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STU课程思政案例5 | 付义荣 吴锳凡 朱嵘:讲解艺术与实践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属思源书院基于双院协同开设的第二课堂课程,主要采用“校内外授课+实践+反思+总结”的形式展开。校内授课部分侧重分析讲解人员基本素养,传授讲解内容、讲解技巧以及普通话的训练、用声方法和吐字归音要领等;校外的实践教学则带领学生前往潮州韩文公祠、广济桥等周边景点开展实地讲解演示,教师全方位呈现真实情况下的讲解工作,实地讲授讲解的内容要点、核心要素、方法技巧及注意事项。而课程的实践环节则是对学生所学知识、技能的全面考核,要求学生在校园或周边采风选址,选取讲解内容,自行编写讲解词,现场模拟解说并录制剪辑成为学习成果视频。

通过知识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提高学生、特别是文科学生全方位、高层次的语言能力;提高学生团队合作能力以及综合采用多种思维方式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职业素养,增强社会服务意识;让学生在讲解实践中深度了解相关地域文化,从而得到更深层次的文化熏陶,树立更加坚定的文化自信。


课程总结

二、讲解现场观摩与模拟内容设计
知识点思政要点案例名称

现场讲解的要领和技巧

职业素养

案例一:潮州的城市名称由来、城市规模、人口和文化底蕴。

案例二:韩文公祠碑文长廊讲解、韩文公生平事迹及功绩介绍、韩文公祠正厅文物讲解。

社会责任感

使命感

爱国主义精神

清正廉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讲好中国故事

传播优秀文化

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


三、讲解现场观摩与模拟教学组织过程

(一)组织教学(5分钟)

通过师生问候、点名考勤的方式组织教学。

 (二) 复习旧课(10分钟)

回顾上节课的重点知识——关于讲解的基本礼仪规范,讲解员作为传播当地优秀传统文化、讲好城市故事的重要力量,应时刻谨记讲解过程中的礼仪规范并做好内容主旨和态度价值观念的传递。

(三)导入新课(15分钟)

1.教师在带领学生前往实践地的途中便开始呈现真实情况下的讲解工作,讲解员的接待工作很多时候都不是由景点或目的地开始的,往往是在来宾乘坐的车上便开始关于城市的简介。教师举例并针对来宾的不同身份做了不同的沿路解说,向学生展示了不同情况下的讲解变通,同时对讲解员在车上具体的讲解姿态、讲解礼仪及礼貌用语、讲解艺术等做了详细、有针对性的展示和解说。

2.教师沿路对潮州这座历史古城做了简单的介绍,包括城市名称由来、城市规模、人口和文化底蕴(着重介绍历史上潮州人民对韩文公的缅怀、“韩山”“韩江”的由来等)。车辆所到之处,教师引导学生注意目光所及的重要建筑,解说其之于潮州历史及潮州人民的重要意义。

(四)韩文公祠讲解(45分钟)

教师根据事先设计的观览轨迹对重点文物进行现场讲解授课。

1.碑文长廊讲解:碑文长廊的由来:潮州韩文公祠是目前国内纪念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的祠宇,最近一次修复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修复好之后,国内的名人名家为韩祠题写了诸多珍贵墨宝,从中挑选了部分最具代表性的摩刻成碑,汇成了“天南碑胜”。每一碑文的背后都有一段名人佳话,教师结合学生的身份和经历等选取若干进行详细解说,鼓励学生深入挖掘历史古迹、文物背后的故事佳话,向游客、来宾呈现鲜活生动的历史事件;鼓励学生多做思考,尝试讲解艺术和名人古迹文物文化魅力的融合,综合游客、来宾的身份和需求做有针对性的讲解和价值观传递。

2.韩文公生平事迹、功绩介绍:教师对韩文公在潮州期间的最大的功绩——“驱鳄释奴”“兴学劝农”进行详细解说,通过重要事件的讲解向学生展现了一个廉政为民、心系民生、有作为的官员形象,围绕韩文公的政绩和优秀品质展开讲解过程中的价值观传递与教育。同时讲解中融入了其他古迹的由来及其他相关历史事实,从侧面展现韩愈的政绩给潮州社会带来的切实益处,以及韩文公之于潮州的重要历史地位。教师通过现场解说向学生呈现讲解艺术的运用,名人事迹的讲解不仅应该关注名人功绩本身,在解说中还可通过事迹之外的社会事件、社会重要变化、名人佳话等进行侧面验证和展示,增强讲解的信服力,增强故事的感受性;而面对不同群体可对事件进行不同的价值观挖掘和传承。

3.韩文公祠正厅文物讲解:韩文公祠正厅文物的讲解是韩文公祠现场教学的最后一站,教师带领学生回顾了韩文公祠讲解授课的路径,讲解路径的设计也是重要技巧之一,好的路径设计会给游客、来宾带来舒适的观览体验。接着教师选取了寓意最深的“功不在禹下”碑文进行解说,并对上午解说的重点内容进行串讲,使学生对韩文公的一生有了宏观上的认识。

(五)实践练习(广济桥)(60分钟)

1.教师对现场讲解技巧和讲解艺术进行总结,加深学生对于现场教学案例和讲解知识的印象;也使学生对潮州历史古城的重要文化内涵有了宏观的掌握,为学生接下来的实践演练奠定重要的思想基调。

2.教师以广济桥的由来、特点及相关历史为引入,并选取其中两个桥柱,对上面的文字由来及背后事件进行示范解说,鼓励学生进行现场模拟讲解。

3.学生根据事先准备的关于景点的材料及解说词在广济桥上进行现场讲解,同学之间进行互评,教师对学生现场讲解的表现进行详细点评。

(向下滑动查看更多)


四、对现场教学的反思

(一)教学优点

带领学生开展实地讲解演示,教师全方位呈现真实情况下的讲解工作,实地讲授讲解的内容要点、核心要素、方法技巧及注意事项,通过知识与实践的紧密结合,让学生真切感受讲解艺术的魅力,在实操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综合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

(二)教学不足

实地教学时间有限,不能实现让每位学员都有实践模拟讲解的机会,教师对部分学员掌握知识点的情况了解不足。

(三)创新之处

以“校内外授课+实践+反思+总结”的形式展开,改变以往对历史文物、地域文化单纯参观考察的方式,以体验式的讲解让学生主动去查阅资料,了解相关地域文化,从而得到更深层次的文化熏陶,树立更加坚定的文化自信。

(四)教学经验

文化讲解工作是以文化展品为烘托,以受众为对象,以语言为媒介,以情感为纽带,恰当地运用各种技巧,将展品信息有针对性地传授给受众的一门综合艺术。在讲解时,讲解员可以充分提炼、选取和运用各种语言艺术,进行有针对性的知识传播。本课程立足书院第二课堂育人目标,坚持课程思政理念,搭建起潮汕文化与青年之间的桥梁,让青年学子在对本地域的历史文化、人文风俗、改革发展等内容的一次次讲解中,成长为传播汕大故事、潮汕故事的一道重要力量,对提升第二课堂育人内涵和质量,坚定学生文化自信有重要作用。


五、相关课程资料

资料一

潮州的城市名称由来、城市规模、人口和文化底蕴。

地名来由

“潮州”因潮州府建置而得名,取“在潮之洲,潮水往复”之意。隋开皇十一年(591年),原义安郡改称潮州,广东潮汕地区一带在隋、唐、宋、元、明、清、民国初期历代行政区名称潮州,因此以潮州代指潮汕,今中国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侨仍称潮汕为潮州。“潮州”也是当代潮州市名。

地理环境

潮州位于广东省东北部,粤东地区韩江三角洲北部,东北与福建省诏安、平和县接壤,东面与台湾宝岛隔海相望。境内主要河流是韩江及黄岗河。

东西最大横距76.68千米,南北最大纵距79.92千米,陆地总面积3613.9平方千米,其中城市建成区面积37.7平方千米,海域533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潮州市总面积3600.9平方千米。地势北高南低,山区约占潮州市陆地面积的65.2%。境内群峰起伏,河流纵横,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9座。

潮州境内主要山脉,有粤闽交界的武夷山系——嶂宏山脉支脉和潮梅交界的莲花山系——凤凰山脉。北部凤凰山主峰鸟髻号称粤东第一名山,海拔1497.8米,是中国乌龙茶之乡和少数民族畲族的发源地。

历史文化综述

据考证,广东省潮州市早在距今1万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居住。潮州自古以来地灵人杰,人才辈出。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留下历朝贤臣名将的足迹。如唐代的韩愈、杨嗣复、常衮、李德裕、李宗闵,宋代的赵鼎、陈尧佐、吴潜、陆秀夫、文天祥、张士杰等。他们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促进了潮州地域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融合,为推动潮州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方言

潮州方言,又名潮语-潮汕话,分布于广东省东部沿海的潮汕地区,潮州市的所属各区县。

潮州方言的形成有一个历史过程。隋唐以后至宋代,潮州地区开始较大规模的封建开化,使当地方言受到中原汉语的影响,朝着汉化的方向演化。宋代以后,随着大规模的移民入潮和潮州地区经济的开发,文化不断发展,以潮州为中心的粤东地区加快了潮州方言从闽方言中分化出来的步伐。明代以后,潮语完全从闽语分化,成为一支独立的次方言。

客家话

潮州市境内的饶平县地处客家方言和闽方言交界地带,全县除中部、南部等地说闽方言系统的饶平潮汕话外;北部靠近大埔县(纯客家话地区)平和县(闽方言.客家方言兼有地区)的上善、上饶、饶洋、九村、建饶等以及新丰镇的大部分乡村、韩江林场的食饭溪村,渔村等地均说客家方言系统的饶平客家话,使用人口17万多,约占全县人口的19%。

此外,有少数地区以说潮汕话为主而兼说客家话,如新丰镇的谍东.常西、葵坑、杨坑等村落;少数地区以说客家话为主而兼说潮汕话,如东山镇的双罗、水美.红峰,东明等村落。这类“双方言"地区的人口,大约只占全县人口的1%左右。

饶平县境内有少量畲族同胞,人数不到300人,居住在北部属客家话区的饶洋镇蓝屋村,他们都与当地汉人一样。

(向下滑动查看更多)


资料二

韩文公祠碑文长廊讲解、韩文公生平事迹及功绩介绍、韩文公祠正厅文物讲解。

讲解线索:

【沿途】—【广场石级】—【大门牌坊】—【天南碑胜】—【主祠前五十一级台阶】—【韩祠橡木】—【橡木园】—【尧佐亭】—【韩祠主体正门】—【正殿】—【天水园】—【侍郎阁】—【允元亭】—【结束语】


【沿途】

高植一株耸翠峦,侍郎手泽倚栏干。

根深八月蟠祠古,叶毓双旌度岁寒。

稜影参差侵曲水,奇花多少映祠坛。

游人若问科名事,为指芳林旧姓韩。

各位贵宾,这是清郑兰枝为潮州八景之一的“韩祠橡木”所写的一首风景诗,我们下一站要参观的就是“韩祠橡木”所在地——韩文公祠,它位于韩江东滨笔架山麓。

潮州韩文公祠是我国现存纪念韩愈的一座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的祠宇。韩愈字退之,公元768年出生于河南河阳(今河南焦作市孟县),因祖籍郡望是昌黎郡(今河北省昌黎县),故自称昌黎韩愈,世称韩昌黎;元和十四年(819)韩愈因为谏迎佛骨而被贬潮州,八个月后“量移袁州(今江西宜春)刺史”,依然是贬官身份,公元821年唐穆宗即位,韩愈才回到京城,这时河北镇州发生兵变,他奉命前往宣抚,向叛军晓以大义,使局面转危为安,升任吏部侍郎,史称韩吏部。公元824年逝世,年56岁,因谥(shì)号为“文”,所以潮州人都尊称他为“韩文公”。韩愈是我国唐代杰出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 (还有柳宗元、苏轼、苏辙、苏洵、曾巩、欧阳修、王安石)之首,他与柳宗元同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世人合称他们为“韩柳”。在韩愈的那个年代,中国正陷入“道丧文弊”的困境。所谓“道丧”就是指以孔子为中心的儒家价值观念正受到“异端”(主要是佛教)的严重挑战,阵线岌岌可危;所谓“文弊”,就是指由春秋战国至两汉所形成的精于纪实和擅长思辩、抒情的文学传统,被魏晋南北朝以后盛行的华而不实,刻意追求对仗典故和词藻的“骈文”所取代(典型作品是庚信的《哀江南赋》)。韩愈一个无权无势的人,作为古文运动的领袖,既要捍卫儒家的学说,又要重振古代的文风,苏轼评价他是“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除苏轼及其同时代的欧阳修、曾巩、程颖、黄山谷、秦观等以外,新旧《唐书》也一致赞扬了韩愈,于是史书记载于前,文学家传诵于后,自古尊韩的传统就流传下来了,而潮州因为受韩愈的福泽而愈加感恩,“信之深、思之至”,因此尊韩风气尤盛。

北宋真宗咸平二年(999)通判陈尧佐始在潮州城区金山南麓夫子庙正室的东厢辟建了“韩吏部祠”,后来因为这座祠是位于夫子庙的东厢,有“附庸”之嫌,便迁到刺吏公堂的后面。后又因刺吏公堂位于当时的郡治内,老百姓要去祭拜韩文公出入很不方便,故后来在元佑五年(1090)由知州王涤将祠迁徙到潮州城南七里的地方,新建了“昌黎伯韩文公庙”。新庙落成后,王涤邀请著名的文学家苏轼为新庙撰写了《潮州昌黎伯韩文公庙碑记》,由于这篇文章写得相当出色,为历代所传诵,使韩文公祠名扬四海,也使韩愈在人们的心目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可惜,后来这座庙毁于一场大火。直到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潮州知州丁允元认为韩愈治潮时,爱东山(今笔架山)之胜,手植橡木犹在,故又将韩文公祠迁至今址。迁建后的韩文公祠前临韩江水,后倚笔架山,狮山、象山为左右屏障,俯仰水色山光,幽雅且又壮观,因此有“水色山光护古祠”的咏祠诗句。现在这座“新”韩文公祠算起来也已有800多年的历史了。据记载,它在历史上总共经过了30次大规模的重新修建,现在我们要参观的韩祠,是清光绪十三年(1887)韩祠第29次重修时的原貌,内存有历代官员文人所留下的37块石刻。

韩愈因为谏迎佛骨而被贬潮州,要从哪里迎佛骨,要迎到哪里去?大家听说过法门寺吗?在长安城西边二百多里,有个地方叫凤翔(今陕西扶风县),那里有个寺庙叫法门寺,寺内有一座佛塔,塔下地宫埋藏有一节释迦牟尼佛的指骨舍利,每隔三十年,寺庙里会打开塔一次,把舍利取出,让僧俗瞻仰。元和十四年(819),刚好到了开塔的时间,于是唐宪宗李纯准备正月前往法门寺,迎接指骨舍利到皇宫里来供奉三日,时任刑部侍郎的韩愈听到消息后,认为皇帝迎佛骨必然劳民伤财,加之当时地主们利用朝廷给予寺院免交税收的政策,纷纷把土地名义上捐给寺院以抽逃税赋,这已使朝廷的收入大受影响了,于是韩愈就向宪宗皇帝上了《论佛骨表》,不但极力谏迎佛骨,更极力劝阻皇帝不应信仰佛教,他指出了很多皇帝奉佛但都寿命不长的事实,说他们本来想礼佛求福,却不想命运更加悲惨,韩愈还认为,“佛本来就是夷狄(未开化的民族)之人……不知道君臣之义、父子之情。如今佛已死了很久,枯朽的骨头那么凶秽,怎么可以进入皇宫呢,最善后的做法是将这块骨头投到水火里消灭掉,从根本上使天下人不再对佛有任何疑惑。”韩愈最后还极为恳切地说:“佛如果有灵,能够报应,那么所有的报应就都报应在我的身上吧,上天作证,我无怨无悔”,表示他愿负得罪佛祖的一切责任。唐宪宗接到谏表后大怒,要处死韩愈,当时大臣裴度、崔群出来说情,说韩愈“内怀至忠”,应该宽恕,以鼓励忠臣提意见。宪宗就说了:“韩愈说我奉佛太过,我还可以容忍;他甚至荒唐到说东汉以后,奉佛的皇帝都是短命的,他怎么能说这样的话呢?韩愈作为人臣,竟然狂妄到这个程度,怎么能赦免呢?”最后皇帝决定将韩愈贬为潮州刺史,并当即押解出发离开京城长安。韩愈的家属闻知消息之后,才在韩愈的侄孙韩湘的护送下,登程追赶,直到秦岭终南山上的蓝关才得以会面。韩愈见到韩湘,写了一首诗《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送他: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韩愈到潮州后,曾写了一篇《潮州刺史谢上表》向皇帝表示悔过、谢恩,这说明了他在反佛上是失败的,但他敢于据理力争,铮铮铁骨,荡涤了世人的心灵。第二年,“奉佛太过”的宪宗皇帝就一命归西,重复了历史上“事佛求福,乃更得祸”的悲剧,证明了韩愈“佛不足信”的论断。韩文公一生倡导儒家思想,并以儒家“道统”继承者自居,他提倡“仁政”,反对暴虐,“抵排异端,攘斥佛老”。在来潮州做潮州刺史短短八个月期间,他为当地民众做了许许多多好事,其中最著名的有“驱鳄除害、关心农桑、赎放奴婢、延师兴学”四大功绩,特别是他捐俸禄重办乡校,擢用当地人材充实师资,主持州学一事,有力地推动了潮州文化发展的进程,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潮州相继赢得了“海滨邹鲁”、“岭海名邦”的美誉。韩文公祠内有一块碑刻:“若无韩夫子,人心尚草莱”便是对他极高的评价。民以食为天,韩愈对潮州农业生产的关心,除相传的修堤凿渠外,他还写过《祭鳄鱼文》、《与大颠师书》、《祭大湖神文》、《又祭止雨文》、《祭城隍文》、《祭界石神文》,向上苍虔诚祈祷,为民请命,祈神降福,使境内风调雨顺,把百姓置于自己之上,对农桑的关切之情跃然纸上。唐律明确规定,不准贩卖奴隶,没良为贱。但南方及边远地带,奴婢问题仍相当严重,因债务纠葛而以人抵债是没良为奴的主因,而掠夺夷獠则是权贵另一种获取奴婢的残暴手段。对这种罪恶行径,韩愈深恶痛绝,并断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以“计庸”的方法来解决奴婢问题,并以官方的契约文字为证,还奴婢者以自由,这确实是一个合情合理合法的好措施,也是一件缓和民族矛盾的德政。

韩愈在长庆四年(824)逝世,在过了21年之后,发生了会昌五年(845)唐武宗诏告天下佛寺僧尼并勒令他们归俗的“会昌之难”,这就是佛教“三武之难”的最后一次大劫难,前两次是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诏令灭佛的法难。韩愈的文学地位大大提升了他的反佛思想对世人的影响,他所做出的“谏迎佛骨”实际上为后来唐武宗“会昌之难”灭佛作了舆论准备。


【广场石级】

广场上的这座古书形状的石雕,上面刻写的是韩愈在《进学解》中的两句名言:“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意思是说:勤奋是事业精进的前提,深思熟虑是行为成功的保证。这是韩愈一生处事和治学的态度。


【大门牌坊】

这座石牌坊就是韩文公祠的正门,建于1985年11月。牌坊正面“韩文公祠”四个行楷大字是原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在1984年2月视察潮州时亲笔为韩文公祠所题写的。


【天南碑胜】

经过大门,我们来到韩文公祠的天南碑胜,有徐向前老元帅在一九八五年元月题写的匾额,门柱上的楹联由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彭冲参观韩文公祠后于丁卯年冬月题写,上联是“一纸文章除害毒”,下联是“千秋俎(zǔ)豆荐忠良”。碑廊全长89米,共镶入41面石碑,都是国家领导人和当代名人、名家参观完韩文公祠后留下的手迹精刻而成。

碑文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录韩愈《进学解》句 李鹏一九九一年十月十一日

苏轼韩文公庙碑诗 

公昔骑龙白云乡,手决云汉分天章。天孙为织云锦裳,飘然乘风来帝旁。下与浊世扫秕糠,西游咸池略扶桑。草木衣被昭回光,追逐李杜参翱翔;汗流籍湜走且僵,灭没倒景不可望。作书诋佛讥君王,要观南海窥衡湘,历舜九嶷吊英皇,祝融先驱海若藏,约束蛟鳄如驱羊。钧天无人帝悲伤,讴吟下招遣巫阳。犦牲鸡卜羞我觞,於粲荔丹与蕉黄。公不少留我涕滂,翩然被发下大荒。——巳卯(1999)春再谒潮州韩祠谨录 乔石

狮象屏障——1984年 周谷城题

一代文魁——习仲勋 一九八四年九月

韩山春秀——许德珩题

古粤文祠——薄一波甲子冬月

功不在孟子下——一九八六年春 商承祚

羲之俗书趁姿媚,才薄其奈石鼓何。我拜公祠无可献,妄濡茅管疥岩阿。——启功一九八八年元月

若无韩子庙,只有粤王台——一九八四年重修韩文公祠应嘱书杨万里句 陆定一

文起八代之衰——韩文公祠留正 散耳(林散之)

到此虚怀遇大颠,留衣亭可与祠班。不虚南谪八千里,赢得江山都姓韩。—— 一九八六年二月二十一日访 韩文公祠口占 赵朴初

雪漫蓝关飞老泪,谏迎佛骨何须悔?南国诗情堪足慰。纲不坠,古今皆是民为贵。稻海银渠波叠翠,鳄鱼逸去群情沸。文扫八代衰飒气。游人醉,象狮江畔遥相对。——调寄《渔家傲》为韩文公祠书 刘海粟病臂初平年方九十

冬来草木不萧条,水碧山青岭海梢。道是韩公驱鳄处,千甍(méng)万瓦看新潮。——庚午冬作于潮州 胡绳

设帐启蒙植桂兰,恶溪驱暴苍生安。民心如镜长相映,山水于今皆姓韩。——重修潮州韩文公祠 许士杰一九八四年九月

老树无枝叶,风霜不复侵。腹穿人可过,皮剥蚁还寻。寄托惟朝菌,依投绝暮禽。犹堪持改火,未肯但空心。——韩愈《枯树》 甲子冬月书于北京 周而复

师道 ——为重修潮州韩文公祠敬题 陈雷

文光岭海 ——王遐举

韩山钟灵气,九州翰墨香——韩祠雅集墨宝展览纪念 吴南生

万世师表 ——重修韩文公祠 王个簃(yí)

开文运千载,传儒教一宗——任继愈

历代之范,岭海同仰——甲子年七月题韩文公祠 萨空了

文粤百辉——吴䍩(yǎng,古通“养”)木书

风范长存  新我左笔 (作者:费新我)

千秋硕儒几功罪,一代雄文振古今——楚图南

遗爱在民  潮州韩文公祠补壁——戊辰初冬 谢稚柳

文起八代,功泽三阳——潮州韩文公祠留念 会恺拜题

秦岭家何在,潮阳路八千——韩文公祠惠存 黔南萧娴年八三

文公千古豪情在,山水而今尚姓韩——韩愈纪念馆留念 杨应彬一九八七年春月

文章风百代,正道炳千秋。泽涌韩潮阔,韩祠万古留。——一九八七年四月谒韩祠书念 秦咢生时年八十七

鸾凤本高翔,生迹成延迁,翩然下大荒,里数逾三千。一生恒苦心,生死文字间,赫赫留盛名,高步凌云烟。举头看星辰,明珠何联联。寤寐想风采,分明皆眼前。方今向太平,知识最为贤。斐然作歌诗,事业无穷年。——潮州韩文公祠惠存 甲子秋重庆史馆江友樵集韩句

通贯六经百家  韩愈纪念馆碑林所属。——乙丑嘉平月桐乡豫堂钱君匋年八十书

浩然独存——甲子秋廖沫沙

岭海风范——臧克家题 甲子秋月

潮人历百代,共仰韩文公。飒爽流风在,长挥万壑松。——题潮州韩祠秦牧

风波无所苦,还作鲸鹏游。——书韩退之句 甲子秋日苗子写于京华

双旌山上韩公祠,八百年来世所师。博士文章夸八代,韩江水浪漾宏辞。期年始竟春秋业,狮象藩篱潮汕痴。人事坎坷都历尽,高山流水仰先知。——闻汕头市葺修韩祠即兴 柳倩七十又四

六朝以降风披靡,竞慕浮华朴道荒。幸是韩公支巨手,力匡八代焕文章。——甲子之秋得句为昌黎伯颂  中石

老大韩家十八郎,犹将云锦制衣裳。至今南斗无精彩,只放文星一点光。——宋杨万里诗 甲子秋月 阮倬(zhūo)云


【主祠前五十一级台阶】

 这段台阶,共51级,寓意韩愈到潮州时为51周岁(按古人算法当为53岁)。这51级台阶,让我们在一步步的登陟中对韩愈这位先贤产生一种无比崇仰之情。这上面的8条石板,代表韩愈在潮州刺史任上历时8个月之久。上面这跨入主体正门的4条石板则代表了韩愈在潮州做了四大件好事,使得他流芳百世。


【韩祠橡木】

这棵是木棉树,广东人也称它为“英雄树”。种这棵木棉树的这个位置原来种着一棵“橡木”,是当年韩愈从中原带来亲手种植的,后来在清乾隆嘉庆年间因为气候原因枯死了。橡木在北方叫做“栎树”,是北方常见的树种,而在南方这种树非常稀少,所以当时的人不知道这棵树是什么树,因为它是韩愈亲手种植的,所以就把它叫做“韩木”。元代张智甫为城南“昌黎伯韩文公庙”写过一副《和忠佑庙咏韩木韵》的对联,“有大才名蜀相柏,无穷教思召公棠”,将韩木与孔明之柏、召公之棠相提并论,既反映人心似秤,天道惟公;也反映了潮州人有着浓得化不开的“崇韩情结”。

韩木(橡树)形如华盖,树皮鱼鳞状,叶细而长,叶脉凸起,棱角状,春夏之交开花,红白相间,甚是美丽,但花不常开,民间传说,这棵橡树有预卜科举的奇特功能:如果那一年科举之前花开得越多,就预示那一年登科中举的人会越多。《潮州府志》就有“乾隆九年调堂橡木花,科名大盛”的记载。

南宋诗人杨万里任广东提举时,督师来到潮州,曾游来到这里游览,观赏韩木之后写了一首《韩木》诗,“笑为先生一问天;身前身后两般看。亭前树子关何事?也得天公赐姓韩。”


【橡木园】

千百年来,韩文公祠已成为潮州人精神家园的一个重要部分,而“橡木”因为气候原因而枯死了,使得后人敬谒韩愈时不免有瞻像而不见木的遗憾,200多年后,这种遗憾终于在2012年得到了弥补:30棵产自韩愈故乡河南焦作、平均树龄超过100年的橡木(栎(lì,yuè)树)被移植到韩文公祠里新辟的橡木园中,使得“韩祠橡木”的胜景得以重现。一直关注家乡建设的饶宗颐先生,获知韩文公祠要辟建“韩木园”种植橡木,高兴地挥毫泼墨,用了两天时间录写了宋朝王大宝(宋代岭南唯一的榜眼,被尊为“岭南六先生”之一,并被推为“潮州八贤”之首,官至礼部尚书)的《韩木赞》,并将其赠与潮州韩文公祠,如今摹刻后的《韩木赞》巨幅幕墙,成了韩文公祠的一大新亮点!

《韩木赞》(原文):潮东山上有亭,唐韩文公游览之所也,亭隅一木,虬(qiú)干鳞文,叶长而傍棱,耆(qí,shì)老相传公所植也,人无识其名,故曰韩木。旧株既老,类更滋蕃,遇春则华,或红或白,簇簇附枝,如桃状而小。每值士议春官,邦人以卜登第之祥,其来旧矣。绍圣四年丁丑开盛,倾城赏之,未几捷报三人,盖比前数多也,继是榜不乏人,繁稀如之。最盛者崇宁五年、宣和六年也。今不花十有五载,人材未遇,或时运适然,未可知尔。大宝尝读苏端明为公庙碑,论能不能有天人之辩。窃观公植之木,能逃化机,为一方瑞,夫岂容伪?殆其善教之道,及造物而岁诸用,使潮人思慕千万年莫之厌者矣,碑何以不书?未盛也。盛而无妄,邦人诚之;诚而不书,天下后世曷然之?夫鸟兽草木之奇,符于前事谓之瑞。箫韶仪凤,周亩嘉禾,各以类应,公刺是邦,命师训业,绵绵厥后,三百余年,士风日盛,效祥于木,理之宜然。若乃术业荒忽,惟瑞之证,叔世妄诞者之为,君子鄙之!为之赞曰:召公之棠,孔明之柏,既咏勿翦(jiǎn),且歌爱惜,瞻彼韩木,是封是沃,匪木之渎,德化惟服,化隆而孚,华繁以符,邦人励之,此理匪诬。


【尧佐亭】

历史上唐代韩愈祭鳄之后,在一段时间内韩江不再出现鳄患。然而,潮州的鳄鱼并没有真的绝迹,以后又出来祸害乡民了。宋真宗成平二年(999)陈尧佐被贬做潮州通判,恶溪上又出现了鳄患,在硫磺(即今日丰顺县硫隍)一个姓张的十岁孩童.被鳄鱼用尾巴卷走,拉到溪中吃掉。小孩的母亲在岸上号陶大哭,欲救不能。这事传到潮州,陈尧佐听了,心里难安,赶快派人去捕杀。当时有人劝他学韩文公写一篇祭文,杀猪羊到溪边去祭鳄鱼了事,以免鳄鱼再行凶吃人。陈尧佐却说,我没有韩文公那么德高望重,不能感化鳄鱼,我的文学修养也没有韩愈般高深,写不出《祭鳄鱼文》那么好的文章,也决不能祭走鳄鱼。我只有一个办法,就是把鳄鱼抓来杀掉。终于在有经验渔夫的指点下,百名勇士用马尾棕打了绳索,再织成捕网,把鳄鱼捕捉。陈尧位叫人把鳄鱼抬到街市中,自己写了一篇《戮鳄鱼文》,宣布了恶鳄的罪状后,把鳄鱼当众杀死。宋仁宗景佑四年(1037),陈尧佐调任回京,他离开潮州后曾写过一首诗:“休嗟城邑住天荒,已得仙枝耀故乡。从此方舆载人物,海滨邹鲁是潮阳(即潮州)”,潮州自此有了“海滨邹鲁”的美称。潮人没有忘记陈尧佐,设了“三王公庙”祭祀他,称其为护灵王公。


【韩祠主体正门】

韩祠的主体正面是面阔18.7米的淡绿色水磨青砖墙面,给人一种清淡文雅、沉静端肃的感觉。主体建筑是由前座和正殿(即飨殿)两进组成,格调高雅,肃穆端庄,祠主体的屋脊高峻,山墙厚大,结构轩敞。抬梁与穿斗结合之屋架,粗犷少饰,朴实无华。后进比前进高出2.5米。

在正门门首有一块石匾,上面写着古隶书“韩文公之祠”五个蓝色的大字,落款“嘉庆十六年(1811)岁次辛未季夏榖(yu,gǔ)旦按察使衔广东督粮道前惠潮嘉兵修道潮州府知府太谷温承志重修”。

走入正门,可以看到一块写着“三启南云”的牌匾,原先的牌匾是悬挂在韩祠的正殿内,制作年代和书写人不明,在“文革”期间被毁。现在这四个字是由原广东省委书记林若在1984年所写的。“三启南云”的意思是指韩愈一生来过三次广东。韩愈自幼失去了父母,幸有他的长兄韩会、长嫂郑氏、乳母李正真等抚养。韩愈第一次来广东是大历十二年(777),兄长韩会因当朝宰相元载案连坐,先被贬任潮州司马,后来才“量移”(调任)韶州刺史(没多久便殉职于任上),时年10岁的韩愈便随其兄长先来到潮州,又到了韶州,在潮州时他结识了乡贤赵德。韩愈自称“十三而能文”,则明显得益于他10岁至12岁在潮州、韶州读书生活经历打下的功底;韩愈第二次来广东是在36岁时在监察御史的任上,因指斥朝政,上书论天旱人饥,请求减免徭役赋税而被贬为阳山(今广东清远)县令;韩愈第三次来广东就是51岁时在刑部侍郎的任上,因为谏迎佛骨被贬来潮州。唐元和十三年(818)潮州刺史李璿(806-818年在任)因“放纵私盐,耗散公利”年终课税考核不合格被免职,刚好在这个时候给韩愈谪潮腾出了一个重要职位。后人化用苏东坡《潮州昌黎伯韩文公庙碑记》中的:“公之精诚……能开衡山之云”这句话的语意,用“三启南云”四个字来推崇韩愈。《潮州昌黎伯韩文公庙碑记》中以“文起八代(八代:东汉,魏,晋,宋,齐,梁,陈,隋)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这四句话来概括韩愈的品德和一生业绩,以及韩愈的学说、文章在中国思想史、文学史上的地位,中肯精辟,极有气势,成为脍炙人口的评价韩愈的天下定论。这块“百世师”的匾额是刘海粟(sù)写的。文革期间,由于有识之士用泥土巧封碑面,使得30多面古碑竟无一毁损,但祠内匾额却毁坏殆尽了。


【正殿】

各位贵宾,内庭很小,一跨过前殿门厅,我们又得抬头伸视。大家看,韩祠的正殿前面悬挂着汕头大学校长许涤新书的“尊贤有祠”匾额,后面有原文化部长朱穆之书的“思韩”匾额。

上12级台阶,我们可自内庭上至面阔三开间、深31.8米的后堂正殿。正殿廊下侧柱上有隶书阴刻柱联:“去京华万里,化蛮烟瘴雨,胥泽诗书,从此遂称名郡;距唐代千年,抚古橡苍松,犹钦山斗,况在亲炙芳徽”。中门双侧还有一楷书阴刻柱联:“济溺起衰,正道统于三百年来,心传上追邹峄;受人驯物,施治化于八千里外,血食今遍瀛洲。

正殿龛座中央端坐着的偶像就是韩愈,神清气朗,栩栩如生,在上仰的视角里,显得特别高大,令人趋庭自肃,登堂加敬。左右是他的随从张千和李万。正座中央的上方悬挂有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周培源书的“百代文宗”、饶宗颐书的“泰山北斗”,左边上方有原北大教授、语言学家王力书的“名以文传”,右边的上方有陈大羽书的“今古同仰”,正前方有民国二十四年潮安县长刘侯武所书的“吾潮导师”,正座左右的石柱上有柱联“原道开理学渊源吏总部文章长昭日月,辟佛作中流砥柱弧臣羁旅独占江山”,是道光廿三年惠州知府杨希铨题写的。通过这些牌匾柱联,我们可看出韩愈在潮州人心目中的地位了。

大家请看这副柱联:

上联是:

辟佛累千言,雪冷蓝关,从此儒风开海峤;

下联是:

到官才八月,潮平鳄渚,于今香火遍瀛洲。

上联的“辟佛累千言”说的是:唐元和十四年(819)正月,唐宪宗准备前往位于长安城西边二百多里的法门寺迎释迦牟尼佛的指骨舍利到皇宫里供奉,时任刑部侍郎的韩愈向宪宗皇帝上了《论佛骨表》,谏迎佛骨,触怒了宪宗皇帝,被贬到八千里之外的潮州。

“雪冷蓝关”出自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的“雪拥蓝关马不前”这一诗句。韩愈在这首诗中点明了他谏迎佛骨的原因,以及他因为忠言而不被宪宗皇帝理解的心情。

被贬到八千里之外的潮州,是韩愈一生中最大的政治挫折。在他被押送出京城不久,他的家眷也被赶出京城。就在陕西商县层峰驿,他年仅12岁的女儿惨死在路边。仕途的坎坷,以及家庭的不幸,这对一个年过五旬的老人来说是一个非常沉重的打击。然而,韩愈不愧是一位继承了儒家积极用世的精神、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的人物。到潮州后,他马上视察民情,而且切切实实地为潮州人办了不少好事,这种精神确实是相当难能可贵的。

“从此儒风开海峤”,说的是韩愈到潮州后,兴办教育,使得潮州这个原本文化落后的蛮夷之地,从此成为文化发达、人文荟萃的“海滨邹鲁”和“岭海名邦”。在潮州大力兴学,是韩愈对潮州最大的、而且影响最为深远的贡献。韩愈一向认为治理国家必须“以德礼为先而辅以政刑”,简单地说,就是国家的发展首先必须从教育抓起。所以,他一到潮州就把兴学育才作为己任。为了办好潮州的乡校,他拿出自己的俸禄带头捐资办学,也就是说韩愈把他在潮州七个多月期间的工资全部捐给了潮州的教育事业。除此之外韩愈还推荐潮州名士赵德专门负责州学的工作。在赵德及其继承者的辛勤努力下,潮州文教终于得到了持续地发展,从而使潮州文风蔚起,英贤辈出,赢得了“海滨邹鲁”的美誉。正殿右边有一块“传道起文”碑,碑文篆体直书,阴刻,落款是“巡视两广盐课太常寺少卿加二级沙拜题  康熙叁拾贰年拾贰月谷旦立”,这四个字是对韩愈的教育观点、政治观点和文学成就等方面的高度概括。

再看下联:“到官才八月,潮平鳄渚,于今香火遍瀛洲”。

“到官才八月”是说韩愈在潮州为官的时间,只有八个月。实际上,据史实推算,韩愈居潮实有八个月另七天,超过了八个月,而因为接任(或代任)官员未到,韩愈需要主持冬至庆典仪式,因此他作为潮州刺史任职时间则长达九个月另十天。“潮平鳄渚”,鳄渚是指鳄鱼生活的地方,唐朝的潮州曾经是鳄鱼大量繁衍生息的地方。韩愈到了潮州之后,通过实地的调查,了解到鳄害的严重程度。为了解除人民的痛苦,到任只有短短几日的韩愈,就把治理鳄害作为任上的首要工作,也就是进行了众所周知的“祭鳄”行动。

据说,在韩愈祭完鳄鱼的当晚,江面出现了暴风雷电,几日后江水尽涸,鳄鱼向西迁了六十里;从此,潮州就再也没有鳄害了。为了纪念韩愈为民“祭鳄”的功绩,到了宋朝,潮州人就把恶溪改名为“韩江”。韩愈写的《祭鳄鱼文》后来被收入《古文观止》,成为古文的典范。

1987年9月,潮州市政府在韩江北堤的中段,原鳄渡的旧址建了“祭鳄台”来纪念当年韩愈为潮州人民“祭鳄”的这段往事。

“于今香火遍瀛洲”,是说韩愈在潮州期间,为老百姓办了不少好事,因此至今还被潮州人所崇祀。对联里面的瀛洲指的就是潮州,因为潮州在南北朝时一度隶属瀛洲,当时刺史的办公地点设在海阳县即现在的潮州市内,所以后人称潮州为古瀛洲。

在韩祠的主祠内现总共有40块碑刻,是历代官员留给韩祠的,如明清两代重书的苏轼撰《潮州昌黎伯韩文公庙碑》、明正统知府王源的《增修韩祠之记》,这些碑刻有的是赞美韩愈治潮业绩的,有的则是记述韩祠修建的历史。

在韩祠正座后壁北侧,有一块写着“功不在禹下”五个字的碑刻,这是明嘉靖礼科右谏嘉禾沈伯咸所写的。“功不在禹下”这五个字是出自韩愈的《与孟尚书书》,是韩愈用来赞颂孟子的话。韩愈认为:孟子坚持儒家正统,批驳杨子、墨家等“异端邪说”,使人心归正,有如引导泛滥的洪水归于大海,他的功劳,可与治水的大禹相媲美。后人认为,韩愈一生不遗余力地反对佛、老二教,以弘扬儒家道统为己任,是在意识形态上的“治水”,因此也用“功不在禹下”来赞颂他。更深一层的含意是:意识形态中的异端邪说也有如洪水猛兽一类的灾害,而治理洪水,不管是自然界的还是思想界的,关键在于疏导而不能一味地堵塞。

大家请看,这两块碑据说是韩愈手书的,非常珍贵,这块上面是:“唐史吏部尚书韩愈书愈与樊著作宗师卢处士同谒少室李君拾遗”;另一块是退之书“曹娥碑卷题名”:“国子博士韩愈赵玄遇著作佐郎樊宗师处士卢同观  元和四年五月二十日退之题”。

在《古文观止》中收编韩愈的文章就多达24篇,居被收编作者之首,《原道》、《进学解》、《师说》和《伯乐相马》都是其中之名编。但是韩愈在潮州的作为,并非惊天动地的壮举。论政绩,他或许还不如后代那一些筑城、造桥的官员;论权位,他生前最高的职务不过是一个侍郎,远不及历代来潮州的名公钜卿;而论任职时间,他在潮州只有七个多月的时间。就像一个匆匆的过客。但是,在潮州发展史上,韩愈的地位最高,对后代的影响最为深远。这是为什么呢?其中的原因除了和韩愈治潮的措施得当、治潮的方针顺应了历史的潮流之外,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韩愈作为一个政治上受到打击的罪臣,尽管家庭和个人都受到诸多不幸和磨难,而他不但没有消沉颓废,反而不遗余力地为地方、为民众做好事。这种积极用世的精神,是他赢得后人景仰的重要原因。韩愈的政治主张、抱负和他的文章,特别是他倡导的“文以载道”、“不平则鸣”和“唯陈言之务去”等理论,至今还有极其伟大的现实意义。


【天水园】

各位贵宾,这里是新增建的天水园,陶瓷工艺大师吴维潮二十多年前与其师合力创作了侍郎阁前韩愈的半身石像,二十年后又独自创作了“别赵子”的这组石像,均是以传神著称。我想先让大家猜猜这两位塑像哪位是韩愈,哪位是赵德,大家猜到了吗?让我们静静地走到他们旁边,倾听一下他们在谈些什么。

韩愈被贬来潮州之前,州学荒废多时。要办好乡学,一要有资金,二要有人才。韩愈除了捐出刺潮任上的所有俸金外,最大的贡献在于大胆启用当地人才,推荐地方俊彦赵德主持州学。赵德是海阳人,号天水先生,是当时潮州唯一的进士,他登进士后,四十余年来从不参加吏部铨选(唐朝登进士后还要参加朝廷选拔官员的考试)。韩愈说他沉雅专静,通识儒家经典,有文章著述,还熟知先王之道,排斥异端,尊崇孔子,因此,毅然举荐他代理海阳县尉,任州衙推官,专门主持潮州学政。而赵德也不负所托,培养了一批国家栋梁。当韩愈治潮八个月后于元和十四年(819)十二月二日离开潮州调任袁州(江西宜春),赵德以热爱乡土朋侣、有意研究乡土知识婉言谢绝了韩愈的邀请,韩愈深为感动,写了一首《别赵子》赠给赵德,并将平生得意之作共75篇文章亲手赠给赵德作为纪念,而赵德也把韩愈的文章编成六卷集《昌黎文录》并作序刊。赵德没有应韩愈的邀请一同前去赴任,继续留在潮州,就是为了报韩愈的知遇之恩,完成韩愈未完成的兴学大业,将乡校进一步办好。赵德被后人列为潮州唐宋八贤之首,配祀韩庙。其实,早在韩愈来潮之前整整40年,宰相常衮(gǔn)就已经在潮州兴办学校,他的功劳实在是够大的了,但后人提起他的却很少,原因就在于他缺少像赵德这样的得力助手,办学的成效自然也不及韩愈了。


【侍郎阁】

最后我们一起登上后面的侍郎阁,大家可以看到赖少其写的“吾潮导师”四个大字。“侍郎阁”(匾额由刘炳森题写)于1984年修复韩祠时在原侍郎亭的旧址上新建的双层垂檐建筑,占地328平方米,现辟为“韩愈纪念馆”(匾额由赵朴初题写),办有《韩愈治潮及其法治精神》展览,向公众展出包括韩愈家史和本人的诸多资料。站在侍郎阁外凭栏远眺,韩水汨汨,舟船竞渡,潮州城景隔江可见,车水马龙尽在望中,偌大一个潮州城,竟就像韩文公祠的外庭!这是一种“由庄严变为平凡的反高潮作风”,韩愈的形象因此由崇高转为亲切。


【允元亭】

各位贵宾,从侍郎阁的右边顺石级下来,我们经过了允元亭,这是1989年新建的,纪念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潮州知州丁允元将韩文公祠迁至今址。亭有柱联:“允德继先贤,政绍昌黎余绪;元功垂史籍,祠钟古郡秀灵”。丁允元是江苏常州人,官居太常寺卿,南宋淳熙十四年,因恳请赦免“盐铁”等税,得罪权贵,被贬为潮州知军州事。洽潮期间,他有增置广济桥西段四墩、发展教育等诸多善政。淳熙十六年,他认为东山是当年韩愈常登临之地,并有亲植的橡木尚存,因此,把原城南韩祠迁建于今址。由于选址得当,故沿延至今。丁允元卸任后,落户潮州城东,创祖磷溪仙田乡。他的墓地在磷溪英山凤地。


【结束语】

韩愈离潮后,每逢五年或十年,潮州主政者就会举办纪念韩愈的重大活动。每次活动的主要内容都有修缮纪念韩愈的遗迹,如学校、祠庙、牌坊、亭台等韩公过化之所;

史载韩愈出生于唐代宗大历三年十二月(具体时间不详),卒于唐穆宗长庆四年十二月二日(公元824年12月25日)长安“靖安里第”,而潮州民间则以每年农历三月三日(古清明日,又称上巳节)为“文公寿诞日”,以每年农历九月九日(重阳日)作为“文公冥诞日”,俗称“文公诞”,在“文公诞”纪念日开展祭祀、巡游等纪念活动。古时潮州文庙(学宫)仪门的左侧设有乡贤祠(祠祀乡贤),右侧设有名宦祠(奉祀外籍莅潮任职之官员),按“祀典”规定,官方于每年二、八月上丁日举行祭孔大典之后,由教谕“公服诣祠致祭”。韩愈作为外籍莅潮官员的杰出代表,自宋代创建韩文公祠庙以后,潮州吏民例行春秋二祭。“崇韩文化”成为潮州一道亮丽的人文奇观,也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独特的现象。

(向下滑动查看更多)




文字来源 | 付义荣,吴锳凡,朱嵘(校外)

编辑 | 郭春兰

审核 | 洪秀秀 蔡玲如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