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休克如何分类?基本机制是什么?

啰嗦探案 离床医学 2023-11-22


休克的病理生理分类


一、传统分类 

Weil MH等人于1975年按照病理生理改变,将休克分为四类

1.低血容量性休克(hypovolemic shock) 
因快速大量失血、失液等因素导致有效循环容量急剧减少引起的休克。

外源性丢失:见于失血、烧伤、感染呕吐、腹泻、脱水、利尿等使血容量丢失至体外;
内源性丢失:见于过敏、毒素、内分泌紊乱等引起血管通透性增加,循环血量渗人第三间隙和体腔。

基本机制:循环容量的丢失。

2.心源性休克(cardiogenic shock) 
由于心泵功能障碍,心排血量急剧减少,有效循环血量显著下降所引起的休克。
此类休克氧输送减少的基本原因是心排出量急剧减少。

常见于大面积心肌梗死、心肌炎、心肌病、严重的心律失常、瓣膜性心脏病及其他严重心脏病的晚期。

基本机制:泵功能障碍。

3.分布性休克(distributive shock) 
因血管舒张功能障碍引起血流分配紊乱,导致相对的有效循环容量不足导致的休克。

包括感染性休克、神经源性休克和过敏性休克。

发生机制:血管收缩舒张调节功能异常。

4. 梗阻性休克(obstructive shock) 
由于回心血和(或)心排出通路梗阻导致心排血量减少引起的休克。

包括缩窄性心包炎、心脏压塞和肺栓塞、腔静脉梗阻、心瓣膜狭窄、心室流出道梗阻、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等疾病。

基本机制:血流的主要通道受阻。

  • 血流动力学分类,造成休克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不再是基础疾病,而是由此造成的循环功能失调。


 二、其他类型休克


1.分离性休克(dissociative shock) 
国外学者在原有四种类型的基础上提出的第五种类型的休克——分离性休克

分离性休克:因组织细胞的生物氧化过程发生障碍不能有效地利用氧导致的细胞性缺氧。

包括一氧化碳中毒、氰化物中毒、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等。

2.混合性休克(mixed shock) 
即多种休克可同时或相继发生于同一患者,如低血容量性休克合并分布性休克、心源性休克合并低血容量性休克等。

休克的病因分类 

①感染性休克:
是指病原微生物感染而引起的休克。

②低容量性休克:
是指大量体液丢失导致有效循环量骤减而引起的周围循环衰竭的综合征。

③心源性休克:
当心脏不能用足够的排出量以保持组织的正常灌注时即可产生心源性休克。

④过敏性休克:
发生于机体对某种药物或异种蛋白过敏时,由免疫球蛋白 E 抗体介导的一种机体的严重变态反应。

⑤内分泌性休克:
是指某些内分泌疾病,如慢性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急、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黏液性水肿,嗜铬细胞瘤等,在一定条件下发生低血压与休克。

⑥神经源性休克:
由于严重的脑损伤、缺血、深度麻醉、脊髓损伤、药物性交感神经阻断(如高位脊髓麻醉)等引起的血管舒缩调节功能失调,进而引起血液积滞于扩张的血管,周围阻力降低,有效血容量减少的休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