这些在刘老师的说课里体现得不太充分。课文涉及多个内容,一是How to learn English online, 一是How the Internet is changing language,课文还涉及语言变化和身份认同的问题,当然还有English作为一个lingua franca的问题等等。对所有这些问题赏析都会牵涉到更为复杂的理念和语汇,不同的知识系统等。刘老师在具体说课时对问题的定位还是有点简单的。所谓10年内的语法变化等显然不是问题的要点。


语言的讨论,或者说课文话语层面的讨论不是简单地指出课文是否有一个明确的Claim(其实这篇课文的Claim未必明确),而是要指出课文不同部分对于作者的主张是如何起作用的。为什么要从美国英语切入?难道仅仅是表示变化耗时这一简单的概念?Internet的介入究竟如何改变了英语的使用状况?究竟有哪些核心的概念(如native speaker, enfranchise, variation, identity, pidgin, creole, lingua franca, zero sum game等等)在这个过程中起了作用或被颠覆?语言点的分析不是解释这些词语的意思,而是要分析这些词语如何参与话语活动的。结构的分析不是简单地把课文分成几个部分,而是就课文的核心主题或命题而言,分析每个段落是如何参与该主题或命题构建的。

本课例已经原发布平台授权本平台“蔡雷英语”转载,欢迎使用,敬请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