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大教师发展与教育评估中心

其他

STU课程思政案例57 | 谢泽嘉: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济、生物)

//一、课程简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济、生物)是经济、生物学专业的主要专业基础课程之一,是学生日后参加社会生产和工作的必要基础。随着社会的发展,本课程在经济、管理、社会生活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在概率和统计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概率统计理论及计算原理方法,了解各类随机事件及其概念,
其他

STU课程思政案例56 | 许杰州等:临床基本技能

01课程简介本课程是临床基本技能教学课程,开课时间从第3学期至第6学期,持续4个学期。临床基本技能课程是整合性课程,内容全面整合内、外、妇产、儿科、急救、护理等各学科临床基本技能,教学内容涵盖全身体格检查、系统病史采集与病历书写、常见症状临床特点及其病史采集、各学科临床基本操作、外科手术基本技能、心电图、实验诊断技术及临床意义。学生在进行本课程学习时,需要具备相应器官系统解剖学、生理学等相关基础医学知识。临床基本技能是医学生临床能力重要组成部分,本课程在技能教学中,也整合医学生职业素养、临床思维等综合能力训练。在临床能力培养同时,逐步深入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及以人为本的理念,树立高尚医德医风及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客观务实求真的科学态度,以及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探索精神。2005年,本课程即获得国家唯一以“临床基本技能”命名的国家级精品课程。02教学目的
其他

STU课程思政案例55 | 刘静:生理学

一、课程简介《生理学》是研究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其任务是研究人体及其细胞、组织、器官等组成部分所表现的各种生命现象的活动规律和生理功能,阐明其产生机制,以及机体内、外环境变化对这些活动的影响。因此授课的主要内容是向学生介绍人体各个系统、器官和细胞的正常活动过程以及它们功能表现的内部机制,同时还要向学生介绍人体内不同细胞、器官、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二、教学目标《生理学》是医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生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在理论和实验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本学科优势,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医学教育全过程,为后续的基础课程的学习和临床知识的掌握打下必要的基础,也为医学生以后进入医疗卫生行业工作实践中,不断强化自身各方面业务能力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并实现医学基础教学的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目的。三、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的融合设计专业教学内容或章节思政教学案例融入实例思政元素挖掘第一章
其他

STU课程思政案例54 | 苏芸:感染与免疫

课程简介《感染与免疫》课程,是一门连接基础与临床的桥梁性整合课程。该课程有完整的理论与技术体系,由医学微生物学、医学免疫学、寄生虫学、药理学、感染性疾病几大板块整合而成。本课程的设计与规划在于建立符合医学生岗位胜任力,从态度-技能-知识(A-S-K)全方位培养学生的课程体系。本课程一方面旨在帮助学生深入学习感染性疾病,从疾病的病因、致病机理、相关疾病诊断与鉴别、实验室检查、治疗和预防控制等方面获取专业知识。另一方面,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科特点,挖掘思政育人元素,确定思政任务,立足OBE导向,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论课、实验课与课外科技活动,通过“润物无声”的方式进行课程思政,实施德育渗透,努力实现《感染与免疫》课程的专业知识、技能传授和立德教育充分融渗的目标。课程内容(以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为例)课程内容章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专业知识点思政目标思政素材教学方法HIV概述追求科学真理、坚定的信念案例1:与HIV发现诺贝尔奖获得者(如法国科学家François
其他

STU课程思政案例52 | 冯岳冰:红色经典音乐初探

一、课程简介配合当前国情教育,对红色经典音乐作品进行直观的欣赏,并讲述其历史背景、形成并发展的历史脉络,探索并归纳其红色内涵及艺术特色。了解红色经典音乐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和重大贡献,为学生正确认识新中国的历史提供有营养的素材。二、课程内容章节第二章节知识点思政要点217案例名称白毛女的诞生、传播及改编。《北风吹》主旋律学唱。民族音乐的交响化。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案例1:歌剧《白毛女》选曲《北风吹》曲谱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土地改革三、教学组织过程(1)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1942年5月);(2)延安文艺工作者响应《讲话》号召,集体创作民族新歌剧《白毛女》;(3)民族新歌剧《白毛女》的艺术特点和时代背景,学唱《北风吹》;(4)民族新歌剧《白毛女》的表演和传播;(5)电影故事片《白毛女》(长春电影制片厂1950年);(6)芭蕾舞剧《白毛女》(样板戏)。四、案例歌剧《白毛女》选曲《北风吹》曲谱(一)案例简介
其他

STU课程思政案例51 | 王宋涛: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

一、课程简介作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作为考察对象,运用总量分析方法,研究社会总体经济问题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如何决定,研究这些经济变量的相互关系。这些变量中的关键变量是国民收入,因此宏观经济学又称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经济资源的利用问题,包括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就业理论、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增长理论、财政与货币政策等内容。二、课程内容章节宏观经济政策知识点思政要点案例名称财政政策及其效果1.民族自豪感财政支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政策措施2.制度自信3.政策科学性三、教学组织过程1.论述今年新冠疫情的重大影响及其对经济的负面影响;2.讲解财政政策的基本概念和理论;3.阐述我国在应对新冠疫情促进经济发展所采取的经济政策、措施以及效果;4.总结我国在实施财政政策的制度优势和执行力优势,以及政策效果所带来的制度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四、案例案例简介:财政支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政策措施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对实体经济的冲击,财政部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主动作为、履职尽责,及时出台一系列财税政策措施,坚决支持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财政政策包括对个人、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及地方财政的救助措施。个人方面,提供补助补贴,包括对确诊患者个人负担费用实行财政兜底,对疑似患者和参加疫情防控的工作人员给予定额临时性补助;实施税费优惠;延长创业担保贷款贴息期限。企业方面,提供资金支持,包括保障企业贷款,中央财政给予贴息支持,贴息期限不超过1年;对受疫情影响的小微企业,加大各级政府性融资担保,且降低担保和再担保费率,取消反担保要求;提供税费优惠,包括对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交通运输、餐饮、住宿、旅游等行业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社会捐赠用于应对疫情的现金和物品进行税收减免,此外还包括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减免政策和减免企业社会保险费等措施。机关事业单位方面,对防疫物资免征关税,并且采取政府采购,依法开启“绿色通道”。地方财政方面,阶段性提高地方财政资金留用比例;向地方预拨医疗卫生、稳就业、稳投资、财力补助等方面资金1839亿元。资料来源:财政部办公厅.财政支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政策措施问答[EB/OL].http://www.mof.gov.cn/zhengwuxinxi/caizhengxinwen/202003/t20200320_3486097.htm.2020-03-20.案例点评1.适用范围本案例主要适用于宏观经济学、财政学、思想政治等课程。本案例是一个描述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为了避免市场流动性缺乏和缓解实体经济下滑,财政部出台的一系列财税政策措施案例。其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对我国最新财政政策及其作用有更准确和透彻的理解。2.思政元素自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以来,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打击。一方面,居家隔离导致居民消费需求骤减;另一方面,企业生产被迫中断,产业链和供应链出现断裂。供给和需求的同时下降导致各国经济下滑。通过疫情期间我国出台的一系列财政政策措施的介绍,让学生对我国财政政策及其作用有更准确和透彻的理解,进而产生民族自豪感和幸福感。同时,疫情期间出台的这些财政政策是十分及时和必要的,能够有效建立学生的制度自信,感受我国政策的科学性。3.课程思政教学目标(1)通过案例讨论,让学生了解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国出台的一系列财政政策及其对经济复苏的作用机制。(2)通过案例讨论,分析疫情期间我国出台的这些财政政策的及时性和必要性,进而有效建立学生的制度自信,产生民族自豪感和幸福感。4.相关教学经验与时事紧密联系,充分将专业知识与实践结合,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会发散性思维。教师在课堂讲授过程中,首先要注意课程知识与思政元素的结合,避免顾此失彼;其次,在从课程知识过渡到思政元素的过程中,要注意语气和情绪的自然,要注意照顾学生的听课情绪,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最后,通过案例讨论,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平时的消费行为变化,从而对自己消费行为的特征有深刻的了解,更好地理性消费。课堂上,学生更加积极地发表自己的言论。通过课堂上对我国改革开放40多年成熟的展示,学生对改革开放有了更深的感悟,同时学生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意识也提升了。这不仅扎实了课本知识,还能深入了解思政时事,扩充学生的知识面。资料来源:田延光,梅国平.《课程思政教学案例集(第一辑)》[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9:83-86五、教学反思财政政策不仅在经济领域发挥作用,而且在社会领域也具有积极的作用。合理有效的财政政策对于重塑经济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至关重要。图文来源
其他

STU课程思政案例50 | 廖逸儿:社会调查方法

一、课程简介《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是公共管理学科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实证性强,应用广泛。该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社会调查研究的基本理论,达到能熟练地运用社会调查的各种方法和手段与科学了解社会和认识社会的能力,在此之上结合公共管理专业知识学习,提升公共管理研究的能力和素质。事实上,社会调查的精神内核与中国共产党长期主张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是相一致的,要求具备“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而实证化的社会调查也要求调查者关注社会现实,体现社会责任感与现实关照。同时,在社会调查过程中,也要求调查者或研究者严格要求自己,坚持以人为本的伦理观、积极探索的科学精神并坚持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体现“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要求。二、课程内容知识点思政要点案例名称第一章绪论科学与社会调查研究第一节科学与科学研究“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求真务实”是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重要内容(科学精神)案例1:《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产生的背景及其历史价值第二章社会研究的过程和设计第三节选题和建立研究框架社会调查应是关照现实、体现社会责任的案例2:折晓叶的选题过程第十一章社会调查伦理第二节以人为本的伦理观第三节应用与案例“以人为本”的伦理观是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案例3:冯军旗的博士论文《中县干部》为什么引发争议?三、案例示例案例1:折晓叶的选题过程(一)案例简介知名社会学学者折晓叶曾谈及其《超级村庄的基本特征及其中间形态》的选题过程。“1992年,我与几位同仁结伴南下,在珠江三角洲一带的农村做调查,最后落脚在深圳沿海东岸的一个村庄里。当时,这个村子和村里人在近十几年来发生的巨大变化,令我十分吃惊,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以往的知识告诉我,中国村庄在产业和职业构成上,在政治文化和传统心态上有着相当的同质性。于是,我调动其脑海中自己作为‘知青’时的有关村庄的全部记忆……农民已经变得越来越不像在土地上谋生的传统农民,大多数已经有了新的头衔,董事长、经理、厂长、文员……人们曾称这种现象是‘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来源:风笑天.社会研究方法(第五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向下滑动查看全部)(二)案例点评适用范围:本案例主要适用于管理学、社会学、思想政治等课程。本案例主要描述学者折晓叶的选题过程,反映出学者关照现实、反映现实以推动认识现实的选题经过,这种对现实的关注与理解,实际上是调研者社会责任感的体现。教学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在社会调查的选题中体现社会责任与现实关照,把个人的调研与社会面临的普遍难题、困惑或变迁联系到一起,开展服务社会的社会调查。思政元素:选题来源于个人的知识结构、生活以及经历,等等。折晓叶在谈及其代表作的时候,认为其选题主要是源于自己对乡镇企业和农民流动的浓厚兴趣,但是这个选题一致没有得到实施,后来一次实地调查中偶然联想到自己知青时期的种种,也联系到个人知识结构,进而确定下来自己研究的主题和选题。本案例通过折晓叶选题的案例分析,督促学生在选题过程中关注身边的事物、已有的经历并积累知识,作为选题的基础,而在选题的时候,也不仅仅局限于个人小事,而是将视角放大到社会,关注社会变迁、关注社会大事与难事,体现所谓社会关照。课程思政教学目标:(1)通过案例讨论,让学生了解选题获取的方法与思路,获得自主选题、从生活中选题、从个人经历中选题的技能。(2)引导学生选题中体现社会责任与社会关照,选有社会价值的题目,对理解社会、推动社会发展有助力的题目,体现公共管理学人、社会学人乃至所有科研者的社会责任。相关教学经验:进行案例陈述的时候,首先,应注意重视将技能传授与责任感培养相结合:一是要指导学生从生活中汲取灵感进行选题,二是应引导学生选择具有社会价值的选题,关照社会。其次,通过案例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即激发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课堂上,学生从一开始关注有趣、好玩、贴近生活的选题,到后来更愿意选择关注社会性强的选题,这表明其社会责任感已经得到强化。案例2:冯军旗的博士论文《中县干部》为什么引发争议?(一)案例简介冯军旗2005年考入北大攻读社会学博士。读书期间曾在河南新野县挂职副乡长、县长助理,接触了该县包括县委书记在内的大量干部的信息,后写成博士论文《中县干部》。该文是基层政治生态研究领域的力作。县乡干部,作为中国干部队伍中数量最大的一个群体,其状况直接关乎国家的稳定与改革的推进。”“改革开放30年中,基层中国的政治精英是个怎样的群体,这个群体的内部经历了怎样的变迁,他们内部又有着怎样的政治生态和游戏规则?”——冯军旗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潘绥铭教授:参与调查的主要精神就是调查者必须深入被调查者的实际生活之中,不仅仅是通过问卷调查或者定性访谈,而且需要通过“观察”与“体验”最终达到“感悟”的境界。它也不仅仅是“了解事实”,而是通过“理解人及其行为”来“重构生活”。冯博士基本上做到了以上的要求,应该属于参与调查的范畴……具体到冯博士的调查方法,提出“不能拿美国的尺子衡量中国的研究”的说法实在是糊涂透顶,是初级逻辑错误,是伪问题。真问题是冯博士是否违反了所谓“美国的尺子”?对此,我的建议仅仅是:应该把调查地点的真实名称也替换掉。(向下滑动查看全部)(二)案例点评适用范围:本案例主要适用于管理学、社会学、思想政治等课程。本案例是一个描述社会调查成果公开引致被访人利益受损,探讨社会调查伦理和被访人利益保护的案例,其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深刻理解社会调查伦理与规范,引导学生合理开展调研,有意识保护被访人隐私与利益,从行动上做到“以人为本”。思政元素:通过冯军旗博士公开博士论文招致受访者利益受损的案例分析,向学生强调社会调查中受访者隐私保护的重要性,并明确学术伦理的要求。引导学生在社会调查中保护受访者隐私并遵守学术规范。进一步地,在学术伦理之外,“以人为本”更是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我们需要通过社会调查推动社会发展,但社会调查的过程中,时时刻刻应贯彻“以人为本”的精神。换言之,推进改革创新的调研过程中,理论上不应以任何人情感或利益的受损作为代价。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有二。通过案例讨论,让学生意识到社会调查中学术伦理、调研伦理的重要性,一方面提高社会调查能力并保证社会调查质量,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在调研过程中有意识保护受访者的隐私,体现“以人为本”的时代精神。相关教学经验:结合社会调查实例,引导学生感悟社会调查伦理与规范的重要性。课堂讲授中,首先,要注意将课程中的“调查伦理”与思政元素“以人为本”的理念相结合,论述过程应自然而不过分强调“思政”本身;其次,通过案例提问、思考与讨论,引导学生形成“以人为本”、“保护被访者”的社会调查行为准则;最后,从案例进一步延伸到访谈规范,探讨“如果访谈过程中,被访者不愿意正面回应所提问题并已经开始流泪,应如何处理”“调研过程中,被访者表示不愿意接受采访,不愿意让人了解自己的隐私,应如何处理”,等等。课堂上,学生积极反思已设计的问卷与访谈提纲,开始斟酌用词恰当与否、提问是否冒昧、是否涉及隐私等问题。通过案例讨论与案例思考,学生开始对社会调查伦理有了较为成熟的认识,并且开始列举实地调研和报告撰写时需要注意的伦理规范问题。应该说,学生从思想上、行动上认可社会调查伦理规范,并懂得在调研中保护受访者,深刻理解所谓“以人为本”的精神要求。四、教学反思1.课程思政建设不意味着将课程建设成“重思想而轻教学”的“思想课”,思政课程的重点仍应是课程知识点本身;2.不宜花费过多时间专门探讨思政相关内容,否则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甚至认为思政内容是“说教”,相反,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在讲授知识点的同时纳入思政元素授课效果更佳;3.教学中倘若能结合案例或视频等多种形式开展,学生对思政元素的接受度会大大提升。图文来源
其他

STU课程思政案例49 | 韦才敏:运筹学绪论

一、课程简介数学规划是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本课程的教学目是从理论、算法和计算等方面介绍了分析和求解常见的优化问题的方法,为后续学习有关专业课程和科学研究打好优化理论基础,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完本课程后学生应能够:正确理解数学规划的方法论,掌握数学规划优化思想;掌握线性规划、对偶问题、运输问题、整数规划、目标规划、非线性规划、动态规划等基本模型的功能和特点,掌握与规划模型相关的概念及原理。熟悉其建模条件、计算步骤及相应的技巧,做到思路清晰、概念明确,熟练掌握各种规划模型特别是确定性模型的求解方法,并能对求解结果作简单分析;具备初步运用《数学规划》思想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运筹学的国内外发展历史,掌握运筹学的基本概念、应用领域、建模技术及其学习方法。能力目标:初步形成根据实际问题建立运筹学模型并求解的能力。形成优化意识,能理论联系实际,对一些实际问题建立优化模型,并能对模型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价。要求学生学会使用MATLAB、Lingo等软件进行编程求解优化问题。思政育人目标:通过历史上著名优化例子的介绍,了解古人的光辉历史,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科学家们为学科的发展奉献自己力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鼓励学生立志成才,努力上进。此外,通过运筹学模型的介绍让学生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合理规划自己的人生和个人理财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健康的人生价值观和世界观。三、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的融合设计专业教学内容或章节思政教学案例融入实例思政元素挖掘绪论通过介绍都江堰水利工程、丁谓的皇宫修复工程、田忌赛马等三个与运筹学有关的著名例子,引出中国古代朴素运筹学思想的运用。让学生认识到我们祖先的聪明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励学生发奋学习,积极向上,勇于创新。绪论介绍现代运筹学在我国发展过程,引出钱学森院士和袁亚湘院士等科学家的生平事迹。鼓励学生立志成才,努力上进、和谐,探索。以我国科学家在相关专业领域的贡献、创新精神和敬业精神为榜样。绪论学会运用优化方法规划好自己的人生和理财观念。利用科学思维规划好自己的人生道路绪论通过介绍优化模型的建模过程和求解方法,鼓励学生参加全国数学建模竞赛活动,实现理论的应用。展示数学之美四、教学效果数学学科的思政教育应该从“培养严谨态度,崇尚理性精神,提升数学审美,培养家国情怀,养正人格品行”四个方面进行引入。(一)从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思政教育,培养严谨态度。上课时明确要求学生不迟到,不旷课,提前到课堂,教育学生履行契约。同时要求学生上课遵守纪律,认真听课,独立完成作业,养成尊重他人的付出和规范学习习惯。(二)从教学内容进行思政教育,崇尚理性精神。通过“课程思政”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努力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持续学习态度,理性探究才能达到量变到质变。(三)从课程内容的背景进行思政教育,提升数学审美。把数学文化与“课程思政”有机地融合在一起,通过介绍都江堰水利工程、丁谓的皇宫修复工程、田忌赛马等例子和钱学森等科学家的事迹,让同学们不仅深刻理解运筹学运用问题,也认识到我们祖先的聪明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励学生发奋学习,积极向上,勇于创新。教学过程中能让同学们体会到优化理论的运用之美,必将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四)从学生的学习中进行思政教育,培养家国情怀,养正人格品行。介绍钱学森先生学成回国报效祖国的故事,引导学生爱国,传递正能量。五、特色与创新通过对我国历史上著名优化例子进行介绍,了解我国古代的朴素运筹学思想的应用情况,让学生认识到我们祖先的聪明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励学生发奋学习,积极向上,勇于创新。介绍新中国成立后科学家们为学科的发展奉献自己力量,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并鼓励学生立志成才,努力上进。通过运筹学模型方法的介绍让学生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合理规划自己的人生和个人理财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健康的人生价值观和世界观。当代大学生学习能力强、思想开放、可塑性强、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但缺乏认识事物、辨别是非的能力,学习生活中很容易受到多元文化思潮及各种思想观念的影响。因此,在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过程中特别需要我们的正确方向引领。在教学活动中加入思政教育活动,潜移默化地进行价值观、人生观的引领。根据教学内容,挖掘、提炼出恰当的思政素材,包括三个历史上著名运筹学应用例子和几位有影响力的科学家的生平事迹,实现课程思政目标,达成育人功能的基础。通过介绍运筹学发展史、科学家的生平事迹、运筹学建模方法,培养学生百折不挠、勇于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六、案例(一)案例名称历史上五个有名的运筹学例子:案例1:都江堰水利工程案例2:丁谓的皇宫修复工程案例3:田忌赛马案例4:钱学森先生生平事迹案例5:袁亚湘院士求学之路(二)案例点评适用范围:本案例主要适用于运筹学、优化算法设计与分析、网络优化、决策论、数学实验等课程。本案例是运筹学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例子。通过对我国历史上著名优化例子进行介绍,了解我国古代的朴素运筹学思想的应用情况,让学生认识到我们祖先的聪明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励学生发奋学习,积极向上,勇于创新。通过介绍钱学森的生平事迹,了解钱学森先生一生默默治学,但无论在什么时代,什么地方,他所选择的,既是一个科学家的最高职责,也是一个炎黄子孙的最高使命。他一生的经历和成就,在中国历史和人类的世界史上,同时留下了耀眼的光芒,照亮了来路。同时也让同学们认识到资本主义帝国亡我之心一直不变,从钱学森先生回国历经五年的艰苦到近几年来美国对我国的中兴通讯和华为进行“软件封锁”和“科技对抗”时事说明只有自身的强大才不畏列强的打压和封锁,我们只有通过自身学习,学好本领,通过学习增强学生的“科技报国”情怀。通过介绍袁亚湘院士的求学之路,不论我们身在何处,不忘初心,科技报国情怀不变,只要我们肯努力奋斗,都会在社会主义建设浪潮中发挥自己应有的热量和青春。三个阶段例子的介绍,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并立志成才和努力上进。思政元素:“严谨态度”“理性精神”“数学之美”和“家国情怀”的科学素养精神。课程思政教学目标:(1)通过案例讨论,让学生了解到一个国家要发展成强大的国家,需要全国各界人士特别是科研工作者们长时间的攻关积累,突破各种技术封锁壁垒,更需要我们青年投身其中,最终站在时代的前沿,引领时代潮流。(2)通过例子引导学生反思“落后就要挨打”,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爱国情怀。相关教学经验:通过例子介绍,充分将专业知识与实践结合,引导学生理论联系生活实际。在从课程知识过渡到思政元素的过程中,要注意语气和情绪的自然,要注意照顾学生的听课情绪,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通过例子的介绍,让学生明白“学习不仅仅是自己个人的事,更是国家强大的保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让学生的爱国情绪得到落地;这样既巩固了相关课程知识,还增强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信心和科技报国的热情!图文来源
其他

STU课程思政案例47 | 王泓:跳高(杆上技术)

在完成过杆练习的时候学生会产生恐惧感、害怕,可以先使用无杆过杆、进而使用橡皮筋过杆、最后再用横杆,高度要由低开始循序渐进,耐心帮助学生一步一步战胜心理恐惧。图文来源
其他

STU课程思政案例46 | 吴亭亭:武术

一、课程简介武术是具有独特风味和民族特点的体育运动项目,对各年龄段的人群均有较好的健康促进作用。武术也是学校体育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本课程:武术(二十四式太极拳)选修课,是旨在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奋发向上等方面精神品质的一门学科。课程目标是在掌握二十四式太极拳技术动作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让学生通过了解太极拳的起源与发展,太极拳的强身健体作用以及太极拳在世界各地的开展情况等,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培养学生不畏艰苦,勇于战胜挫折,始终努力学习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团队凝聚力,形成团队意识,集体意识,有较好的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二、课程内容知识点思政要点案例名称太极拳的起源与发展文化自信案例1:文化自信心,弘扬中国功夫,展示文化自信。案例2:艰苦奋斗,不惧艰辛,致力于传承。艰苦奋斗三、案例示例案例1:文化自信心:弘扬中国武术,展示文化自信(一)案例简介武术是一种体育运动项目,也是一种社会文化形态与文化现象,武术从产生到发展至今传承千年,其经历了漫长的演进与发展过程。武术与我国传统文化共生共存、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彼此借鉴吸收共同发展进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武术文化是其中非常耀眼的文化瑰宝,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符号代表,也是世界优秀民族文化,彰显着武者的文化自信和民族的自豪感,融通着中国人、中国文化的历史血脉和记忆,是我们民族的信仰、崇拜、生活模式、文化思想和身体语言的写照。在世界多元文化共存的现代社会,文化力作为各个国家与民族展现自我实力的重要竞争力,是各国竞争的根本。武术作为我国优秀民族文化,我们应对武术文化在世界多元文化中的地位有足够的自信,并持续不断地推广武术文化,弘扬中华传统武术,提升文化自信心,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针对这一点,无论是个人、社会还是国家都在做着自己的努力。助力武术入奥,坚定文化自信。2019年4月15日,“助力武术入奥坚定文化自信”专家研讨会在福州召开,此次研讨会由福州红十字助力武术入奥基金管理委员会、中英武术协会、土耳其华商会和中法国际文化交流中心联合主办,是助力武术入奥全球系列活动第59场(助力武术入奥论坛第3场)。武术入奥是中华民族的一大期望,越来越多的中华儿女以助力武术入奥为荣,自发以助力武术入奥为纽带推动中西文化融合发展,从而更加广泛地吸引世界各国民众共同推动武术早日成为奥运会比赛项目。孔子学院传播武术,中国武术彰显民族自信。孔子学院是中国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在世界各地设立的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的机构。截至2018年12月,中国已在154个国家和地区建立548所孔子学院和1193个中小学孔子课堂,现有注册学员210万人,中外专兼职教师4.6万人。孔子学院以汉语传播为中心,囊括了武术、书法、剪纸、音乐等中国传统文化的对外教学。其中,武术以其丰富的文化内容成为孔子学院最为重视的中国文化。武术是中国文化的一张名片,中国武术能在世界各国的大地上生根发芽并茁壮成长,这是我们中国武术的独特魅力所致。大国力量,武术彰显着民族文化自信。从文化自信的高度传承中国传统武术。天津某知名武者在距离和老外比武胜利时隔整整三十一年后,仍感慨万千: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中维和及修养,彰显着武者的文化自信和民族的自豪感。正是因为我那股精气神和无畏强者敢于“亮剑”的胆量。与他切磋技艺我占了上风,他输得心服口服。他不并是输在了我这个东方小个子手下,而是输在了我对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自信。也是我的这种对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自信让他折服,因此他对中国传统武术文化无限尊崇。提升文化自信,传承中华武术,彰显大国风范。(二)案例点评1.适用范围本案例主要适用于武术、太极等体育课程。本案例主要描述个人、社会以及国家在弘扬中国武术,展示文化自信的道路上做出的探索,其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对弘扬中国武术,展示文化自信有更深入、更透彻的理解,引导学生在了解和学习武术的同时能够在不同程度上达到提升文化自信心的目的。2.思政元素通过对目前我国武术的发展和在世界各地的开展情况,首先让学生产生对武术项目的热爱,再通过举例国家、地方以及个人在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武术上做出的一些行为和举动,令学生产生自豪感,从而进一步提升文化自信心。3.课程思政教学目标(1)通过案例的讨论,让学生了解中华武术在各地区开展的现状,并思考发扬中华武术、传承中华武术的价值与意义。(2)加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武术的了解,激发学生对武术项目的兴趣,让学生从内心为中华传统文化感到骄傲,建立一种悄然而生的强烈自信心。(上下滑动查看全部)案例2:艰苦奋斗:不惧艰辛,致力于传承(一)案例简介武术课的学习本就是枯燥的,再加上本学期过渡校区的武术课没有很专业的场地,甚至有时候还得晒着太阳,条件相对于校本部略艰苦,但是我们还是要努力去克服困难。为国争光不是口号,所有热爱和坚持都值得喝彩。第八届传统武术锦标赛即将拉开序幕,作为运动员,最荣耀,最光辉的时刻是什么时候?“拿到冠军为国争光的时候”。烈日骄阳下,刚刚打完一套刀法的国家武术队张队长骄傲的对着镜头说出自己的肺腑之言,丝毫没有惺惺作态之势,能感受到的只有他对。50岁的年纪,一把155cm的长刀,虽然一场只有两分钟的演示,但张队长一遍又一遍的演示着自己此次参赛项目——八卦刀。反复的演练,令这位身材壮硕的大汉上衣已经完全被汗水打透。平时的训练亦是如此,再苦再累,还是咬着牙坚持了下来,只为了能让世界看见中国传统武术,让中国传统武术能走向世界,这份热爱和坚持值得所有人的赞美。作为学生,虽然不用像国家队一样,去为国争光,但是我们要抱着对武术项目的热爱,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不畏艰苦,勇于战胜挫折,始终认真地学习这门课程。(二)案例点评1.适用范围本案例主要适用于武术、太极等体育课程。本案例讲述了中国武术队张队长为传承与发扬中华武术,不畏艰苦,勇于战胜挫折的故事。其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感受中华武术传承者的艰苦奋斗精神,使他们深受感染,进而逐步形成不畏艰苦、努力奋斗的自我修养。2.思政元素历史上,为了发奋图强,弘扬中华武术,寻求救国之道,无数中国人踏上了艰苦的习武道路,到如今,国家已经繁荣富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更应该被传承,作为大学生,练习武术既能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也能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和传承中华传统武术文化。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不惧艰苦,刻苦训练,将中华武术不断传承下去。3.课程思政教学目标(1)通过案例的讨论,让学生了解有很多人为了中华武术的传承与发扬而奋斗着,并思考自己能为之做些什么,强化学生对于中华武术传承的意识。(2)让学生在中华武术传承与发扬的背后看到艰苦奋斗的人们,用实例感染学生,激发学生不畏艰苦的精神。4.相关教学经验与时事紧密联系,充分将专业知识与实践结合,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会发散性思维。教师在课堂讲授过程中,首先要注意课程知识与思政元素的结合,避免顾此失彼。要注意照顾学生的听课情绪,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通过案例讨论,让学生深刻地感受中华武术传承者艰苦奋斗的精神。上课过程中,学生的意见发表更加的积极,课堂参与度更高,对艰苦奋斗精神有深刻的感慨。(上下滑动查看全部)四、课程反思成功之处:本节课的教学,能够让学生通过学习太极拳的起源与发展,太极拳的强身健体作用以及太极拳在世界各地的开展情况等,在潜意识里面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心;通过实际案例鼓励学生勇于战胜挫折,培养他们不畏艰苦,始终努力学习的精神。不足之处:武术理论课内容多且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容易觉得枯燥,武术理论课缺少多媒体教学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处理不好很容易拉低教学质量,进而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合理地运用一些其他手段,积极调动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氛围,提高教学效果。创新之处:不仅仅是为了上理论课而去上理论课,做到了将课程思政元素较好地融入到了武术课的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图文来源
其他

STU课程思政案例45 | 周秝宸:公司金融

一、课程简介《公司金融》作为本科学习阶段一门重要专业课程,是金融学专业选修课程。课程是金融理论在公司层次的应用,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与相关学科也有密切内在联系。通过课程使学生掌握公司金融理论框架、投资管理、融资管理、营运资本管理和公司金融中的其他议题理论和方法;提供现代金融理论基础知识,进一步提高金融学专业人才的理论与实践的能力。课程建设宗旨是融合中外现代公司金融理论和实务,以市场经济作为研究的基础环境,较为全面地介绍公司资金融通和运用的理论、方法和策略。课程强调知识掌握与运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思维结构,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结与反思,增强自己获取和掌控知识的能力,引导学生掌握公司金融理论及应用。二、课程内容章节公司金融导论及发展脉络知识点思政要点案例名称信息不对称为什么会存在企业教学案例1:信息不对称、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理论的分析金融市场中的逆选择金融市场中的道德风险三、案例介绍(一)案例简介信息不对称(Asymmetric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STU课程思政案例44 | 曹琼:国际贸易学

01课程简介“国际贸易学”课程思政的根本宗旨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和道德修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课程以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政策措施、国际贸易宏观协调机制和贸易发展动态为对象,从宏观角度论述国际间商品交换活动的发展规律和发展动向。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和知识经济正在兴起的今天,全球范围内的科技竞争、贸易磨擦和市场争夺愈演愈烈。具体内容包括:国际贸易的常用术语和统计指标、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国际贸易理论、国际服务贸易、国际贸易政策、国际贸易措施(包括关税措施、非关税壁垒措施、鼓励出口措施和出口管制措施)、区域经济一体化、世界贸易组织以及当代国际贸易格局和发展的特点等。02课程内容章节第三章国际分工理论知识点思政要点案例名称创新与全球制造业大迁移四个自信案例1:百年工业史:全球制造业四次大迁移,深度解释“中国制造2025”家国情怀勇于创新03教学组织过程第一节课首先通过对美国、日本、德国、韩国的例子进行讲解,让学生了解到全球制造业迁移的历史,意识到创新因素所起的关键作用。第二节课通过阐述中国的例子,使学生了解,认识中国的强大实力,加深学生对“四个自信”的认识和理解。了解到中国目前当前正处在十分关键的时期,作为新时代社会主义青年人,我们要始终跟着党走,与党的思想、路线、方针、政策保持高度一致。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奋斗方向。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航拍中国》、《辉煌中国》等纪录片的部分片段,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最后让学生进行课堂讨论,积极发言。老师进行点评,总结。04案例百年工业史:全球制造业四次大迁移,深度解释“中国制造2025”01案例简介制造业转移的趋势走向与国家前途命运关系甚大。全球范围内出现过四次大规模的制造业迁移,而创新因素是推动制造业大迁移的重要动力。当前,制造业升级和迁移面临的最大现实是全要素生产率的下降。普遍认为,全球范围内出现过四次大规模的制造业迁移:第一次在20世纪初,英国将部分“过剩产能”向美国转移;第二次在20世纪50年代年代,美国将钢铁、纺织等传统产业向日本、德国这些战败国转移;第三次在20世纪60至70年代,日本、德国向亚洲“四小龙”和部分拉美国家转移轻工、纺织等劳动密集型加工产业;第四次在20世纪80年代年代初,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亚洲“四小龙”等新兴工业化国家,把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低技术高消耗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于是,30多年来中国逐渐成为第三次世界产业转移的最大承接地和受益者。麦肯锡、波士顿咨询集团等专业机构以及各路经济学家和媒体,更多是从“成本结构”(包括人力、土地、能源、制度性交易成本等综合成本)的角度分析全球制造业转移,进而研判未来制造业是否会流向印度、越南等低成本国家,或是由中国回流欧美。创新因素在全球制造业迁移过程中的重要推动作用,则并未获得足够关注。1.美国:以制造流程创新承接全球制造业转移2.日本,德国:以协作体系创新承接全球制造业转移3.韩国:以产业链整合创新承接全球制造业转移4.中国:以体系实力承接全球制造业转移5.创新驱动的最大障碍当今世界,制造业升级和迁移面临的最大现实是“全要素生产率”的下降。媒体和经济学家更多关注国内劳动条件的改变,例如“五险一金”制度实施、游资增加等缘故导致薪资和物价上涨等,以及市场和产业结构的更替,致使中国大陆逐渐失去早期的成本优势。而“要素生产率”则更关注相对变化,比如2006年以来的这10年间,国内劳动力成本上升了近5倍,这并不表示成本竞争力的必然削弱,如果自动化程度和组织效率提升更大的话。中国已经启动“中国制造2025”的十年计划,旨在用先进的制造技术,譬如机器人、3D打印和工业互联网等,实现高效可靠的智能制造。同时,中国又启动另一项国家计划——“互联网+”,寻求将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与现代制造业相结合。即使中国制造业在硬件上的转型升级得以成功实现,仍面临三大现实挑战:第一个挑战:欧洲、美国和中国的机器人耗费一样的电量,同样完全按指令工作,也不抱怨或加入工会。欧美工业企业有必要从世界各地运输原材料和电子元件到中国,让机器人完成成品组装,然后再运回美国吗?这完全没有经济意义。欧美企业可以用差不多一样的成本在本地进行生产,去掉运输环节。第二个挑战:中国大多数机器人也不是在国内生产的,即使有些是在国内组装的,仍然严重依赖从外国进口核心部件。第三个挑战:欧美工业企业在中国招聘技术人才已经有很大困难,因为先进制造业要求的管理和沟通技巧以及经营基于复杂信息的工厂的能力。专业技术人才匮乏,已是中国推进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软肋。更何况,中国制造业已面临主要对手超常规的竞争压力。以制造业为支柱的中国经济,已经到了最关键时刻,现在走的每一步都会对未来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官方机构在9月份权威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蓝皮书(2016)》指出,在智能制造技术应用、制造业综合成本变化等因素影响下,全球制造业布局逐渐调整:跨国公司制造业生产呈现向发达国家加速回流趋势,同时,全球制造业正在加快向东南亚、南亚、非洲等成本更为低廉的地区转移。前者是发达国家技术创新衍生的成本红利,后者是低成本国家廉价劳动力优势正在产生吸引力。夹在两者中间的中国制造业,正在丧失劳动力成本优势,而技术和产业升级则面临不小挑战。6.全球制造业大迁移趋势我国已在寻求降低中国企业综合成本,即要素成本、交易成本和制度性成本,尽可能将更多制造业产能留在中国境内。同时,国家创新体系正在加紧推进构建当中,成本结构的变化并不是问题核心,因为全球制造业大迁移背后的真正动力是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制造业转移的趋势走向与国家前途命运关系甚大,美国现在已退出很多制造领域,但是并未退出产业链,而是专攻标准和技术。日本目前也在按照这一路径走,3D、4K、量子点等技术都是由日本开发,并由中国企业发扬光大。如今,夏普、松下、东芝等转型医疗设备、能源,特斯拉的电视就是松下在提供。前沿技术和关键创新,依然是传统工业强国的主战场,中国制造商仍需跟踪其技术路线。中国的“人口红利”在消失,而“技术红利”才刚刚开始。中国制造业整体上依然技术和资本积累不足,原始创新面临高昂成本,而且风险难测。工业创新的真正拉动力是市场,中国制造业仍需要从小事、小创新开始做,很多小创新最后无意中可能会撬动大市场。中国制造业完全能依凭独一无二的市场和供应商体系,在全球制造业大迁移过程中创造优势,并掌握从制造材料到销售通路的完整生态系统。(向下滑动查看全部)02案例点评适用范围:本案例主要适用于宏观经济学、国际贸易学、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训练、思想政治等课程。其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对创新在制造业的升级和迁移中所起的关键作用更清晰、准确和透彻地理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引导学生积极创新,敢于创新,同时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思政元素:在百年工业历史中,全球制造业进行了四次大迁移,而在制造业的迁移过程中,创新因素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中国有着自己独特的体系优势,强大的工业体系和市场体系使得中国具有规模巨大且完整的供应链。在这背后是中国坚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在起着关键作用。通过阐述全球制造业迁移的阐述,让学生意识到中国制造业正在处于最关键的时刻,随着劳动力成本优势的丧失,中国需要加快脚步进行技术和产业的升级。全球制造业大迁移背后的真正动力是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中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第四次迁移的承接者,让学生产生民族自豪感、幸福感,增强学生对“四个自信”的认识和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本案例通过全球制造业大迁移的案例分析,使学生督促学生意识到中国现在正处于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的关键时刻,学生应当意识到自身创新知识的薄弱,自主加强在这方面的学习。课程思政教学目标:(1)通过案例讨论,让学生了解创新在制造业中的重要性,并思考创新驱动的障碍,了解全球制造业大迁移的趋势;(2)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鼓励学生敢于创新,不断创新;(3)中国成为第四次全球制造业大迁移的承接国,让学生更加坚定“四个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相关教学经验:紧跟时政热点,充分将专业知识与实践结合,通过课堂案例讨论,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加强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教师在课堂讲授过程中,首先要注意课程知识与思政元素的结合,避免顾此失彼;其次,在从课程知识过渡到思政元素的过程中,要注意语气和情绪的自然,要注意照顾学生的听课情绪,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最后,通过案例讨论,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对创新的认识,从而能更好的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课堂上,学生更加积极地发表自己的言论。通过课堂上对全球制造业迁移的讲述,学生对中国实力有了更深的感受,同时学生自主学习创新知识的意识也提升了。这不仅扎实了课本知识,还深入了解了思政时事,让学生感受到祖国的强盛力量。图文来源
其他

STU课程思政案例42 | 郭功星:市场营销学

一、课程介绍《市场营销学》是一门研究市场活动和市场交换的课程,主要关注营销主体(企业及其营销从业者)在特定营销环境下,为了满足人类需求和欲望,主动创造、传递和传播卓越顾客价值,以实现企业利润的艺术和科学。《市场营销学》作为一门集理论性与实践性于一体的课程,不仅是市场营销专业的核心课程,而且是工商管理学科的基础课程,在商学院、管理学院或经济管理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体系中具有重要位置。《市场营销学》最早发源于西方(20世纪初的美国),其主要的参考教材、课程体系、评价指标及学习资源等均是建立在西方已有架构基础上,在开展本土化教学时,就必须基于我国的历史文化背景及社会发展阶段,开展具有中国特色、彰显人文精神的教学实践。二、课程内容章节第五章新产品开发战略知识点思政要点案例名称新产品开发的战略选择及开发过程中国“智造”案例1:《讲好中国品牌故事:小米手机的营销策略》创建民族品牌企业社会责任三、教学过程(一)第一节课:营销理论讲授结合我国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发展历程,让同学们了解新产品的概念,掌握新产品开发的必要性、新产品开发的战略选择及开发过程,理解新产品采用和扩散过程的联系与区别,以此了解和体察社会发展动态和趋势,强化责任担当。(二)第二节课:理论联系实际在讲授新产品开发时,就需要结合当前社会上的一些热点事件,以辩证性和批判性思维来对事件产生的积极作用和负面效果进行研讨(如,共享单车作为一项新出现的产品,在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造成城市管理成本增加和资源的浪费等)。(三)第三节课:具体案例分享结合具体企业案例(如“华为”“小米”等的品牌故事),探讨中国品牌走向全球的发展历程、面临挑战和应对策略,帮助同学们树立远大理想和人生抱负。四、案例分析(一)案例介绍案例1:讲好中国品牌故事:小米手机的营销策略小米公司(以下简称小米)成立于2010年4月,是一家专注于高端智能手机自主研发的移动互联网公司,由雷军等互联网知名人士投资创办。2014年10月,小米已经超过联想公司和LG公司,一跃成为全球第三大智能手机制造商,仅次于三星公司和苹果公司。同年年底,小米完成了新一轮融资,总融资额11亿美元,公司估值450亿美元。2015年,小米实现销量全国第一、全球第三。然而2016年小米内忧外患,手机销量遇滑铁卢,第三季度出货量仅1000万台。2017年官方表示经过两年的调整,小米重新恢复高速增长,第二季度手机出货量2316万台,环比增长70%,创造了小米手机季度出货量的新纪录。1.产品策略小米手机目标市场定位于发烧友手机(18~30岁),即习惯网络购物和从网络获取信息、对价格敏感的中等收入人群。自小米手机第一代于2011年8月发布以来,小米陆续推出了小米Note、小米Max、小米MIX和红米手机、红米Note、红米pro等系列。2017年小米已经更迭推出了小米6、小米5X、小米MIX2、红米Note4X等新产品。现在小米已经把所有资源集中在三个产品上:米聊、MIUI和小米手机。米聊是跨手机平台、跨运营商的手机端免费即时通讯工具,而MIUI作为一款基于安卓系统做深度二次开发的手机操作系统,针对原生Android系统超过100项改进,尤其是针对国人的习惯,做了很多人性化的改进。小米的管理者强调重视用户体验。小米的产品研发采用了“发烧”用户参与的模式。小米通过米聊和MIUI社区发烧友的反馈意见对手机和系统进行改进,每周更新迭代、发布新版本,同时加强了与发烧友之间的黏性,占住了更多移动互联网用户。正如小米的LOGO是一个“MI”形,是MobileInternet的缩写,小米的目光从来没有离开移动互联网,未来小米所有的盈利模式几乎都会押宝在米聊上。但在日趋白热化的竞争中,米聊要想生存,就必须有自己的操作系统,而要保证MIUI的装机量,最好的办法就是有自己的手机。事实上,在小米公司的产品谱系中,也是先有了米聊,才有了MIUI,在MIUI开发好了之后,才有了以小米手机为代表的硬件产品系列。2.价格策略(1)在价格策略方面,小米使用高端规格设计手机,却以中等价格销售。自小米手机第一代以1999元面世以来,小米2、小米3、小米4、小米5都坚持了这一价位,小米的硬件配置和1999元的定价很有吸引力。最新推出的小米6和小米Note3在配置上有了更大提升,定价则提高到2499元。期间,小米陆续推出了1499元的小米青春版、小米1S,1299元的小米手机2S、小米手机2青春版2A,以及799元的红米手机1s。定位在千元以下的红米承担了小米多机型出击的策略转型,特别是针对出货量占60%以上的千元以下智能机市场。在定价上,小米MIX、小米6、小米Max、红米Note4X、红米4X系列,将分别坐实3000、2000元、1500元、1000元、700元等不同主流价格区间。(2)在价格的调整方面,随着新一代产品的面世,小米会适当将之前的产品价格下调,如2012年8月为迎接米2发布,将小米1标配版直降700元至1299元;2014年2月重新上架的小米手机2S16G版再度降价400至1299元。此外,在小米黑科技周也就是816米粉节,小米5全系列直降200元。从目前的现状看,小米公司从手机本身几乎得不到什么利润。相反,小米通过压低价格来增加智能手机的用户,然后利用这些用户基础进行应用软件、音乐、书籍等内容产品的销售,并将此培育成新的盈利增长点。3.分销策略(1)网上直销:小米手机采用网上直销,以网络作为载体进行B2C电子商务销售方式。小米手机采用线上销售策略,减少了中间环节和店铺租赁成对利润的削减,直接降低了产品价格,保持低成本。在线销售在为企业提供销售渠道同时具有调查、服务、咨询一体的特点。(2)渠道合作:在水平渠道方面,小米已经先后与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合作推出定制机。(3)海外拓展:2013年8月,小米公司招募了谷歌公司前副总裁雨果·巴拉,意味着其海外市场扩张的开始。2014年7月,小米开始进军印度市场。2014年8月,小米已进军印尼市场。经过2年时间,在印度已经站稳脚步,2016年小米在印度的销售额为10亿美元,并且基本都是手机产品;除了印度,小米还进入了20多个国家,在东欧,不但智能手机产品,其他生态链产品都非常受欢迎;这其中,甚至有些国家的拓展是米粉帮忙推进的。在美国,手机尚未进入美国市场,但小米盒子已经在很多线上与线下渠道出售,盒子已进入了美国市场,它全部按美国标注做的。它的意义更多是让小米学到了美国用户需要什么。(4)物流配送:在物流配送方面,小米手机的物流和库存是由凡客下属的如风达配送承担。目前,随着小米在各地成立小米之家实体店,在线销售正在向线上线下互动融合的新零售进行转变。雷军表示小米在2017年计划开200家、未来三年开设1000家线下门店。4.促销策略在促销方面,小米通过前期预热宣传、中期限时抢购、后期公关造势方式,借力新浪新博等社会化媒体,在“米粉”中形成链式传播,引流至小米官网开售,为官网带来高销量。(1)微博与口碑营销小米不断通过微博发布迎合年轻人的促销活动与打折信息,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交网络评论及转载的效应,在短时间内提升了品牌实力。(2)事件营销工程机先发:在前期做足了手机硬件优势的宣传后,小米公司以低于正式发售机器300元的价格售卖工程机。一时间吸引了各大媒体的眼球,免费为小米做足了宣传;同时小米获得了米粉的许多改进建议和意见。(2)炒作质量门:上市不到20天的小米手机身陷“质量门”事件,被曝出现按键不灵、掉漆等质量问题,与此同时,其售后也遭到用户质疑。但是由于前期所打下的舆论基础,并没有减弱用户对小米手机的信心,反而又扩大了“小米”的知名度。(3)小米公司模仿《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制作了一张线上首发的海报。“那些年”海报发布的两条微博总共被转发了超过300万次。巨大的转发量与关注度,使小米手机青春版一上线便卖掉了15万台(3)社区及论坛通过小米社区和论坛将“米粉”进行整合,交流小米手机使用心得,发布各类小米手机的信息,举办各类活动,从而提升用户的粘性,培养了大批的小米手机忠实用户。(4)雷布斯效应过去雷军每天发微博的数量控制在两三条,但在小米手机发布前后,他不仅利用自己微博高密度宣传小米手机,还频繁参与新浪微访谈,出席腾讯微论坛、极客公园等活动。雷军的朋友们,包括过去雷军投资过的公司高管,如凡客CEO陈年、多玩网CEO李学凌、优视科技CEO俞永福、拉卡拉CEO孙陶然、乐淘网CEO毕胜等,纷纷出面捧场。(5)饥饿营销从小米手机刚刚发售开始,就一直采用限量的形式在网上发售,按批次限量10万-50万部手机不等,每次发售都引起众多网友的抢购。(6)传统媒体小米公司以春晚为契机大做广告,不少小米用户2013年2月7日收到了来自小米公司的短信提醒:“小米手机《嘿嘿》广告将在除夕央视春晚前3分钟首映。”同时,小米手机官方微博还展开了“看广告、送小米手机”的微博互动活动。5.小米面临的危机与挑战小米凭借四年的积累实现了华丽转身,其独创的互联网手机直销、粉丝经济至今仍在被竞争对手模仿,但近年来的小米是负面新闻不断,“抄袭门”,“隐私们”,“禁售门”相继曝光,米粉们对小米的饥饿营销不满情绪也是日益高涨。2014年5月13日晚小米论坛用户数据库疑似泄露,涉及800万小米论坛注册用户的个人隐私。2014年11月,有媒体传出小米、OPPO、步步高等国产手机厂商同时接到华为、中兴等律师函,称其侵犯了华为、中兴拥有的WCDMA专利。据中国知识产权网的数据,目前,小米发明授权专利10项,使用专利31项,外观专利67项,而华为发明授权专利22169项,中兴发明授权专利14993项,即使不与苹果、三星等专利大户相比,与国内的企业相比也不占任何优势。2014年12月,印度高院受理爱立信诉小米专利侵权一案,并判决,禁止小米在印度销售和进口手机。而按计划,小米手机5也将在明年1月初的美国消费电子展发布,可是面对强大的对手及一触即发的专利之战,小米真的准备好了吗?此外,尽管对于一款质优价廉的智能手机来说,世界每个地方都会有市场,但小米公司面临着一些根本性的障碍。例如,在美国,手机公司必须与韦里孙通信公司这样的运营商谈判,这有可能阻挡像小米一样的后起之秀。即使小米公司进入了外国市场,它也会失去其在中国作为一家炫酷、时髦的中国公司的形象。最后,该公司的名字对许多不会说汉语的人来说很难发音。根据内部数据,小米手机此前在电信、联通渠道的销量,远远不如电商和社会渠道,原因在于其定价策略,给渠道留出的盈利空间极小。中电信和中联通旗下的终端公司,均没有承销小米手机。2014年,从中国市场整体来说,小米、华为荣耀、酷派、中兴、联想、TCL等众多品牌都发动全区间价格战。不只是中小手机厂商,上述品牌厂商也都有出局风险。2015年7月《朝闻天下》播出了《国产手机海外遇尴尬:手机专利无法回避的标准专利》。这多少也是小米这一年的缩影,尽管小米接连宣布进入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印度、巴西、墨西哥等十多个海外市场,但在主流的欧美市场,小米还难以落脚,这也一定成都上限制了小米的出货量增长。小米被爆出2016年第一季度的手机销量业绩滑坡。小米2016年第一季度智能机销量1480万台(包含海外)。小米的产品定位问题也值得重视。小米,红米,红米note,一系列产品似乎都在主打性价比,没有差异化,就没有差异化的利润。7.案例问题(1)目前小米的市值已超过460亿美元,成为行业的领先企业,但却被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斥为“你偷了人家的专利,一个偷别人的东西人还称为伟大企业?”,请从企业社会责任的角度评价小米目前面临的专利诉讼?(2)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营销环境,你认为小米手机该如何进一步完善自己的营销策略?(二)案例点评1.适用范围本案例的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对新产品的开发策略与品牌战略有清晰、全面的理解和认识,兼顾理论性与运用性,在强化学生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道德修养和责任担当,让学生不再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让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享受学习的乐趣。2.思政元素(1)中国“智造”通过小米的案例介绍,可以让同学们对我国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发展历程有更清晰的认识。(2)创建民族品牌在本案例时,可以结合“中国品牌日”的创建历史和发展历程,强调品牌建设对企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价值和现实意义。(3)企业社会责任在讲授小米手机的新产品开发时,就需要结合当前社会上的一些热点事件(如小米手机的“抄袭门”事件),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3.课程思政教学目标(1)通过案例讨论,增强学生的学习“获得感”在传统的市场营销学教学模式中,通常关注于来源于西方的经典营销理论的传授和讲解(如“4Ps理论”、“STP理论”、“SWOT分析”等),存在“重理论而轻实践”、“重绩效而轻伦理”等不足。本课程在批判借鉴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吸取其精华(经典营销理论),去除其不足(忽视实践性和伦理性),同时兼顾理论性和实践性,将课程思政培育融入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家国情怀、道德修养和责任担当,使其学有所获、学有所用。(2)通过课程学习,让学生真正爱上市场营销学这门课本教学团队积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紧扣时代发展脉搏,主动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提出将课程思政融入《市场营销学》的教学过程中。4.相关教学经验(1)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授课过程中,鼓励学生结合所学市场营销知识,将其运用于发现现实问题、分析现实问题、解决现实问题,以实际行动推动社会进步、弘扬社会正能量。在本课程教学团队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学生已经在多项实践导向的竞赛项目中(如“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国市场研究“保洁”论文奖评选、全国大学生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等)取得优异成绩。(2)注重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和责任担当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从表面上看是市场营销相关策略的组合和应用,是一种经济行为,但是从深层次上看则是充满人文精神的行为,事关每一个消费者的权益和福利,也关乎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乃至全人类的幸福和未来。因此,我们要透视营销活动的人文精神实质,重视人文精神的作用和意义,将人文精神培育融入《市场营销学》课程的教学全过程,注重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和责任担当。图文来源
其他

STU课程思政案例43 | 陈舒湘:数字营销

一、课程简介数字营销是使用数字传播渠道来推广产品和服务的实践活动,以一种及时,相关,定制化和节省成本的方式与消费者进行沟通。日新月异的技术手段、更新选代的使用方法,及接收信息的方式改变新一代消费者的选择。本课程是为管理类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侧重于数字营销的商业应用层面,主要讲述数字营销重大发展、基本概念及原理、企业数字营销的应用领域、特点、商业模式,BtoB和BtoC品牌的数字营销策略,实施和执行注意事项,并提供对所有数字渠道和平台的详细了解,以及相关管理和技术问题。二、课程内容章节视频营销/简述视频营销特征并设计视频营销脚本知识点思政要点案例名称视频营销特征四个高度融合提高法治意识案例1:2分钟赔50万!全国首例短视频广告侵权案宣判了!你还敢随便搬运视频吗?法治素养视频营销的商业伦理数字素养加强专业伦理建设及培养数字素养案例2:这些“拿来主义”都属于侵犯版权,千万别踩坑!视频营销脚本设计三、案例12分钟赔50万!全国首例短视频广告侵权案宣判了!你还敢随便搬运视频吗?(一)案例简介一提到短视频,大家第一反应,一定是短视频平台上大量内容的模仿和搬运。某个主题、动作、BGM火了,就会有一大波人跟进和模仿。有一句话总结的很好:我们不生产内容,我们只做内容的搬运工。在短视频野蛮生长的初期,各种“搬运工”大量诞生,出没于各大短视频平台,有的甚至单纯靠着搬运内容成了百万粉丝的网红。大家可能觉得短视频“短”,所以根本没有形成版权意识。而且大家都在搬运,我不搬运就吃亏了。这是十分错误的,这损害了原创者的权益。2019年4月26日,全国首例广告使用短视频侵害著作权案宣判,2分钟短视频赔偿50万,是目前为止短视频判赔金额最高的案件。这个案件让人们开始真正认识到短视频版权的重要性。侵权2分钟,赔偿50万。刘先生在2018年1月,独立创作了一段自驾某品牌新款汽车去滑雪的2分钟短视频,发表于专业影视创作网站“新片场”。随后一条公司未经授权,擅自将短视频发布在微信和微博上进行传播,用于该品牌汽车宣传并收取广告费用,且未署名作者。刘先生要求一条赔礼道歉,并赔偿经济损失100万元及合理开支3.8万元。一条公司辩称,一短视频是由第三方公司提供,二短视频收取的广告费并不高。经过法院的审理,最终判决一条公司赔礼道歉并赔偿经济损失及合理开支50万余元。短视频维权的未来。QuestMobile发布的中国移动互联网2019春季报告中称,中国短视频行业的用户规模已经突破8亿。短视频行业也从差异化竞争进入了存量竞争和商业化加速的新阶段,版权问题将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存在。从短视频平台发展初期,版权的问题其实一直都存在。各个平台间的用户互相转载,剪辑,搬运,未经许可擅自传播,随意抄袭和借鉴相同的创意和拍摄手法。这在行业高速发展的初期,可能大家都不觉得有什么问题,甚至没有人想到站出来维权。但随着行业逐渐发展成熟化、产业化、规范化。版权是一个迟早会暴露出来的问题。这次全国首例广告用短视频案件就是一个里程碑,这个里程碑标志着短视频行业的版权意识的觉醒,标志着具有独创性的短视频同样受著作权法保护。案件的结果对于短视频行业的版权规范起到了重要的参考价值,短视频原创作者的权益将得到重视。还在不把原创当回事,把抄袭当家常便饭的“搬运工”们要小心了,接下来短视频维权的案件将会越来越多,短视频原创者的春天来啦。资料来源:https://www.chinaz.com/2019/0506/1014064.shtml(二)案例点评适用范围:本案例主要适用于市场营销学、数字营销及短视频营销的相关课程。本案例是一个描述短视频版权问题,探讨原创权利及责任意识,其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重视法治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及社会责任。思政元素:在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明确将专业性职业伦理操守和职业道德教育融为一体,给予其正确的价值取向引导,以此提升其思想道德素质及情商能力。课程思政教学目标:通过案例讨论让学生了解专业性职业伦理操守和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加強学生法治素养,鼓励学生以正确的方式维护原创作品。相关教学经验:与时事紧密联系,充分将专业知识与实践结合,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会发散性思维。在课堂讨论积极调动学生参与讨论,并正确认识著作权法保护。2这些“拿来主义”都属于侵犯版权,千万别踩坑!(一)案例简介今天,是第二十个世界知识产权日。世界知识产权日由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于2001年4月26日设立,目的是在世界范围内树立尊重知识、崇尚科学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营造鼓励知识创新的法律环境。知识产权是创新的结晶,一个鼓励创新的社会,就要打击侵权盗版,保护好知识产权。不过在企业营销过程中,因为各种认知不足、侥幸心理或缺乏检测工具,屡屡出现对版权内容“拿来就用”的侵权事件。总的来说,解决版权痛点的问题,要双管齐下:一是团队内部把好关,二是借助第三方工具,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措施:内部培训提升认知,建立审核机制,加强企业内容原创,采用第三方内容工具。资料来源:https://www.sohu.com/a/391206307_212279(二)案例点评适用范围:本案例主要适用于市场营销学、数字营销等课程。思政元素:本案例通过了解一些企业营销中的侵犯版权案例,让学生理解并避开侵权雷区。课程思政教学目标:通过案例讨论,让学生了解侵权问题的严重性,以及如何在制作营销方案时提前避免;提高法治意识并加强数字素养建设。相关教学经验:与时事紧密联系,充分将专业知识与实践结合,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会发散性思维。在课堂讨论积极调动学生参与讨论,并加强数字素养建设。图文来源
其他

STU课程思政案例41 | 林晓蔚:工业设计史

一、课程简介《工业设计史》是产品设计专业人文类课程:本课程是为产品设计本科生开设的专业必修课,它和专业技能型的课程一起构建培养产品设计“T”型人才的学科体系。课程以现代设计发展的脉络为主线,系统学习工业设计的发展历程。解读世界著名设计师及设计作品,建立对设计的理解和独特的历史观、价值观。帮助学生在设计变革和各种设计风格的演变中理解设计发展的内在动力,把握工业设计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趋势。课程目标:1.了解工业设计发展的历程和一般规律,识记著名设计师和设计作品。2.理解专业设计师的职责和对社会的影响。3.建立对设计的理解,以及对好设计的评价标准和价值观。4.培养社会创新意识和关注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人文情怀。二、课程内容三、教学组织过程(一)教学目标1.理解帕帕奈克的设计思想,列举其代表作和主要观点。2.列举体现绿色设计和可持续设计观念的典型作品,包括中国当代设计师的作品。3.用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评价设计作品。4.培养社会创新意识和关注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人文情怀。(二)教学过程课前准备:阅读参考资料中关于绿色设计,并收集3-5个设计案例。第1学时:1.课程导入(5分钟)观看视频《设计天赋05》中关于电子垃圾问题的片段,提出可持续发展的问题。2.理论精讲(15分钟)帕帕奈克的设计思想:(1)经典导读:《为真实的世界设计》([美]维克多·帕帕奈克);(2)帕帕奈克的主要设计思想和设计作品。绿色设计:(1)绿色设计的理念;(2)绿色设计对产品设计、制造的影响;(3)绿色设计与极简主义的比较。可持续设计:(1)从绿色设计到可持续设计的发展;(2)产品生命周期:从摇篮到摇篮的可持续设计模型;(3)可持续设计与社会创新。3.绿色设计案例解读(10分钟)设计师作品:(1)斯图尔特·海加斯的潮汐(tide)灯;(2)菲利普·斯塔克的Broom椅、Louis20椅;(3)弗兰克·盖里的EasyEdges椅等。学生概念设计案例:盐水环保手电筒设计、车用吸尘器“V吸尘”等(12产品,梁忠铭)。4.小组学习(15分钟)小组成员分享绿色设计案例,讨论作品中实现绿色设计的方法。小组代表汇报,教师讲评。评价标准和讲评要点:小组分享的作品是否符合绿色设计的范畴,所总结的绿色设计方法原则是否合理。注重对绿色设计方法的归纳,如3R原则(Reduce、Recycle、Reuse),用同辈学生的作品鼓励关注绿色设计的问题。第2学时:5.主题研讨(30分钟)主题: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简介,讨论设计师参与社会创新、为可持续发展战略而设计的可能性。小组研讨:(1)查阅联合国2015年发布的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了解这些目标的内容;(2)讨论最关心的1~2项议题?设计师可以做什么?有哪些设计案例?(3)小组汇报,讲评。评价标准和讲评要点:(1)对可持续发展目标具体内容的理解;(2)找到恰当的设计案例,并且进行了简要的分析;(3)汇报条理清晰,展现了对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注和进一步探讨的兴趣。(4)讲评中注重对可持续发展设计策略的分析解读,引导关注社会创新,并且用同辈学生的设计案例激发对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进一步探索。6.可持续设计案例解读(15分钟)设计师作品:壹基金“净水瓶”、救灾帐篷、“壹乐园”等。学生概念设计案例:青海校舍保温墙体模块设计(16产品,黄明圆)。课程总结和后续练习:引导关注过度消费带来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结合绿色设计、可持续设计的原则,思考可能的解决方案,并用手绘草图的方式表现。(上下滑动查看更多)四、教学反思本节课用2学时的时间集中讨论学习可持续设计,这是一个开放的主题,除了主要理论的精讲之外,用小组学习和主题研讨的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主题研究的能力,也将眼光扩展到更广阔的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问题。通过解读著名设计师的设计案例,将理论内容与设计实践连接起来,同时在案例中加入同辈学生的概念设计作品的解读,激发学生参与探索社会创新的兴趣。教学中要注意研讨、汇报时间的控制,同时也要对汇报做出适当的评价,并且引导学生将对可持续设计的思考延伸到未来学生的课题设计中,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五、案例分析(一)
其他

STU课程思政案例39 | 鲁福身:有机化学II

一、课程简介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反应机理、合成及有机结构分析等相关问题的基础科学,是“有机合成化学”、“高等有机化学”、“高分子化学”等相关专业课程的基础课程。有机化学II前半部分内容为杂环化合物,碳水化合物,氨基酸、多肽、蛋白质及核酸,类脂、萜类及甾族化合物。这些内容贴近“生命物质”。后半部分内容为有机结构和反应理论,包括有机物的酸碱理论;脂肪族取代反应、芳香族取代反应、碳-碳重键的加成反应、碳-杂重键的亲核加成反应和消除反应的反应机理;三种新的反应类型(氧化还原、分子重排和周环反应)。有机化学II不仅使学生熟悉一般有机物的性质、典型有机反应和实例,而且能理解基本有机反应机理,列举实验事实,分析其结构、反应特征,找出貌似千差万别的反应的共同特征规律,对有机化学内容有更高层次的领会和认识。二、课程内容周次学时知识点思政要点案例名称12有机化合物性质、反应、合成的内容总结核心价值观:职业道德,专业素养,回馈社会高校版“绝命毒师”:华中科技大学有机化学副教授张正波开设化学公司,生产甲卡西酮类毒品(丧尸药),获刑15年。这说明化学对于人类的生活是一把双刃剑,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可能带来危害。学好化学,关键是要先学会做人。正义与邪恶就在一线之间,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2-34芳杂环化合物的结构、物理/化学性质、亲核/亲电反应开拓创新,文化自信泽布替尼:它是含有吡唑芳杂环的化合物,也是我国企业“百济神州”自主研发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2019年11月15日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
其他

STU课程思政案例40 | 武庆贺:有机化学

一、课程简介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应用及其相互转化规律的科学。在化学各学科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又与其它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十分广泛,是材料类专业重要的基础理论课之一。主要讲授内容是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合成、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其相互转化的规律以及主要的有机化学反应机理,介绍有机化学学科发展的前沿及应用。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及学习有机化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了解有机化学学科领域的新成果和发展动态,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培养高起点、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和能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材料专业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二、课程内容章节第六章知识点思政要点案例名称有机化合物波谱分析国家需求案例1:科研仪器:美国科技战和大学生职业选择科技强国专业认同和远大理想三、课程案例案例1:科研仪器,中国这个行业可能更悲情!(一)案例来源来源:腾讯科技,2020-6-1(二)案例点评适用范围:本案例主要适用于理工科的学生。本案例介绍科研仪器对科技民生的作用,科研仪器国内外产业的情况,高端科研仪器方面是下一个可能被卡脖子的领域。其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对高端科研仪器这一领域更清晰、准确的认识,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实现祖国的科技强国战略。思政元素:在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国家的经济取得了巨大的发展,科学研究的条件也取得的了巨大的突破,从落后的仪器设备条件,到各种先进仪器非常齐全,目前我国的科研条件已完全不输欧美发达国家。通过科研条件的展示,让学生对社会主义中国建设的巨大成就产生自豪感和幸福感。仪器设备是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基本工具,从大的方面来说,而仪器设备技术又关系到科技强国建设,目前中国的高端科研仪器完全依赖进口,这为国家的安全增加的很大的忧患,一旦国外在高端科研仪器方面卡住了我们的脖子,不仅企业研发和创新效率受到影响,前沿的科技工作甚至有可能被瘫痪。因此国家对高端的仪器设备具有巨大的需求。国家的需求就是理工科学生努力的目标,朝着国家的需求去努力,是对中华民族复兴最大的贡献。仪器设备要用到各种先进的功能材料,材料问题是制约仪器设备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我们作为材料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要努力学好本专业的知识,将来大有可为。通过仪器设备与材料专业的结合提升学生的专业认同,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课程思政教学目标:(1)通过案例讨论,让学生认识到中国在高端科研仪器领域的落后,如果欧美断供,将造成的巨大危害等。从具体的例子展示高科技产品自主可控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意义。(2)引导学生树立科技强国的理念,个人的职业选择要符合国家的需求,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相关教学经验:课程思政要与时事紧密衔接,把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与所学的知识和专业紧密联系,这样可以引导学生积极讨论,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从课程知识过渡到思政元素的过程中,要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同时要控制好时间,避免影响专业知识的学习。课堂上,学生发言非常积极,主动问到“美国对中国发起的科技战,在很多关键领域卡中国的脖子,我们材料专业的学生可以做什么事情?”这些问题的回答可以很好的提升学生的专业认同,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同时学生也会问很多与专业关联度小的其它问题,要注意引导,避免这些问题的讨论影响教学。图文来源
其他

STU课程思政案例38 | 许建龙:数据结构与算法

课程内容章节第九章查找知识点思政要点案例名称平衡二叉排序树社会需要和谐案例1: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精神3
其他

STU课程思政案例37 | 叶玮琳:电工电子技术II

一、课程简介本课程是面向工科学生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具有知识点多、实践性强、应用范围广等特点。在本课程中开展思政教育,在于以专业知识为基础,以实际工程案例为引导,以科技前沿为扩展,旨在强化学生工程设计概念,培养学生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为契合新工科的培养概念,该课程授课方式不以作业为主,而以解决实际电路问题为主,为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及探索能力,课程不以传统“原理-公式-推导”讲授方法,而是引导学生自行通过实验仿真获取数据,从数据中总结原理或公式。为培养学生工程思维和工匠精神,课程每个知识点均与课题组自主研制的“LED
其他

STU课程思政案例36 | 魏华贤:工程制图

一、课程简介工程制图是机械自动化及智能制造专业的主要专业基础课程之一,面向大一新生,专业难度适中,课程研讨及实践环节多,思政导入性强。课程以课堂讲解及实践操作为主,课堂中以适当的研讨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后通过习题和练习加深学生的知识点理解。课程的目标是通过学习投影法图解空间几何问题的基本原理,培养细致严谨的工作作风、空间思维能力、造型设计和形体表达能力,掌握简单零件测绘、草图绘制和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制图的技能,为专业课的学习、实习与实践、毕业设计建立基础,培养学生全面的个人能力、职业素质、团队协作及社会意识。二、课程内容三、教学组织过程(一)教学目标制图的基本知识包括国家标准的有关机械制图规定和基本的几何作图方法,以及平面图形的基本画法、尺寸标注。通过本次课程,让学生了解我国机械制图相关标准的发展历史,认识机械制图从手绘到CAD制图的发展历程,使学生建立工程图样绘制的规范性思维,提高对手绘制图的兴趣,掌握基本的绘图技能。(二)教学内容1-1节
其他

STU课程思政案例34 | 方若宇:应用密码学

01课程简介密码学是保证信息安全的重要基础,是当前信息科学与技术重要的研究领域。学生通过修读本课程,了解密码学产生和发展的背景、前提、和目标;了解现代信息系统中存在的安全威胁及基本防范措施,密码系统模型及相关概念;深入分析流行的密码算法;通过实践,掌握密码学理论和应用技术,提升信息系统安全性。02课程内容章节第5章
其他

STU课程思政案例33 | 陈银冬:算法设计与分析

一、课程简介本课程介绍计算机算法的设计和分析,内容包括计算模型、排序和查找、矩阵算法、图算法、动态规划、模式匹配、近似算法、并行算法等。学完本课程后学生将基本掌握数据结构和算法的设计与分析技术,提高程序设计的质量,能够根据所求解问题的性质选择合理的数据结构和算法,并对时间、空间复杂性进行必要的分析与控制。本课程的培养目标包括:理解算法分析基本方法,掌握时间和空间权衡的原则;理解穷举、贪心、分治、动态规划和回溯算法;理解算法分析对程序设计的重要性;具备算法设计与分析技能;具备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科技报国的使命担当,以及坚定“四个自信”的爱国主义精神。二、课程内容章节第2.4节
其他

STU课程思政案例32| 郑麟:计算机硬件基础

j;举例-MIPS指令执行过程——以加法为例:add
其他

STU课程思政案例31 | 崔岩:基本电路理论

一、课程简介该课程在CDIO工程教育理念基础之上,创新地将课程思政教学目标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在来源教师科研的《探究光伏发电系统效率提高》课程三级项目引领下,通过五步翻转课堂,进行知识、能力、素质培养。教学提倡项目做中学、知识练中学,培养学生热爱学习、报效国家;耐心专注、追求完美;做事负责、实事求是;淡漠名利、甘于奉献的大国工匠精神和能源可持续发展意识。通过探究布鲁纳发现式学习方法、杨振宁渗透式学习方法,尝试回答钱学森之问。在感受老一辈科学家爱国之心的同时,通过好奇与兴趣、质疑与批判,试错与改错,培养学生创新创造能力。为把学生培养成具有个性鲜明、全面发展的国家所需高素质人才做出贡献。二、课程内容章节第四章电路定理第六节期中考试(第7周,第13次课)知识点思政要点案例名称期中考试知识点:定律法、等效法、一般法、定理法、仿真法、综合法。大国工匠精神期中考试与大国工匠精神培养爱国:热爱学习报效祖国敬业:耐心专注追求完美诚信:做事负责实事求是友善:淡漠名利甘于奉献三、教学组织过程按《翻转课堂五步教学方法》2个学时进行1、第一步,课下复习与预习(课下90分钟):教师在课前,通过MYSTU将本次课《期中考试复习题》和课堂教案提前发给学生,以方便学生课前复习与预习。教师也可通过“腾讯会议”指导学生课前期中考试的预习与复习。
其他

STU课程思政案例30 | 邹宗保:战略管理

一、课程简介《战略管理》课程是商学院设置的必修课。本课程旨在通过传授战略理论与方法、对具体的企业战略管理案例进行分析,使学生学会在企业组织内制订战略的方法与过程以及实施战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具体问题,从而建立扎实的运用战略管理理论和方法解决企业实际战略问题的技能。《战略管理》课程内容可以分为战略制订与战略执行两大部分。其中,有关战略制订部分的学习内容涉及到企业战略决策原理和方法,包括设置企业宗旨愿景、建立企业战略目标体系,对企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组织进行分析,以及勾画和建立企业在经营层面和公司层面的各类战略。战略实施部分的学习内容关注企业如何根据既定战略调整组织控制以及社会责任等具体要求执行既定战略。二、课程内容章节第一章:战略领导力;第二章:外部环境分析;第三章:内部环境分析;第四章:通过职能战略构建竞争优势;第五章:通过经营层战略建立竞争优势;第六章:行业环境和经营战略;第七章:战略与技术;第八章:全球化战略;第九章:公司层战略;第十章:多元化战略;第十一章:绩效与治理;第十二章:在参与单一行业竞争的企业中执行战略;第十三章:跨国家与跨行业的公司战略。知识点思政要点案例名称公司战略——单一行业四个自信案例1:“铁三角”的结构支撑——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华为供应链重塑家国情怀三、案例“铁三角”的结构支撑——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华为供应链重塑1案例简介华为供应链变革可以追溯至1998年,与IBM合作下集成供应链(ISC)的实施,使其在降低供应链成本和提高客户满意两个供应链管理核心目标的达成方面效果显著。2008年开始,华为为满足客户要求,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推动供应商的可持续发展。长期深耕于供应链管理的华为,实现了企业的跨越式增长和在价值链上的攀升。成绩斐然的同时,也使以美国为代表的一些原全球供应链的领先国家及其企业感到危机,尝试通过各种途径抑制华为的迅速增长。2019年5月16日,中国华为公司及其70家附属公司被美国商务部正式列入“实体名单”,要求未经允许企业不得向华为出售元器件和相关技术,意味着华为在供应链源头受到了更多的限制。然而,在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华为基于其供应链上下游的三角结构的支撑,积极尝试对原有供应链进行调整重塑。同时,华为也交出了一份令人振奋的答卷,据华为2019年年报显示,2019年华为销售收入8588亿元,同比增长19.1%;净利润627亿元,同比增长5.6%。华为公司轮值董事长徐直军在财报沟通会上对媒体直言:“2019是饱受挑战的一年,2020是最艰难的一年。”2020年,华为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华为在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的供应链管理策略和取得的成果,让业界对华为供应链结构产生了更大的兴趣和关注。展望未来,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给华为供应链带来危机的同时,也将供应链结构重塑问题提前带到华为的面前。任正非在20年前对员工发表的《华为的冬天》的演讲里提到:“华为的冬天可能来得更冷,更冷一些”。2019年的冬天对于华为来说似乎格外寒冷。“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以“平常心”积极应对危机的华为,在供应商选择、供应商评价和供应商认证“铁三角”的支撑下正在调整供应商结构,尝试对供应链的重塑。资料来源: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2020-10-16(向下滑动查看完整案例)2案例点评适用范围:本案例主要适用于战略管理、供应链管理、采购管理等课程。本案例是一个描述本案例回顾了华为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历程,按照将至、袭来和正面三个阶段描述了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华为供应商管理变化及其影响下的供应链结构变革。着重分析了供应商选择、供应商评价和供应商认证“铁三角”的形成和支撑下华为对供应链的调整和重塑。通过本案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供应链的构成主体,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供应商管理的三个核心环节,掌握供应商数量和构成对供应风险的影响,并深入思考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华为供应链结构调整的原因和结果。引导学生深刻认识中美贸易摩擦对中国企业的影响,以及企业如何化危为机。思政元素:本案例从现象层面入手,即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华为被美国列入“实体清单”后供应链面临的中断危机开始,引导学生关注华为供应链的形成和变革。首先,追溯华为供应链的搭建和两次重要变革,从供应商管理流程解析企业跨越式成长,也铺垫了供应链危机“将至”的原因;其次分析了贸易摩擦背景下,华为的全球供应链受到的影响,以及国内外供应商发生了何种变化,对应的国际和国内采购有何调整,从供应商管理范围入手剖析供应中断风险的“袭来”;在剖析华为全球供应链的影响后进一步挖掘其如何调整供应商结构“正面”外部环境的变化,即其供应商管理策略是什么,主要从供应商数量和结构视角分析现象层背后的供应链变革逻辑;最后对其采购策略进行分析与评价,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多源供应商在企业应对供应风险中发挥的作用,同时也反思多源供应商这种采购策略的不足。本案例通过分析中美贸易摩擦对华为供应商管理策略的影响,促使学生关注民族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受到的激烈打击,不公平对待,了解民族企业如何应对这些危机。引导学生强化爱国情怀,树立技术报国、战略报国的志向。课程思政教学目标:通过案例讨论,让学生了解中美贸易摩擦产生的根源和影响,以及企业应该如何化解中美贸易摩擦引起危机。加强学生对供应商管理的理解。图文来源
其他

STU课程思政案例29 | 李海燕:创新管理

一、课程简介《创新管理》是一门培养学生利用创新管理的整合知识体系以提高系统管理企业创新过程能力的课程。面对当今时代创新驱动发展的大环境,本课程面向高年级人文社会科学的本科学生,突出学生“主体创新”,旨在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创新管理知识、创意思考能力、系统管理创新能力以及创新实践能力等综合运用能力的创新管理人才,升华其开展绿色创新、可持续创新和有责任创新的情怀,应对当今时代自主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本课程围绕创新作为一个管理过程的核心观点,强调在组织背景中审视创新管理的必要性,学习企业创新管理的理论、知识体系、规律与实践。有效运用战略、组织、资源和制度文化等多个知识体系,对企业创新这一复杂的过程进行系统地管理。二、课程内容章节第2章创新以及创新管理知识点思政要点案例名称社会创新家国情怀案例1:英特尔公司的芯世界社会创新中心开拓创新的职业品格把小我融入大我三、教学组织过程(一)课前计划提出启发思考题,并将案例资料发放给学生,请学生在课前完成阅读和初步思考,并查阅补充与案例相关的其他背景资料。(二)课中计划1.简要的课堂发言,明确主题“英特尔公司的芯世界社会创新中心”;(5分钟)2.分组讨论案例所附启发思考题,告知发言要求;(25分钟)3.小组发言(根据班级人数分成若干小组),选择3组发言,同时将其他小组的讨论结果收集起来,并报告每个小组的讨论结果;(40分钟)4.当讨论结束后,对每个思考题所涉及的关键知识点进行阐述,并进行归纳总结,梳理案例中所涉及的理论知识,梳理案例逻辑。(20分钟)四、案例分析英特尔公司的芯世界社会创新中心(一)案例简介芯世界社会创新中心是一家由英特尔公司孵化的非营利组织,始于2010年英特尔公司与中国民政部社会福利与慈善事业促进司发起的芯世界公益创新计划,专注于发掘中国公益创新、社会创新潜力,通过促进跨界合作和创新,催化公益生态圈。现有品牌项目有社会创新周、极创48小时、社会创新之旅等,以往的项目包括芯世界公益创新奖、芯世界社会创新七步走培训等。一年一度的社会创新周是一场启动中国创新力量的盛会,也是全球创客、社会创新者的盛大节日。芯世界极创48小时源于英国英特尔的全球项目“CodeForGood”,通过在48小时内完成一个既定的任务,吸引更多的专业人士关注社会问题,参与社会创新;帮助公益从业者对接专业资源,通过跨界创新体验开拓视野、掌握创新方法;引导技术创业者在社会和公共服务领域创业。2013年的6期极创活动,吸引了30家合作团队,1200多人参加,完成了13个公益视频、5个公益快闪、3个公益戏剧、11个和养老及物联网技术等相关的手机应用、7个可穿戴式设备及硬件原型,有7个技术团队拿到了种子资金,孵化了2个创业团队。芯世界年度社会创新之旅通过在亚太地区的旅行学习,推动中国创客与优秀的社会创新组织跨地区、跨领域、跨行业的创新理念与经验的交流分享。2011-2013年,芯世界创新之旅共组织69位来自政府、企业、公益组织的创客前往韩国、泰国,参观当地优秀的社会创新组织和企业,并系统学习了社会创新和设计思考等创新方法。(每组10分钟)“云公益平台”是由英特尔发起并开发的非营利性在线社区。致力于为志愿者、公益组织和企业提供协作工具和平台,让企业闲置资产能帮助到需要的公益组织。2013年暑期,通过与京东商城和英特尔的“以旧换新”项目合作,回收了3600多台二手电脑,在清理、消毒及检测后,将可用的绿色电脑捐赠给“西部阳光”“新公民计划”等助学公益机构支持的教育和乡村发展项目。资料来源:http://www.cinnovate.org/(二)案例点评1.适用范围本案例主要适用于创新管理、企业战略管理、思想政治等课程。本案例系统地介绍了英特尔公司的芯世界社会创新中心的产生和发展,并进一步分析了其与政府、其他企业等相关组织合作的模式以及社会创新实践,其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社会创新的内容、形式和未来前景,引导学生树立通过创新造福社会、改善人民生活福祉的意识,并鼓励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创新实践活动。2.思政元素层出不穷的商业创新使整个社会的财富持续增加。然而,商业创新在显示其强大力量的同时,其问题和局限性也被相应放大。一直困扰着人类社会的那些基本问题-贫穷、疾病和环境危机甚至根本没有的教育等,并没有随着财富的增长而相应地减轻或减少,在某些区域,甚至有加剧之势。社会创新是政府、企业和公益组织共同作用的结果。这种创新不以商业盈利为主要目的,而是通过创新的方式和手段来解决社会问题,改善社会公共福利。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社会管理创新,并制定了一系列创新型政策引领社会创新。通过展示英特尔公司的芯世界社会创新中心,使学生清楚如何通过自身实践推动社会创新,改善人民生活福利。本案例通过英特尔公司的芯世界社会创新中心的社会创新实践,使学生了解社会创新的重要性、内容和模式,深刻认识到社会创新是当今时代创新的主要趋势之一,并结合实践思考如何在创造商业价值的同时增加公共福利。(上下滑动查看更多)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真实的案例研讨使学生更加深入直观地了解社会创新的内容、形式以及重要意义。在今后的课堂案例研讨中应更加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将理论知识、职业发展、社会服务更好地融入案例分析中,从而提升学生分析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程思政教学目标(1)通过案例讨论,让学生了解社会创新的重要性和内容,深刻理解我国社会创新的基本走向和未来图景。并思考在谋取自身发展的同时如何参与社会创新实践。(2)树立学生参与社会创新的意识,将自身职业选择和人类社会发展相结合的意识,鼓励学生积极投入到社会创新活动中。相关教学经验突出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即学生主体个性化、师生互动、增强学生创新管理能力。在课堂讲授过程中,有意识地结合思政元素,向学生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专业自豪感、民族自信心和爱国情怀。其次,在从课程知识过渡到思政元素的过程中,要注意语气和情绪的自然,要注意照顾学生的听课情绪,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最后,通过案例讨论,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展,树立公共服务创新意识,思考如何将自身实践与社会创新结合,从而在发展自身的同时,能够实现社会目标、增进社会公益和创造社会价值。课堂上,学生能够积极的有准备的参与到课堂讨论中。通过课堂上对英特尔公司的芯世界社会创新中心的案例展示,学生对社会创新的重要性以及具体实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学生参与社会创新的意识也得到提升。这不仅使学生充分掌握了相关理论知识,还深入了解了我国社会创新的未来趋势,丰富了学生将自身职业选择和社会发展相结合的认识。图文来源
其他

STU课程思政案例28 | 邹志波:会计学

一、课程简介《会计学》课程是商学院设置的必修课。本课程旨在通过传授会计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帮助学生建立一个理解会计原理和财务报告的基本框架,掌握企业常见经营活动的会计帐务处理方法,并掌握如何利用会计信息在公司经营活动和外部投资者之间进行沟通。二、课程内容章节第三章第3节原始凭证与分录簿知识点思政要点案例名称原始凭证的审核工匠精神案例1:发票报销用心苦,套现吸金终败露职业道德三、教学组织过程(一)原始凭证的取得与填制1.介绍原始凭证的概念与分类,重点解释原值凭证的价值与意义,原始凭证分类的结果以及分类的意义。2.原始凭证的要素,重点介绍原始凭证各要素的意义。(二)原始凭证的审核重点介绍原始凭证审核的要点,通过案例讨论使学生深刻理解原始凭证审核工作的重大意义和对学生在工作严谨性,工匠精神培养以及职业道德养成的重要意义。四、案例发票报销用心苦,套现吸金终败露(一)案例简介2016年,三亚市城郊人民检察院指控三亚市某园林开发公司总经理周某利用职务之便,通过购买虚假发票和虚开发票的方式贪污公款。调查发现,周某常以“会务费”的名义虚构单位旅游活动,事后通过虚开发票或从不法人员处购得的假发票交给公司财务部门,报销其个人消费。2011年6月,周某就曾授意当时的办公室主任吴某以“单位旅游活动”为由,向公司财务借款56000元现金,供其个人使用。为了冲抵此次借款,周某通过向海南某假期旅行社支付增值税额4480元的方式,取得了该旅行社开具的一张面值为56000元的发票。同时,周某不知从何处取得了一份与该发票对应的《旅游合同》。“处事周到”的周某担心这些材料不符合公司的财务制度,于是特意在发票后面签上了自己的名字,并在《旅游合同》上加盖了自己公司的公章。为使材料更具可信性,周某还“发动”了办公室的两名心腹,让他们在发票后面签字验证,真可谓“用心良苦”。这样一来万事俱备,周某顺利地将这份发票和合同拿到财务处,用它们冲抵了自己56000元的借款。此外,根据公司内部人员指证,周某自2008开始除了经常以从未举办的单位活动套现吸金外,还时常以‘预借引种费’为由向公司财务借现金,然后购买假发票冲抵。据法院调查核实,周某在位期间共贪污公款71万余元,鉴于其其他罪行,数罪并罚,最终被判处该有期徒刑13年。资料来源:网络(二)案例点评适用范围:本案例主要适用于会计学、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等课程。本案例描述了在原始凭证审核过程中由于会计人员工作的严谨性、内部控制的完整及有效性以及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方面所存在的问题而导致虚假业务得以顺利通过原始凭证的审核环节从而导致单位损失的情形。其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对原始凭证审核要点形成清晰的认知,引导学生树立对工作中的工匠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重要性的认知。思政元素:案例中明确提到,周某仅以一张虚开的发票与一份来路不明的合同,以“会务费”的形式报销“单位旅游费用”,说明公司财务人员在进行原始凭证审核时存在玩忽职守的行为。一般企业的会务费报销并没有提供旅游活动计划与预算明细、实际活动组织开展的证明材料、花费支出清单明细等佐证资料,财务人员在此过程中本应对报销事由、报销依据、报销发票真实性及合理性等进行严格审核逐层把关,审核无误后方可按照合同规定及时办理付款。该单位此类行为能多次发生,说明正在原始凭证的审核方面存在缺陷,应加强财务人员工匠精神的教育与职业道德意识的提升。课程思政教学目标:(1)通过案例讨论,让学生了解原始凭证审核的要点及严格实施对保障企业利益不受侵害的重大意义。(2)强化学生的工匠精神;使学生意识到职业道德的养成是其职业能力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相关教学经验:课程思政的核心在于隐形思政点的发掘。为此,需要教师首先对思政内涵有深刻的认知,在此基础上,紧密联系时事与实践,充分将专业知识的讲授与思政工作无缝结合,避免生硬感,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自然感受到思政的熏陶。从课堂学生的参与以及讨论的聚焦点来看,专业知识点与思政知识点都能纳入其中,学生不仅获得了专业教育,也达到了课程思政教育的目标。图文来源
其他

STU课程思政案例27 | 吴鸣:桥梁工程

●一、课程简介●《桥梁工程》是土木工程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是土木工程学科的主要分支之一,主要内容包括钢筋混凝土梁桥、拱桥等常用的中小桥梁和桥梁墩台的力学特点、构造原理、设计计算,同时了解斜拉桥、悬索桥等大跨径桥梁的结构体系和构造。通过各教学环节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常用中、小桥梁选型、构造处理和设计计算方法,并了解现代桥梁建设发展概况,同时能应用所学知识,联系实际,使学生对桥梁工程有一定深度的了解,具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学生能够综合考虑社会、健康、安全、可持续发展等大系统下进行设计、评价桥梁方案,并深刻理解作为土木工程师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培养其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与工程伦理。●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各种类型桥梁的力学性能、应用范围、施工方法和发展动向;掌握桥梁规划设计;熟悉桥梁设计荷载;2.掌握各种梁桥的构造,结构布置及计算原理;掌握钢筋混凝土简支梁(板)桥的设计计算方法;3.掌握各种拱桥的布置和构造,掌握钢筋混凝土拱桥的设计和计算;4.了解缆索体系桥梁的构造特点、结构布置及设计计算原理;5.熟悉支座、墩台构造,掌握墩台设计和计算方法。(二)能力目标1.建模、分析、推理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2.具有自学、查找文献和阅读教学参考书的能力;3.有效交流及团队工作的能力。(三)思政目标1.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民族认同感;2.创新和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3.工程师的社会责任、职业道德●三、教学方法●(一)教学方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中心,以思考题和小组讨论题的形式让学生求解和探索相关知识点的应用,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以习题练习、案例分析、认识实践、三级项目等加深学生对桥梁结构的理解及应用,掌握桥梁结构设计的基本步骤和分析方法,培养学生认识、解决实际复杂工程问题及工程计算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学以致用,交流和沟通的能力,加深课堂上所学知识的理解。课程教学框架图见图1.(二)信息技术手段1.基于第三方平台(问卷星)的平时测验、案例分析、认识实习等小组间互评;2.桥梁工程课程教学网站;3.中国大学MOOC
其他

STU课程思政案例26 | 颜秀利:《化学海洋学》-海洋中氮循环的生物地球化学

一、课程简介《化学海洋学》是海洋科学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肩负着提供给年轻一代认识海洋、开发海洋、保护海洋、管理海洋的海洋化学方面的重要知识。它主要研究海洋环境中各种物质的含量、存在形式、化学组成及其迁移变化规律,以及控制海洋物质循环的各种地球化学过程与通量。通过本课程学习,有望实现以下教学目标:学生对海洋化学的基础理论知识有系统的、更全面的理解和掌握;结合化学物质在海洋中的典型分布特征,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有助巩固理论知识,并学会用化学观点观察海洋、解释海洋现象;针对热点科学问题设置专题讨论,并推荐文献阅读,保证教学内容与时俱进,有助于追踪学科前沿;为《海洋化学实验》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提高学生对海洋科学研究的兴趣。二、教学目标本节课结束后,学生应该能够:转述海洋氮循环在气候变化中的重要作用;区分各种形态氮在海洋的不同区域的分配差异;对海洋氮循环的4个关键过程进行下定义;列出固氮生物束毛藻水华的发生区域和发生条件;应用4个关键过程描绘并解释海洋中氮营养盐的分布特征。三、教学方法与技术手段(一)
其他

STU课程思政案例25 | 陈兆云、颜秀利:海洋科学导论

一、课程简介《海洋科学导论》是研究地球上海洋的自然现象、性质与其变化规律,以及和开发与利用海洋有关的知识体系。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系统、全面地掌握海洋科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了解其基本内容、当前的主要成果、发展态势和海洋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条件,对海水的运动规律、海洋中的物理、化学、生物、地质过程,及其相互作用的基础理论有所掌握,认识到海洋中各种自然过程相互作用和反馈的复杂性,及其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激发其学习海洋的兴趣,拓展海洋科学相关领域的研究思路,最终为培养高质量的海洋方向的专业人才奠定基础。二、课程内容章节第一章知识点思政要点案例名称海洋科学研究方法和发展历史科学发展观海洋科学发展史使命和责任感探索和奉献精神三、教学组织过程(一)从海洋的重要经济价值、生态价值、旅游价值、气候价值、军事价值以及国家战略价值出发,以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海洋科学这门课为问题导向,引发学生学习海洋科学知识的兴趣;(二)通过了解海洋学发展的历史,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观;了解古代中国海洋科学历史,增加民族自豪感;了解现代中国海洋科学与世界海洋科学研究水平之间的差距,树立科学使命和担当精神。(三)抛出问题:“海洋科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表达各自的观点,提出各研究方法的优缺点,以及如何把这些方法应用于海洋科学研究之中。(四)最后进行总结分析,并举出两位探险家的例子:南森进行北极科学探索,第一个证实北极是海洋,存在自东向西的海流;库克历时12年,对三大洋进行详细考察,最终为科学事业献身。以此例子激发学生们探索未知和为科学事业奉献的精神。四、案例(一)案例简述第一部分——海洋科学发展史第二部分——中国的海洋科学第三部分——海洋科学研究方法(二)案例点评适用范围:本案例适用于物理海洋学、化学海洋学、海洋生物学、海洋地质学等课程。本案例介绍了海洋科学的发展历程、中国古代海洋科学的领先地位以及近现代海洋科学的落后,探讨了海洋科学的一些研究方法,为其它海洋科学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发展观,激发学生的探索创新和担当精神。思政元素:(1)海洋学研究历史:从15世纪航海探险时代到近代海洋的科考活动,经过一代代探险家和海洋学家的努力,推动了海洋科学的不断前进。以此激发学生探索未知的精神以及为科研发展奉献的精神。(2)中国海洋科学发展:中国古代便进行海洋科学方面的研究,从公元1世纪开始,王充即指出潮汐与月相的相关性;至明朝,郑和七下西洋,远至阿拉伯海进行贸易,由此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近代中国的海洋科学快速发展,“雪龙”号南极科考,“蛟龙”号潜入深海进行考察,但是我们和世界的海洋科学研究水平还是有一定的差距,以此激发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现阶段海洋类学校遍地开发,国家急需海洋类人才,教育学生不能荒废大学四年的光阴,需提前做好职业规划,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3)海洋学研究方法:从纸张的理论计算,到卫星的发射和大型计算机的出现,以及海洋观测仪器的发展,共同推进海洋科学认知的发展和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发展观。课程思政教学目标:(1)通过对海洋科学历史的了解,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和使命感,对学习海洋科学专业价值和意义进行肯定。(2)通过介绍海洋科学研究方法的发展、中国海洋科学事业从古代领先水平到近现代落后,并构建未来海洋事业的蓝图,培养学生正确的发展观和历史责任感。相关教学经验:在课堂教学时,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慢慢地从该问题为导向,引入思政元素,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通过两位探险家的故事,以故事中人物的事迹和精神为学习榜样,逐步建立起探索未知的精神和为海洋科学事业奉献的精神;在课堂中进行讨论,各抒己见,加深对海洋科学研究方法和手段的理解。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分析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更好的条件。图文来源
其他

STU课程思政案例23 | 熊智:操作系统原理

启发:Java语言刚出现时,也有人诟病其速度慢,但现在它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因此,微内核虽然效率低,但随着计算机的速度越来越快,这个缺点将越来越不明显。
其他

STU课程思政案例22 | 陈香:排球

一、课程简介国家主席习近平亲切会见了获得2019年女排世界杯冠军的中国女排代表,并表示“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国女排的喜爱,不仅是因为你们夺得了冠军,更重要的是你们在赛场上展现了祖国至上、团结协作、顽强拼搏、永不言败的精神面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上,讲好女排故事、弘扬女排精神,排球课程将结合排球运动特性和人文精神特点,对学生进行团队、拼搏、严谨、责任意识的教育,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积极上进、勇敢顽强的精神,成为富有民族情怀、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本课程为体育选修课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拓展学生运动技能,奠定学生终身体育的能力和塑造新时代所需要的意志品质。使学生对现代排球运动的历史现状和未来、排球运动的基本技术要领和基本战术打法、排球运动的主要规则等有较为全面的认识和了解;使学生初步掌握排球基本技战术的运用技能和基本教法,懂得排球基本技战术的教学和训练。二、课程内容章节排球技术之扣球知识点思政要点案例名称助跑起跳挥臂击球女排精神案例1:中国女排故事之“竹棚精神”;案例2:中国女排故事之魔鬼训练:三、教学目标认知目标:对扣球技术的助跑节奏、起跳时机、空中最高点击球时机有较深的理解,同时加深对垫球、垫球技术动作的要领认识。技能目标:掌握助跑起跳和挥臂击球要领,过程中助跑起跳动作连贯流畅,在最高点击打到球部,同时学生的抛球带练教学技能有所提高;学生掌握移动传球、垫球要领,将球垫到合适位置并较准确地将球传到位。情感目标:学习中国女排,体会女排精神,在艰苦环境中磨练自身“不怕苦、不怕痛、不怕累、不怕晒”的顽强意志;忘却身体带来的痛楚,突破自己,挑战自己,朝着课堂目标奋力拼搏,不轻易放弃。四、教学组织过程(一)开始部分(5分钟)1.
其他

STU课程思政案例21 | 胡旭辉:跨文化交际

一、课程简介本课程为跨文化交际课,旨在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间差异的理解、尊重;掌握对不同文化背景的对比以及对可能影响交际的文化因素进行分析的能力;具备应对跨文化交际及其相关问题的能力;提高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往的能力。在言语技能培养方面侧重于口语表述的训练,课堂讨论和辩论的技能培训将贯穿整个学期的教学。由于留学生来源和文化背景的复杂性,本课的思政内容选择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和个人政治宗教信仰等因素,强调思政内容中逻辑推理、普世价值和学生个人成长的内容,尽量避免与学生原有的价值观体系产生直接、正面的冲突。二、课程内容三、教学组织课程(一)组织教学(2分钟)通过师生问候、点名考勤的方式组织教学。(二)复习旧课(3分钟)回顾文化背景之下,文化因素中价值观念和民族性格的概念和相互关系。总结上一节课“模拟法庭”中判刑差异所体现的情感成分在态度形成中的重要作用。(三)导入新课(10分钟)1.观看《美丽中国:锦绣华南》选段,带领学生主观感受中国的自然风光和地形特点。2.让学生从一组词或短语中分别选出他们认为符合“中国人”、“美国人”形象的词语。包括中庸、和平、聪明、勤劳、家庭至上、崇拜权威、整体把握、自我奋斗、互相独立、尊重隐私、勇于创新、平等民主等。统计投票结果,并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共性。(四)理论讲解(30分钟)1.影响交际的制约因素之一——自然环境是指一个民族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是文化特质的历史缘由。自然环境是文化特质的历史缘由。主要表现为地理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们的生存方式、生产方式,进而决定人们的行为模式、社会规范。(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2.古代中国及周边环境的地形特点(西部:高山高原、南部:原始森林、东部:汪洋大海、北部:长城及游牧民族)以及气候条件(中原地区温带季风气候,适合农业)。3.古代中国所处的外部封闭、内部富饶的自然环境对中国经济产业的选择结果——小农经济,及其对人们行为模式、社会等级制度和礼仪规范化的基础影响。(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4.古代中国对理想世界的描述——桃花源,对比现代理想生活——李子柒,所体现的民族性格的稳定性。(唯物辩证法:发展的观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文化自信)5.归纳总结世界上的相似的地理环境所形成的其他民族文化的共性——大陆文化(大陆文明)及其代表思想:家庭本位、集体主义、重视稳定等。(五)实践练习(40分钟)1.让学生依照地势→气候→经济→社会制度→文化/民族性格的逻辑推理过程,分析西欧国家希腊的自然环境、经济制度和民族性格特点。总结西方民族文化中的共性——海洋文化(海洋文明)及其代表思想:勇于冒险、个人主义、求变创新等。(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2.回顾导入阶段所总结出来的“性格标签”词语,对比两种文化和性格特点的优势和不足。(唯物辩证法:矛盾的观点)3.在“求稳”与“求变”的思想特点对比下,通过MBTI职业人格测试,帮助学生总结出个人的就业倾向,梳理出职业发展规划。(学生性格特点与职业理想教育)4.观察传统北京四合院的建筑设计,讨论不同设计所蕴含的客观合理性和文化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5.(可选)对比观察传统中国城市和现代中国城市在城市规划、建筑风格上的区别,结合中国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试分析其原因。(唯物辩证法:发展的观点)(六)复习总结(3分钟)提问复习,回顾中国所处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情况,以及因此而产生的经济制度和民族性格与文化。(七)布置作业(2分钟)1.分析留学生所在国的自然环境特点,及其对本国民族文化形成的影响。2.利用课余时间,观看完整版本的《美丽中国》纪录片。上下滑动查看更多四、教学反思(一)教学优点1.本节课以自然地理的角度介绍了中华民族文化形成的渊源,结合了大量图片与视频资料,给学生带来了直观的感受和体验;2.融入了不同中西方文化和留学生所在国文化的对比,做到了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结合;3.强调运用学生已有信息进行思维拓展和逻辑推理训练,做到了理论知识上的i+1教学原则;思政内容的切入自然合理、符合逻辑。(二)教学不足1.教学节奏较快,留给学生自由讨论的时间略显不足;2.教学为线上进行,许多互动形式不好拓展,学生线上的参与形式可以再做探索。(三)创新之处1.本文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以不同国家、民族间的差异为基础,融合了个人职业生涯的选择,既为学生展示了课堂中活的例子,又为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提供了机会;2.在教学形式上,利用Zoom的投票、聊天和分组讨论功能实现多种形式互动,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四)教学经验留学生来源国及文化背景复杂,在介绍新的观点时必须坚持一分为二的看法,并且强调前后逻辑的衔接和连贯性,避免与学生原有的价值观形成正面、直接的冲突。五、案例案例1:《美丽中国》第一集《锦绣华南》(一)案例简介:中英文解说词节选……
其他

STU课程思政案例20 | 陈洁:InterpretingII(口译二)

一、课程简介InterpretingII是口译进阶课程,面向英语专业修过口译I并已掌握基础口译技能的大三、大四学生,属于专业选修课;多数学生出于喜欢口译、想进一步提高口译技能、有志于往口译专业深造或毕业后从事相关工作等而修读本课程。本课程通过英-汉、汉-英综合口译训练、口译技能和专题知识讲解、观摩总理答中外记者问、模拟口译现场和模拟会议口译、新闻播报与评论等课堂活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口译技能和时政敏感度、以及对口译职业道德规范与素养的认识。与此同时,通过大量有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化建设发展、国际交流和经济合作等内容的汉-英口译练习,使学生不仅理解上述内容的深刻内涵,还掌握如何用英语进行表达和宣传。二、课程内容章节总理答中外记者问口译观摩(网络视频)知识点思政要点案例名称口译员的职业规范和职业道德职业规范案例1:2007、2013和2020“两会”总理答中外记者问开场部分视频剪辑职业道德职业口译员的文化功底和双语转换能力职业精神案例2:2020总理答中外记者问视频节选职业理想中国当前热点话题、国家政策及如何对之进行中、英文表达了解国情案例2:2020总理答中外记者问视频节选家国情怀政治认同专业素养了解外交部各个时期口译员和外交部口译工作职业理想案例3:外交部各个时期口译员介绍和访谈内容(PPT)职业道德职业精神专业素养三、教学组织过程(一)引入:介绍今天课程主要内容及其重要性和意义(3分钟)每年国家“两会”闭幕式之后的总理记者招待会被视为是口译学习的经典教材,国家外交部口译员用其“教科书般的”口译表现展示了国家顶级口译(连传)水平;同时,记者会现场涉及当前国家政治、民生最热门的话题,学生在欣赏译员高水平口译展示的同时,还可以了解国情民情、了解国家最新政策以及如何用双语表达这些热门话题和政策内容;在观摩记者会口译的同时,学生还能感受到总理以及总理所代表的党和政府是如何忧国忧民、为国为民。(二)第一部分:观摩学习外交部口译员在口译现场的外部表现(包括形象着装、举止、声音表现等)并进行课堂讨论(20分钟)步骤一:播放事先剪辑的视频,视频内容为2007、2013以及2020三场总理答中外记者会开场部分,时长约8分钟;并引导学生重点观察译员的形象、举止、声音等外部表现;步骤二: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就所观察到的内容积极发言和讨论,也可提出疑问共同探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加入适当的必要的引导和总结,对学生进行口译员职业道德规范和专业素养的教育,如着装要求、举止规范和礼仪、声音控制和规范、不插话不抢译等。(三)第二部分:口译实践+观摩对比,学习国家口译员的现场口译处理和双语表达(约40分钟)让学生观看事先剪辑的视频(案例3),视频内容为2020年总理答中外记者问的节选,并要求学生在观看视频的同时,先尝试自己进行口译实践(上一周课后已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阅读学习《政府工作报告》的双语版本,并整理积累热点词汇和高频词句作为本周课堂内容的准备),然后再播放现场译员的口译,让学生进行对比和反思。学生由于自己先尝试过口译,能更深入地了解该段发言当中的口译重点和难点,在这个基础上观摩专业译员的展示,通过对比自己的口译处理和专业译员的口译处理,从而更深入地体会并学习专业译员精湛的口译能力和文化功底。具体操作步骤:播放记者提问——暂停——请学生尝试进行口译——播放译员的口译——播放总理的回答——暂停——请学生先尝试进行口译——播放口译员的口译——请学生进行对比、反思和总结。继续播放记者提问——暂停——请学生尝试进行口译——播放译员的口译——播放总理的回答——暂停——请学生先尝试进行口译——播放口译员的口译部分——请学生进行对比、反思和总结。……如此循环操作4-5轮(四)结尾:外交部各个时期口译员介绍和访谈内容(15分钟)经过上述视频的观摩和对比学习,学生已深刻认识到外交部译员高超的专业技能和职业规范,在这个基础上通过PPT形式向学生展示介绍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时期外交部口译员的风采,包括这些译员的学习、成长背景,以及他们分享有关外交部翻译工作的艰辛与荣耀,与今天课程的主要内容形成呼应,加深学生对外交部口译员以及口译工作的认识和了解,深化职业精神和职业理想教育。(五)课后作业:除每周固定作业之外,继续观看剩余的2020总理答中外记者会视频(建议采用今天课堂的方式先尝试自己口译后再进行观摩对比)并完成以下两项任务:1.找出十处口译难点并分析译员是如何进行处理的;2.整理记录本次中外记者会提及的热点话题和高频词汇的中英文表达对照表,其中包含30个以上词汇或短语的双语表达+20个以上经典句型的双语表达。以上作业用Word文档形式完成,并于下周上课之前通过Mystu平台分两个文档提交。(上下滑动查看更多)四、教学反思这一章节的内容既能向学生展示目前中国最高水准的(连传)口译技能,又能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规范和职业精神、职业理想教育。而且通过口译现场视频观摩的方式进行教学,既真实又直观,学生可以很自然地理解各个知识点,也能潜移默化地得到思政教育。但由于教学案例展示的是国家级口译员的专业表现,而且总理答中外记者问的材料内容难度较大,可能会给学生的自信心带来一定的打击。因此,教师在授课时,要注意照顾学生这方面的情绪,明确告诉学生此次教学内容重点在于观摩欣赏,并不要求掌握相应能力。外交部译员们也是需要经过千锤百炼才能有今天的表现,让大家进行观摩是希望大家将其树立为榜样,见贤思齐。五、案例案例1:2007、2013和2020“两会”总理答中外记者提问开场部分视频剪辑(一)案例简介该视频是截取2007年、2013年和2020年总理答中外记者会现场视频的开场部分的合辑,其中包含2名男译员和1名女译员(2007年记者会是由费胜潮担任温家宝总理的译员,2013年是由孙宁担任李克强总理的译员,2020年是由张璐担任李克强总理的译员)。视频内容是以上三场记者会各自的开场部分,从国家领导人和译员进入金色大厅开始到译员完成总理的开场发言口译为止。(二)案例点评1.适用范围国家外交部译员代表着国家口译行业最高的水准和职业典范。本案例展示了三名国家外交部口译员在形象、着装、行为举止、声音表达、以及和发言人之间的配合等外部表现,可以让学生同时观察和欣赏到(不同性别的)国家译员们的风采和专业展示。之所以选取开场部分是因为记者会的拍摄焦点一般都是在主持人、总理和记者身上,很少有专门的镜头给译员,只有在进场这部分能够比较完整地看到译员的身影。2.思政元素该视频形象直观地向学生展示了国家外交部译员在工作场合中的整体表现,包括形象、着装、行为举止、声音表现以及和发言人关系的处理等,具有口译职业规范和职业道德教育元素。3.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学生们通过观看视频观察学习到专业译员的职业规范和职业道德:着装规范——出席高规格的会议现场,男译员必须穿正装(西装加领带),女译员也必须职业套装;衣服色彩不宜鲜艳;形象规范——发型简洁干练,不宜过多装饰或影响视线和工作(如刘海遮眼或长发飘飘等);女译员宜化淡妆;举止规范——走姿大方干练、坐姿端正挺拔;礼仪规范——不抢镜、不喧宾夺主、保持低调;不得先于总理和其他领导人之前入座;声音规范——音量适中、发音标准、吐词清晰、语速适中、表达流畅、重点突出;职业道德——不插话、不抢译、不得喧宾夺主;于讲话人结束讲话后快速开始口译;4.相关教学经验教师在在播放该视频之前,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译员的哪些具体方面,如着装、走姿、入场方式、坐姿、声音表达等。在播放时,要及时给学生指出画面中哪一位是译员,因为学生并不熟悉译员,不一定能在第一时间关注到译员。但是当学生已经辨认出哪一位是译员之后,就不要干扰学生观看视频,让学生自己观察译员的表现。等视频结束之后,要引导学生就所观察到的情况积极发言,可以分一个方面一个方面地进行讨论,如外形服装方面、行为举止方面、声音传达方面等,在学生发言之后教师要进行总结和提炼,强调译员这些方面职业规范。教师进而提问学生是否留意到译员进场和入座时有什么特别的表现,引导学生回想起译员是如何避开镜头、保持低调、刻意等总理等领导人开始入座后再坐下等细节;并告诉学生这些既是译员的职业礼仪规范,也是职业道德,译员虽然在会场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却应该始终保持低调,保持谦逊,不得喧宾夺主。最后,教师提问学生还观察到一些什么细节,由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时回应和点评。有学生提到视频当中译员有两次和总理同时开口说话的情况,也有学生反映总理的开场白信息太多太长了(在选择视频内容时刻意将这些片段选入视频当中),教师这时应向学生指出:一、由于温总理说话比较慢、停顿时间较长,译员有时会误判,以为总理是停下来让他翻译,但是一旦发现总理还要继续说话,译员马上让步,让总理继续说完;二、哪怕再长的发言,译员也应该认真、耐心地边听边记录——不插话、不抢译,这些都是译员的职业规范、更是职业道德。所以平常就应该练好口译的记忆和笔记能力,接受任何长度信息的挑战。案例2:2020年总理答中外记者问现场视频节选(一)案例简介2020年总理答中外记者问是由张璐为李克强总理进行现场口译,今年是张璐第十一次担任总理答中外记者会的译员,她的口译水平已得到业内和社会的一致认可,代表着中国(连传)口译的最高水准。该视频选取了李克强总理此次中外记者会的5处经典回答,其中包含了很多成语、俗语等中国文化负载词,还有很多形象生动的比喻,这些对口译员来说都是挑战。此外,这5处回答的内容包含了当前中国政治和民生最热点的问题以及国家相应的政策,如当前中国的经济形势和经济政策、抗疫特别国债、大学生就业等。学生在学习张璐的口译技巧的同时,还能了解到当前国内的热点问题和国家政策,以及如何对之进行双语表达。(二)案例点评1.适用范围每年国家“两会”结束后的总理答记者招待会被视为是口译学习的经典教材,国家外交部口译员用其“教科书般的”口译表现向我们展示了国家顶级的口译(连传)水平;同时,记者会现场涉及了当今国家政治、民生最热门的话题,学生在欣赏译员高水平口译展示的同时,还可以了解国情民情、了解最新政策以及如何用双语表达这些热门话题和政策内容;在观摩记者会口译的同时,学生还能感受到总理以及总理所代表的党和政府是如何忧国忧民、为国为民。因此,2020年总理记者招待会无疑是口译学习者学习口译技能、观摩职业译员的专业展示、了解最新时事政治和国家政策的最佳学习材料。该案例所选取的5处总理的回答当中,包含了很多成语、俗语等中国文化负载词,还有很多形象生动的比喻,比如总理在回答路透社记者关于(疫情冲击下)中方是否会出台更大规模的刺激(经济)政策时说道:“过去我们说不搞大水漫灌,现在还是这样,但是特殊时期要有特殊政策,我们叫作“放水养鱼”。没有足够的水,鱼是活不了的。但是如果泛滥了,就会形成泡沫,就会有人从中套利,鱼也养不成,还会有人浑水摸鱼。所以我们采取的措施要有针对性,也就是说要摸准脉、下准药。钱从哪里来、用到哪里去,都要走新路。”张璐对类似这样的表达进行了巧妙到位的口译处理和英文传达,展现出深厚的中国文化功底和对时事政策的深度把握,值得学生学习和借鉴。学生在学习如何翻译这段话的过程中,还了解到国家目前经济政策上的总体方针是什么,总理等决策者是如何做全面考量的,用中文和用英文应该怎么对之进行表述,等等。2.思政元素该视频中选取了李克强总理针对中外记者有关中国经济形势和经济政策、抗击疫情、大学生就业等问题的回答,其中运用了很多成语、俗语等富含中国文化的词语和比喻,译员张璐精湛的口译处理和到位的英文表达反映出国家译员扎实的文化功底和对国家时事政策的深刻把握,这些都离不开平时的积累和学习,反映出国家译员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和专业素养,可以激发学生树立职业榜样和职业理想。总理对中外记者关于国家政治民生各个方面的提问都对答如流,各方面数据也是了如指掌,反映出总理以及总理所代表的政府对国家事务和民生问题的关切和重视;总理对经济政策的解读,尤其是国家如何考量让救助企业的“抗疫国债”直达基层的具体方案,不仅让学生了解国家政策的同时,感受到国家政府是如何切实为民做实事,可以激发学生更加爱党爱国,并产生政治认同。3.课程思政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观看总理回答记者提问的视频、口译实践和对比观摩译员的表现,了解到国家译员的职业素养,尤其是他们深厚的文化功底(对成语俗语的准确解读)和对国家时事政策的深刻把握,树立职业榜样和激发职业理想。(2)学生通过观看总理对于记者提问的回答以及译员的传译,了解到当前中国的经济形势和经济政策、国家对各民生问题所出台的政策和落实方案以及国家切实为人民办事的态度,更加热爱党和国家,并产生政治认同。4.相关教学经验这部分的教学重点应该放在口译技能的对比学习上,不宜过早进行思政方面的引导,应该让学生通过口译实践和对比学习译员的译文之后,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中国)文化功底和对时事政策的深度掌握对口译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心里认同这些文化和政治修养是作为译员应具备的职业素养。这个时候,他们也会自然而然地将国家译员确立为自己的学习榜样。同样,学生通过自己尝试对总理的回答进行口译,深入地去理解总理说话的内容后,自然会感受到总理忧国忧民、为国为民的赤诚之心,所以教师只需要在这部分教学基本完成之后,进行相应的点拨,就能让学生自发地在产生爱党爱国的思想和政治认同。因此,这部分的思政教育宜采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通过课后问卷调查,大多数学生表示通过观摩2020总理记者招待会,了解了更多国家热点问题和政策,也开始有意识去关注这方面的内容,说明他们开始有了家国情怀,关心国家的时政,相信只要他们留意国家事务,关注国家政策,就能产生更大程度的政治认同,从而加强他们爱党爱国的感情。案例3:外交部各个时期口译员介绍和访谈报道(一)案例简介该案例展示了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外交部各个时期口译员的照片资料和学习成长背景介绍(包括案例1、案例2当中的费胜潮、孙宁和张璐),以及部分译员谈关于外交部翻译工作的访谈内容,制作成PPT的形式在课堂呈现。(二)案例点评1.适用范围案例3是本节课的最后一部分内容,起到收尾和升华的作用。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通过观看总理答中外记者会观摩学习国家口译员的专业展示。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经过对案例1和案例2的观摩、学习和对比,已经深刻认识到职业译员,尤其是国家外交部译员精湛的口译水平和深厚的专业功底;在这个基础上,向学生介绍包括案例1、2中的三位译员在内的中国各时期外交部译员的风采和成长背景,以及对他们的工作访谈来结束这一节课,能加深学生对外交部译员和外交部口译工作的的认识与向往。2.思政元素向学生展示历任外交部口译员的风采(图片)和他们的学习、成长背景,能让学生直观的感受职业译员气质形象上的修养,为学生树立职业榜样,引导学生注重自身气质和修养的提升,深化职业理想教育。外交部译员们的工作访谈,有助于学生了解外交部口译工作,以及译员们出色表现的背后所付出的辛苦和汗水,尤其是译员们分享他们应对紧急或突发情况的危机处理方法,更彰显出他们的职业精神和专业素养。3.课程思政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观看有关各时期外交部部分译员的图片展示和学习背景介绍,对译员们产生欣赏和敬佩之情,潜移默化地将职业译员形象根植在脑海中,内化为努力和学习的榜样。(2)学生通过阅读外交部译员们的访谈,了解了外交部翻译工作者的艰辛与荣耀,深化了自身对职业理想和职业精神的理解。4.相关教学经验这部分教学内容是作为本节课的结尾,既与前面的主要教学内容衔接呼应,又在内容和思想上进一步拓展和升华,案例本身的图片和文字内容已经与思政元素紧密结合,因此教师无需过多引导和讲解,只需要向学生展示译员们的图片和文字内容,由学生自主欣赏译员的风采和阅读译员们的访谈内容,自己品味其中所传递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教育,完成自我教育和品格内化的过程,并带着这份收获结束本节课的学习。(上下滑动查看更多)图文来源
其他

STU课程思政案例19 | 林梅爱:Quantitative Cell Biology

molecules.思政元素1:强调科学创新、科技探索的意识。切入点解析:体现了科学研究创新性,艰难性及重要性。要保持好奇心,思考生命的本质,勇于进行科学研究探索和创新。(三)具体授课内容1.
其他

STU课程思政案例18 | 詹顺泽:分析化学

一、课程简介“分析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含量、结构和形态等化学信息的一门科学。主要任务是采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和手段,得到分析数据,鉴定物质体系的化学组成,测定有关成分的含量和物质的结构和形态,解决关于物质体系构成及其性质的问题。属于科学认识论的范畴。分析化学是科学技术的眼睛,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是化学学科和其他许多科学领域如生物学、医药学、矿物学、海洋学、天文学等必不可少的研究手段。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全面、系统地掌握《分析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计算,同时了解分析化学前沿领域的发展趋势和在科学研究和社会生产中的应用,使学生初步具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门课程在化学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本课程对于促进唯物主义世界观的认识水平、培养实事求是、精益求精的科学精神和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具有重要意义。2020年,本课程被认定为广东省线下一流课程。二、课程内容章节第1章概论知识点思政要点分析化学的定义、任务和作用;分析方法的分类与选择;分析化学发展简史与发展趋势;分析化学参考文献;分析化学过程及分析结果的表示。建立尊重科学的唯物主义精神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以人民为中心、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三、课程案例案例1:我国稳定同位素学科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张青莲的事迹1.案例简介张青莲,1908.7.31-2006.12.14,无机化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质谱学会首届理事长。对同位素化学造诣尤深,是中国稳定同位素学科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他于1983年当选为国际原子量委员会委员。主持测定了铟、铱、锑、铕、铈、锗、锌、镝几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新值,被国际原子量委员会采用为国际新标准。重水25
其他

STU课程思政案例17 | 池凌飞:普通物理学

一、课程简介物理学是研究物质世界中最普遍、最基本的运动规律及其相互联系的科学,物理学的基本理论及其蕴含的思想也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石。历次工业革命都是在物理学基本理论取得突破后才得以发生和完成的。大学物理课是高等学校理工科各专业的必修基础课。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是电磁学、振动与波、波动光学,教学目的旨在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运用科学的方法论和认识论,系统讲解电磁学、波动学和光学中的基本原理和规律,为学生今后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和工程技术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同时,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行塑造,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家国情怀、公民品格、科学精神、全球视野等品质,引导学生将个人兴趣与国家重大需求结合起来,实现人生价值。本课程获得汕头大学2019年度校级一流课程认定,2020年获得课程思政教改项目立项。二、教学目标(一)思政目标1.强化学生的“四个自信”;2.帮助学生初步掌握科学的方法论和认识论;3.塑造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二)知识目标1.掌握电磁学、振动与波、波动光学的基本理论;2.用统一的观点去理解经典物理学各部分内容的相互联系,从而建立对经典物理学的整体认识。(三)能力目标1.能运用物理模型分析实际问题,进行定量计算或给出定性结论;2.运用物理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3.能对当前科技热点问题中的物理概念及过程做出评判。三、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四、特色与创新(一)以问题为导向在每个章节开始讲授前,先设置若干与该章节知识有关的先导问题,组织学生思考并讨论,总结解答问题需要的物理知识,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再引出相关知识点的讲授,整个过程符合人的认知规律,提高了教学效果。(二)与科技前沿、生活案例紧密相关先导问题设置的核心,是该问题是否能引出即将讲授的知识点,能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该问题需包含思政元素。从提高学生兴趣出发,选择的案例应该与时俱进,可以在生活案例或科技热点中找到合适的切入点。(三)全程渗透式的思政教育在对先导问题的解答和知识传授中,除了专业能力训练和培养之外,还要注重思政元素的植入与表达。在介绍科技热点中,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自然地融入知识的讲授之中,达到润物无声的思政教育效果。如“光学仪器分辨力”章节中,先导问题是FAST,从“FAST为什么要做得那么大”的先导问题开始,引出光学仪器分辨力的物理因素,进而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做大”这么一个问题。接下来再回答“FAST能做什么?”从FAST的建造周期、做出的科学发现等角度,阐述该功能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意义,让学生体会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激发家国情怀,有助于他们建立远大的理想。达到了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五、案例(一)案例介绍中国500米直径球面射电望远镜:本案例介绍了我国在贵州建设的全球直径最大的500米直径射电望远镜工程(FAST),通过该工程的建设过程,使学生了解到以南仁东为代表的中国科学家和建设工人如何齐心协力推动工程进度,只有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下,才有可能在短短5年内竣工,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和自豪感,帮助他们树立“四个自信”。FAST的主要目的是进行脉冲星和地外文明的搜寻,对人类未来的发展有重大意义。学生认识到这一意义后,稍加思索就会发现,个人利益与之相比,就如同蝇头小利一般不值得一提,有助于学生将目光放长远,将个人兴趣与国家需求相结合,树立远大的理想。(二)案例点评适用范围:本案例主要适用于大学物理(光学部分)、波动光学、量子力学等课程。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让学生思考并体会FAST工程的建设过程体现出来的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理解FAST工程的意义,进而树立远大的志向。相关教学经验:以FAST为例,充分将专业知识与实践结合,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会发散性思维。教师在课堂讲授过程中,首先要注意课程知识与思政元素的结合,避免顾此失彼;其次,在从课程知识过渡到思政元素的过程中,要注意语气和情绪的自然,要注意照顾学生的听课情绪,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最后,通过案例讨论,建立学生的“四个自信”,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意义,引导他们将个人志向与人类的、国家的需求相结合,自觉地投身国家建设之中。图文来源
其他

STU课程思政案例16 | 毛金德:教育社会学

学生长期以来养成的知识接受学习习惯对于本课程的效果有一定的影响。在讨论环节,学生积极性还有待加强。另外,传统的秧田式课桌椅摆放、学生规模太大对学生交流讨论有限制作用。
其他

STU课程思政案例15 | 李新:编译原理

2、语义分析阶段,两者在语义分析上有共同点,但分析的侧重不同,编译过程语义分析的目的是生成中间代码,解释过程的语义分析是根据语义,生成执行动作。
其他

STU课程思政案例14 | 施羿:数字电路

课程思政教学目标:通过3个递进案例,一步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并在学习上产生动力,形成工匠精神。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为什么会导致被美国“卡脖子”,以及是否“与我有关”。图文来源
其他

STU课程思政案例13 | 蔡玲如:计算科学导论

一、课程简介本课程以数据处理为主线,介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础理论与内容,内容包括计算机发展史、软硬件基础,通信与网络,数据处理加工等。专业培养目标包括:1.了解计算机学科历史发展;2.掌握计算机软硬件基础、计算机网络和编程技术的基本概念和知识;3.培养学生问题求解能力、系统设计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课程思政目标:1.培养学生的国家使命感和民族自豪感;2.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科学的兴趣和热爱,展示学科魅力;3.培养学生树立科技报国的使命担当,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以及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二、教学方法思政元素挖掘方法:“博古通今看发展”。讲好计算机发展的“历史故事”,结合专业知识点对相关时政要闻进行“讨论引导”,“分享点评”学科研究科技新发展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和热爱。教学方法:多角度全程融入,学—思—践—悟。1.通过案例引入,强化知识点,让学生“学”思政;2.通过互动,“讨论引导”“分享点评”,让学生在“思”思政;3.通过课后调研作业,让学生自己去“践”思政;4.潜移默化,让学生“悟”思政,内化为学习的动力和目标。三、课程内容章节第二章知识点思政要点案例名称四大功能部件道路自信案例1.
其他

STU课程思政案例12 | 张坚:现代汉语A

在本次课程中,我把现代汉语中推广普通话的内容与民族团结和脱贫致富结合起来,通过系统、丰富的理论知识讲授,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优秀民族文化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不断提升母语自信和文化自信。
其他

STU课程思政案例11 | 周洁:《文化产业专题研究:理论与实践》

一、课程简介作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和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文化产业不仅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经济发展引擎作用,同时也是新时代满足人民多元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其繁荣发展是我国实现文化强国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领社会主流文化价值观的重要力量。二、教学目标本课程以专题研究方式展开,以“理论+实践”“案例+调研”“授课+研讨”的形式设计学生培养方案,旨在实现以下目标:(一)
其他

STU课程思政案例9 | 郑云丹 汪晓娟:生命教育公益课程

一、课程目标本课程通过在校大学生服务中小学生的公益实践,帮助学生深入关怀社会、认识生命、爱护生命、尊重生命,提升生命价值的意义,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从而实现汕头大学人才培养目标中公益奉献精神及整合思维能力子目标的有效提升,是汕头大学独特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公益课程项目的具体体现。本课程倡导大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享受生命、超越生命,开展一种提升生命质量、获得生命价值的教育活动,让学生了解生命的价值,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本课程运用“服务学习”模式,同时又是一种服务性劳动教育方式,即通过有计划的服务劳动与结构化的反思过程,既考虑服务者需求,同时深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整合思维能力的运用。二、课程内容章节公益性教学服务劳动的设计与实施知识点思政要点案例名称公益服务劳动与服务性教学劳动的概念。服务奉献案例1:我的非洲志愿教师经历以集体主义为导向的人生价值观的教育服务性教学的课程设计理念、步骤与评估;认识教学服务实践中的重难点。坚定文化自信案例2:荀子教学方法简介职业道德与爱岗敬业精神公益性服务教学劳动的价值反思。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尊重生命、关爱他人共建和谐社会案例3:感动中国:支教老师徐本禹的故事尊重生命、关爱他人共建和谐社会三、教学组织过程学时1(一)课程导入(10分钟)1.以教师个人的成长经历作为引入案例(5分钟)(1)分享教师本人在非洲一年的支教经历。(2)以有趣的图片和故事引发同学们对志愿教师的兴趣。(3)分享支教过程的感受和收获,传达服务贡献价值。思政要素:突出服务贡献精神、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2.播放生命教育课程记录视频,展示之前的学生都开展了哪些服务工作(2分钟)3.邀请2-3位学生分享公益服务经历或者支教服务经历和收获(3分钟)(二)公益服务、服务性劳动与服务性教学劳动的概念。(10分钟)1.劳动、劳动教育、服务性劳动教育的定义。(5分钟)2.通过名人名言介绍劳动的价值以及自强自立精神。(5分钟)(1)《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2)王阳明:“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3.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能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4.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
其他

STU课程思政案例10 | 陈醒通:“守望乡村,传递梦想”暑期关爱行动

一、课程简介课程旨在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目标,通过学生走进乡村特别是红色革命农村,开展公益服务,助力乡村振兴,并融入红色革命文化教育,增强学生爱国热情和自豪感。课程分为理论讲授、公益实践、反思分享三个阶段实施,全过程蕴含丰富的思政元素。采用体验式教学模式,运用“服务学习”教学理念与实施方式进行课程设计,强调把社会实践服务活动与课程学习相结合,弘扬劳动精神,助力当地发展,同时提升学生自身综合素质与能力。课程实践内容含国家政策普及宣讲、科学技术普及、国情社情观察、教育关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美丽中国实践、红色文化传承等,引导学生了解国情民情,使大学生从学习实践中夯实担当之基。二、课程内容章节服务的专业能力提升训练知识点思政要点案例名称中国乡村发展现状社会认知、家国情怀案例1:让青年从“离家雁”“淘金客”成为“自家人”乡村振兴战略五大中心任务国情教育、文化自信、生态文明乡村振兴中的青年参与和发展使命担当、爱国情怀服务地调研分析理想信念、责任担当、劳动精神案例2:广东汕头潮南革命老区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绿色经济”访谈技巧人文素养、沟通合作教学方法与技巧职业素养、科学精神三、教学组织过程(一)第1学时1.中国农村发展现状(10分钟)问题引出:你所了解的农村?农村存在的问题?选择2-3名学生进行回答问题,并介绍目前三农发展情况,及讨论目前面临农村面临的如空心化、环境、教育、医疗、产业、经济等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大国“三农”情怀和爱国情怀,引导学生“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2.乡村振兴战略五大中心任务(15分钟)问题引出:乡村振兴最重要的是要做好哪些方面振兴?乡村振兴是乡村的全面振兴,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中心任务是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介绍《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围绕五大振兴内容,结合第一个知识点中同学提出的问题,分析开展乡村振兴的思路与战略,帮助学生理解农业农村发展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增强文化自信,理解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乡村演变发展态势,切实抓住历史机遇,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同时,加强对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发展和农民致富的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3.乡村振兴中的青年参与和发展(15分钟)分组学习讨论:组织学生分组学习案例1,并分享学习感悟。本案例是“共青团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面对面”活动主题之一“乡村振兴中的青年参与和发展”的调研报告内容。通过调研报告学习,旨在帮助青年学生更清晰了解当前参与乡村建设的情况,了解青年在农村产业发展的领域,助力乡村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及提出相关的建议,帮助学生了解国情社情,并激发学生心系祖国和家乡的家国情怀,培养学生系统性思维和创新型思维能力,立志扎根基层,在实践中增长智慧才干,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筑牢责任担当之基。4.课堂小结及反思(5分钟)(二)第2课时1.服务地调研分析(10分钟)(1)引导式学习:下发案例2资料,引导学生先阅读学习(2分钟),学习后请学生代表分享学习感悟,促进学生了解革命老区及服务地情况,对学生加强红色文化教育,增强爱国情怀,通过学生分享感悟,促使学生积极思考。(2)介绍服务地基本情况,及革命老区历史和现状,加深学生对革命老区的印象和思考,通过对当地红色历史的讲解,加强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从而使青年学生知史明志、知责奋进,自觉将个人梦融入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3)通过视频、图片,介绍往年活动开展服务情况,促使学生更好策划本次服务活动,并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思想观念。2.访谈技巧(15分钟)(1)情景模拟式教学:模拟与村长访谈了解村中情况场景,选择2位同学进行现场模拟。并对台下同学进行任务布置要仔细观察,模拟结束后请同学进行点评,引导学生多进行思考,领悟其中沟通协作技巧。(2)介绍常见的服务及访谈的内容,引导学生如何做好服务和访谈,能运用基础知识和技巧进行实际访谈,提高口语交际能力。通过实践锻炼,让学生掌握教学方法及访谈技巧,并培养学生自信心。3.教学方法与技巧(15分钟)(1)分组教学与讨论:支教组5位同学分到5个组当中进行说课展示,5组分别总结说课内容,选择一名学生代表进行总结。(2)针对每组的说课进行点评,并围绕四有好老师即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教育学生应坚持科学精神,不断提升职业素养。4.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对本次课内容进行小结,并布置作业,根据课程内容完善公益服务策划方案。(向下滑动查看更多)四、教学反思(一)实施效果及成果1.课程思政贯穿课程全过程,坚守教育的固本作用。2.红色文化融入社会实践,坚守实践的教化作用。3.革命教育促进反思总结,彰显典型的引领作用。4.课堂分享领悟育人模式,彰显文化的内化作用。(二)存在问题及今后改进思路1.课堂有设置小组讨论及案例分析,可以提前将相关资料发予学生进行学习。2.本次课为整个课程的理论讲授课,对后面实践环节很重要,课后应加大对学生的指导,使学生从思想上重视起来,使本次课程取得更好的成效。五、案例(一)
其他

STU课程思政案例8 | 孙泽伟:走向海洋

4.2020年,团队获汕头大学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嘉奖状;5.2014年,团队获广东省大学生暑期“三下乡”优秀团队;6.2014-2020年,团队获得汕头大学“好新闻”一二三等奖合计5次。媒体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