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何让“磨课”取得最佳效果

唐小为 高教全媒 2022-06-09

“磨课”活动可以说是我国特有的教师培训形式,有助于教师加深对学科知识的认识,改进教学设计,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亟待改进的问题。


从中外比较角度看“磨课”


国外同行大多没听说过“磨课”这个词,他们经常对我国中小学常见的“磨课”活动感到惊诧。可以说,优质课赛课之前的“磨课”活动是我国特有的教师培训形式。通常参赛教师会现场执教一个从未教过的班级,上一堂精心准备的课。而此课通常并非参赛教师个人“作品”,而是由教师群体合作“打磨”而成,融入了该群体对相关学科教学的集体智慧。这种课一般都要换班试讲多次,而同教研组的听课教师会提出改进建议,参赛教师反复修改设计以利再战。



近年来国际上对教师职业发展活动的研究成果表明,在教师个人专业成长方面,有两类活动效果显著:其一是能帮助教师深入理解学科知识的活动;其二是能引导教师关注学生想法的活动。在社会组织方面,则需要建立并发展能以既有批判性、又有合作性的眼光来审视教学活动的专业共同体。相关研究表明,在强调个人主义、隐私权和自治的欧美国家,建立这样的共同体相当困难。欧美国家教师之间一般不质疑他人的教学实践,观点有分歧时一般不会公开地表达。而我国具有“集体主义”的传统文化底蕴,有利于建立这类兼具批判性与合作性的专业共同体。常见的优质课竞赛前的“磨课”活动即是专业共同体运作的典型形式。


笔者曾以为,“赛课”与“磨课”活动赋予了教学某种表演性质,且将“课”作为独立于学生和课堂互动的事物,似乎不是一种有助教师专业发展的好途径。但深入到学科学教育第一线,却发现大部分教师不这么认为,他们觉得在“磨课”的过程中大有收获。


从“磨课”课例看教师收益


以某学科学课“宇宙”单元的一课的“磨课”为例,相关教师认为有如下收益:


其一,对本学科知识的理解能力得到加强。首次试讲,参赛教师将教室四面墙上贴上与实际方向一致的东西南北标识,太阳标识贴在东面。同时让部分学生手拉手、面朝外围成小圈模拟地球转动。一个学生在模拟地球自转时问:“是由南还是由北向东转呢?”教师怔住了。



课后,听课教师举起地球仪进行比较,指出地球运动不是平面上的,如果要贴方向标识的话,“北”要贴在天花板上!参赛人恍然大悟。


还有,当部分学生模拟地球运动时,后面的学生视线受阻,互动的积极性受挫。一些教师建议,模拟的学生改坐在地板上,后面的学生或许就可以一下子活跃起来了。


其二,将教师的关注点引向了学生的理解能力。第二次试讲时,学生讨论的话题是两个城市哪一个先迎来黎明。一个学生说:“我觉得每一个应该都是先迎来吧,因为每转到一边的时候,另外一边就不是太阳了,而另外的一边又变成太阳了,意思说它又先成为了第一个。它又转了一圈以后,反方向的那个又迎来了,但是最开始也是第一次,这也是第一次,感觉每一个应该都是最先迎来黎明。”


授课教师觉得这个学生的表述比较模糊,未做反应。而教过科学课的校长却说这个学生的发言“是这节课里最精彩的部分”,“这个孩子已经超越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他的发言是这节课最精彩的发言。他已经认识到了循环,认识到了周而复始,这边是白天那边是晚上,那边是白天这边是晚上,这边再到了白天,那边又是晚上,那凭什么说谁先谁后呢?他已经是站在空间(太空)角度看问题了。”校长叮嘱教师要学会“听孩子们说话”。


授课教师后来谈到,校长对这个年龄的孩子能自发体会到循环的概念表示赞赏,甚至将此作为学生思维超出教学目标的证据,使她很受触动。在场的非参赛教师虽然只是“观课人”,但思维也相当活跃。他们关注的主要问题包括:自己的建议会被怎样对待?如果自己上这节课会有怎样的效果?


教师对于学生的认知需求和能力非常敏感,他们会尽量避开那些他们认为超出该年龄段学生认知能力的教学活动。此次“磨课”活动中不少教师都对五年级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表示担忧,他们认为相关的宇宙知识和模拟实验对于小学生来说太难了。


通过个人的观察,我发现,“磨课”的确为教师提供了讨论教学细节的平台,有助于教学设计的不断优化,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方面有独特的作用。


“磨课”现存的问题与改进建议


“磨课”的成功经验能否向其他的课迁移?很多教师怀有这样的愿望:“磨课”之后,所有同科教师都能“照虎画猫”,从而促进整个学科教学的高质量“操作”。但现实中,一些思维定式对相关教学活动也存在着限制和阻碍。


其一,必须执行的教学结构“潜规则”。第一次讲课时,授课教师以4个相关问题的讨论导入教学:地球是什么形状的?什么引起昼夜交替?地球自转一圈是多长时间?最后才落到该课主题“地球自转方向”。学生答后,教师还会追问其想法的根据,总共历时近9分钟时间。


其他教师反复建议缩短导入时间,授课教师则强调她的目标是让学生用证据说话,如果不这样深入讨论,可能会引起学生认知上的问题。但第二次试讲时,授课教师妥协了。这一改变的驱动力是导入时间的“潜规则”——导入一般“不超过5分钟,最好在3分钟以内”。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凯洛夫教学五步法”对中国教育的巨大影响。这种教学法把课堂教学时间进行了阶段性的分解,但目前许多西方国家对课堂时间安排并无强行要求,课堂结构也允许因课制宜。“导入时间要足够短”这种要求其实并不一定合理,它导致“磨课”时教学目标与教学结构潜规则发生冲突时,教师只能在无奈中退让。


其二,“磨课”的程式化趋向。随着听课人的建议不断被采纳,一堂课的教学设计渐趋缜密,也渐趋凝固,最后几乎不存在弹性空间了。尽管每次试讲面对的学生是不一样的,但在第四次试讲后,师生互动就变得可以预测了。因为教师的主要教学行为,包括步骤、时间分配、形式甚至语言组织都被打磨得很精细,走向了程式化。      

 


综上所述,“磨课”活动在我国有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独特优势,同时也有一些方面需要改进。


其一,在关注教学目标、教学结构和各类教学细节的同时,应把较多时间花在解读各种不同学生的思路上,防止“磨课”后的课堂结构日趋僵化。


其二,应放弃打造“样板课”的幻想。在“磨课”中要强调学生永远是千差万别的,教师也要永远准备接受教学中的新事件带来的新挑战,与学生一起成长。


其三,评课的教学专家应当更宽容一些,给教师更多的实践展示的空间,并且在教学方法上允许多种形式的探索。


本文来源于《中国教育报》,作者:唐小为,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硕导。


——END——



产权及免责声明:

本文系“大学之教”公众号转载、编辑的文章,编辑后增加的插图均来自于互联网,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不对文章观点负责,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如果分享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者非授权发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往期精彩推荐:


天津大学:虚拟仿真技术锻造思政“金”课
实施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的策略
第二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申报常见问题解答
西北工业大学组织召开“课程思政”交流研讨会
四川大学深化新时代思政课改革构建一体化“大思政”育人格局
教育部高教司2020年工作要点
疫情思考:为何大学开学这么难?
提升本科教学质量如何发力
美国商科人才培养方向及专业介绍
“新文科”要来了?这些你都清楚了吗?
从高校“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
教育技术,机会真的来了吗?
教学利器!如何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
课程思政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干?怎么看?看北京联大的这份答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