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央行再出手!向公开市场净投放1000亿元,资金面将持续宽松...

2017-02-16 Mona 金融大爆点
导 语: 

央行净投放达1000亿元!按照央行去杠杆的态度,必然会回笼资金,将导致资金面的波动加大,对市场造成冲击,短期债市调整尚未结束......

 

 央行终于向市场“净投放”了资金,一共1020亿元!


今天的账目比较复杂,具体是这样的:


1、央行公开市场共有2600亿元逆回购资金到期收回;


2、央行以利率招标方式开展了1200亿元逆回购操作,其中包括500亿元的7天期、200亿元的14天期和500亿元的28天期;


3、今日有1515亿元MLF操作到期收回;


4、央行对22家金融机构开展MLF操作共3935亿元,其中6个月1500亿元、1年期2435亿元,中标利率与上期持平


所以:(3935-1515)+(1200-2600)=1020亿元。


中国央行公开市场将进行800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800亿元14天期逆回购操作、900亿元28天期逆回购操作。今日央行公开市场将有1500亿元逆回购到期。单日净投放1000亿元。




   

MLF加量不加价


央行昨日称,为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基本稳定,结合近期MLF到期情况,央行对22家金融机构开展MLF操作共3935亿元,其中6月期MLF操作量为1500亿元、1年期MLF操作量为2435亿元,中标利率与上期持平,分别为2.95%和3.10%。


这较上期MLF操作量增加了约六成,但操作利率却未继续上调。同时,昨日有1515亿元6月期MLF到期,与到期量对冲后,央行昨日超额续作了2435亿元MLF,缓解本周巨额到期资金压力意图明显。


1月24日,央行首次上调MLF操作利率。业内人士指出,昨日利率未继续上行,显示出央行维稳货币政策的意图,有助于缓解之前市场对央行不续作MLF的担忧情绪。


民生证券研究院固收团队负责人李奇霖指出,央行本次超续MLF的目的在于弥补流动性缺口,保持市场流动性基本稳定,毕竟央行只是意在去杠杆,而非造成流动性紧张的恐慌。



   

央行下一步怎么走?


本周公开市场9000亿元逆回购到期,周一到周五分别有1900亿元、2300亿元、2600亿元、1500亿元和700亿元逆回购到期。


此外,2月15日还有1515亿6个月的MLF到期。1月20日央行通过临时流动性便利操作(TLF)为几家大型商业银行提供了临时流动性的支持(约6000亿),期限为28天,这些流动性也将面临到期。


至于央行下一步怎么走,是继续暂停逆回购操作还是会有新的操作思路,市场还在猜想。


  DM金融平台研究员认为:


从近日市场上大行融出7天至14天资金的行为来看,央行短期内并没有意愿收紧市场资金,那么货币政策近期收紧的可能性并不大。


  华创证券分析: 


整体来看,未来两周市场面临的资金到期压力巨大,而按照央行去杠杆的态度,必然会回笼资金,将导致资金面的波动加大,对市场造成冲击,短期债市调整尚未结束。


  民生证券固收团队分析师:


尽管央行已经连续6日暂停逆回购操作,但在节前央行大量释放流动性及节后取现回流等因素的影响下,市场整体流动性充裕。在监管趋严与收紧预期下,机构采取轻仓甚至空仓的策略,加杠杆需求较低,大量资金用于拆出或沉淀在机构户中,使资金面持续宽松。


据目前看来,央行的货币政策偏向宽松。



   

宽松的货币政策是否不利于去杠杆?


当前市场主流的声音还是认为紧货币才能去杠杆。


 也有行业人士认为:

  

在我国当前的杠杆水平上,紧货币未必能够去杠杆,货币政策在加杠杆与去杠杆上呈现出显著的不对称性。


认为紧货币可以降杠杆的观点是基于存量分析得到的结论。


持该观点的学者认为货币归根到底是一种债,通货是央行的债,存款是商业银行的债,而与货币密切相关的贷款又是企业和居民的债,故紧货币和紧信贷就能降低整体杠杆率(如常用的 M2/GDP),这其实是一种静态的逆向思维谬误。


的确,我国本轮加杠杆周期伴随着信贷与货币存量的大幅扩张,那么紧缩是否就能降杠杆呢?这取决于紧货币对 GDP 的负面影响。对于 M2/GDP 衡量的整体杠杆率,如果紧货币对 GDP 的负面影响较大,杠杆率反而会增加。


所以,这种观点实际上忽视了对 GDP 的流量的考虑,同时,还忽视了对另一种流量,即对债务人的利息收支状况的考虑,紧缩货币和信贷将会提高利息,加重债务人的利息负担,那么是否债务人为了防止破产,要么申请展期,要么滚动借债,这样只会加重债务负担。


央行周三发布工作论文,文章认为我国杠杆率上升较快,主要因素就是经济增速下滑。而M2/GDP的上升,最终将以危机爆发等方式收敛,但如果过快压缩信贷和投资很可能引发“债务—通缩”恶性循环。


因此政府应保持宏观政策稳健中性,即宏观环境要松紧适度,同时打破刚性兑付。同时让市场去选择谁加杠杆、谁去杠杆。



 声明: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如有问题请联系微信:idaka6688  谢谢!

相关阅读:

有钱人的烦恼:从今年起,内地的富人将“裸奔”

暂停提现!中国央行突然对这项交易出重拳

终于!国家还是一刀砍了下去!这次,中央动真格了!

未来10年最大的趋势是什么?

持仓账户罕见跌破5000万!A股散户哪去了?

首席权威解读:2017年汇率、房价、股市怎么看

央妈一出手,比特币闪崩!还有哪些投资风险要警惕!

李彦宏:现在明星赚钱比企业家更厉害 揭秘:明星赚钱的门道

中美制造业之战:曹德旺"跑路”,振兴中国实体经济迫在眉睫!

明年房价还会继续上涨?涨还是跌,这个解读够专业!

[深度好文]中国式破产:7条路导致你从中产到赤贫

钱荒2.0来袭!暴跌潮来了,股民、房奴们要注意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