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致命的蜱虫!如何诊治?

啰嗦探案 离床医学 2023-11-22


莱姆病由来

莱姆病也称莱姆包柔体病,是由伯氏疏螺旋体Borrelia burgdorferi 引起的经蜱叮咬传播的一种人兽共患自然疫源性疾病,因首次发现于美国康涅狄格州的莱姆(Lyme)镇而得名。

1975年,Steere首先在美国康乃狄克州莱姆镇发现的一系列“少年红斑性关节炎”是由蜱传播而引起感染的人兽共患病。

1977年,Steere等从莱姆病患者的血液、皮肤病灶和脑脊髓液中分离出莱姆病病原螺旋体,并首次报道了该病的全部临床表现,并于1979年正式将该病命名为莱姆病(Lyme disease)。

1982年,Burgdorfer 从蜱和患者的标本中分离并证实为疏螺旋体,1984年命名为伯氏疏螺旋体,在分类上属为螺旋体的一种,是单细胞的螺旋体。


在国内:
艾承绪等于1986年首次在黑龙江省海林县林区发现了莱姆病,分离出3株伯氏疏螺旋体。
1987年,张哲夫等从病原学上证实人被蜱叮咬后发生的皮肤、神经、关节、心血管等损害的多种临床病症是莱姆病。

1992年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列入重点防治研究对象。
传播途径


几种近缘的硬蜱为主要传播媒介。
美国:丹敏硬蜱、黑脚硬蜱、太平洋硬蜱
欧洲:蓖子硬蜱
亚洲:主要为全沟硬蜱
另外,肩突硬蜱、美洲钝缘硬蜱、血红扇头蜱等也可能为传播媒介。

我国:
北方:以全沟硬蜱为主
南方:主要为粒形硬蜱和二棘血蜱。

蜱的个体发育分为4个阶段:卵、幼虫、稚蜱及成蜱,后3个阶段均需要吸食宿主血液才能继续发育。
在蜱的生活周期中,蛹期的蜱是疾病的主要传播者。
致病螺旋体主要在蜱的中肠发育。
蜱叮咬宿主时,可通过带菌的肠内容物反流、唾液或粪便而传播病原体。
除蜱外,本病也可能由其他节肢动物或昆虫传播。
蜱虫具有传播病毒,细菌,立克次体,螺旋体,原虫,衣原体等不同病原体能力,同时存在复合感染的情况。这些蜱传疾病危害程度和防治难度均极大。

森林脑炎、莱姆病和斑点热都是人畜共患传热病,蜱是主要传播媒介。
森林脑炎病原体:病毒。
莱姆病病原体:伯氏疏螺旋体。
斑点热病原体:斑点热群立克次体。

莱姆病的发病时间有明显的季节性
在 6.7 月份出现一次高峰;8.9 月份出现次峰;10 月份渐稀。
临床表现

潜伏期为3~32天,平均为7天。
本病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是以某一器官或某一系统的反应为主的多器官﹑多系统受累的炎性综合征。

临床分为早、中、晚 3期。各期症状单独出现时多,但也有 3 期症状一起出现者。
①早期:为局限感染期,以皮肤出现慢性游走性红斑(ECM)为主要特征。
②中期:为扩散感染期,以神经系统损害和心脏异常表现为特征。
③晚期:为持续感染期,以慢性萎缩性肢端皮炎和慢性关节炎为主要特征。

Lyme病的临床分期表现见表(Steere1989)

一、皮肤表现

1. 慢性移行性红斑(erythema chronicum migrans,ECM) 
最为常见,发生率约90%,好发于大腿、腋窝、腹股沟等部位。
开始时是一个红色斑疹或丘疹;3~33日(平均7~9日)后,皮疹逐渐扩大形成一片大的圆形皮损,外缘有鲜红边界(一般扁平,偶可隆起),中央呈退行性变,红环皮损内又形成几圈新的环状红圈,呈靶形。
皮损早期中央有时呈致密性红斑、硬变、疱疹、坏死,常有灼热感,偶有疼痛、瘙痒。
皮损逐日增大,直径6~68cm,平均16cm。
一般经2~3周皮损自行消退,偶留有瘢痕与色素沉着。

2.莱姆淋巴细胞瘤 
由于B淋巴细胞受损而出现,较罕见,由皮肤或皮下组织的密集淋巴细胞组成的1~5cm的单个蓝-红色肿块

3.慢性萎缩性肢皮炎(chronic atrophic acrodermatitis,ACA) 
是晚期罕见的皮肤损害,原因不明。
皮损为紫癜样皮疹,逐渐融合成片状损害,可有萎缩,呈瓷白色,好发于下肢末端。

二、神经系统表现
 
主要指神经系统的实质性损害,不包括病理初期脑膜炎样表现。发生率为10%~15%,其中以脑脊髓膜炎、脑炎、脑神经炎及运动感觉神经炎最常见。
舞蹈病、小脑共济失调、脊髓炎亦可发生。

多数表现为神经系统广泛受累、病变重叠出现
少数为局限性神经系统受损,其中面神经瘫痪最多见,并以单侧受累为主。
疼痛性神经根炎常表现为胸、腹部的带状剧烈疼痛,夜间发作,可移行至其他部位,严重者影响睡眠,症状持续数周至数月不等。
近半数患者神经系统病损只发生1次,历时2周至3个月,发生于ECM后的2~6周。
余半数患者可发作多次,每次发作可持续2~3个月。
在欧洲,神经系统的Bannwarth综合征常见,表现为神经炎性的疼痛、无头痛性的CSF淋巴细胞增多,有时可伴脑神经炎。
此综合征又称为蜱源性脑膜多神经炎或慢性淋巴性脑膜炎。

近年来发现,莱姆病尚可引起慢性的神经病变,轻症患者后期可有持续数年的周期性四肢感觉异常,而体检无神经系统的异常发现,但受累神经有传导异常。
螺旋体亦可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引起慢性进展性的脑脊髓炎、痉挛性下肢瘫痪、横贯性脊髓炎、痴呆等。

CSF可正常或仅有轻度炎症改变,可检出特异性的伯氏疏螺旋体的抗体。
MRI可见有脱髓鞘改变所致的密度增高区。

三、心脏表现 

发生率4%~10%,以成年男性居多。
通常在ECM后21日(4~83日)出现心脏损害。以房室传导阻滞最为常见。
少数患者有房颤、心包炎等表现。
心脏损害一般较轻,心瓣膜无明显受损,持续时间短,预后好。


四、关节表现 

发生率为50%~80%。
通常在6个月内出现,早期可与ECM同时出现,迟者可在其后14个月发生。

通常从1个或少数几个关节(单侧、非对称性)开始,初呈游走性,可先后累及多个关节,以膝关节最多,次为肩、肘、踝、髋及颞下颌关节,偶见指、趾关节受累。

受累膝关节多表现为肿胀与发热,很少发红,偶有少量积液。
其余关节可以运动时疼痛为唯一症状。

初发关节症状一般持续1周,个别长达6个月。
多数复发,复发者不一定在原关节,且受累关节数多于原发;复发关节症状持续时间较短。
约10%病者单侧或双侧膝关节持续疼痛,行走困难,并有关节肿胀、滑膜肥大等慢性炎症表现,持续1年以上。
有时损害可侵蚀软骨和骨,甚至使关节致残。
一部分患者在疾病的早期,除典型的关节症状外,还可有肌腱、腱鞘、肌肉或骨骼游走性疼痛,可持续数小时至数日。


五、其他 

约10%患者早期有肝炎样症状与体征。
少数病者有弥漫性腹痛,个别有腹泻、脾大、眶周水肿及睾丸肿痛等表现。
部分患者有眼深部组织受累的表现,如虹膜炎,甚至全眼炎并导致视力丧失。


诊断


治疗

传染病学第9版

哈里森感染病学英文第3版
热病-桑福德抗微生物治疗指南(第48版)

参考文献:【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1]于培发,刘志杰,牛庆丽,杨吉飞,殷宏.莱姆病的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5,43(35):160-163.

[2]张文香,郑龙,刘增加.蜱传疾病莱姆病的临床研究进展[J].中华卫生杀虫药械,2018,24(06):601-606.

[3]边才,柳朝阳,张涛,王琨,李晓丹.蜱传疾病 森林脑炎、莱姆病及斑点热多重感染病例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17):137.

[4]传染病学第9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5]热病-桑福德抗微生物治疗指南(第48版)

[6]哈里森感染病学英文第3版中文第1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鼓励一下!有用就“转发”,点“赞+在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