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效应并不是护城河(阅读笔记)
本文是《The power of defaults[1]》一文的阅读笔记。
1. 现实中很多具有网络效应的公司并没有展现出很好的防御属性
拿社交网络举例子,Friendster 的网络效应并没有抵挡得住 Myspace 的攻击,而 Myspace 也很快被 Facebook 拿下。Facebook 被拿来当做经典的网络效应的正面案例,但事实上,如果 Facebook 没有收购 Instagram,后果也是不可想象的。如果网络效应代表着「赢者通吃」,Facebook 为什么要花费那么多钱不断收购小的竞争者?而且,Facebook 也不是唯一活下来的社交网络,Twitter、Reddit、Youtube、Tiktok 都有所发展。「赢者通吃」的现象并不存在。
在 IM 领域,同样的情况也在上演。WhatsApp、iMessage、Telegram、Facebook Messenger、Snapchat 都有超过 1 亿用户,为什么这个市场没有想文献中提到的一样出现集中度的迅速提升?
作者认为,这可能是因为,网络效应本身不是一种赢家的防御机制,而是新进入者的增长机制。很多巨头目前的防御能力不是基于网络效应,网络效应帮助他们达到了如今的地位,但起防御作用的是别的机制。
2. 实体(atom-based)的网络效应效果要好于虚拟的(bit-based)
电话、铁路、QWERTY 格式键盘……这些产品有网络效应,同时存在「赢者通吃」,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是基于原子而不是比特构建的(They are based on atoms, not just bits)。
这些实体网络效应的业务拥有转换成本和多宿主成本(这两个概念在《网络效应圣经》笔记中有所涉及)。
转换成本(Switching Costs):用户从一个产品切换到另一个产品的成本大小或难易程度。转换成本受边际成本的影响,一定的边际成本产生了锁定效应(lock-in effect),这样的效应起到了防御作用;
多宿主成本(Multihoming Costs):用户同时使用多个竞争性网络的可能性大小或难易程度。多宿主成本除了受边际成本影响外,还受到有限物理空间的影响,比如同一个位置的铁路只可能有一条,你的口袋大小有限,不可能装着各种系统的手机。
相比起来,互联网产品的这两个成本就非常低了。
3. 互联网公司的防御机制
对于互联网产品来说,如何提高这两个成本呢?作者认为,方法是往基础层前进,增加防御能力。
基础层之一:与硬件绑定的操作系统。
比较典型的就是 Google 。由于网络效应,越来越多的用户在使用 Google 搜索。这使得 Google 能够往下层沉淀。一段时间之后,Google 不仅仅是诸多网页之一了,而变成了所有网站的入口。
但这种情况并不能构建真实的护城河。从上文可知,实体网络效应之所以能构建较好的防御机制,是因为:
存在边际成本:随之产生高转换成本和高多宿主成本;
空间有限:随之产生高多宿主成本。
Google 搜索确实没有边际成本,所以需要找到有限的空间(稀缺的位置)——浏览器首页。而大多数人懒得修改的默认设置成为了真实的边际成本。一键设定 Google 为首页成为了 Google 真实的护城河。
但 Google 的努力远不止于此。之后,随着 Chrome 的推出,Google 又抢占了更底层位置,而 Android 的推出则让 Google 站稳在了手机系统层。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存在同样的逻辑:
边际成本(默认设置):默认的预装软件;
有限空间(稀缺位置):一屏只能显示有限的 app 。
基础层之二:身份认证系统
基础层除了操作系统,还有就是身份认证,但身份认证存在多多租户策略(Multi-Tenanting),即同一个用户在不同平台使用不同的身份。因此,在身份认证领域,也存在更基础的身份认证层:比如手机,再比如身份证。
4. 非实物网络效应的特例:信念
信念是一类非常特殊的网络效应,它们拥有极强的防御机制:转换成本很高,且在人群中流行的信念几乎不存在多宿主问题。比如宗教、比特币、民主、资本主义等等。
参考资料
The power of defaults:https://julian.digital/2021/12/20/the-power-of-defaults/