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尔赛文学家和社交名媛,同一座小镇里的两个大学舍友
在宿舍阳台上挂完最后一件衣服,她不小心把一双丝袜碰掉在了地上,捡起来的时候她觉得那个花纹很眼熟,在思索是哪个奢侈品的时候,背后传来舍友的喊叫,干嘛!你小心点!这双丝袜一千多,搞坏了赔得起么你!我明天还得还给……意识到自己的话有问题,舍友随后冲过来把袜子从她手中夺走,重新挂了起来。
她讪讪地笑了一下,走回自己的位置点开朋友圈,看到第一个放假回家的舍友在路上发的一条朋友圈:
一个无聊的假期。寒假本来不想回家,我爸硬是苦口婆心说要我回去。我觉得像去年那样全家一起去大溪地晒晒太阳过春节挺好的,今年就想去毛里求斯。本以为今年出不去了得在山里的别墅过年。没想到回到家,我爸在宾利上告诉我准备了一份惊喜,说什么回家看完奶奶之后就去日本,近点省时间。我真是受不了我爸这种接近更年期又不肯承认的假浪漫。唉,只能去东京购物了。我自己上个月就去过了好嘛。
当这个宿舍的事放到网上的时候,大家发现了两个群体:凡尔赛文学家和社交名媛。
01 他们都是什么啊
● ● ●
凡尔赛文学有三大要素:
先抑后扬,明贬暗褒
先从一件极其普通平常的小事切入【建立共鸣】,随后抛出槽点的同时,不经意地显现自己的“贵族身份”。
自问自答
必须是自问自答。这也是关键,毕竟要形成一个完整的话语闭环。
灵活运用第三人称视角
第三人称视角作为助攻,必须站在一种低姿态里去仰望比自己差的人。用这种形式实现极具“嘲讽”的反差效果。
而不断以这种模式来在社交媒体上发布展现自己生活状况的人,就是“凡尔赛文学家”。
相比起凡尔赛文学这种只要拥有中学语文水平就能掌握的低门槛,成为社交名媛的门槛高多了,虽然名媛们没钱,但下的本已可谓是自身能力下的“血本”,单整形这一项,就至少得小几千。
全身环绕奢侈品
必须是真奢侈品。哪怕是拼团来的,哪怕是别人穿过用过的。
环境必须五星级
必须是真环境,P背景都太假。
面容必须网红,姿势必须销魂
必须是真脸。哪怕是整形出来的“真”,毕竟万一面基被识破怎么办。
经过微信公众号【李中二】发布的一篇推文《我潜伏上海“名媛”群,做了半个月的名媛观察者》,大众有幸发现了一群自称“名媛”的姑娘们的真面目。
从传播的角度来看,比起凡尔赛文学家,社交名媛们显然更深谙当代人的需求:互联网时代里更信任通过图片和视频建构起来的人设。
视觉层面的人设无疑比文字层面的人设更具信服度。
这么看起来,名媛们好像比凡学家们真实多了,毕竟他们都突出了一个关键“真”。而凡学家们那些七拐八绕的文字,仿佛半真半假,神秘性还没建构起来就已被戏谑击破。
而更核心的不同是,凡尔赛文学看起来是满足自己,而社交名媛则具有“钓鱼”目的。
从网友们的评论里可见一斑:
大家集体diss社交名媛,但都开始模仿凡尔赛文学家。
这两个群体都有一个共同之处:在社交媒体上建构一种虚幻的人设。这是当代年轻人的普遍焦虑:社交网络里的人设焦虑
02 有什么可焦虑的。
● ● ●
我们活在社会中,可社会到底是什么?是人与人的关系。而人与人的交往,都存在目的。
要么是社会目的,期望升职加薪走上人生巅峰;
要么是情感目的,期望迎娶白富美,嫁入豪门;
总之,或多或少的,我们都希望从别人那获得点什么。但如果直接索取或要求,简直显得太无理了。于是,我们需要一个人设,你可以理解为一个面具——由这个面具来去进行索取。
社交名媛们的目的很直接和赤裸——就是在婚恋市场上占据更高级的生态位,以换取自己下半生的幸福和奢华。这也是影响她们的策略(追求“真”)的关键因素。
凡尔赛文学家们的目的很难看清,也许是满足自己虚幻的想象,也许是为了欺骗新认识的朋友,但更多狂欢者们的目的只不过是找一个转瞬即逝的新语境来发泄日复一日发泄不完的戾气。低门槛的凡尔赛文学让越来越多的加入者稀释了这种“语境”的纯粹。
而要去实现自己的目的,原本的那个自己是做不到的。于是不得不打造一个对应的人设——若是不擅长,就容易动作变现。
“人设”是一个互联网词汇。其首先发端于饭圈文化。后来,逐渐演变为大家对塑造自己的一种指代。
我们都有一个想成为的自己。
中年大叔想成为萝莉,社畜想成为Rapper,老师想成为病人,消防员想成为缚绳达人。
想象容易,成为难。那需要极大的勇气,而成本太大了。但互联网提供了一种可能。我们可以在网上成为那个想成为的自己。甚至,可以满足三个愿望。在朋友圈里是乖学生,在B站上是电竞主播,在小红书上是穿搭达人。互联网通过圈层缓解我们人设焦虑的同时,也在现实中让我们丢失了自我身份认同。
我是谁不重要,别人朋友圈里的我才重要。
你问我怎么办?我也不知道。也许先接纳这种焦虑而不是试图去对抗它,就能找到一个办法。
这个假期,她买不起飞机票,辗转了三种交通工具才回到清冷的小镇上。寒冷大街上,她仿佛在街角看到了那两个舍友的身影:凡尔赛文学家和社交名媛。整个大学里只有她知道这两个舍友也是这个小镇上的姑娘。笑了一下,她提着沉重的行李箱融入了路灯摇曳下的影子里,走向家去。
— END —
一点个人小解读。想到哪写到哪
如果你有不同的意见和想法,欢迎评论或留言。我会回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