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检验科常报的多重耐药菌为何物?如何防控?

感染治疗专辑 离床医学 2023-11-22

指南推荐:
共识:广泛耐药革兰阴性菌感染的实验诊断、抗菌治疗及医院感染控制


1.什么是细菌的耐药性?
细菌耐药性是细菌抵抗抗生素杀菌、抑菌作用的一种防御能力,是细菌的一种生物学表型。这种生物学表型可以通过药敏实验观察和检测。
耐药性可以通过细菌自身基因突变而获得,并且获得的耐药特征可以稳定地遗传给子代。
此外细菌可以接受和转移耐药基因,从而导致耐药基因的扩散,耐药基因可以编码多重耐药机制来抵抗抗生素。

这些观念也适用于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微生物。
2.多重耐药菌的定义是什么?
多重耐药菌是指对通常敏感的常用的3类或3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
多重耐药也包括泛耐药和全耐药。
3.什么是泛耐药?什么是全耐药?
泛耐药是指对除1种或2种(粘菌素或替加环素)的所有抗菌药物均耐药的细菌。
全耐药是指对所有抗菌药物全部耐药的细菌。
4.多重耐药菌临床常见类型有哪些?

5. 多重耐药的传播机制
(1)
多重耐药菌可能是来自与内源性菌群(存在于皮肤、呼吸道、胃肠道、泌尿生殖道的条件病原体)或是外源性菌群(由环境宿主或其他人传播的病原体) 
(2)
内源性定植(感染)通过病原体在患者体内的移位而实现传播。
当患者抵抗力下降或免疫功能受损以及抗菌药物应用等因素,宿主对致病菌群易感性增加从而引发局部(如呼吸道、尿道、静脉插管、气管切开或手术切口等)的感染。

外源性定植(感染)则以接触感染为主,尤其是医院工作人员手为主要传播媒介,其次为各种侵入性操作。
(3)
 医院内多重耐药的传播源包括生物性和非生物性传播源。
多重耐药感染患者及携带者是主要的生物性传播源。
被多重耐药污染的医疗器械、环境等构成非生物性传播源。

传播途径成多种形式,其中接触(包括媒介)传播是医院内传播的最重要途径
咳嗽能使口咽部及呼吸道的多重耐药通过飞沫传播;
空调出风口被多重耐药污染时可发生空气传播;
其他产生飞沫或气溶胶操作也可导致多重耐药传播风险增加。
6.常见的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类型有哪些?
医院获得性肺炎
导尿管相关泌尿道感染
血流感染(包括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手术部位感染
皮肤软组织感染
腹腔感染等。       
7.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有哪些?
  1. 老年

  2. 免疫功能低下(包括患有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肝硬化、尿毒症的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接受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的肿瘤患者)

  3. 接受中心静脉插管、机械通气、泌尿道插管等各种侵入性操作

  4. 近期(90天)内接受三种及以上抗菌药物治疗

  5. 既往多次或长期住院

  6. 既往有多重耐药定植或感染史等。

8.多重耐药感染的危害有哪些?
  1. 多重耐药感染患者病死率高于敏感菌感染或未感染患者

  2. 感染后住院时间和住重症监护室时间延长

  3. 用于感染诊断、治疗的费用增加

  4. 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风险增加

  5. 成为传播源,管理不当可引起医院感染暴发。 

9.预防与控制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主要措施

之一:手卫生
多重耐药菌主要通过接触传播,配备适宜的手卫生设施,严格遵守手卫生规范,提高手卫生依从率,能有效切断经手传播病原体的传播途径,降低患者医院感染发病率。
 
二:接触隔离
按照《医院隔离技术规范》要求落实接触隔离措施。
患者宜单间隔离和床旁隔离,诊疗用品应专人专用,如血压计、听诊器、体温表、输液架等应专用,用后清洁消毒。
其他不能专人专用的物品如轮椅、担架,在每次使用后用500mg/L含氯消毒剂进行擦拭消毒。
接触患者时,根据可能的暴露风险级别穿戴合适的防护用品。
 
三:主动筛查
主动筛查是防范多重耐药菌医院内传播、降低易感人群医院感染风险和改善预后的重要预防措施。
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可针对高危人群开展目标菌的筛查。
 
之四:环境表面消毒
加强清洁和消毒工作。
每天对医务人员和患者频繁接触的物体表面、设备设施表面(如心电监护仪、微量输液泵、呼吸机等医疗器械的面板和旋转按钮、计算机键盘和鼠标、电话机、患者床栏和床头柜、门把手、水龙头开关等)进行清洁和消毒擦拭。
被患者血液、体液污染时应当立即清洁消毒。
患者转科或出院后应对床单元进行严格的终末消毒:抹布、拖布专用,使用后必须消毒处理。
出现多重耐药感染暴发或者疑似暴发时,应增加清洁、消毒频次。  

之五:去定植
可采用含氯已定的制剂进行擦浴;
若鼻腔定植MRSA,可使用黏膜用莫匹罗星去定植;
对于其他部位,目前尚无有效去定植措施。
 
之六: 医院感染暴发的控制
发生疑似医院感染暴发时,应积极评价、调查和采取控制措施,防止蔓延。
当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采取常规措施难以控制时,可以考虑暂时关闭病区。

之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
严格掌握抗菌药物应用指征,尽量在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前及时留取相应合格标本送病原学监测,尽早查明感染源,争取目标性抗菌治疗。
10.多重耐药菌隔离预防措施实施的要点

之一:多重耐药菌感染、定植患者安置:
1、应尽量单间安置多重耐药菌感染、定植患者。
2、无单间时,可将相同多重耐药菌感染、定植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
3、不应将多重耐药菌感染、定植患者与各种留置管道、有开放性伤口或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安置在同一房间。
4、没有条件实施单间隔离时,应当进行床旁隔离
 
之二:隔离预防措施
1、隔离房间治疗用品应专人专用。
2、医务人员对患者实施治疗、护理操作时应采取标准预防,进出隔离房间、接触患者前后应执行手卫生。
3、医务人员对患者实施诊疗护理操作时,应当将高度疑似或者确诊多重耐药感染、定植患者安排在最后进行。
4、当执行有产生飞沫的操作时,在有烧伤创面污染的环境工作时,或接触分泌物、压疮、引流伤口、粪便等排泄物以及造瘘管、造瘘袋时,应使用手套和隔离衣。完成诊疗护理操作后,按正确的顺序及时脱去手套和隔离,并进行手卫生。
5、主动筛查发现的多重耐药菌定植患者也应采取有效隔离措施。
6、隔离房间或隔离区域应隔离措施。
7、多重耐药菌感染或定植患者转科、转院或离开病房做辅助检查时应通知接诊科室,采取相应隔离措施。
8、多重耐药菌感染或定植患者原则上应隔离至多重耐药菌感染临床症状好转或治愈,如为耐万古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还需连续两次培养阴性。
11.常见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隔离措施

12.多重耐药菌的监测方法有哪些?
1、日常监测:
包括临床标本和环境的多重耐药菌监测。
但是除科学研究需要,不建议常规开展环境多重耐药菌监测,仅当有流行病学证据提示多重耐药菌的传播可能与医疗环境污染相关时才进行监测。
2、主动筛查:
通过对无感染症状患者的标本(如鼻拭子、咽拭子、肛拭子或粪便)进行培养、监测,发现多重耐药菌定植患者。
3、暴发监测:
重点关注短时间内一定区域患者分离的同种同源多重耐药菌及其感染情况。
13.可能影响监测结果的因素:
1、感染患者标本送检率高低会影响监测结果应用。
2、应用广谱抗菌药物后采集标本将影响目标多重耐药菌检出率。
3、血培养的采集套数和采集量会影响培养率。
4、培养基的种类的、质量和培养方法影响目标多重耐药菌株的检出率。
5、不同药敏实验方法及判定标准也会影响细菌药敏检测结果。
14.多重耐药菌主动筛查的部位选择

指南如何说?

指南共识专辑,公众号:离床医学临床微生物标本采集和送检指南(附全文PDF)
15.为了预防耐药菌产生,患者症状一改善就可以停药吗?
不可以。
抗菌药物使用疗程因感染不同而异,一般宜用至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72~96小时,有局部病灶者需用药至感染灶控制或完全消散。

血流感染、感染性心内膜炎、化脓性脑膜炎、伤寒、布鲁菌病、骨髓炎、B组链球菌咽炎和扁桃体炎、侵袭性真菌病、结核病等需要较长的疗程方能彻底治愈,并减少和防止复发。

如感染性心内膜炎疗程需4~6周或更长,溶血性链球菌咽炎或扁桃体炎用青霉素疗程不宜少于10天,以防止或减少风湿热发生。
16.临床常见的几种误区:
1、感染多重耐药菌的患者才采取接触隔离措施,定植患者不必采取措施。
2、接到检验科微生物室的通知后,还非得看到报告单才采取措施;
3、收到患者多重耐药的通知后,觉得自己知道就行了,没有通知科室其他人员。
4、主治医生未下多重耐药菌隔离医嘱,病历未体现。
17.何谓多重耐药定植?是否需要治疗?是否需要执行接触隔离?
MDRO定植是指在患者送检的临床微生物学标本中分离出的MDRO,但没有感染的临床表现,如发热、脓肿等,排出污染,即判定为定植。
定植可以在呼吸道、皮肤、开放的伤口等部位发现。
MDRO定植不需要治疗,要执行接触隔离预防控制措施。
18.多重耐药菌患者转送注意事项:
1、先通知相关诊疗科室,及时采取感染控制措施。
2、转科或转院时,必须在转科记录或出院小结中,向接收方书面说明培养结果和对该患者应使用接触隔离措施。


19.为什么ICU总是流行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
主要原因是监护室患者病情较重且免疫力差,加之住院时间长、侵入性操作多,致使监护室患者感染这些细菌的机会比普通患者大,这也导致临床医生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偏向于选用超广谱抗菌药物,而选用超广谱抗菌药物又会出现抗菌药物选择作用和选择性压力,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都是医院环境中具有较高耐性的细菌,当敏感细菌被抑制后该类细菌往往趁虚而入,导致患者的继发感染。

如果诊疗操作不规范,很容易导致细菌在监护室患者之间水平传播,经过多个宿主多次的抗菌药物选择后,子代将最终出现高耐药的细菌,使得感染更加难以控制。

本文整理: 感控指南针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