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日暮》:镜头中奥匈帝国没落的沉思与体验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中国电影资料馆 Author 蒙丽静

2021-02-19
承担拉开“2021年中东欧国家优秀影片播映活动”帷幕重任的是来自于匈牙利由拉斯洛·奈迈施(Laszlo Nemes)执导的电影《日暮》,这也是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2021年上映的第一部影片。这样一部重头戏在第九届北京电影节就格外引人关注并最终获得了天坛奖最佳导演奖。


同样引人关注的还有才华横溢的导演拉斯洛·奈迈施,他曾以处女作《索尔之子》(2015)拿到了第8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奖、第68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提名以及第73届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奖。

《日暮》中延续了《索尔之子》对社会和历史的关注和强烈的个人化风采,影片借帽子店女儿的追寻之路,对崩塌前夕奥匈帝国展开了史诗般描绘,油画般的质感画面带领观众体验那种同时抵达的绚烂华美和极度黑暗对立冲击。

唯美再现上世纪

奥匈帝国的日暮全景图


《日暮》呈现的是奥匈帝国没落前的景致,导演在影片色彩与构图方面格外用心,融入了先锋主义、表现主义、印象主义等欧洲油画元素来再现上世纪奥匈帝国的辉煌,复古的服饰加上油画般或明或暗的构图与浓墨重彩,使得唯美镜头下的每个场景都让人瞬间进入上世纪的时尚中心——奥匈帝国繁华的城市布达佩斯,而故事的发生也在这个城市的时尚品牌的巅峰时刻——莱特帽子店的三十周年店庆时期。

《日暮》剧照

作为欧洲上世纪时尚顶端的代表,纯手工制作堪称艺术品的莱特帽子精致华贵、独一无二,是以皇室贵族为代表的上层社会男女装饰的必需品,它代表的是上流社会举止优雅、奢靡的精致生活哪怕是战舰已经停到港口、哪怕是大街上市民的骚乱纷纷、哪怕是城市暴力行动的此起彼伏,都不会改变皇室贵族对艺术和艺术品的占有与追求;而暮光世界又与这样的华丽精美齐头并进,皇室贵族的淫佚恶习与受人追捧的华美帽子之后是女制帽匠的黑暗故事。

布达佩斯的繁华时尚与社会腐烂并行发展,由莱特带领的城市底层以暴力的手段一遍遍摧毁那种犹如“恶之花”的华丽,而这种革命本身并不彻底,它又带来了新的灾难,抢劫、暴力、强奸肆意进行,影片中无序的一切都让人对那个时期不寒而栗,也让人深感绝望。

《日暮》剧照

在表现这样的历史全景图的时候,导演并没有直接给予一个或是或非的解决方案,而是以女主人公伊丽丝,这样一个带着城市女儿隐喻色彩的角色的奇幻探寻之路开启观众对奥匈帝国没落的日暮体验,这是极具创新与突破的。奥匈帝国即将覆灭,危机已经到了立刻爆发的紧要关头,这体现在镜头下的社会各个层面就如同地震前的预兆一样蠢蠢欲动,镜头下表面奢侈华美的帽子店隐藏的是上世纪欧洲贵族的荒淫堕落、社会动荡的风起云涌、各方势力的暗潮涌动,社会已经从根部腐烂并即将崩塌。

这样的社会状况以丰富的镜头语言传递到观众眼前,如果说影片前半部分展示的还是星星点点的城市乱象,后半部分则已经置身于水深火热之中,而作为城市女儿面对所有的乱象却无能为力。就影片整体对于场景的调度来看,导演对于主题的展示与定位一直是相当精准而明晰的。
 
《日暮》剧照


微观视角的深度延展



将表面的华丽与社会历史的暗黑元素在探案式的解读中给观众答案,是大多数历史类悬疑影片的做法,在不断的解析疑问时给予观众谜语拆解般的快乐。而《日暮》并非如此,导演将女主人公个人的微观视角拓展到极致,完全随着女主人公伊丽丝主观的意识流动而引领电影的叙事导向,让观众自己去探索和体验身处困境的不安。

影片的叙事背景明确但叙事线索显得杂乱而随意,谜宫一样的故事结构成为影片《日暮》最大的槽点。从影片带有明显的意识流小说特征中可以看出导演的野心,他试图以多层次的现实生活图景展示与之匹配的奥匈帝国时期整个社会纷乱的心里印象。

影片中伊丽丝找寻之路带有很大随意性,她所提出每一个疑问都得不到回答或答非所问,无解的疏离感让电影观众“全能的上帝”视角被打破,被迫和女主人公一样裹挟进纷乱寻找答案的路途中,这种观影体验让人觉得艰难而晦涩,而这恰恰是影片既让人着迷又引发多种争议的地方。

《日暮》剧照

很显然,选择以这种方式表达电影的主题是导演的独具匠心。如果用历史学者或者是政治家的语言来描写一战前奥匈帝国的话,我们可能得到这样的几个词——混乱、黑暗、看不清未来。而在《日暮》中,导演以镜头语言表达这样的主题,奥匈帝国没落是必然的,那个时代的社会已经病入膏肓,它与年轻的伊丽丝所代表的美丽、善良和正义格格不没有任何理智或温和的路径可以解决它崩溃的结局。

影片以1910年代来到豪华帽子商店的女主人公——莱特帽子店的创始人的女儿伊丽丝(Irisz Leiter)作为整个故事情节的叙事起点。从历史发展的脉络来看,不久后一战开始,奥匈帝国也很快走向毁灭,城市的儿女们如何在大厦将倾的时刻找到内心的坚强,或许是导演的终极意图所在。

导演用帽子店女儿这一社会中微观个体形象开始寻找内心的答案,这个谜一样的年轻美丽的女子,她希冀在以父母名字命名的帽子店安身立命,但帽子店内暗藏的与皇室贵族勾结的堕落让她恐慌,她希冀找到哥哥,但与哥哥一同而来的城市平民暴动却混乱不堪,暴力、抢劫和强奸随时而发。

 《日暮》剧照

影片中的伊丽丝孤单无助,导演赋予她的奇幻色彩让她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寻找各种真相,但即便是触碰到社会的黑暗她也无能为力。影片所表达的时代宏大主题由一个女子视野所承载,帝国表面的繁华与黑暗同时抵达这样的微观视角看到的欧洲社会变迁更具有体验感,或者说这便是导演刻意打造的沉浸式体验。


有争议的个性化表达



除去精美的色彩与构图之外,相较于《索尔之子》而言,拉斯洛个性化创作日趋成熟《日暮》延续了之前的拍摄手法,大量使用了浅焦跟拍镜头,看似意识流式的叙事表达下导演意图尽显无疑,那就是用镜头完成史诗般的书写。

但是强烈的主观表达也造成了与观众的疏离,在各种隐喻与暗示下,观影就似探寻迷宫。《日暮》的很多争议就在于导演拉斯洛的电影表达,长达142分钟的片长故事叙述却并不紧凑,为了凸显没落帝国的无序暗黑社会以及伊丽丝面临的困境和无助,影片叙事有了更多的主观随意性,再加上人物众多、场景丰富等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观影难度。

拉斯洛·奈迈施在小西天艺术影院一号厅

但就电影表达历史图景的手法而言,《日暮》极具个人色彩,让人惊讶而震撼。拉斯洛对历史的思考是深刻的,他野心勃勃地以一部影片的体量传达出奥匈帝国整个社会崩塌的历史图景在图景的描绘中没有武断地去为历史得出一个结论,而是用镜头描绘人性的扭曲、精神的失常,他刻意营造了陌生感和疏离化的感觉,拉开现实与历史的距离,影片中呈现的社会无序和纷乱正是帝国的落日余晖主要色彩,那种生涩和疏离承载着奥匈帝国覆灭的历史走向、城市革命的是非判断、居于漩涡中心人的生存等各种深层次的探究,足以引发观众不断深度思考与解读。

匈牙利导演拉斯洛的史诗般的巨作《日暮》,以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带来了对历史的思考与呈现,也带来了异于寻常的观影体验,对于中国的电影观众而言,无疑让人欣喜而振奋。


往期推荐

福利!| 艺联喊你来吃欧式年夜饭了

国家电影局举办“2021年中东欧国家 优秀影片播映活动”

哥特式情节剧,现代主义历史剧说的都是它

赏色|春游吗?你还差一顶复古风的帽子

有时候我们有一种理解这个世界的错觉

《日暮》:我在努力保留电影的冒险精神

定档 | 来看点不一样的!

关注全国艺联视频号,解锁更多精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