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乙肝患者的抗病毒治疗策略和新药研发进展:访谈教授窦晓光

离床医学 2023-11-22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感染在线InfectionOnline Author 感染在线

前言

乙肝病毒的感染是常见的肝病致死因素,抗病毒治疗是慢性乙肝的根本治疗方法,但如何根据不同的患者制定出个性化的抗病毒治疗策略呢?以及目前在药物治疗方面是否有新的抗乙肝病毒药物研究涌现呢?带着这些问题,感染在线特别邀请了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的感染科主任窦晓光教授,对“乙肝患者的抗病毒治疗策略和新药研发进展”进行了采访。


问:  

请您谈一谈在制定慢乙肝抗病毒策略时,都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窦晓光教授

我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是制定治疗策略的重要依据。按照指南,临床医生在为患者制定治疗方案时,所考虑的因素是非常多的。首先要了解患者的年龄、确诊时间、是否定期复查、是否存在家族史等重要因素。然后结合患者的肝脏功能,转氨酶、胆红素等生化检测结果,以及患者HBV DNA水平、e抗原状态等病毒学检测结果综合制定治疗方案。同时,如果患者的年龄较高,还要考虑患者的影像学结果,比如通过超声检测脾脏是否有增大以及肝脏的硬度值等。

其中患者的年龄是治疗时重要的参考依据,因为年龄越大代表感染病毒的时间越长,也代表越要积极地进行治疗。此外,还可以根据病毒学和血清的特点,判断患者是否进入免疫清除期。比如患者HBV DNA<107IU/ml,同时e抗原的定量或S/C值相对较低,说明不再是免疫耐受期,就需要进行抗病毒治疗。

在治疗药物的选择上,目前临床首选的口服药物主要为恩替卡韦(ETV)、替诺福韦酯(TDF)、和丙酚替诺福韦(TAF),我们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及药物的不良反应确定不同的患者选择不同的药物。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患者会首选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但治疗方案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在治疗过程中还要判断其疗效,6~12个月患者出现部分应答或不完全应答,则需改变治疗策略。如果患者病情严重,例如肝硬化患者,则可能6个月左右就要改变治疗策略;如果是普通的慢乙肝患者,则可能一年左右要改变治疗策略。换药的策略可以从口服药换成干扰素或另外一种口服药物治疗,或者使用两种口服药联合治疗等。

因此临床上,要综合患者的病情发展和各种检测结果,制定出针对患者的最正确的治疗策略。


问: 

请您谈一下,目前慢乙肝抗病毒治疗的新药研发有哪些新进展呢?


 窦晓光教授

抗乙肝的新药研发一直在路上,不论是跨国药企,还是国内的制药公司,都一直在努力研究探索。因为现有治疗乙肝的药物还都不能彻底治愈乙肝,因此患者需要较长时间的持续治疗。乙肝患者可以获得临床治愈,却终究不能彻底治愈。

因此,我们都希望使乙肝彻底治愈的新药尽快出现。如今许多针对不同靶点的新药都在开展临床研究,例如核衣壳抑制剂、表面抗原释放抑制剂等,已有一些研究进入IIb期,也有一些III期的药物研究也已经启动。但是为什么这些药物不能马上上市呢?曾经我也和庄辉院士探讨过这个问题,他认为在未来5~10年这些药物有望上市。因为首先要从单药开始,证明其确实有强效的抗病毒效果后,还需要确定其联合治疗的效果,尤其是和逆转录酶抑制剂以及干扰素联合效果,只有临床治愈率大于20%时,该药物才可以在临床上进行应用。

如今,我国通过乙肝疫苗控制乙型肝炎的成效已经十分显著,2000年以后出生的人群HBV感染率非常低。因此,现在临床治疗的大多是难治型患者,所以单一靶点的药物是远远不够的,还希望新药可以尽快上市,治愈更多的临床患者。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