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镜技术在肺外周病变诊断中的研究进展
支气管镜技术在肺外周病变诊断中的研究进展
肺癌是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亦是癌症病死的主要原因[1]。而对肺癌高危人群进行胸部低剂量CT筛查,肺癌病死率将随之降低[2]。随着人们对肺癌筛查意识的提高及胸部CT使用的增加,孤立性肺结节(solitary pulmonary nodules,SPNs)的检出数量亦在不断增加,其中,超过70%的病变为肺外周病变(peripheral pulmonary lesions,PPLs)[3],尽管部分PPLs可通过CT进行监测,但长期监测会对患者产生电离辐射影响[4],此外,大部分PPLs仍需组织病理学检查明确诊断,以便后续开展治疗。对介入肺科医生来讲,获得理想的PPLs标本具有挑战性。
虽然CT引导下经胸壁穿刺活检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性,但并发症发生率同样较高(如气胸和出血)[5],且无法同时明确肺癌是否有纵隔淋巴结的转移。相较之下,经支气管镜活检(transbronchial biopsy,TBB)是一种相对安全的方式,但传统支气管镜检查即使是在透视引导下对PPLs的诊断率亦较低[6, 7, 8],因此在既往的几十年里,各种新型的支气管镜诊断技术不断发展,并应用于呼吸介入病学领域,不仅可以对病变进行导航,亦能进行实时诊断,在提高诊断率的同时亦保证了安全性。对PPLs,“病变导航-实时诊断”的一体化动态支气管镜诊断方式,将是未来介入呼吸病学的发展趋势。本文主要聚焦于用于诊断PPLs的支气管镜导航技术和实时成像技术,通过最新进展以改善PPLs的诊断。
书籍广告
一、传统支气管镜检查在诊断PPLs中存在的局限性
自1964年日本OLYMPUS公司Ikeda设计了进入气管各分支的内镜,制成了标准的光导纤维支气管镜以来,介入支气管镜检查在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治中广泛应用。然而,常规支气管镜(外径为5.9 mm)只能进入3级或4级支气管,无法直视更远端支气管的PPLs,尽管可以采取多种采样技术,包括TBB、经支气管镜针吸活检(transthoracic needle aspiration,TBNA)、经支气管镜刷洗和冲洗,但据美国胸内科医师学会质量改进登记、评估和教育数据库的结果显示,传统支气管镜检查对PPLs诊断率为63.7%[6]。而在一项比较传统支气管镜与细支气管镜对PPLs的诊断率的多中心、前瞻性临床研究中,传统支气管镜对PPLs的诊断率仅为37.7%[7],且受病变大小、病变位置、快速现场评价技术(rapid on-site evaluation,ROSE)、采样技术和支气管征[8]等因素的影响[6, 7, 8]。鉴于X线透视的实时可视化,透视引导目前仍是传统支气管镜检查中较为常用的辅助方法[9],但不同研究PPLs的诊断率存在较大差异(19%~83%)[8],而部分PPLs由于特殊的位置(如与纵隔结构重合)和性质(如磨玻璃病变)增加了透视引导的难度[9]。
二、诊断性支气管镜技术的新进展
(一)病变导航
1. 径向支气管内超声(radial endobronchial ultrasound,r-EBUS):
r-EBUS通过支气管镜内置入超声探头(外径为1.4 mm,频率为20 MHz,组织穿透深度可达5 cm),可在气管腔内进行360度扫描成像,通过实时确认靶病变的位置以改善对PPLs的识别和定位。该技术引入我国已有二十余年,据我中心进行的一项全国性横断面研究显示,r-EBUS是我国目前最常用的支气管镜引导技术[10]。Sainz Zuñiga等[11]的Meta分析了51项评估r-EBUS诊断PPLs敏感性和安全性的临床研究(7 601例PPLs患者),结果显示,r-EBUS的敏感性为72%,并发症发生率仅为0.7%。多种因素与r-EBUS的诊断敏感性相关,其中,探头位置最重要。探头在病变区域内部时(即中央型)(图1A)的诊断率较探头偏离病变区域时(即周边型)(图1B)的更高[12],亦体现了r-EBUS的局限性,即在r-EBUS图像表现为“周边型”的情况下,二维超声仅能提供靶病变位于气道附近某处,无法告知操作者靶病变相对于探头所在气道的具体空间方位。多项评估r-EBUS诊断PPLs的研究发现,支气管征阳性与较高的诊断率相关[13, 14],但在Sainz Zuñiga等[11]的研究中这一结论未获得证实。而ROSE的使用可有效提高r-EBUS 在PPLs诊断中的准确性,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活检次数,降低并发症发生率[11,15]。其他因素如病变大小、病变性质(实性或磨玻璃)和位置及探头推进进入病灶内部时的阻力等是否影响r-EBUS的诊断敏感性尚待进一步探究[11,15, 16, 17, 18]。
书籍广告
r-EBUS的另一个局限性是在完成靶病变定位后,需要从支气管镜的工作通道中取出探头,之后在无超声实时引导的情况下完成采样,导致活检工具放置的准确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操作者的经验。设计引导套管以试图解决上述限制,Oki等[16]进行了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605例PPLs患者随机分至带或不带引导套管组,两组患者均进行了r-EBUS引导下的TBB,结果显示,带引导套管组r-EBUS对PPLs的诊断率明显高于不带引导套管组r-EBUS(55.3% 比 46.6%,P=0.033)。亦有研究显示,带或不带引导套管在PPLs的诊断率上无显著差异[11,19]。我中心亦探索了带或不带引导套管的r-EBUS在诊断PPLs中的价值,并得出类似结论[20]。另有研究回顾性地比较了带或不带引导套管对直径≤20 mm的PPLs的诊断率,结果显示,与带引导套管的r-EBUS比,不带引导套管的r-EBUS对PPLs的诊断率更高(82.9% 比71.7%,P=0.233),特别是直径≤15 mm的PPLs(80.7% 比 50.0%,P=0.036)[17]。导致上述差异的原因可能是r-EBUS可以获取更多的样本量[17],或者活检工具会引起引导套管的移位[21]。一项多中心前瞻性研究评估了一种新型的r-EBUS探头在PPLs诊断中的有效性,该探头的细针紧靠导管,在实时可视化病变的同时可完成采样[22]。该技术具有提高r-EBUS诊断PPLs准确性的潜力,未来需进一步研究验证。
2. 虚拟支气管镜导航(virtual bronchoscopic navigation,VBN)和电磁导航支气管镜(electromagnetic navigation bronchoscopy,ENB):
VBN 通过CT图像重建形成虚拟支气管图像,更高效地选择正确的支气管分支抵达靶病变。一项评估通过/不通过VBN辅助支气管镜检查对PPLs诊断的Meta分析显示,与非VBN辅助支气管镜检查比,VBN辅助支气管镜检查虽然并未增加PPLs的总诊断率(74.17% 比 69.51%,P=0.13),但操作时间缩短了3.94 min(P=0.003),对直径≤20 mm的PPLs,VBN辅助支气管镜检查的诊断率更高(64.0% 比 54.6%,P=0.005)[23]。VBN的局限性在于,不能针对术前CT重建图像与术中实际图像的差异,进行实时匹配和调整。
ENB的问世为解决此限制提供了新方案,它将电磁导航系统与CT成像相结合,可实时引导。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前瞻性多中心研究评估了ENB在PPLs患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显示,在接受ENB引导下活检的1 157例PPLs患者中,总诊断率为73%,2级以上气胸发生率为2.9%,出血发生率为1.5%,4级以上呼吸衰竭的发生率为0.7%[24]。Qian等[25]的Meta分析显示,ENB与VBN诊断PPLs的敏感性并无差异(均为80%),但特异性ENB优于VBN(81% 比 65%)。Yutaka等[26]对100例PPLs患者行ENB检查,50例PPLs患者行VBN检查,结果显示,与VBN比,ENB显著提高PPLs的诊断率(64.0% 比 46.0%,P<0.000 1),多因素分析显示,支气管征阳性是ENB和VBN成功诊断的重要因素。多项研究证实,ENB亦能获取足够的标本进行分子学检测[24,27]。
ENB和VBN均易受生理运动(如呼吸、心跳等)的影响,因此,将其他定位技术(如r-EBUS、透视等)与ENB或VBN相结合,可能是良好的解决方法[20,28, 29],但需要更深入的研究证实。
3. 机器人支气管镜(robotic bronchoscopy,RB):
由于支气管镜的尺寸有限,以及操作工具的非柔性特征,不管是r-EBUS抑或VBN、ENB,对PPLs的诊断率仍不理想。RB利用机械臂代替传统的手持操作,能进入更深的肺部组织,可快速、精准到达目标位置[30]。目前,在呼吸介入领域有两款常用的RB系统——Auris Health公司的Monarch平台(2018年3月获批)和Intuitive Surgical公司的Ion平台(2019年2月获批)。Monarch平台具有两个独立的机械臂,采用电磁导航技术,配有4.2 mm内镜和2.1 mm工作通道;而Ion平台由单个机械臂控制,采用光纤形状感应技术,能避免电磁和金属干扰[31],并配有3.5 mm导管和2.0 mm工作通道,可在任何方向进行180度弯曲。
2021年,Chen等[32]首次进行了关于RB在PPLs中应用的前瞻性多中心研究,共纳入5家医院54例PPLs患者,PPLs平均大小为23.2 mm,使用Monarch 平台,96.2%的病变可成功定位,并发症发生率为3.7%(均为气胸),但总诊断率低于预期,仅为74.1%,可能是针尖位于靶病变的一侧引起定位出现偏差导致。Kalchiem-Dekel等[33]报道了Ion平台在PPLs诊断中的价值,其分析了131例PPLs患者,病变平均大小为18 mm,结果显示,病变的导航成功率为98.7%,诊断率为81.7%,恶性病变的诊断敏感性为79.8%,并发症发生率为3%。Yarmus等[34]通过尸体研究发现,与r-EBUS、ENB比,Ion平台能明显提高PPLs的定位和穿刺能力。Oberg等[35]通过Ion平台联合1.1 mm超细冷冻探头对112例PPLs患者进行活检取样,诊断率达90%,并且获得了足够的标本可进行后续的分子学分析,仅6例患者出现气胸,其中3例需要胸腔闭式引流。Reisenauer等[36]将Ion平台与移动式3D成像结合,使PPLs的诊断率高达93.3%,有效减少生理运动的干扰,从而降低靶病变的偏移率,且无出血、气胸等并发症发生。除了Monarch和Ion平台,国产机器人亦已问世,2022年3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成功完成了全国首例国产机器人——微创机器人辅助经支气管镜肺结节活检术。
由此可见,RB在PPLs的诊断上具有巨大潜力,根据2022年外科手术数字化系列报告显示,预计我国2027年RB的装机量较2023年将增加57%。但RB在进入临床实践前,需从卫生经济学角度评估其成本效益。
4. 锥形束CT:
锥形束CT可提供三维CT图像,结合图像分割和增强透视技术,克服了传统透视的不足,使传统透视不可见的PPLs可视化[37],并解决了静态 CT 扫描和动态呼吸之间的图像差异,能对病变实时、准确地定位[38]。Kawakita等[39]通过回顾性分析发现,与传统CT引导的TBB比,锥形束CT引导的TBB在诊断PPLs上具有明显的优势,缩短操作时间(43 min比50 min,P=0.001),提高诊断率(72.9%比47.9%,P=0.012)。在Pritchett等[40]的前瞻性研究中,51例PPLs患者,PPLs平均直径为18 mm,锥形束CT的诊断率为78.4%。此外,多项研究显示,锥形束CT可提高r-EBUS、VBN和EMN的导航成功率和诊断率,且不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37, 38,41, 42]。而锥形束CT引导下的介入操作所产生的平均辐射剂量为16.4 Gy cm2[37],与胸部或腹部CT相当[38],并且随着操作经验的增加和方案的具体化、个性化,辐射剂量将进一步降低[41]。
尽管目前关于锥形束CT的研究已积累了一些有希望的数据,但缺乏大样本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证实其在PPLs诊断的价值,且锥形束CT设备昂贵,临床效益亦是必须考虑的因素。
5. 支气管镜下经肺实质结节抵达术(bronchoscopic transparenchymal nodule access,BTPNA)和经支气管通路工具(transbronchial access tool,TBAT):
上述的导航技术均依赖于自然支气管管腔,对腔外的PPLs,支气管镜则很难抵达结节,为解决这个难题,开发了BTPNA和TBAT技术。两者通过支气管镜操作孔道导入特定的穿刺针,穿透相应的支气管管壁进入肺实质内,人工建立气道与PPLs间的通道,从而对PPLs实施活检。
BTPNA于2015年首次应用于临床,12例PPLs患者中10例成功建立了支气管旁路通道并进行活检,所有活检标本与患者后期外科手术后的诊断均相符,且无介入操作相关的并发症发生[43]。一项前瞻性、单臂多中心研究评估了BTPNA在PPLs患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纳入了104例PPLs患者,病变平均大小为24 mm,结果显示,BTPNA的诊断率为75.4%,基于BTPNA的TBNA的诊断率为72.8%,且与病变位置、大小及是否存在支气管征无关,并发症发生率仅2.9%(2例气胸和1例轻度出血)[44]。目前亦有几项研究[45, 46]初步显示了TBAT技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BTPNA 和TBAT技术开创了一个新时代,尤其对无支气管征的PPLs,未来将会发挥重要作用,但鉴于相关的临床研究有限,需进一步研究,特别是大规模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验证上述发现。用于诊断PPLs的支气管镜各项导航技术见表1。
(二)实时诊断
1. 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confocal laser endomicroscopy,CLE):
CLE是一种新型的基于光纤的“光学活检”技术,利用激光和荧光效应来获取关于病变的实时二维或三维图像,在介入呼吸病学中,有一种商用的CLE系统(Cellvizio®;Mauna Kea Technologies,法国),横向分辨率高达3.5 μm,视野范围最高可达600 μm,而临床实践中应用的CLE包括基于探针的CLE(probe-based confocal laser endomicroscopy,pCLE)和基于针头的CLE(needle confocal laser endomicroscopy,nCLE)。
Arenberg等[47]根据“致密性肺泡结构”提出了pCLE诊断PPLs的第一个标准,即Columbus分级,当使用该标准对PPLs进行评估时,肺癌检测敏感性提高至70%~80%,特异性提高至58%~74%。Hassan等[48]为评估外径仅为0.6 mm的共聚焦探头(CholangioFlex®)在PPLs诊断中的价值,纳入了48例恶性PPLs患者,结果显示,r-EBUS联合pCLE的诊断准确率为79.2%,尽管所有部位的PPLs均可被探查,但空间分辨率和图像质量却降低。配有微型探针的nCLE可能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法,Wijmans等[49]报道了nCLE在PPLs患者中的应用,肺腺癌的nCLE图像特征表现为肺泡腔内的暗色聚集物。随后,该团队确定了三种与肺癌相关的nCLE图像特征:增大的多形性细胞、深色团块和定向流(图2),其诊断肺癌的准确性高达90%[50]。Kramer等[51]则确定了四种用于气道和肺实质的nCLE标准(弹性蛋白纤维束和代表气管、支气管上皮和肺泡的静态图像),可与恶性肿瘤的nCLE标准区分,准确率为95%。此外,nCLE亦可与机器人支气管镜[52]或近红外探测技术[53]相结合,从而优化PPLs的分析,提高诊断率。由于人工智能可以帮助分析CLE成像,未来,与人工智能的结合将是CLE的发展方向[54]。
2. 拉曼光谱(raman spectroscopy,RS):
RS是一种基于光的非弹性散射(拉曼散射)的光学技术,通过检测与恶性肿瘤相关的生化变化,可快速进行体内诊断。然而,对RS的解读具有挑战性,特别是非专业人员,最近,将人工智能与RS结合用于区分肺癌组织和健康肺组织展现出显著优势[55]。一项Meta分析显示,RS检测肺癌标本具有高度敏感性(92%)和特异性(94%)[56]。尽管RS在生物学中已应用数十年,但由于具有拉曼散射特征的光子占比很小,通常需要较长时间以采集PPLs的光谱,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随着RS检测系统的不断改进及支气管镜专用的拉曼导管的研发,采集时间明显缩短,为进一步的体内应用奠定了基础[57]。最近研发的微型拉曼探针可在r-EBUS技术的配合下获取PPLs的RS,显现出RS在PPLs诊断中的潜在应用价值[58]。鉴于该技术仍处于早期阶段,因此需要大规模的临床研究提供更多的证据。
三、总结与展望
在既往的20余年中,各种经支气管镜气道腔内介入诊断技术的突破性进展,已改变了对PPLs管理的格局,同时亦带来诸多技术上的新问题。“病变导航-实时诊断”的一体化动态支气管镜诊断方式,将是未来介入呼吸病学努力的方向,同时通过多学科合作及高质量的临床研究,不断总结出具有循证医学价值的临床实践数据,指导临床选择最佳的诊断技术。
引用:田森, 王新宇, 黄海东, 等. 支气管镜技术在肺外周病变诊断中的研究进展[J]. 中华内科杂志, 2023, 62(11): 1346-1352.
集锦:临床各种操作技术——视频、流程、规范、技巧等(收藏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