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巴菲特股东信笔记:1956~1958

Ponge Yestoday 2023-02-03

今年上半年准备系统读一遍巴菲特的股东信和股东大会问答(这是个大坑),如果将笔记最后一次性发出来,一方面可能篇幅太长,一方面也会导致公众号长期停更。无论哪一个对读者都不是很友好。

因此,计划读一些,写一些,发一些。在这个过程中,文字一定会有调整,因此最后会在竹白发布一个完整版,需要的朋友可以在竹白进行订阅。订阅方式:点击公众号下方的「外部资源」,选择「竹白订阅」即可。

今天分享的是巴菲特从 1956 年开始的《致合伙人的信》前三封。由于第一封信已经找不到了(如果有找到的朋友欢迎留言,有红包),只能找到最早的有限合伙契约,所以本文实际是两封信 + 合伙契约的笔记。

致合伙人的信英文原版的下载地址可以在这里[1]找到。


有限合伙契约



有限合伙契约不在致合伙人的信中,但可以在网上找到,见下:

根据资料[2]显示,那个时候 100 美元相当于现在的 892.76 美元。巴菲特成立的第一期基金共 10.5 万美金,大约相当于目前 100 万美金规模,这不是一个很大的基金。
这一年巴菲特 26 岁。
费用模式:给委托人每年 4% 的保底利息,累计利润的一半属于委托人,分配比例和出资比例一致。巴菲特自己获得 50%(梁孝永康说 25% 应该是不对的)。

1957



中文见 RanRan[3] 翻译的中文版。

初期的投资风格和仓位分配


巴菲特在 1957 年主要买两类股票,低估类(undervalued situations)和定期清算类(work-outs)。很多文章将 work-outs 翻译成「套利」,但套利在中文语境下往往指 arbitrage,work-outs 则是比较特殊的一类(可参考《关于“workout”一词的翻译[4]》)。
在仓位的分配上,巴菲特的方式是,股市越跌,低估的占比就越重。1956 年末,低估和定期清算类占比是 70:30。随着 1957 年道琼斯指数下跌 8.47%,两者的占比调整为 85:15。巴菲特在信中也说,如果整体市场回归低估,会将所有资金都投入到低估类资产中,甚至还会加杠杆(「可能还会借一部分钱来买低估的股票」)。反之亦然成立,巴菲特认为,如果市场持续在高位,会不断获利了结低估类投资,增加定期清算类的投资比重。
在个股仓位的选择上,巴菲特的重仓还是在低估值类的股票上,最重的一只仓位在 10~20% 之间。对于重仓股的要求是,虽然它属于低估类,但并不会像大部分低估类公司,有随着市场整体下跌而下跌的可能,反而,「受大盘影响非常小」。而且这类重仓股,还有一个特征是,「持股数量已经达到可以影响公司决策的规模」(从 1958 年的信中,我们可以得知这只股票的细节)。

市场高位时不买低估值


在 1957 年的信中,巴菲特有一个论断和普遍认知有差异,即:在股市整体价格高于内在价值时,如果市场继续大幅走高,反而会减少低估值类持仓的比例,而不是增加。
因为,他认为,在这种时候会蕴含的比较大的系统性风险,「所有的股票都存在大幅下跌的风险,无论是否低估」。所以在这种时候,他加仓的反而是定期清算类的股票,有点类固收的性质。
这个背后的思路是偏绝对收益的,即随着股市热度上升,可发现的低估值股票数量也在减少,因此低估值的持仓占比也会减少。如果低估值带来的预期回报还不如固收类资产,那么就不如配置一些固定收益属性的资产。

巴菲特的业绩目标


巴菲特在这个时期的目标是,「能够长期取得每年领先指数 10%的收益率」。

1958



中文见 RanRan[5] 翻译的中文版。

投资案例分析:联邦信托公司


公司名称:the Commonwealth Trust Co. of Union City, New Jersey
这只股票巴菲特在 1957 年的股东信中提到过,曾经是他的第一重仓股,占仓位 10~20%。但是到了 1958 年,就已经全部卖掉了。
买入时的情况:
  1. 每股内在价值 125 美元,每股净利润 10 美元,不分红:如果假定内在价值就是净资产的话(不准确),ROE 大概是 8%(也符合巴菲特说的十年后内在价值翻倍的说法);
  2. 总资产 5000 万美元
  3. 每股价格 50 美元:折合市盈率 5 倍,预期收益率为 150%;
  4. 大股东是另外一家银行,持股比例 25.5%,且有意愿并购此公司,但因为某些个人原因并购没有进展,但是暂时的
  5. 股东仅 300 多名
  6. 成交清淡,平均每月只有两笔交易
巴菲特的判断:一家管理优良的银行,盈利能力强,按内在价值计算折价高,这笔投资最终亏损的风险非常小。
  1. 防守属性极高:市盈率 5 倍,市净率未知,但最终亏损风险非常小;
  2. 本身业务有价值:ROE 8% 且可持续;
  3. 并购发生时能够以接近内在价值的价格卖出,但时间不确定:如果 1 年卖出,收益率 150%,如果 10 年卖出,年化收益率 17.46%(计算公式:(250/50)^(1/10)-1)。
于是,巴菲特的做法:
  1. 花了一年时间,买入了公司 12% 的股份,成本每股 51 美元;
  2. 后来股价涨到了 65 美元,巴菲特没有继续买入,但也没有卖出;
  3. 成为第二大股东,且和管理层有过交流(「管理层对我们的到来表示欢迎」);
实际退出方式:协议转让(估计是大股东),转让价格 80 美元(股价 65 美元),收益率 60%。
巴菲特是如何思考卖出决策的?
  1. 用即时的预期收益率来判断一个标的的吸引力:在卖出的那个时间点和价格上,联邦信托公司的预期收益率 68.75%(联邦信托公司持有一年后的内在价值是 135 美元,现价 80 美元),和一年前的预期收益率 150% 相比,吸引力已经没那么大了;
  2. 评估机会成本——预期收益率和实现时间:巴菲特用这笔钱买入了另外一家公司,新公司的预期收益率可能没有那么高(比如超过 100%),但由于有机会能够买到第一大股东,可以人为控制估值修复的时间,所以更具有吸引力;
  3. 没那么重要但会考虑的——业绩目标:熊市跑赢指数,牛市跟住指数。如果不卖出,牛市很难跟上指数。

巴菲特的业绩目标(更新)


在去年简单的以年化超额收益 10% 为目标的基础上,今年更加明确了实现这个目标的方式:「在下跌或平盘的行情中跑赢指数,在上涨的行情中跟上指数」。


市场风格和投资风格不一致怎么办?


巴菲特在 1957 年的信中说,自己的风格是主要买低估值,少量买定期清算类。但市场并没有按他去年所想的跌下去(去年他认为市场跌的不够多),反而是大幅上涨了。
在这种情况下,巴菲特的投资风格理论上会吃亏,因为:
  1. 市场整体水位越高,在巴菲特的投资体系下,低估值的标的就会越少,需要将资金更多地配置到定期清算类的标的上;
  2. 但定期清算类的标的可遇不可求,数量不够多。
巴菲特的解决方式是:通过大量买入某些低估值股票,自行创造定期清算类标的。
只能说,有胆有识,敢想敢干!








参考资料

[1]

英文原版:https://www.ivey.uwo.ca/media/2975913/buffett-partnership-letters.pdf

[2]

资料:https://finance.qq.com/a/20160704/042435.htm

[3]

1957:https://xueqiu.com/1173786903/68561273

[4]

workout:https://xueqiu.com/5642562501/164860537

[5]

1958:https://xueqiu.com/1173786903/68610348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