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间静脉"还是"肌肉静脉"——亟待厘清的概念
"肌间静脉"还是"肌肉静脉"——亟待厘清的概念
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 DVT)因其潜在的致命风险,受到各专业临床医生广泛关注。
随着循证医学的进展,敏锐的医学研究者们逐渐将DVT研究聚焦在各个具体细分的解剖部位。由于证据的积累,对不同部位和不同累及范围DVT的诊治策略越来越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面貌。
大多数血管外科医生认为,仅发生在小腿(calf)部位的DVT,远不及累及髂股静脉的下肢DVT风险性大。针对小腿DVT的治疗策略仍然是临床实践中一片宽泛而模糊的领域。
间歇充气加压用于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的中国专家共识(2022)
临床决策的明晰化需要可靠的证据为支撑。近年来,小腿部位的DVT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
2016年发表的一项纳入259例患者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结果提示,与安慰剂对照比较,接受抗凝治疗并不能降低小腿DVT向近心端蔓延和血栓脱落的风险,反而增加了出血的风险。此研究结果对小腿DVT接受抗凝治疗的必要性提出新的思考,同时也引起了一定程度的争论。解决问题的最终路径是什么,需要更多针对小腿DVT的高质量研究积累更多的证据。
笔者在阅读相关中文文献时发现,在小腿DVT领域的某些基本概念界定仍存在不明确甚至混杂的现象,其中尤其以"肌间静脉"和"肌肉静脉"解剖概念模糊为主要表现。
2015年发表的两篇综述具有一定代表性。
一篇是刘长建和刘昭发表在《中国实用外科杂志》的题目为《小腿肌肉静脉血栓的诊断与治疗》,文中描述"小腿肌肉静脉从解剖上可分为两组:腓肠肌静脉和比目鱼肌静脉;两组静脉的引流区域不同,比目鱼肌静脉在小腿2~4个平面穿过内筋膜(inner fascia)汇入胫后静脉或腓静脉;腓肠肌静脉通过中和侧两支干静脉,在小隐静脉相同平面进入腘静脉"。
另一篇是凌端强等发表于《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的题目为《小腿肌间静脉丛血栓形成认识及诊治进展》,文中描述"小腿肌间静脉丛属下肢深静脉丛,有其解剖的特殊性;该静脉丛分布于小腿背侧、腹侧的肌群中,包括比目鱼肌静脉丛和腓肠肌静脉丛,两者最后都汇入腘静脉。"
仔细阅读会发现,两者各有所指的"小腿肌肉静脉"和"小腿肌间静脉丛"其实是相同的解剖结构。
刘长建和刘昭的论述未对中文相关文献进行引用,"小腿肌肉静脉血栓"直接翻译自英文"calf muscle venous thrombosis"。
凌端强等文中的"小腿肌间静脉丛血栓",对应英文为"muscular calf vein thrombosis",论述中引证了不少中文文献的关键词都是"肌间静脉"。
实际上,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数据库以"小腿肌肉静脉"进行搜索,仍能获取不少文献,若两个解剖概念高度重合的话,则后者必然缺失了相当文献的支持。
从广泛的中文文献来看,"小腿肌肉静脉"和"小腿肌间静脉",似乎是不同的解剖结构,各家表述不尽相同。
2002年北京协和医院孟华和姜玉新发表《孤立性小腿深静脉血栓的超声诊断》一文,将小腿深静脉区分为肌肉内静脉、腓静脉、胫后静脉、胫前静脉,其中肌肉内静脉"沿腘静脉向下可见数条分支进入比目鱼肌及腓肠肌内,探头加压后可显示彩色血流和管径变化。"
同年,石卫东等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诊断在诊断小腿肌肉静脉丛血栓中的应用》一文表述,"小腿肌肉静脉丛走行分布于肌间、与小动脉并行。"
那么,笔者可以认为"肌内"与"肌间"是同一意思。
笔者详细阅读了2005年金鑫和陈丽发表的《高频超声诊断小腿肌间静脉丛血栓的价值》、2007年徐光等发表的《小腿肌间静脉丛血栓和腓肠肌血肿的超声诊断价值》、2008年殷哲煜等发表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小腿肌间静脉丛血栓的诊断》,发现文题所指的"小腿肌间静脉丛"与孟华、石卫东等学者所指的"肌肉静脉"是同一解剖结构。
不过,2012年姜微的论文《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青年人单纯小腿肌间静脉血栓特点的研究》给出了不同的定义,文中写道"小腿肌间静脉是人体下肢静脉系统中位于小腿肌肉间的深静脉,包括腓肠肌静脉、比目鱼肌静脉、胫前静脉、胫后静脉、腓静脉等,肌间静脉间可相互吻合形成肌间静脉丛",在这里"肌间静脉"四字的内涵较前发生了明显变化。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发布的《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2008年第一版、2012年第二版、2017年第三版,均使用了"小腿肌肉静脉丛"的表述,如第三版所述:"血栓位于小腿肌肉静脉丛时,Homans征和Neuhof征呈阳性" 。
综合来看,"肌间""肌内"这类字词本来是用于描述"肌肉静脉丛"的解剖位置及走行的,不太适宜作为专门概念被论述。如前所述,"肌间静脉"这一概念的使用已经导致一定的分歧。因此,笔者呼吁学界应统一使用"小腿肌肉静脉"或"小腿肌肉静脉丛"的概念,也对应英文"calf muscular veins"的直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